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情境启学·设计显思·实践助评——依托评价载体的小学科...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上周五,我在下管镇小分享了《情境启学·设计显思·实践助评——依托评价载体的小学科学自主学习模式探寻》为主题的讲座,其中的许多案例都来源于自己前几年的公开课以及参加科学活动有所感悟的课例,通过平时的积累撰写了这一论文,收获奖项的同时,也获得了这次宝贵的讲座机会。

最后编辑王丽洁 最后编辑于 2024-10-21 08:24:14
本主题由 生态维护者 西湖吴晓 于 2024/10/21 13:22:3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新课标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研制了具有鲜明指导性的学业质量标准,同时新课标还注重“教-学-评”一致性。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评价无疑是具有导向、纠正、激励、帮助自我认知等多元作用的。基于对新课标的解读展开教学实践,遇到了这些问题:一是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自测、互评等方式掌握自身阶段性目标达成情况,脚踏实地地开展有内涵的自主性学习;二是如何让具有个性差异的孩子在具有隐蔽性的思维发展上及时得到评价和反馈,进行有方向地主动学习;三是如何以评促学,让孩子能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进行实践探索,同时增强自信,提升个人素养。本文立足于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教学实际问题,阐述如何依托评价载体——从“情境”、“设计”、“实践”三方面,助力学生进行有内容、有方向、有自信地自主学习。


TOP
3#

  从以下三大主题展开分享:
TOP
4#

一、情境启学——察观念变革,明确“教”的目标

  “情境板”是指由学生基于自身前概念建立的生活情境模板,是一种前概念评价载体。在了解学生前概念后,引导学生制作一块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板”,无论对错皆可,将学生的认知在“情境板”上展示出来,交流、碰撞、激趣,开启符合自身认知的有内容的自主学习。通过借助“情境板”的导入、再现、拓展,从而实现在课堂中对学生科学观念发展的前后对比,能够鲜明地看到学生在科学观念上的发展。

TOP
5#

(一)“境”为导,初获前测认知

  立体建模的方式能呈现更好的情境,相比于此,依赖照片和语言的情境描述略显乏味。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帮助学生找到课堂“存在感”,教师在了解学生前概念后,引导学生制作一块符合学生认知的“模型板”作为课堂导入,同时也是学生前概念的呈现。学生通过不同的情境展示自我的同时了解他人想法。不同的观念直观地对碰,让学生自发进入思考,教师只需在其中稍作引导便可。

TOP
6#

  【案例1】五年级下册《地球——宇宙的奇迹》一课中,为明确地球为何被称作宇宙奇迹,在最开始的时候,出示一块地球的模型板,提出了地球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寻找适合生命生存的第二颗星球的需求,询问在他们的了解中,有哪颗星球能胜任。学生便会根据自身所知提出看法,阐明优点,也就意味着需要先明晰地球有哪些优越条件。

TOP
7#

  【案例2】四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对凤仙花的一生的研究,这是一个长周期的观察任务。在最开始的时候,提出学校百草园招募优秀小园丁,出示一块凤仙花丛的模型板,给他们提供材料,布置一个课前作业,了解凤仙花并制作一块凤仙花花丛模型板。学生就会制作出他们所了解的凤仙花花丛。在课堂上的交流展示环节,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情境板”无声胜有声,科学情境作为评估科学素养的背景依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背景,还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它塑造着学习内容和学生,又被学习内容和学生所塑造。
最后编辑王丽洁 最后编辑于 2024-10-21 08:30:52
TOP
8#

(二)佳“境”需改,重探概念转变
  “情境板”不只可以在课前以导入为目的出现,还可以作为被改造模板,在学习中期被利用。在经过交流、质疑、探究后,学生的观念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他们会发现自身认知存在的盲区和误区。这时,学习再回到一开始的“情境板”,任务则是基于前概念认知的情境改造。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探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科学知识进阶,方便自评和互评的同时还加深了学生认知印象。
TOP
9#

  【案例3】现实中的凤仙花丛应该包括不同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种子→发芽→幼苗→成长→开花→结果,每个阶段的凤仙花都是有自己的特点的。这时候学生就会对“情境板”进行再次改造,这里的载体再现,可以帮助了解学生对概念理解的转变。

  虽然学生自己制作了第一块“情境板”,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自身实际观察所得,再结合同学们的分享交流,同学们的观念开始发生了转变,直观表现就是自己制作的首块板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的,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存在误区。
最后编辑王丽洁 最后编辑于 2024-10-21 08:31:14
TOP
10#

(三)优“境”可拓,纵看观念发展
  在学习最后阶段,“情境板”的再次出现,目的在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进行知识迁移,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里的学习任务,基于“情境板”,又高于“情境板”,一展迭代特色。“情境板”的迭代出现,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对学生的“情境板”进行拓展性改动,体察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TOP
11#

  【案例4】让孩子对花丛进行丰富和完善,现实中的花丛并不只有凤仙花,其他的植物也应该有一席之地。学生会主动去了解其他植物,有小朋友就会说:“我们家前面的田野里,有一大片的油菜花,最近也开了。”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去了解油菜花的一生,并在自己的“情境板”中,构建起油菜花一生的模型。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具体发展。
        
  这一活动可以和教材“拓展”部分相结合,通过最后的情境效果呈现,来检测整个教学过程观念的整体架构是否已经成熟,学生也可以再次自我评价,检测自身新构建的知识框架体系,查漏补缺。
最后编辑王丽洁 最后编辑于 2024-10-21 08:31:38
TOP
12#

二、设计显思——辅思维进阶,拓展“学”的深度
  “设计板”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关键项目任务的设计思路记录板。主要目的在于将大概念学习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以此窥得其思维发展程度。作为思维评价的载体,设计图能将具有隐蔽性的思维发展显性化,随着设计图的更新改进,能够看到孩子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本文希望借此帮助孩子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学习主动性,及时得到自评和互评,以评促学,助思维发展。
TOP
13#

(一)因材“设”教,巧挖思维深度
  课程内容当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体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人类活动与环境、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等几个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都涉及了设计。小学科学工程类课堂中,初次设计图往往都起源于他对事物本来的认知,生活经验,以及课程教材中的学习基础。因此,通过第一阶段的设计图,就可以对思维的深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也可以借此认识到自身思维的发展是否足够深刻,从而指定接下来的学习目标。
TOP
14#

  【案例5】四年级下的第二单元《电路》,几乎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会用到“设计板”作为学习评价的载体。《点亮小灯泡》一课中,学生在课堂伊始,就开始对如何点亮小灯泡进行设计,在交流过程中,具体了解了学生的所有设计思路,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也是记录下初始的思维方式。
  【案例6】五年级下第二单元《船的研究》中《给船装上动力》一课中,学生对于设计草图的设计较为简易,以外部轮廓加动力装置为主,甚至有些只是潦草几笔,学生交流材料时也非常有限,主要借鉴教材中接触过的材料。
TOP
15#

学习了,原来评价的形式可以全方位,多角度
TOP
16#

(二)任务“设”迁,力促思维灵活
  通常大概念下的几节课学习内容都会有紧密的联系和递进,是否能在原本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这就是思维的灵活性。如何考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二阶设计入手。即根据学习内容,制定相关但有一定难度提升的设计任务,能够从设计图的变化中,看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TOP
17#

  【案例7】学完点亮小灯泡之后,同学们对电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知道了如何让小灯泡发光——要形成一条闭合的回路且电流经过小灯泡灯丝。所以,可以给孩子布置新的学习任务,即——让小风扇转动起来,但是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风扇内部的结构图作为学习支架。这是拓展迁移,也是旨在改变学生思维中的用电器和小灯泡的概念混淆。
  【案例8】五下《设计我们的小船》一课中,活动记录要求载重量达到200克、有自己的动力、能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有了这个提高任务,学生思考需求,灵活变通,设计也能具体而微。200克的钩码如何分布重量,保持船只的稳定性,小船在前进过程中怎样才能不原地打转,任务难度提高,学生思考亦随之深入。
TOP
18#

(三)学以“设”用,劲展思维创生
  单元结尾课时通常都是和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关的。科学学习的意义便是将所学知识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真问题。电路单元最后,为房间设计照明电路,极大程度地放宽了设计要求,给了学生作为设计者足够的创造空间。这里运用到“设计板”,可以观察设计者对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这也是学生基于学情,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机会,从而展现出自身科学思维的独创性。
TOP
19#

  【案例9】从为房间设计电路的2盏灯,继而延伸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红绿灯设计,学生从原本的2个开关分别控制2盏灯,到1个开关控制2盏灯,最后1个开关控制3盏灯,设计难度逐步提升,思维在逐步推进的活动中进阶。
  
  学生以成品创作为载体,展开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将知识融合在技术运用与创新中,经历“任务驱动-制作物品-调动思维-发展能力-完成作品-思维生长”的学习过程,自主习得核心概念,发展关键能力,实现思维的创生和增长。
TOP
20#

三、实践助评——育素养提升,实现“评”的覆盖
  “实践板”是在教学中用以进行实践操作的区域,包括材料选择区域、多平台操作区域、多角度展示区域。旨在解决合作探究中,部分同学形在神不在,并未深入探究的问题,方便在探究的同时发现自身能力局限、找准合作探究中的个人定位、成就扎实的实践探究能力。
TOP
21#

(一)别出心“材”,培养自主能力
  材料支架作为支持性工具,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针对每个项目化学习,制作一块相关实践板,准备了一些相关材料可供选择,材料品种多样化,供学生自行选择。学生在进行材料选择时,就会开启思考,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掌握学习主动性。
TOP
22#

PPT做的好好,材料选择的多样化能够提供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开启自主学习
TOP
23#

  【案例10】三年级上册《天气》大单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实践板的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想法后,为了让每个孩子有的放矢,我们准备了具有足够材料的“实践板”。包括充足的制作风旗、风向标、日晷、天气瓶的器材,可以自己组装和制作天气测量工具。充分准备的材料应该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避免了部分盲区,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立足儿童视角,精准地提供材料,能有效活化学生的探索过程,让现象变得更直观、更准确,引导学生自发思考、自主研究,让学生运用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TOP
24#

(二)路“径”多元,激发创新能力
  多元化的方法途径助力学习任务的达成。学生思维多样,时刻碰撞,他们面对分歧,更多时候无法口头交锋就信服于对方,亦或者原本就两者皆有理。因此,实践板可以充分提供材料和空间,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各自的猜想,不忽视组内任何一个成员的想法和意见。
  因此,实践板上的操作区域也分为了几部分,有主区和备用区域。组内成员的想法其实非常多样化,如果按照传统的小组合作方式,每位组员的机会其实极为有限,较为内敛的孩子内心有想法却没机会将之展示出来,从而导致他实验时就有些独立于众人之外的感觉。有了备用区域,他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组装出来,进行试验、交流。对他来说,这样的学习才更有参与感。
TOP
25#

  【案例11】《天气》单元《观察云》一课中,关于云量的多少及其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就提出直接收集天气预报、实地观测绘制云量、化学实验制作云朵等多种途径,这些都能帮助学生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观点的学生就都可以在自己的实践区域内同时分项开展。
TOP
26#

(三)“评”制优化,提升反思能力
  项目实践不仅是展示,还需要评价各个小组的实践板是否需要完善优化。由于实践板提供了多个操作点,所以组内成员可以分工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在这一平台,这也避免了展示的观点被某个组员代表的遗憾。课堂评价时,给每个小组提供自己的展示区域,大家分区域进行“游园”式介绍和参观交流。根据评价量规的要求,很多同学在参观完他人的设计之后,评选出了他们认为最优秀的小组,同时,也对自己小组的作品提出了反思和改进的意见和想法。
TOP
27#

  【案例12】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内容,通过实践板的展示,能够清楚的将学生的收集过程,以及近一个月的天气展现出来,其中与天气各项指标相关的数据为后续的气象播报也奠定了基础。量规是由学生共同制定,通过它对实践板进行评价,既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达成多元评价目标。


  结合评价载体以情境启评,创设助评,实践畅评,为孩子提供更佳的支架,建立自信、表达想法、自主学习。同时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度,掌握学生个性,促使教学目标的系统化、助推教学内容的统整化、凸显教学历程的进阶化及有助于实现“教-学-评”的一致化。
TOP
28#

感谢分享,有理论,有案例
TOP
29#

在情境板上能够鲜明地看到学生在科学观念上的发展
TOP
30#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