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暨市实验参与式培训拉开第一次帷幕啦 [复制链接]

1#

诸暨市实验参与式培训拉开第一次帷幕啦

12月30日,在诸暨市新世纪小学举行了以小学科学成长者团队成员为主的实验参与式培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期望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来汲取经验,为今后全市式的参与式培训打下基础。以下是相关的资料。

分享 转发
TOP
2#

 

 


一、参与活动的方式:


1、30多位老师自由分成五个小组,确定小组长,2分钟时间内思考培训目标,进行交流汇报。


2、各小组对学生的《蚂蚁》学习前概念进行预测,交流汇报,然后由各小组模拟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交流汇报,几位观察员分别记录各小组活动的时间、效率、优缺点;
3、《空气有重量吗》实验过程:20分钟,交流汇报:10分钟。活动总结:10分钟。共计约:2个半小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 15:37:01编辑过]

TOP
3#

 

二、预期目标:阐释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的理念,领会科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预设过程:受培训教师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直接对教材及实验内容进行亲历互动学习和体验式研究——如何研究学生?如何备课?如何准备实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活动过程:


1让教研员和部分教师(俞、丁、何、陆、袁)关注各个活动小组,以观察员的身份思考:活动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活动过程的经验有哪些?受训老师的参与程度与暴露的问题有哪些?小组专业习得效果如何?教材解读有什么差距?


2、各小组需要合作完成实验思考记录单,体验实验过程,反思总结实验过程,交流汇报,初步达成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的一些共识。
    材料准备:


    蚂蚁——昆虫盒、放大镜、尺子、水槽、塑料瓶盖、塑料杯子、白纸、毛笔保险膜等


   空气有重量吗——托盘天平、简易天平、篮球、打气枪、充气装置、气球、木棒、小绳、杠杆尺等


   具体流程:


1、自由分好小组就座,说明本次培训的目标过程以及策略。


2、分发观察记录单,按步完成记录单,自由领取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过程。


3、主讲教师引领组织交流汇报记录单上的思考和观察内容。


4、观察员与实验小组成员互动交流。


5、俞老师总结,明确下一阶段目标及任务。

TOP
4#

 

2009年小学科学(三上)参与式培训方案


(对学生的分析部分)



1、预测:学生原认知中蚂蚁的身体结构会是怎样的?请用图画或文字描述。


 


 


 


2、分析:学生在蚂蚁观察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例举:学生在教学中可能会想出观察蚂蚁的2——3种方法。






4、思考:学生们会想出哪些方法来证明“空气有重量吗”这个问题。


 


 


 


 


5、总结交流:对学生的这些分析在备课活动中起着什么作用?


 


 

TOP
5#

  对学生的预测各小组大约化了15分钟时间,以下是各小组交流汇报的答案:


1、预测:学生原认知中蚂蚁的身体结构会是怎样的?请用图画或文字描述。——

1、学生会认为蚂蚁由头、身体组成,有脚,脚多,具体数量不清,脚的结构和长在哪里不清楚,知道有触角等;
2、蚂蚁的身体到底分为几部分不清楚;
3、会把腹部称呼为“尾”;
4、“脚”、“触角”之类的器官称呼存在混淆,理解与人的构造存在着负适移;
5、学生会认为蚂蚁分为头、(身子)身体、脚,触角说到的会较少;
6、画图时接近于美术课中所教的,很美观,但是凭想象画,画图时,会把目光集中于头部,头部结构比较完整,有眼睛、嘴巴、触角,但位置不准确、不真实;
7、一般都画为头、腹二部分,而且脚画在腹部,脚只数也不同,有6、8只等。
8、蚂蚁是小的,知道有触角但对触角的功能不清楚;
9、学生对蚂蚁的五官比较感兴趣,蚂蚁怎样排泄的?
10、学生会认为蚂蚁有很多脚,有翅膀的,胸、腹部不能区分,触角很难发现;
11、对蚂蚁的头身体有一定的概念,会认为有尾巴;腹部的概念不太有;
12、对蚂蚁身体结构有大概认识,但不能细分结构,如果在观察前让孩子表述会很困难。
TOP
6#

2、分析:学生在蚂蚁观察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1、无法让蚂蚁停下来供观察(跑来跑去,还会爬到身体上面);
2、用手直接抓蚂蚁,会伤害蚂蚁(不知道怎么使蚂蚁换一个活动的地点);
3、蚂蚁身体较小,即便用放大镜也较难看清;(“看清楚”的困难)
4、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静心去观察,以玩为主;
5、无法在观察的时候注意保护蚂蚁;
6、会“咬人”吧;
7、蚂蚁数量;观察时间;
8、用手拿捏时用力过大,死亡,成为一团;观察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把蚂蚁捏、压死;
9、观察时更注重头部,尤其是眼睛的观察比较困难?
TOP
7#

3、例举:学生在教学中可能会想出观察蚂蚁的2——3种方法。

1、用放大镜罩住蚂蚁观察;
2、桌面用水围成水圈,让蚂蚁在水圈内爬动观察;
3、用昆虫盒进行观察;
4、用塑料袋(透明)把蚂蚁逼到角落进行观察;
5、用一次性杯子罩住蚂蚁进行观察;
6、直接抓在手上进行观察;
7、放在瓶盖或白纸上或笔套内进行观察;
8、看书后会想到用泡沫或树叶或盒盖放在水面上进行观察;
9、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用食物引诱蚂蚁出来;
10、喂食,观察蚂蚁怎样搬运食物;
11、把几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蚂蚁与同伴的表现;
12、用什么工具粘住它进行观察。
TOP
8#

4、思考:学生们会想出哪些方法来证明“空气有重量吗”这个问题。——

1、用天平称一下。
2、气球往下沉说明有重量?
3、称一个气球内气体的重量。
4、用手掂重量。
5、装在一个袋中来感觉一下。
TOP
9#

5、总结交流:对学生的这些分析在备课活动中起着什么作用?——

1、根据对学生的预测来设计安排教学过程,确定重难点,调整教学目标,找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2、选择适合学生、贴近学生的教学手段。
3、给学生提供更有结构的材料。
4、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更充分的资料。
5、提高学生实验活动的质量。
6、思考多种教学方法, 不断作出新的尝试。
7、经历学生思维发展交流的过程,有目的去设计实验,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
8、根据对学生的预测来设计按排教学环节,准备实验器材。
9、调整教学预期。
10、能帮助我们认识学生的原认知(前概念),对教案进行及时修改,进行有效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
11、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教学时不会跟学生原有的认知重复。
12、有利于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
13、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来确定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观察活动。
14、了解学生的前知,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
TOP
10#

注:整个活动流程多,时间紧,连中场休息的时间都略掉了,所以以上对学生的预测内容第4题和第5题都没有在现场交流,事后通过记录单我进行了汇总!

预测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前我还发了二张来自于学生的对蚂蚁身体结构的“前概念”图,引起了老师广泛的兴趣和讨论。以下PPT之6、7所示就是学生心目中(没看教材前)的蚂蚁身体结构:(文件太大无法上传,请点以下链接——实验参与式培训资料二)

http://kexue.zjpdt.cn/default.asp

TOP
11#

 


2009年小学科学实验参与式培训观察记录(一)


《蚂 蚁》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笔人___________







































思考内容


文字描述




设计一则让学生分小组“”蚂蚁的“温馨提示”。












小组合作去抓2-3只蚂蚁。


选择小组需要的实验材料。


抓蚂蚁过程中的体验与发现。








 


 


 


 


 







观察蚂蚁活动。


选择观察蚂蚁需要的器材


方法与过程




观察到的内容







条件允许的话,观察活动还可以怎样进行?





经历活动后的反思(困惑、收获)。










 

TOP
12#

因为季节原因,早上温度底,很难找到蚂蚁,所以我提前一天的下午(10摄氏度左右,阳光明媚下)用食物引诱了蚂蚁放在10个观察盒内(作为观察材料),因此,上面表格中的亲自去捉蚂蚁环节就略了。以下是各小组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设计的“温馨提示”,因为急,所以方能显示原生态——而这可能就会暴露出我们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一、1、想一想,蚂蚁经常在哪些地方出没?怎样才能更快地找到它们?用食物引诱是好办法哦!2、蚂蚁也是小生命,观察时怎样才能不伤害它们呢?

二、1、请不要伤害蚂蚁。2、请不要破坏蚂蚁的家。3、让我们有礼貌安全地请蚂蚁搬入新家(让蚂蚁自己爬入新家)。4、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

三、1、保护小动物,不要伤害蚂蚁。2、抓2—3只蚂蚁,不影响蚂蚁的生活。3、注意安全。

四、1、小组活动时,不要大声喧哗,要轻手轻脚。2、抓蚂蚁时,不要用力,要用工具引抓蚂蚁,尽量不要用手抓,再用带空隙的盖子盖上。3、抓到蚂蚁后,请把食物带回,不要把食物留在原处,注意校园卫生。
4、蚂蚁观察完后,要把蚂蚁送回家。

五、1、蚂蚁很弱小,需耐心细心去“请”。2、静静地等待小蚂蚁爬到落叶上。3、不可用手去“碰”或“捉”它。


 


TOP
13#

各小组汇报后分别对这些温馨提示进行了评价——总体思路是:
1、表格中的要求太简单,没有按照教参目标设计提问,应该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蚂蚁同时“请”蚂蚁回教室继续观察。这样一来,温馨提示中就会涉及到“观察目标、观察内容”等的提示了。
2、温馨提示不够温馨,语言成人化了,还有一些要求是不可能达到的,如轻手轻脚?
3、温馨提示中都考虑到了安全、呵护等内容,有的小组还能规定抓几只蚂蚁,这很好。


还有哪些问题?在参与培训时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全数展开讨论,所以,只能放在这里请大家给出建议。
TOP
14#

  经过约20分钟的充分观察后(20分钟时间内大多数老师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各小组都把相关内容记录于表格中,然后进行了汇报交流,事后,对表格中的记录内容进行了汇总:

观察蚂蚁的方法与过程。


1、水圈法观察(蚂蚁会逃出水圈,水圈需要较宽些,用滴管滴一圈水较好)。
2、用观察盒观察(会躲藏在盒盖底部)。
3、用笔套观察(运动太快)。
4、用二只放大镜重叠观察。
5、放在白纸、瓶盖上观察(因为天冷蚂蚁行动缓慢,所以能看清)。
6、引蚂蚁到透明小塑料内,用手压住塑料袋一部分,背后衬白纸,再用放大镜观察,这种方法最好。
7、用尺子测量蚂蚁身体。
TOP
15#

 
活动中观察到的内容。



第四小组的答案:
1、蚂蚁的外形上:分为三部分,有6只腿,一对触角等。
2、头部比腹部大。
3、腿有三节,靠近身体部分较粗。
4、蚂蚁的运动:爬动时不断用触角碰地面。
5、跑得太快,看不清脚。
6、触角、腿的运动规律:先触角,后脚交叉,不同步前进(有图出示)。
7、能用二条腿支撑,前面的腿和头胸部能直立起来。
8、嘴巴一直在碰地面,嘴巴像钳子。
9、工蚁和兵蚁身体颜色都是红褐色的。
10、兵蚁的头比较大,上颚比较大。
11、触角长在口器上方,不是头顶上。




其它组的补充答案:
12、蚂蚁身体长约3毫米。13、触角和后足差不多长,胸特别细。14、头腹为褐色,胸呈淡红色。15、触角及脚前后几节的粗细不均匀。16、眼睛长在触角下面?17、嘴部清晰可见,未发现眼睛。18、蚂蚁的左边的三只脚总是在摸触角,这是为什么呢?19、触角能判断出水圈的宽窄从而逃出水圈吗?

TOP
16#

请各位朋友对以上记录内容发表评价,谢谢!
TOP
17#

 
条件允许的话,观察活动还可以怎样进行?


1、可以找蚂蚁的窝看看。
2、想借鉴蜗牛课,进行蚂蚁和蚂蚁的跑步比赛。
3、测一测蚂蚁的速度、重量。
4、蚂蚁之间是如何交流的;蚂蚁发现食物,会有怎样的第一反应?
5、跟踪蚂蚁,找到它的家,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6、蚂蚁在前进途中遇到障碍物会如何反应、又是如何处理的?
7、研究怎样宽的水圈蚂蚁才不会跑出来?
TOP
18#

 
经历活动后的反思(困惑、收获) ——

1、蚂蚁的有些动作不是很理解,如用脚弄触角,是什么原因呢?
2、通过多种方法比较得出了较适宜观察蚂蚁的方法,清楚地观察到了蚂蚁的各部分。
3、困惑:是否可以把蚂蚁放在投影仪上观察?
4、这样的参与培训是不可能真正从三年级的心理、思维出发来思考、发现问题的。顶多从课堂教学实践、为人师长、为人父母的经历来激起我们对实验的参与性、有效性,更多的是关注细节。
5、通过本次实验发现城乡差别较大。
6、要爱护蚂蚁必须非常小心。
7、以成人的眼光来参与,应以儿童的心理来参与,了解儿童的心理和想法来渗透。
8、倾听环节好。
9、实验过程中观察兴趣及观察重点会转移。
10、实验要有计划。
11、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描述与表达等方面。
12、观察是无止境的。
13、集体的力量大无穷。
14、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15、充分预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读教材,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支撑下可以取舍教材,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开展科学教学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 14:51:55编辑过]

TOP
19#

把培训内容发到我们市的博客平台后,又有一些想法陆续出来:



 蔡炬烽 于 2009-12-31 12:30 AM 发表评论: 





类似于观察蚂蚁这样的教学内容,我觉得我们教师的出发点应是如何激起学生自发的观察认识活动的兴趣,通过我们的引导,使小学生掌握科学观察、思考、分析、记录的方法,以便于让学生在以后碰到这样的情况有方法可依,有“葫芦”可画,“授之以渔”,当然方法不是教师教给,而是让学生自己得出。


 陆新秀 于 2009-12-31 10:16 AM 发表评论: 





我们是一个富有科学素养的科学教师吗?我们作为教师在科学探究时做到“知行合一”了吗?这次参与式培训把我们教师真实的理念暴露出来了,我想这就是活动的价值之一;另外通过这样的培训我们在课堂预设能力、探究素养、教材处理能力、科学知识积累等方面肯定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这样的深度培训叫好!


 俞陆海 于 2009-12-31 09:50 AM 发表评论: 





只有经历了亲身的体验,才能提出这些中肯的意见和问题,才能不断去感受学科教育理念的真谛。从而,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充分的题材。


 祝海丽 于 2009-12-31 08:27 AM 发表评论: 





如果作为三年级孩子的眼光参与观察蚂蚁活动,那么最大的感受是:学习是无止境的,观察是无止境的;集体的力量大无穷。
而作为教学者的身份参与本次活动,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所以,充分预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读教材,明白学生想知道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会有什么困难……这些问题的思考就不会使我们的教学迷失方向。因此,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支撑下可以适当取舍教材,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开展一定的科学教学活动。


 金六光 于 2009-12-30 08:26 PM 发表评论: 





还是白天的观点,实施全市参与式培训的时候,城乡之间、专职和非专职等一些问题个人觉得还是得统筹一下的





详情请见:

http://kexue.zjpdt.cn/blogview.asp?logID=492

欢迎各位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TOP
20#

  是几位现场观察员通过观看各小组的蚂蚁实验后的感想:  

1、参与式培训,不能仅仅作为成人参加,而应该模拟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究。
2、倾听还是显得不够认真。
3、观察蚂蚁的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等内容在观察前没有很好地进行小组内交流。
4、有些老师的观察兴趣转移较快。
5、对蚂蚁身体的三部分的比例的观察不到位,因为要画蚂蚁图(画图是写实好还是简画呢?)。
6、组员的积极性如何调动,需要小组长考虑。
7、一些活动设计会引起课堂混乱吗?如水圈法观察蚂蚁,当蚂蚁跑出水圈后课堂就会乱,如何调控课堂呢?
8、观察蚂蚁的重点是什么:除了身体特点,还得考虑活动特点、吃食特点等方面。
9、实验习惯还不够“科学味”。
10、语言描述科学性、准确性不够。
11、小组长或组员在汇报时面向“老师”的更多些,而不是面向全体“同伴”。
12、通过比对各小组的记录单内容,发现有的记录内容没有补充汇报,里面包含一些疑惑或个人化的看法,说明汇报时“留有余地”,说明什么?
13、20分时间的充分观察下,对蚂蚁特点的记录内容有多达11点,也有少至4点,说明什么?
14、记录内容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无序化,折射出观察的无序性。
15、记录内容上很少有问题的提出。
TOP
21#

紧张的讨论后(主持人保持中立,对一些意见尽量不发表看法,对提出的问题虽然进行了罗列,但没有引导进一步的讨论,主要是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对教学策略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说明对本次培训准备不充分,经验不到位,事前没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充分的预设,这是以后培训时要吸取的教训。),各小组马上投入到下一个实验的探究之中,因为准备了足够多的材料,不同类型的天平,小木棒,杠杆尺,盘秤,电子秤,所以各位老师都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实验,时间大约是20分钟左右。(现场照片及录像内容以后处理后再上传,抱歉!)


 

实验参与式培训观察记录(二)


《空气有重量吗》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笔人___________






































实验方式


选择材料


设计原理或思路


过程与方法


实验耗时


反思





方式一: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证明空气有重量(制作小天平实验)
















方式二: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证明空气有重量













方式三:篮球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用天平称量)












经历活动后的反思(困惑、收获)





对实验参与式培训的建议或意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 15:12:26编辑过]

TOP
22#

《空气有重量吗》实验后的感想:



1、大约化了10多分时间调节小天平(材料来自于六年级的杠杆尺,比较小木棒要更容易调平衡些,便还是容易晃动),两边挂二个气球(或一边挂笔套),平衡后放掉其中一个的气,观察平衡状态,但总体来说很难调平,而且费时,效果不明显甚至有反效果出现(因为小天平的洞较大,线的位置很难固定,而用铁棒固定又有太大摩擦力)。


2、用电子秤或托盘天平秤一个篮球的足气和憋气状态,实验时间大约为8分钟(足气后放气的实验时间约为3分钟)具体数据分别是:476.5克——478.5克;438克——442.5克;476.5克——480.5克;476.5克——478.5克;


3、提出的问题:第一个实验效果不明显,用演示较好,但第二个实验托盘天平也是第一次用到,只能用演示,本课学生动手机会如何创造?是不是在材料准备上要另想办法?

TOP
23#

时间已逼近11点半,所以很多想说的话都只能刹车打住,以下是记录单上的对参与式培训的意见或建议:

1、城乡差别大,分组时要有考虑;
2、不仅仅作为一个成人(教师)身份参与实验,更应该从模拟学生角度去参悟;
3、培训内容可以分动物块、植物块等,培训方式也可以在培训前提前请老师们准备好预测题,再交流、实验、反思等;也可以先做实验,然后分析学生,再思考教学对策。
4、梳理8册教材中哪些活动最需要培训,怎样优化培训方式,如何捕捉素材转化为研究的题材?
5、……



最后教研员布置了新的任务:你认为小学科学8册教材中哪些内容需要(值得)培训?请回去后通过跟帖将你的意见说出来。说明册别、课题、探究活动的内容。以便统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 15:15:06编辑过]

TOP
24#

因为是第一次搞实验参与式培训(以前也有过几次实验,如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等实验,但没有这样的规模和思路),很多问题都没有想到,所以摆在这儿,请大家群策群力,给我们提宝贵建议!
TOP
25#

非常实在,先下载后学习,然后提点看法,呵呵。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26#

 

实验参与式培训后的一点反思



浣江小学:楼迪波


这次的培训活动,让我有了几点很深的体会,这是在从前的教研活动没有体会到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1、亲身经历也不一定有发言权。这次活动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即使是亲身经历,也必须是在方法到位,操作谨慎和多次重复的实验基础上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最后再有组织地汇报,力求语言表述的准确。千万不能被自己简单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左右,这样出现的简单的臆断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很有害处。比如说:活动中我们小组用水把蚂蚁围起来观察,发现蚂蚁很容易跑出去,大家看到了一致的结果,很快得出结论:用水把蚂蚁围起来观察,这种方法不好,而且深信不已。而第一小组的老师们却提出:的用水围住蚂蚁观察方法很好。这样截然相反的结果,不得不引人深思。在汇报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发现原来是我们太过武断了。第一小组是经过多次实验,分别用不同大小,不同粗细的水圈围住蚂蚁,发现当水圈处于一定的宽度和大小的时候,蚂蚁会试着去探探水的宽窄、多少,再想想是否要冲出去,事实上它们很难跑出水圈,只能乖乖地待在中间。这时观察起来就很方便。


      2、集体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的教研活动,是一次参与式的培训活动。也让我体会了一次集体智慧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所以每个人在同一个活动中所关注的东西也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都把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和感悟说出来,共同分享,我认为这才是集体活动最大的意义所在。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以前只是发现学生不注意倾听,今天在“观察员”的提醒下,我们才猛然发现原来老师们自己也缺少倾听的习惯。显然,每个科学老师都十分清楚倾听的重要性,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难道真的只是一个科学素养的问题?我想这还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


      3、对于兴趣的理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积极地参与到了其中,尤其是观察蚂蚁之一环节,我们组的老师更是兴致勃勃。记得在观察蚂蚁这一活动之前,有老师提到过要站在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用类似于他们的思维来参与这次探究活动。这一点在活动结束时俞老师也提到过。好吧,那么就这么办吧,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一开始我信心满满,也认为应当如此。可是我们经历过以后,发现真的很难做到。原因就在“兴趣”二字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都有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这在我们的小组就体现出来了。


      其中两个男老师试着用各种观察方法,找出最能清晰观察到蚂蚁的办法。先用了放大镜叠加,用其中一只罩住蚂蚁,另一只调节焦距观察到最清晰的蚂蚁,结果发现,蚂蚁会往边上跑,不会乖乖待在中间等你观察;再把蚂蚁放在观察盒中,用一只、两只放大镜观察;还把蚂蚁放在一只塑料袋中进行观察,觉得这样的方法比较合适,而且发现了蚂蚁两只触角的行动,很好地引出了下文。期间还有意外的收获——发现把蚂蚁放到任何一个地方观察并不是很好操作,蚂蚁是在是太小了,最后把纸撕开后,用纸的毛边勾住蚂蚁,再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效果最好,成功率较高,主要是不会伤害到这些小家伙。


       毛老师也参与到实验中来,可是她对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别好奇。一开始她发现自己看不清蚂蚁的身体结构,直到两位男老师发现了用塑料袋的方法后异常兴奋,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清晰的蚂蚁。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她集中精力观察塑料袋中的蚂蚁。所以,在后来的组内汇报过程中,她对蚂蚁的身体结果描述地最仔细。


      杨老师负责记录,她记录了我们的发现和讨论。至于我,最感兴趣的是用水围住蚂蚁的方式观察,因为我觉得这种方法最简便,也最节省材料,所以我做了在水中放瓶盖的方法观察蚂蚁和用水围住蚂蚁观察这两个实验。同时作为组长,我还对实验的时间进行了记录,还做了活动观察结束后的汇总工作和材料整理。


显然在这次活动中,如果来评价我们小组的实验合作,那无疑是不合格的。如果说到这次活动教学目标的定位,坦率地说,我们小组共五个人更倾向于找出一种最能观察清楚蚂蚁的方法,这种思想贯穿我们整个实验过程。这和我们的初衷——观察蚂蚁身体结构也相违背,除了我们的毛老师。


      我经过认真思考后认为,这是可能是由于我们老师观察兴趣在转移,转移到自己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去了,永远是站在一个老师的位置上,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方法。而不会因为教学目标的限制而改变。这里就有一个个性和共性的问题了。是啊,这就像兴趣各不相同,关注点各不相同,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也各不相同一样。


      所以我还有了这样的想法。有些实验需要大家合作,但是是否有些还是需要每个孩子亲历的呢?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我觉得,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做得好,而且在交流汇报的时候,也只有亲历的那个人,才表达地最清楚,最深刻,最形象,对别人的启发也最大。如果强制学生做一个实验,只能有一种想法,那么,实验中的合作问题、学生游离于实验活动外的情况就一定会存在。


      4、活动目标的明确性。活动期间,“观察员”还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居然没有一位老师或是一个组去关注蚂蚁三个部分的比例问题,这样,我们能画出蚂蚁吗?这个问题对我有较大的震撼和遗憾,现在重新思考起来,是否跟老师确定的活动目标有关系呢?今天丁老师提出让我们亲历学生观察蚂蚁的过程,用我们讨论出来的方法选择几种进行观察。老师们绝大部分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到试验中去,没有强化“画蚂蚁”这一教学目标,老师们的关注点就不在这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希望和大家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3 16:55:14编辑过]

TOP
27#

                                                参与式培训的思考
                                                                                                           潘昀
    
    通过参与式培训,带给我的思考:
    1、参与式培训应该人人动手动脑,人人参与,并能有所学习和启发。
    2、对科学教师来说,参与式培训应该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有些真科学问题应该深入和渗透,当然这需要调查科学教师的科学常识的具备量。
    3、参与式培训不是针对教学的培训。如果是教学上的培训,还是听课的效果好。
    4、结合上次在海宁的参与式培训活动,激发科学老师的科学兴趣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TOP
28#

 

小学科学参与式培训综述




                                                                                 俞陆海 


小学科学参与式培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教学研讨活动,它的意义在于这次活动是以提升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素养为目标来设计的,培训是一种探究式的尝试,大家又是以学生的身份来参与的。整个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状态,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些问题。


为了这次培训活动,丁晓霖老师和团队指导小组的另外几位老师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全体团队成员,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因此,使得这次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为今后全市的培训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


那末,通过这次活动还留给我们哪些启迪;活动后,我们发现还有哪些事情需要或者值得去做呢?这应该说比活动本身所取得的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你才有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比别人领先一步。


实际上,每次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包括集体的和个人的活动,都会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关键是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并是否不断地学着从中去发现它们,这既是一份责任心,又是能反映出一个教学者是否具有足够学科教学素养的问题,当然,它更是每个成功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衷心希望每个团队成员能不断地、努力地去践行。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几位老师颇有见地的意见与建议,尚回荡在耳边。


    例如,金六光老师对孩子们所画各种结构蚂蚁的分析,丁晓霖老师为了解学生对蚂蚁身体结构的认知情况而进行的作图调查,这些都是科学研究开始的必要手段,但它毕竟只是一个开头,而以后的工作将是长期的、艰辛的、又是十分有价值和意义的。


    在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郁波老师的三点建议


    1.建议每一位科学教师注重搜集学生关于某一主题的前概念并做好记录;


    2.建议每位科学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记录、整理、发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概念发展水平和层次;


3.建议每位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设计对儿童最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晓霖老师的调查正是实践着郁波老师的第一条建议,而金六光老师对孩子们所画的各种结构蚂蚁的分析,也是实践着郁波老师的第二条建议,当然这样的调查与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认为两位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这也正是活动的价值体现。我们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活动中不断地去发现这些有价值的课题,并努力地去实践。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成长一定会更快些!


 


 


 


 


                                                         2009年12月3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3 17:00:37编辑过]

TOP
29#


非常好的资料!

学习中!
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行走泰顺---小学科学老师张一平: http://blog.163.com/zyp19830103@126/!
TOP
30#

学生原认知中的蚂蚁“形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