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4年第2期韩玉明“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学习体会(共96篇... [复制链接]

1#
2024年第2期韩玉明“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学习体会汇编(共96篇)

供大家交流学习,万一有遗漏请及时联系我(陈建秋)。

                                                                                                                                                                                                                                                                                                                                                                                                                                                                                                                                                                                                                                                                                                                                                                                                                                                                                                                                                                                                                                                                                                                                                                                                                                                                                                                                                                                                                                                                                                                                                                                                                                                                                                                                                                                                                                                                                                                                                                                                                                                                                                                                                                                                                                                                                                                                                                                                                                                                                                                                                                                                                                                                                                                                                                                                                                                                                                                                                                                                                                                                                                                                                                                               
完整编号个人编号团队编号市(县)姓名2024012620240226
2024-1-0001湖北武汉王荣2024-1-0001湖北武汉王荣11
2024-1-0002江苏苏州郑芳芳2024-1-0002江苏苏州郑芳芳1
2024-1-0003湖北枣阳刘铁君2024-1-0003湖北枣阳刘铁君11
2024-1-0004浙江绍兴李基尧2024-1-00042024-2-004浙江绍兴李基尧11
2024-1-0005浙江杭州叶昱2024-1-0005浙江杭州叶昱11
2024-1-0006云南曲靖资树方2024-1-0006云南曲靖资树方11
2024-1-0007安徽合肥高磊2024-1-0007安徽合肥高磊11
2024-1-0008湖南长沙龙承韵2024-1-0008湖南长沙龙承韵11
2024-1-0009四川雅安高海英2024-1-0009四川雅安高海英
2024-1-0010新疆塔城何雪琴2024-1-0010新疆塔城何雪琴11
2024-1-0011山东临沂孟凡英2024-1-0011山东临沂孟凡英1
2024-1-0012江苏宿迁倪红2024-1-0012江苏宿迁倪红11
2024-1-0013河南安阳张晓俊2024-1-0013河南安阳张晓俊11
2024-1-0014北京昌平刘鸿艳2024-1-0014北京昌平刘鸿艳
2024-1-0015山东青岛万巧华2024-1-00152024-2-001山东青岛万巧华11
2024-1-0016广西北海梁丽燕2024-1-0016广西北海梁丽燕11
2024-1-0017新疆和硕许鹏翔2024-1-0017新疆和硕许鹏翔11
2024-1-0018福建泉州张路敏2024-1-0018福建泉州张路敏11
2024-1-0019浙江永康俞俊美2024-1-0019浙江永康俞俊美11
2024-1-0020山东淄博王海明2024-1-00202024-2-003山东淄博王海明11
2024-1-0021四川泸州罗昌洪2024-1-0021四川泸州罗昌洪11
2024-1-0022广西桂林庞舒方2024-1-0022广西桂林庞舒方11
2024-1-0023江苏苏州高靖2024-1-0023江苏苏州高靖11
2024-1-0024河北沧州刘烨2024-1-0024河北沧州刘烨1
2024-1-0025江苏苏州孙艳2024-1-0025江苏苏州孙艳11
2024-1-0026安徽合肥刘慧2024-1-0026安徽合肥刘慧11
2024-1-0027四川广元尹森2024-1-0027四川广元尹森
2024-1-0028新疆乌鲁木齐张勤2024-1-0028新疆乌鲁木齐张勤11
2024-1-0029山东潍坊张守艳2024-1-00292024-2-003山东潍坊张守艳11
2024-1-0030山东淄博张建晓2024-1-00302024-2-003山东淄博张建晓11
2024-1-0031湖南娄底李丹2024-1-0031湖南娄底李丹
2024-1-0032山东日照王倩倩2024-1-00322024-2-003山东日照王倩倩11
2024-1-0033山东枣庄陈维娟2024-1-00332024-2-003山东枣庄陈维娟11
2024-1-0034山东临沂杜云2024-1-00342024-2-003山东临沂杜云11
2024-1-0035山东淄博徐爱卓2024-1-00352024-2-003山东淄博徐爱卓11
2024-1-0036山东淄博杨星星2024-1-00362024-2-003山东淄博杨星星11
2024-1-0037山东烟台宁真真2024-1-00372024-2-003山东烟台宁真真11
2024-1-0038浙江绍兴戚调菊2024-1-00382024-2-004浙江绍兴戚调菊1
2024-1-0039江苏常州杨振2024-1-0039江苏常州杨振11
2024-1-0040浙江绍兴蔡春芳2024-1-00402024-2-004浙江绍兴蔡春芳1
2024-1-0041浙江绍兴陈浩天2024-1-00412024-2-004浙江绍兴陈浩天
2024-1-0042浙江绍兴陈惠新2024-1-00422024-2-004浙江绍兴陈惠新1
2024-1-0043浙江绍兴陈佳2024-1-00432024-2-004浙江绍兴陈佳
2024-1-0044浙江绍兴戴丹丹2024-1-00442024-2-004浙江绍兴戴丹丹11
2024-1-0045浙江绍兴陈杰超2024-1-00452024-2-004浙江绍兴陈杰超
2024-1-0046浙江绍兴陈琳2024-1-00462024-2-004浙江绍兴陈琳11
2024-1-0047浙江绍兴丁欣霞2024-1-00472024-2-004浙江绍兴丁欣霞11
2024-1-0048浙江绍兴樊晓霞2024-1-00482024-2-004浙江绍兴樊晓霞
2024-1-0049浙江绍兴傅滨飞2024-1-00492024-2-004浙江绍兴傅滨飞11
2024-1-0050浙江绍兴傅蒋2024-1-00502024-2-004浙江绍兴傅蒋1
2024-1-0051浙江绍兴高珠怡2024-1-00512024-2-004浙江绍兴高珠怡11
2024-1-0052浙江绍兴郭建军2024-1-00522024-2-004浙江绍兴郭建军11
2024-1-0053浙江绍兴黄哲锦2024-1-00532024-2-004浙江绍兴黄哲锦
2024-1-0054浙江绍兴姜小卫2024-1-00542024-2-004浙江绍兴姜小卫11
2024-1-0055浙江绍兴金旭峰2024-1-00552024-2-004浙江绍兴金旭峰11
2024-1-0056浙江绍兴李尔敏2024-1-00562024-2-004浙江绍兴李尔敏1
2024-1-0057浙江绍兴李煜鋆2024-1-00572024-2-004浙江绍兴李煜鋆1
2024-1-0058浙江绍兴陆国萍2024-1-00582024-2-004浙江绍兴陆国萍
2024-1-0059浙江绍兴陆越康2024-1-00592024-2-004浙江绍兴陆越康
2024-1-0060浙江绍兴罗华英2024-1-00602024-2-004浙江绍兴罗华英11
2024-1-0061浙江绍兴罗巍2024-1-00612024-2-004浙江绍兴罗巍
2024-1-0062浙江绍兴罗伟军2024-1-00622024-2-004浙江绍兴罗伟军1
2024-1-0063浙江绍兴沈银彬2024-1-00632024-2-004浙江绍兴沈银彬11
2024-1-0064浙江绍兴唐芳芳2024-1-00642024-2-004浙江绍兴唐芳芳1
2024-1-0065浙江绍兴王佳莹2024-1-00652024-2-004浙江绍兴王佳莹11
2024-1-0066浙江绍兴王家东2024-1-00662024-2-004浙江绍兴王家东11
2024-1-0067浙江绍兴王坚栋2024-1-00672024-2-004浙江绍兴王坚栋
2024-1-0068浙江绍兴王京2024-1-00682024-2-004浙江绍兴王京11
2024-1-0069浙江绍兴王丽洁2024-1-00692024-2-004浙江绍兴王丽洁1
2024-1-0070浙江绍兴王丽琴2024-1-00702024-2-004浙江绍兴王丽琴
2024-1-0071浙江绍兴王梦婧2024-1-00712024-2-004浙江绍兴王梦婧1
2024-1-0072浙江绍兴王如祥2024-1-00722024-2-004浙江绍兴王如祥
2024-1-0073浙江绍兴王燕飞2024-1-00732024-2-004浙江绍兴王燕飞1
2024-1-0074浙江绍兴吴寅菲2024-1-00742024-2-004浙江绍兴吴寅菲
2024-1-0075浙江绍兴徐嘉瑜2024-1-00752024-2-004浙江绍兴徐嘉瑜
2024-1-0076浙江绍兴许水勇2024-1-00762024-2-004浙江绍兴许水勇1
2024-1-0077浙江绍兴叶淇芳2024-1-00772024-2-004浙江绍兴叶淇芳
2024-1-0078浙江绍兴余佳清2024-1-00782024-2-004浙江绍兴余佳清11
2024-1-0079浙江绍兴余沁2024-1-00792024-2-004浙江绍兴余沁11
2024-1-0080浙江绍兴章俐鑫2024-1-00802024-2-004浙江绍兴章俐鑫
2024-1-0081浙江绍兴周涵潇2024-1-00812024-2-004浙江绍兴周涵潇11
2024-1-0082浙江绍兴周建诚2024-1-00822024-2-004浙江绍兴周建诚1
2024-1-0083浙江绍兴朱钻飚2024-1-00832024-2-004浙江绍兴朱钻飚11
2024-1-0084浙江绍兴王洪伟2024-1-00842024-2-004浙江绍兴王洪伟
2024-1-0085陕西西安陆晨2024-1-0085陕西西安陆晨
2024-1-0086山东淄博耿慧2024-1-00862024-2-003山东淄博耿慧11
2024-1-0087浙江金华刘掌峰2024-1-0087浙江金华刘掌峰
2024-1-0088山东临沂刘晓林2024-1-0088山东临沂刘晓林11
2024-1-0089浙江兰溪胡竹飞2024-1-00892024-2-002浙江兰溪胡竹飞11
2024-1-0090山东青岛孙田田2024-1-00902024-2-001山东青岛孙田田11
2024-1-0091山东青岛王芬2024-1-00912024-2-001山东青岛王芬11
2024-1-0092山东青岛李姣2024-1-00922024-2-001山东青岛李姣11
2024-1-0093山东青岛于冬梅2024-1-00932024-2-001山东青岛于冬梅11
2024-1-0094山东青岛李先浩2024-1-00942024-2-001山东青岛李先浩11
2024-1-0095山东青岛孟佳豪2024-1-00952024-2-001山东青岛孟佳豪11
2024-1-0096山东青岛司朝金2024-1-00962024-2-001山东青岛司朝金11
2024-1-0097山东青岛陈媛媛2024-1-00972024-2-001山东青岛陈媛媛11
2024-1-0098山东青岛江宜娴2024-1-00982024-2-001山东青岛江宜娴11
2024-1-0099山东青岛王忠元2024-1-00992024-2-001山东青岛王忠元11
2024-1-0100浙江兰溪高跃兵2024-1-01002024-2-002浙江兰溪高跃兵11
2024-1-0101浙江兰溪蒋可钰2024-1-01012024-2-002浙江兰溪蒋可钰11
2024-1-0102浙江兰溪谢秀雯2024-1-01022024-2-002浙江兰溪谢秀雯11
2024-1-0103浙江兰溪黄年伟2024-1-01032024-2-002浙江兰溪黄年伟11
2024-1-0104浙江兰溪马进荣2024-1-01042024-2-002浙江兰溪马进荣11
2024-1-0105浙江兰溪斯亚楚2024-1-01052024-2-002浙江兰溪斯亚楚11
2024-1-0106浙江兰溪王燕琴2024-1-01062024-2-002浙江兰溪王燕琴11
2024-1-0107浙江兰溪胡杏妍2024-1-01072024-2-002浙江兰溪胡杏妍11
2024-1-0108浙江兰溪林佳慧2024-1-01082024-2-002浙江兰溪林佳慧1
2024-1-0109浙江台州张跃龙2024-1-0109浙江台州张跃龙11
2024-1-0110浙江杭州陶露文2024-1-0110浙江杭州陶露文11
2024-1-0111浙江嘉兴姜丽芳2024-1-0111浙江嘉兴姜丽芳11
2024-1-0112湖南郴州李志娟2024-1-0112湖南郴州李志娟1
2024-1-0113陕西西安崔雨2024-1-0113陕西西安崔雨
2024-1-0114广东佛山曾卫忠2024-1-0114广东佛山曾卫忠1
2024-1-0115浙江宁波黄文政2024-1-0115浙江宁波黄文政1
2024-1-0116湖南岳阳钱三皇2024-1-0116湖南岳阳钱三皇
2024-1-0117河南郑州赵萌2024-1-0117河南郑州赵萌1
2024-1-0118四川成都刘敏2024-1-01182024-2-005四川成都刘敏1
2024-1-0119四川成都胡丽琼2024-1-01192024-2-005四川成都胡丽琼1
2024-1-0120四川成都程春林2024-1-01202024-2-005四川成都程春林1
2024-1-0121四川成都邹家蓉2024-1-01212024-2-005四川成都邹家蓉1
2024-1-0122四川成都杨奎2024-1-01222024-2-005四川成都杨奎1
2024-1-0123四川成都王刚2024-1-01232024-2-005四川成都王刚1
2024-1-0124四川成都何鸿2024-1-01242024-2-005四川成都何鸿
2024-1-0125四川成都曾王亮2024-1-01252024-2-005四川成都曾王亮1
2024-1-0126重庆两江周春雪2024-1-0126重庆两江周春雪1
2024-1-0127贵州贵阳张天银2024-1-0127贵州贵阳张天银1


本主题由 管理员 不睡觉的兔 于 2024/11/24 22:34:24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2024-1-0001湖北武汉王荣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第一方面:
《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教-学-评一体化;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四个方面的评价:科学观念(知识、定理),科学思维(推理论证、模型建构and^^),探究实践,态度责任。重视“教-学-评”,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思维活动。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主题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
评价任务对应学习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第二方面:教学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对应的评价,评价需要有灵活性,评价内容要清晰,例如:实验规范操作、记录完整、分工明确……
注重课中的评价,课堂上: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第三方面:设计评价
互动问题:学生评价时要清楚评价维度;进阶式的评价语言;
灵活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多样化的评价。
课堂上要有丰富的评价语言,也要注意评价学生的即时评价。
互动区答疑:1.评价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段和高年段的学生的评价不可同一而论。2.素养导向的评价更全面;3.平时上课评价设计了,但覆盖不了总结性评价时的考试,最终的考试还是考不好。——解答:实验做了,但依然考不好不是老师的问题,还是考试的出题方面,看考试是考素养方面还是知识方面。如果最终是考知识,还是要针对性复习背写科学知识。
我的思考:
1.关于一节课上的内容,会涉及多个评价方面,我们通常制定的评价任务是结合新课标四维目标,但四维目标中还存在很多子目标,比如评价学生的态度责任,有小组合作情况、沟通交流情况、实事求是、勇于尝试、懂得关爱等等,所以我感觉具体到某一课,科学评价重点还是围绕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针对重难点设计课堂评价,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关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是否鼓励家长加入进来?您的观点是?现在普遍使用的是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科学活动手册上设置的单元评价中就有家长评价,但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栏没有充分利用,您有好的建议吗?未来科学课的评价会鼓励家长加入吗?(专家解答:微信群即时反馈科学学习情况,让家校沟通起来。)
3.设计评价大家可以依葫芦画瓢,但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却更困难。(仅个人观点)
疑问:学历案设计——每个教学活动需要设计对应的评价。(主持人老师)。个人很欣赏学历案,但我们区目前随着新课标再做大单元教案。
TOP
3#

2024-1-0004浙江绍兴李基尧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韩老师通过《科学课程标准》对评价的明确要求、教学评价的设计、例谈“教——学——评”一致中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这三个方面的介绍,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点了教学中评价的重要性和如何评价的方向。
韩老师强调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强调了“教学评”一体化,从而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而我们往往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通过韩老师的点拨,我明白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
韩老师在谈及“教学评”一致性时,特别强调了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目标、评价与教学三者必须保持一致,从而达到预设学生做的怎么样。而我的过程性评价往往走走形式、过场,从未考虑过与目标的一致性。通过韩老师的叙述,我深刻意识到过程评价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几句鼓励话,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教学目标。
韩老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指向要明晰,可执行,通过九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设计评价任务。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当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来讲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时,直播现场一下子炸了锅,都认为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韩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里,在注重评价的同时,切实加强评价的多样性和评价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有收获。
TOP
4#

2024-1-0005浙江杭州叶昱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一.课程标准对评价的明确要求
要求: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
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致性,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
探索增值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关注个体差异,改进学习过程。
主体多元 方法多样 内容全面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
学习目标:预设学生做的怎么样
评价任务: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以确保做到怎样
评价标准:对预期学习效果的具体化
一个学习目标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评价任务,一个评价任务可检测一个或多个学习目标
在这种基于课标的逆向教学设计中,“上”可以保证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下”可以与学习活动相整合,保证与学习活动的一致性。
三.例谈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方式与方法
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老师通过参与示范,带动影响学生;突出评价标准的作用,设计有层次、递进性的评价活动;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评价(学生对学生,学生对小组),从孩子的角度给予建议;注重评价的检测功能;即时性评价,即时评价也是过渡与引导。
TOP
5#

2024-1-0006云南曲靖资树方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一.《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强调主体多元性、方法多样、内容全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二.“教-学-评”一致性: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根据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
   1.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学情制定精确的目标,依此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达成可评可测的学习目标表达。
2.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怎样的评价任务能达成怎样的目标,这是课堂评价的关键。
3.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教学活动的展开指向目标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充分展开依托评价的检测和评价的任务。
三.(一)教学评价的设计: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基于课标的逆向教学设计,保证了“上”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下”与学习活动的一致性)。’
1.学习目标:预设学生做得怎么样?
2.评价任务: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以确保做到怎样。
3.评价标准:对预期学习效果的具体化。
(二)教学评价的作用。
1.评价任务:为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而安排的学习任务(检测项目);
2.评价标准:判断学生是否完成任务的依据。
3.评价作用:用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引领学生经历“学”的过程,教师持续收集信息,对照学习现状与学习目标,了解学生是否学会,进行教学决策,以保证学生学会。
四.如何设计评价任务。教学评价的嵌入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指向,使其学得真实;为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使其教的的真切。
1.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2.评价任务指向要明晰,可执行。
3.评价任务要有“灵动感”。
以上是我第2期的培训体会感言,也有偏差,感谢此次研修平台!
TOP
6#

2024-1-0007安徽合肥高磊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首先感谢桂馨科学基金会,举办的2024-2025桂馨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活动,也十分感谢工作组的专家老师同仁们背后的辛勤付出。  
在2024-2025桂馨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活动第二期中,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课程专家,国培专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小学《科学》实验教科书核心作者韩玉明,与我们分享《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
韩老师从《科学课程标准》对评价的明确要求、教学评价的设计和例谈“教-学-评”一致性中的评价方式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分享他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第一方面,韩老师通过梳理《科学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让我们明确课标对于评价的要求“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从源头上了解需构建什么样的小学生科学学习评价?即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
通过改进结果评价,重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重点强调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探索增值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关注个体差异,改进学习过程。综合评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强调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在“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中,韩老师阐述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前提是学习目标要精确,一节课的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学情而制定的,每一节课的目标达成,才能最终达成课程总目标。也就是说,每一节课都要指向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看目标是否达成。因此,目标的表达必须要可评可测。其次,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中,评价是不可缺失的,缺失评价教师将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评价任务就是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的关键。同时,课堂评价评的是目标的达成情况,所以评价任务一定要指向目标。要达成怎样的目标,就需要怎样的评价任务,也就是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
第三,学习目标与教学过程的一致性。首先,教学过程的展开是指向目标的,目标中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教师的教学展开就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其次,教学的充分展开是依托评价的,教学过程就是评价的实施过程,教学展开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需要评价的检测,评价任务要嵌入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的作用,用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引领学生经历“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持续地收集信息,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目标相对照,以了解学生是否学会,然后进行教学决策,以保证学生学会。通过教学评价收集证据,从流进行预测、反馈与指导,促进教与学按照有效的目标前行。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评价的嵌入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指向,使其学得真实;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使其教得真切。评价引领着教与学,促进教与学都能按照有效的目标前行!
第二方面在教学评价的设计方面的分享中,韩老师认为教学评价的设计就是依据学习目标展开的。韩老师通过以下三个要点阐述如何设计评价任务
1.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从学习目标中来,必须设计出学习目标所需要的学习任务,并且通过搜集学习信息判断出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所以评价任务的设计必须与学习目标相匹配。
一个学习目标可对应一个评价任务或多个评价任务,一个评价任务可检测一个学习目标或多个目标。
2.评价任务指向要明晰,可执行
评价任务要清晰、具体、可操作。一个明晰的评价任务要让学生清楚:我要做些什么?我怎么去做?怎么进行探究?交流与总结什么?等等学生应该明确的任务。
3.评价任务要有“灵动感”
所谓灵动感,即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具备多样性、开放性,要简约、有层次性,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要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处理任务,才能催生丰富的学习经验。
第三方面在例谈“教-学-评”一致性中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中,通过,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突出评价标准的作用、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评价、注重评价的检测功能、教学活动也是评价活动、即时评价、评价环节和其他方式评价等九个场景下的不同学科教师开展的“教-学-评”一致性中的评价方式与方法案例。
在后面的交流讨论中,我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与过程性评价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下的矛盾?”韩老师也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通过本次韩老师精彩的分享,令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得到一些答案,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一些方向。我将带着本次科学专业分享的感受,融入自己今后一段时间的教学,看看效果。本次韩老师关于《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的分享在我的心里可以借用影视作品中的一段台词来表达:“我人民志愿军在面对强大的联合国军时,上至指战员,下至每一位士兵,都会采用领活机动的作战思想即运动中调动敌人,运动中寻找发现战机,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由此对应的我们的科学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法,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为之研究的教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不必拘泥于形式。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教学的艺术在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将结合本次分享的内容,对我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要加强对《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明确课标对于评价的要求,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确保教学过程与目标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促使学生不断提高。
其次,我要注重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使评价任务紧密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要确保其具体、可操作,并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和层次性,以便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我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使评价更加公正、合理。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我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评价环节,我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最后,我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关注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我要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寻求教学改进的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次分享让我对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尝试、反思和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道路上,我们要像志愿军一样,灵活机动,不断探索,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取得学习的胜利。
TOP
7#

2024-1-0008湖南长沙龙承韵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全部截图)
TOP
8#

2024-1-0010新疆塔城何雪琴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通过韩老师的讲座,我对科学课堂的教学评价设计和实践有了新的思路:
强化过程评价——表现型评价,重视“教 -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
教学评价要与教学目标有一致性,(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学过程是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
设计评价任务时,要做到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指向要明晰,可执行,评价任务要有“灵动感。
[评价设计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
一、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既是教与学活动也是评价活动。):科学课中的演示实验(教师示范多种操作,1、测力计:查它的量程、一小格代表多少牛顿、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我是怎样调零的、老师悬挂物体、怎样进行测量及读数、正确的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并评价哪些是对的做法,正向引导的作用,说一说原因思路/测力计使用方法更清晰)[在教学水温度计的使用时,手持温度计的中间部分/水温计的液泡接触到烧杯的底部/接触烧杯壁/液泡没有完全浸没在热水中,这样拿温度计,可不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为什么?读数时我把体温计拿出来,让孩子再次进行评价。行不行?。
]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
清晰的评价任务如何设计:我要做些什么?我怎么去做?怎么进行探究?交流与总结什么?
例谈"教﹣学﹣评"一致性中的评价方式与方法
二、突出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的作用
提前出示了评价标准,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创造、展示与评价。

案例解析:对照这个探究活动与评价标准,我们可以发现: 这个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了探究活动的目标,并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知道了实验操作的目的、要求与标准: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方法的指导、活动形式的要求,并提出了一些探究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何设计评价任务
A.1.张小妹老师用陶笛吹奏歌曲。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鼓舞学生、影响学生,创设教学活动的氛围。促进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学习。
学生对老师吹奏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这时的学习过程既是教与学的活动又是评价过程与活动。2.洪梦楚老师活动过程的示范与参与。带领学生蛇形跑进行热身, 一起做韵律操 ,在障碍跑时动作技术要领的示范 随音乐与学生一起做放松身体活动。可以带动 、鼓舞学生、 创设教学活动的氛围。同时,让学生对应并纠正技术障碍跑的要领与动作。
B.在学生设计与创作作品环节: (1)是否正确地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方法?(2)拟人化形象是否生动、有趣、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色彩是否艳丽?
C.
D.
E.青岛版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中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活动"认识热传导"。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中完善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此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正确规范操作,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在小组内交流热在铝片和铜棒中是怎样传递的。
为配合探究活动开展,如下的评价标准:1.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物体,实验操作规范;
2.小组分工明确,及时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实验现象与发现;热衷动手,往往强势学生占主导,其它当旁观者。这时约束分工明确(1)操作(2)记录(3)交流(4)计时等,或角色互换,同时提醒及时记录稍纵即逝的现象与发现。3.思考并交流:热在铜棒和铝片中是怎样传递的?交流条理、
正确。

三、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评价(学生对学生、学生对小组)
在小组内,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创作的想法与意图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创意的优点与建议等方面相互交流与评价一下,对下一步设计与创造作品会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且是从孩子的视角提建议,更真实合理(教师评价过重有可能会打击积极性)。
四、注重评价的检测功能
五、教学活动也是评价活动
六、即时性评价
根据发言带来的作用进行具体评价:如: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很
好的启发!大家是不是应该给他掌声。“你一下子就说到点子上了!”用“他说的不对你可以帮他,说出不对的理由”等语言,引导学生间的评价。
七、评价环节
八、对个别同学的评价
总之,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TOP
9#

2024-1-0012江苏宿迁倪红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通过学习韩老师关于《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的分享,我从中获益匪浅。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对教学评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教学工作中评价设计和实践的作用,也提升了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
   首先,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评价并不是仅仅是给学生一个分数或者等级,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长期的学习和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知有效的评价能够提供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的反馈,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合作的能力,也能对教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通过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 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如何根据现象作出科学的结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提升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但是,多年的考试选拔制度,导致很多家长和老师们,甚至学生都很看重结果性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却很少有专门的评价体系。通过韩老师的分享,今后我在教学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参与活动的状态及效果、观察收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注重过程性评价为主,及时有效的给学生正向反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在学测中出现了失误,也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动力,不会因为考试的失利而自责、懊恼。
我个人感觉结果性教学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之间存在着一些难以融合的矛盾,为了孩子长期发展,作为教师我更看重过程性评价。而作为需要考试的学科,学校又会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和老师的教学水平,这一困惑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与同行们一起探寻可行的方法
    总的来说,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助力他们不断学习和成长。
TOP
10#

2024-1-0013河南安阳张晓俊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聆听了韩玉明老师所作的《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使我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更深一层,尤其韩老师所举的一些评价例子,很有借鉴意义。比如生对师的评价,原来我注重师对生的评价及生对生的评价,关于生对师的评价关注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宜的生对师的评价环节,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在实验时操作容易出现错误的方面,老师及时演示,让学生评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易出的错误。
TOP
11#

2024-1-0015山东青岛万巧华总第104期研修材料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2月26日,我们相约桂馨网络研修,聆听了山东省特级教师韩玉明老师《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的讲座,收获很大。反复听了很多遍,我又查阅了一些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文章和资料,对“教学评一体化”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文件中刻画了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育人目标,即: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评一体化”的提出与实施正是为了达成育人目标,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如果说,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解决的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的过程就是“怎么教”的问题,对应学生的“学”就是“怎么学”的问题,那么“评”,就是要看看“教的怎么样”“学的怎么样”的问题。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反思目标的设置是否精准,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关注、反思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从而调整教与学的策略,达到发展学生素养的目的。
所以“教学评一体化”,所教即所学,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更好的教,促进更好的学,确保学生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落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设学习目标。
评价的目的指向学科育人目标。课堂学习目标设计的精准,评价的设计才有意义。同时精准的课堂学习目标,也使评价目标和标准更加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的精准设计应该基于对课程标准的对标,对教材的研读,对学生学情的把握。
教师在学习目标设计时,应先研读《课程标准》,整体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包括核心素养的内涵,总目标、学段目标。通读所有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通读整册教材,对标它们在科学课程核心素养培养上的纵向、横向的要求;研读单元教材,思考单元目标是什么,单元之中课与课的联系是什么,指向的大概念是什么;研读每一课教材,知道每节课的教学在单元、学段、课程中发挥的作用。
要设计精准的课堂学习目标,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课堂的学习目标只有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用过问卷、谈话、观察、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知识、思维、方法、探究技能等发面的水平及困惑点,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精准的设置课堂教学目标,要准确地描述课堂教学目标。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附录2《课程内容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将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体验性目标动词,并将每一种类型的目标分为三级水平。在目标设定的时候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准确的描述。
二、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承载着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恰当有趣的学习任务。良好的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目标和标准。比如,青岛版六年级科学《预防近视》一课中,老师在引领学生认识眼球结构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为什么成为近视眼后,眼睛看东西会模糊不清呢?请根据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说一说设计的理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实验方案设计就一个学习任务。如何评价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恰当、是否可行、是否有效来进行判断。通常我们在探究实验之前都会有实验要求,那么实验要求往往是实验探究过程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反思和修正。
科学课学习任务的实施往往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任务设计时,应注意采用科学合理的分组方式,要让每个小组之间整体的学习水平都相差不大,保证让学生能够得到均衡有效的发展,同时对每个小组内部学生的具体完成任务进行有效的分配,确保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其中。比如做青岛版科学四年级《水蒸发》一课,做水蒸发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有的负责操作,将棉布缠到温度计的液泡上,将温度计放入烧杯的水里;有的负责计时;有的负责读温度计的示数;有的负责记录温度的变化。教师在巡视的时候一方面要观察每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情况,一方面也要关注组内每一个学生的任务完成的情况。
科学课的学习任务除了通过科学实践探究并掌握科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科学思维和态度责任的成长和变化。老师要注意对学生在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实证意识、合作意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评价,以便学生的反思和修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精置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教学评价。首先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评价类型。厄尔提出了评价的三种类型,即学习性评价,为了推进学习而进行的评价;学习的评价,为了评定学习水平而进行的评价;学习式评价,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而进行的评价。
“学习性评价”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收集学生学习的各种表现,同时及时反馈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学习。学习性评价指向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所以,老师在使用这个类型的评价时观察要细致,捕捉要灵敏,反馈要及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
“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阶段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分类和总结。比如,一二年级举行的无纸化测评,三至六年级进行的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都是这种类型的评价。这个评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公平的。这种类型的评价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证据对学生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公平、公正地作出评定,并向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等进行反馈。
“学习式评价”指向学生的自我反思,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元认真知。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和反思,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支持、示范及指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搜集相应的证据,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调整学习方法,反思学习过程,并设立更为合理的学习目标。
这些评价的类型,并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相互结合、相互辅助、相互补充,从而形成对教与学的立体全面的评价。无论怎样评价,老师都要将学习目标置于教学核心地位,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展开都将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以“证明学会”的思维倒推安排评价任务,以始为终,逆向设计,使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
在当下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凸显“学为中心”“学科育人”“系统思维”,指向有高质量的教与高质量的学,是实施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技术,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抓手和支点。我们作为科学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应不断尝试“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真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师生的“评”相得益彰。
TOP
12#

2024-1-0016广西梁丽燕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其实我们都深知教学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更是指导教学、促进学生学科素养落地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指导性强、便于检测的评价表,以及如何结合课堂实际灵活、高效运用评价表。通过韩老师《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讲座,对教学评价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说说我的理解。
首先,教学评价最终服务对象是教学目标,所以要基于教学目标去设计。而教学目标则要综合课标、教材内容和学情三方面去设计,这是一种逆向性的设计。所以,要设计教学评价表,教师首先要先学会设计涵盖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可检测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去研读课标,特别是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这两大块。
其次,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进阶学习以及检测任务的完成度,我们可以在某些环节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包括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或者增值评价。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明确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让课堂事半功倍,课堂才更有可能从教师的教过度到学生的学,才能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最后,教师要自己去学习和尝试在不同的环节去使用评价表。一切的学习终究都是纸上谈兵,课堂运用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尺。我们听讲座或者观名师课堂的时候,无形中的代入感让我们误以为自己也可以很轻松在课堂中去实施。不断扑面而来的挫败感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这条路是否值得。其实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即使它没有在合理的时间开出理想的花,只是它需要更多一点的等待。
谢谢提供的每一次学习,可能并不是每次都能给遇到我所期待的,但它至少能让我不偏航,我会努力的!
TOP
13#

2024-1-0017新疆和硕许鹏翔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手写笔记)
TOP
14#

2024-1-0018福建泉州张路敏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
    这期的讲座,韩老师从三个方面为我们讲解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
一、《科学课程标准》对评价的明确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指出要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特别强调要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
其中“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要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根据评价任务设计学习活动。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评价设计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其中学习目标是预设学生做的怎么样?描述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而评价任务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以确保做到怎样。描述的是过程。评价标准是对预期学习效果的具体化,描述的是更加具体化的学习结果。
三、例谈“教——学——评”一致中的评价方式与方法
   在这方面,韩老师从9点进行阐述。其中我特别认可评价主体的多元。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中学习《点亮小灯泡》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来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探究与合作发现小灯泡的结构,点亮小灯泡的奥秘等等。再让小组成员代表来讲述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该成果鼓励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对此进行评价和探讨,并且要给出自己的自己评价的理由,讲述出一定的原因,再分析自己所在的小组是如何完成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发言。参与到课堂当中,让评价变得更加真实有效。这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渐渐感受到学习的有趣,培养自身的自信。
TOP
15#

2024-1-0019浙江永康俞俊美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学习体会:
及时即兴发挥的评价可以调动不爱发言班级的积极性,孩子更能看到孩子自身的优缺点。
讲座后第二天给上学期没几人会举手发言的班级上课,课上的内容是分享寒假的作品,请他们自己当小老师进行点评,他们发现了我所没发现的优点,很会关注作品中的细节:列点记录,时间记录的很详细等;关注到我觉得很平常而忽略的:图文结合。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也发现了更多他们作品的优点:为作品起名字,会把自己的名字放进作品名称中来体现版权意识等。整节课都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赞美,我的大拇指不断为他们竖起。情到深处,全班会时不时不自觉的一起鼓掌。整节课的氛围都是轻松愉悦的。
TOP
16#

2024-1-0021四川泸州罗昌洪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我科学教学中确实遇到了设计了很多理想的教学评价,但是到落地到班上实践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导致部分评价无法落实到实处,通过韩老师的讲座,我对科学课堂的教学评价设计和实践有了新的思路:
1.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 -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
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教学评价要与教学目标有一致性,教学过程是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
2.设计评价任务时,要做到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指向要明晰,可执行,评价任务要有“灵动感。
3.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科学课中的演示实验(教师示范多种操作,学生观察并评价哪些是对的,错的做法说一说原因)
二、突出评价标准的作用
提前出示了评价标准,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创造、展示与评价。

案例解析:对照这个探究活动与评价标准,我们可以发现: 这个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确了探究活动的目标,并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知道了实验操作的目的、要求与标准: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方法的指导、活动形式的要求,并提出了一些探究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评价(学生对学生、学生对小组)
在小组内,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创作的想法与意图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创意的优点与建议等方面相互交流与评价一下,对下一步设计与创造作品会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且是从孩子的视角提建议,更真实合理(教师评价过重有可能会打击积极性)。
四、注重评价的检测功能
五、教学活动也是评价活动
六、即时性评价
根据发言带来的作用进行具体评价:如: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很
好的启发!大家是不是应该给他掌声。“你一下子就说到点子上了!”用“他说的不对你可以帮他,说出不对的理由”等语言,引导学生间的评价。
七、评价环节
八、对个别同学的评价
TOP
17#

2024-1-0023江苏苏州高靖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感谢馨火网络科学共同体提供学习研修的机会!
今天我听了韩玉明老师的分享后,对于小学科学的评价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目前,我所看到的当地的小学科学评价方式,好像就是纸笔测试的终结性评价。这让我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很多矛盾,比如:我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索的课程时,总担心学生探索时玩得开心,不能完成题目测试的要求。也就是,如果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学生就没有时间完成题目练习,考试的时候,不能出成绩。
今天的讲座,让我了解到,评价的方式需要多样化,评价的目的要能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要注重过程性或表现性评价。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课程时,需注意:要有明确的课堂目标、要有根据目标设定的课堂活动、要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式。这样,学生是通过探究理解了科学概念、原理,不是通过做题背出来的内容,学生自然也不会忘记。
TOP
18#

2024-1-0025 江苏苏州孙艳 总第104期资料
韩老师在本次讲座中分享了许多关于教学评价设计的思路和案例,启发了我对平时的教学评价的反思,明白了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科学综合素养的重要性,让我更加明确设计的方向和方法,其操作性、借鉴性很强。
“教学评”一体化是近年来的科学教学评价的热词,但是平时似乎没有得到重视,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粗糙是普遍现象。这些可能是由于教师对教学评的一体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多数教师清楚学习目标,但不清楚评价任务和教学过程应该如何匹配学习目标,即保持一致性,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评价。韩老师揭示了它们的底层逻辑,评价标准是预期学习效果的具体化,评价任务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以确保做到怎样,学习目标是预设学生做的怎么样。也就是说评价任务的效果能为学习效果实现闭环作用,帮助教师对比学生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以了解学生是否学会,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能“花落结果”。这是非常考验教师智慧的任务,需要不断搜集证据,从而进行预测、反馈与指导,显化学生的表现水平,保证教与学的有效方向。
韩老师充分阐释了教学评的思想后,分享了很多实用的评价设计案例。我发现我平时已经有些无意识的在进行一些零散的评价任务,但是从没有刻意精心分层设计,形成一整节课的学习的体系化评价。教师的引领性评价能带来很强的感染力,有时也可以放手让学生纠错评价老师,促进反思,让评价方式多样化。如果评价任务多而难,教师要突出评价标准,提前设置好评价标准展示给学生,明确要点后,让学生自主评价。联系我平时的教学,我想到在工程设计领域相关的课程《搭一座塔台》、《点亮小灯泡》、《制作再生纸》等类似于项目化的课程,教师提前设计好评价标准,让学生根据评价细化表互相打分,实事求是,让评价真实具体,还让活动总是紧紧围绕目标有效展开。还比如在一些演示实验中,有一些零散的但非常重要的操作要点,也可以用评价标准突出,比如酒精灯实验的演示,演示前可以不断提问学生这样做是否正确,以此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到易错点重点教学。评价有时也是检测的一种方式,韩老师表达了教师平时也要注重评价的检测功能。这种通过习题检测学习后的评价方式在语数英的课堂上更常见,科学课没有时间进行大量习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检测,惊喜的是,韩老师分享的这类案例,我早已经在课堂上长期使用了,例如随机提问、竖排开火车、横排随机提问、学生代表上台展示,举手检测等。这类方式使学生参与率变高。甚至可以把教学活动直接当做评价活动,高效重叠。
教学评价就像课堂的灵魂,没有了教学评价学生的思维容易成一潭死水,教师要用心设计教学评价任务,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巧妙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即时性评价、个别与集体评价结合、检测评价、思维评价、生生评价等方式,注重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相信我们能像导演站在监视器后,对课堂更加心中有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更了然于胸,对教学更胸有成竹!
TOP
19#

2024-1-0026 安徽合肥刘慧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作为一名带六年级科学的新手老师,对于教学评价问题一直比较头疼。虽然知道评价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学生开展有效评价、以评促学,我只是浅尝辄止,一般都是即时性评价。韩老师的课程给了我很大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案例中,教师演示,学生“来找茬”的方式,能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这正是我的学生们迫切需要的)、提高学习效果。
2、评价在教学中的层次性
对于同一个目标,可以在教学中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对于不同的目标,可以采用逻辑顺序或结合整体活动有效嵌入(如我正在实施的《小小工程师》项目教学)。
3、强化思维评价
基于真实情况的思维评价是直击人心的,高年级的学生尤其如此。案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图和得失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甚至家长评价,从不同维度给予学生能量。
关于学生互评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奥斯丁的蝴蝶》案例,孩子对于如何评价他人作品,“冷热评价”的方法、建设性的意见如何提出,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引导,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还学习到了其他一些打分、投票、开火车、随机抽查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形式。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应用总结!
TOP
20#

2024-1-0028新疆乌鲁木齐张勤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2024年2月26日7点半认真聆听了义务教育青岛科学教材核心作者山东省特级教师韩玉明老师关于《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的讲座,韩老师通过六个方面深入浅出的通过实例提出了课堂评价机制多种多样,这一项目培训对我来说,觉得很荣幸,我收益匪浅,收获颇丰。    
韩老师通过《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中深刻阐述了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重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强化过程性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在培训阶段,韩老师深入讲解了如何确立评价的学习目标做的结果,做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学什么、理解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评价任务从评价任务中能看出学生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是一项非常清晰的学习。评价标准具体做到什么程度,描述的是更加具体化的学习结果使我明白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综合全面的评估,为今后更好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通过学习这次专题报告,对我感触颇深的是韩老师如何在各科课堂当中进行评价的实例,让我对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旨在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指导了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评价学生,如何设计评价标准(分层次、分阶段)、即时性评价更能让学生的情绪饱满,通过评价知道能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深感做为一名教师,需有先进完善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更应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机制和策略。总而言之,这次培训是十分成功的,对我来说可谓收获多多。我要以此学习为契机,切实提高对评价教育的认识,将自己所学运用于课堂,服务教学。
TOP
21#

2024-1-0030山东淄博张建晓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2024年寒假后开学第一天,山东省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及课程专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小学科学实验教科书核心作者韩玉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分享讲座,为我们一线科学教师新学期的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韩老师主要用真实的课堂实例,从六个方面深度具体阐释教学评价的设计抓手。从韩老师的分享中,我有以下几点学习心得:

一、教学评价 提升教学
韩老师提到,教学过程中很多的环节或活动设计都可以称为评价,评价在一堂课中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形式多样。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师;可以是一句过渡语也可以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可以面向全班也可以分组甚至面向一个学生个体。
有效的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可以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一起思考如何实施教学评价才有效果,这个过程既让教学过程更加富有逻辑,也让评价展现了它的价值。
其中,韩老师提到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的,让我深有感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发挥这些小主人的力量来推动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把握孩子天生爱“玩”的特点,设计角色扮演,老师扮演大马虎,学生来“找茬”。或者我们和老师比一比谁反应快等等,学生把老师当成他们的一员,教学肯定顺畅很多。

二、评而有效 锚定目标 
在讲座之后的答疑阶段,韩老师针对老师们在教学中的困惑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韩老师表明了一个观点,让我深感认同。就是教学中的评价设计可以随时随处,形式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再怎么变再怎么多样,都离不开教学目标,一旦脱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评价也没有用处,就好比南辕北辙,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学生不明白,就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这个结果反过来说明教学需要改变,也就助推课堂进入正轨。
科学课中很多内容都是抽象的,比如热的传递,不可见,学生很难理解。怎么办?不管是实验还是画图,都是围绕着弄明白热是怎么传递的这个教学目标。
教师的设计和评价都是围绕着清晰的目标而进行的,那么课堂教学思路肯定也是非常流畅清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影响下,也肯定会有很多收获。
TOP
22#

2024-1-0038浙江绍兴戚调菊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学习体会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评价,或者缺少评价的课堂是没有灵魂。评价是应该贯穿课堂始终,并且延伸至课外的。评价伴随课堂的一切活动组织。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往往忽略过程性评价。事实上,我们更应该注重和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与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和促进作用呢?听了老师的讲座,收获颇多。
以前的评价一般以纸笔测试为主,而现在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四大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科学评价要以这四个维度为导向,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TOP
23#

2024-1-0039江苏常州杨振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二、学习与思考
1.韩老师以教学实例分析教学评价的入手点,立意高,起点低,适合一线教师的学习。韩老师具有跨学科视野,在教学评价的流程中关注多学科评价的相同点和差异,总结实用方法。
2.核心内容: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韩老师的讲座也让我真正去了解和涉及这一领域的研究,反思平时在教育教学中的评价设计和评价表现。
3.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鼓励学生,给与积极正面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学习积极性。
4.教学评价的可逆性: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换成学生评价老师,发展学生批判、质疑精神,不迷信教师,敢于表达。
5.强化对思维活动的评价,让学生思维在正向积极的评价中进阶,用可视化的方式表现思维过程。
6.在听完讲座,我也想到的是个性化评价,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角度的评价孩子,给学生的创新创造提供宽松的氛围。
7.在如果不能完全做到教学评一体化、系统化的情况下,要努力先做好教学评价的设计,让教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赋能。
TOP
24#

2024-1-0046浙江绍兴陈琳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强化有效评价在常态课中的实践
2月26日,聆听了山东省特级教师,省教学能手,省课程专家,国培专家韩玉明老师与我们分享的讲座——《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学习之后对强化有效评价在常态课中的实践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学工作,似乎只讲到了“教和学”,但在实际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评价任务是为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检测项目,是实施评价时安排的任务驱动。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有效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在日常课堂中,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很少的,有的课堂甚至没有。在当前日益开放的教育形势下,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越来越有必要。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好处很多。可以带动学生、鼓舞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习心态的转变也就意味这学习效率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老师做出自己直观的评价。
二、加强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通常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带有权威性的,即使评价不准甚至有误,学生也不太敢质疑,这对学生其实是不利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间一种有目的的高效学习过程,是在心理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产生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家互相评价交流一番,更容易激发学生间思维的深度交流。就算同学评价不当,被评价者可以毫不犹豫地进行辩论,思想就是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思维的价值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学科和老师,都是最经常发生的存在。这里所说的加强对学生的评价,个人理解是在精准度和灵活性上的体现。精准度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给学生的评价要清晰、具体、言之有物。灵活性是指我们的评价要具有多样性、开放性,要简约又有层次性。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其实很难,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实现。
听了韩老师的讲座,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例举了许多不同学科的案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韩老师研究的对象已经跨越了学科,具有了全局眼光。跳出科学学科看科学,应该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收获。希望未来的自己在关注本学科的同时,也能多用全局的眼光看看各学科,为更好地进行科学教学奠定基础。
TOP
25#

2024-1-0060浙江绍兴罗华英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一次深入的学习体会
                  
一、评价体系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昨日的学习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韩玉明老师的《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不仅是对评价的革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洗礼。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从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增值评价的结合。这种改进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衡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价值观、个性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塑造。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发展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激发。
二、技术与评价的融合:提升评价效能
综合评价的实施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我。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它使得评价变得更加多元、细致和全面。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的参与,不仅增加了评价的维度,而且激发了各方的积极性,使得评价成为了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判断。
三、教学目标的精确性:确保教学质量
韩老师强调了教学目标的精确性,我认为这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只有当教学目标清晰、具体、可测量时,学生才能明确学习的方向,教师也能根据这些目标来设计教学和评价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价标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协调。
四、多主体评价的实践案例:拓展思维边界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韩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多主体评价的具体实践。这些案例不仅有助于理解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我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在评价和被评价的双向互动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评价方式,无疑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评价是教学的延伸
总结这次学习的心得,我认为评价不仅仅是教学的结束,而是教学的延伸,它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效果,是推动学生持续发展、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韩老师提供的评价设计,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期达到教学评价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
TOP
26#

2024-1-0063浙江绍兴沈银彬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教学评一体化推动课改走向纵深
在教学过程中嵌入教学评价,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指向,为教师的教学证明了方向,评价引领教与学,促进教与学按照有效的目标前进。
一、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
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既要改进结果评价,又要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探索增值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关注个体差异,改进学习过程。综合评价过程中要强调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价设计
目标、评价与教学三者之间是一致的,“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要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根据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
评价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之间相互依存,评价任务是对学习目标的具体实施,评价标准是对学习目标的检测反馈。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评价任务指向要明晰,可执行,评价任务要有灵动感,要多样、开放、简约、有层次性。


三、多元多样全面的评价方式方法
1.评价主体可以多元
演示实验中,比如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采用学生相互评,学生评老师等方式,促进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音乐课体育课中的演示范唱也同样适用。
2.评价标准保驾护航
一般活动中通过评价标准,明确目标,任务及操作方法等,为活动保驾护航。
项目化活动中,先出示任务和评价标准,再进行探究活动。比如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一课中,采用精准到站的任务,让学生讨论制定评价标准,然后不断探究调试,再展示测评。
3.作品评价归还学生
学生分享作品设计意图和得失,然后学生相互之间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优点缺点建议的评价,同时教师要进行必要指导,点评作品和学生对作品的评价。
4.发挥评价检测功能
比如由学生判断几幅某工具使用图片的对错,学生回答对错及说明原因。
5.参与评价方式多样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交流,随机抽取,抽取举手的同学,整个横排,整个竖排,学生代表等,学生参与率高,密度大。
韩老师换提到了即时评价和其他评价,教学评价对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教学评一体化为基线,强调评价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TOP
27#

2024-1-0088山东临沂刘晓林馨火科学研修体会2024年第2期
       教学评价贯穿课堂始末
2月26日晚,聆听了韩玉明老师分享的《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听完了直播,震撼与韩老师教学评价设计的细致,范围之广。
  其实教学评价在我们课堂中也经常能看到它的影子,不过没有能像韩老师一样把这个评价系统地呈现出来,有点就像这这篇学习体会,心里有无数的感同身受。可是却不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一个月来,迟迟不敢下笔。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没有构建一个清晰的评价体系,这一点,韩老师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韩老师把评价细分为生生评、生对师评、师对生评,不止有科学课堂中的评价设计,还包括音乐、英语等各个学科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评价。这些评论不局限于考试评价,更多的是展露在课堂的每一个关节。通过这些评价,真正实现了生本课堂,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TOP
28#

2024-1-0110浙江杭州陶露文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在2月的馨火科学网络研修中,有幸聆听了韩玉明老师关于《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的分享。韩老师从多个角度、多个学科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深感这次学习不仅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韩老师首先强调了教学评价的前置性,即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应该明确评价的目的和标准,确保评价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这一点让我意识到,过去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忽视了评价与目标的紧密联系,导致评价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评价设计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引导、监控和反馈的作用。
韩老师还提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即以目标为导向,将评价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在科学教学中,我经常面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挑战。通过韩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可以通过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作品展示等,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这些评价活动也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此外,韩老师还通过多个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科特点进行评价设计。这些案例既有理论性的探讨,也有实践性的操作,让我对教学评价的设计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我也意识到,要想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评价活动,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反思,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评价特色。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评价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评价设计,如何使评价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评价的设计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感谢韩玉明老师的精彩分享和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平台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这次学习让我收获满满,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和更高的追求。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实践和创新,为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素养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29#

2024-1-0111浙江嘉兴姜丽芳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学习笔记:
一、课标对评价的明确要求
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主体多元 、方法多样、内容全面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评价设计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并详细分析了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这三个要素。

三、例谈“教学评”一致性中的评价方式与方法
1、加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2、突出评价标准的作用;
2、强化对学生思维评价;4、注重评价的检测功能;
5、教学活动也是评价活动;6、即时性评价;7、评价环节;
8、对个别同学评价;9、其他方式的评价。
学习思考:
1、“教-学-评一致性”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手段。将"教学评一致性"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依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2、教师的教重在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和经验转化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即教学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建构发展性的学习过程,实现深度学习。
3、厘清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对于开展相应的教学设计很重要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更加凸显育人价值,更容易引领实践改变,更有利于落实学习中心理念。
TOP
30#

2024-1-0112湖南郴州李志娟 总第104期研修资料
听《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践》有感
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规定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为: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梳理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们可以借助“教-学-评”一致性来测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大单元教学。其中,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到:促进“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为“大单元教学”进一步探索、尝试和完善提供了工具。
韩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在科学课堂中如何真正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例如我们可以从解决问题是否打破思维固化、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任务要求及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实施是否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及学生的兴趣、师生表现是否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并及时进行指导、学生是否能够产生自主性思考等方面来考量我们的课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