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经常有听说初中老师说小学老师教错了,甚至有说要把小学的都忘记。说我们就是以玩为主的,以前听了这些很气愤,我们是根据学生心理和教材内容科学实施教学的,凭什么这样子说。其实,关键在于我们中小衔接没有做好,小学老师不知道初中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初中老师不理解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教。 今年,儿子上初一了,第一周辅导他的功课,就把我给难住了,用小学科学老师的思维确实受限了。所以,决定跟踪辅导儿子三年,找找中小衔接方面有哪些地方没有衔接好。
这四个数据,在小学我们是采用“众数”的方式来上的,选2.36。这样子教,是为了小学计算方便。但是不够科学,这一批数据才4个,虽然2.36出现次数占据50%,但是由于样本太小,不能用众数的方法取值。 那么就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得到的是2.3525,但是答案却不是D,原因如下图:
取数要取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保留两位小数即可,不需要四位,所以选择2.35CM这个选项。
可想而知,在分析这题目的时候,初中老师肯定会说小学里教错了。
我们上到测量工具的时候,无论是温度计还是弹簧测力计,有或者是数学里的直尺,都没有要求读取两位小数。但是,这也是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我们关注的是测量工具的操作方法,而非读书数值的精确程度。这也是按螺旋上升的发展逻辑吧。
另外,我还看到这个累积法,曾经省测测一个回形针的重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是巨大的,连小数都没学明白的时候,用累积法测量一个回形针的重量,确实好多学生会想不到的,这属于正常现象。然后,有一次看到一次省级公开课也有这方面的渗透。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度要如何把握?我们应该不需要干初中老师的活,但是我们要衔接好教学内容上的断点。
根据老师们的回复,关于数据取值的三种方法,文心一言的回答是这样的:
- 平均数适用于数据分布相对均匀的情况,能够较好地代表整体数据的平均水平。
- 中位数对于极端值不敏感,能够较好地反映数据的中间水平,适用于数据分布偏斜或存在极端值的情况。
- 众数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适用于描述分类数据、定性数据或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的定量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数据的具体特点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中心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