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暨市实验参与式培训拉开第一次帷幕啦 [复制链接]

31#

学生中 蚂蚁的形象 很有趣啊! 我也去试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4 8:03:19编辑过]

TOP
32#

学生原认知中的蚂蚁“形象”:















TOP
33#

学生原认知中的蚂蚁“形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4 8:11:06编辑过]

TOP
34#

学生原认知中的蚂蚁“形象”:







TOP
35#

还有更多的从学生中来的“可爱的蚂蚁”形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蚂蚁形象呢?可以猜测其中的原因,也可以再到学生中去调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4 8:18:34编辑过]

TOP
36#


我的感想,让孩子们这样在课前画一画后,课堂上他们观察的兴趣更浓厚了,观察得更仔细了,观察目标也更清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4 8:18:51编辑过]

TOP
37#

调查学生前概念的教学很好,有利于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有利于建构正确的概念。
TOP
38#

教师参与式培训很好,很实用。
TOP
39#

会议现场剪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30 17:16:55编辑过]

TOP
4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30 17:17:28编辑过]

TOP
4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30 17:18:44编辑过]

TOP
42#

学生大多喜欢把蚂蚁的一部分脚画在“肚子”上,即使上好了课也有一些学生不能纠正过来,可能他们喜欢把蚂蚁“人化”,也可能是他们被接触到的一些动画片里面的图像影响了。我以前教学时一直没想明白这是为什么。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43#

 陈航霞 于 2010-01-04 06:17 PM 发表评论: 





    看了丁老师的建议后,作为教了这么多年的科学老师,我感到惭愧:我也汇报了一次,我压根就没想要转过身,面对“同学”;在小组汇报时就没有积极参与;20分钟的观察,我就用了水圈围起来的方法,而且观察非常无序,想到哪就观察到哪;只是为了观察而观察,脑袋中根本没想到提问题。


引用这个评论 楼迪波 于 2010-01-04 04:17 PM 发表评论: 





    观察的无序性——丁老师这一点提醒让我很受益,不光是自己这次活动中的观察很无序,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学生的很多观察记录也是无序的,有些观察记录特别仔细的小组,更是如此。学生的思维缺少系统性和有序性。不过是不是还有这种可能,就是四人小组四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思路,你说一点我说一点,记录员一一按听到的顺序记录,所以显地更加无序了呢?
原来我们在孩子身上发现的这些问题,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真是汗颜! 看来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还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袁革霞 于 2010-01-08 12:12 AM 发表评论: 





    在孩子面前,很多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会暴露自己的无能,低劣的想象能力,笨拙的动手能力,拘谨的表达,有顾忌的忸怩……但我们为人师的尊严常常让我们粗笨地为守护自己作为教师的威严而忽视学生,甚至学生甚至有些轻视。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懂孩子了,他或许能成为孩子真正喜欢的老师。
    孩子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会不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摆弄自己的玩具,他们会在泥巴里寻宝一整天而不疲倦,……当我们发现孩子这会总天赋的时,就会细心呵护他们,不挫伤,不打击,为孩子的这颗探索幼苗,铺设温床,让幼苗最终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细心读读孩子,你会发现他们才是我们的老师!




 杨新萍 于 2010-01-07 07:02 PM 发表评论: 





    这次实验参与式培训,亲历了观察蚂蚁和空气有重量的实验活动,让我们对蚂蚁和空气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站在学生层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从更好地来挖掘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实验参与式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更好的预测学生的想法,从而让我们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另外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培训,从某种角度来说能够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4 15:32:44编辑过]

TOP
44#

 赵曼曼 于 2010-01-08 03:44 PM 发表评论: 





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培训,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同时在过程中聆听其他成员的发言,真让我觉得汗颜,科学课堂中的好多问题真是值得我们思考啊。我觉得特别是小组汇报这一块,怎样才能做到一小组在汇报,其他小组同学能真正地结合自己组的实际审视各组的汇报内容从而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呢?再有,联系这一次培训,我觉得在我们在实际的课堂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观察的无序性,在这次小组活动中我也像我们的学生一样,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后,热衷于其他组的活动(嘿嘿,就是东看看,西看看)。


 袁革霞 于 2010-01-08 11:55 AM 发表评论: 





对这种培训形式很赞同!习惯做引导者的我们试着尝试做参与者,或者能让我们设身处地换一个角度反思我们的设计、预测等等。


 袁革霞 于 2010-01-08 11:46 AM 发表评论: 





"我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保持了中立的状态,"不正是希望我们老师对孩子的反馈语言也能保持中立吗?当时我在读《新小学科学教育》一书,有一句当时就是不能理解,“对孩子的反馈语言不评价、不表扬、不指责……”奇怪!我们老师对学生连表扬和批评都不行,这是那门子道理?后来我才慢慢体会,作者的本意,教师在反馈学生的时候,应该保持中立!你的表扬和指责都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判断的机会。如果老师在反馈孩子的回答时,老是带有一种倾向性,孩子会不断地去揣摩老师的答案,从而延伸到生活中,也会学着附和别人,这样的孩子成长是不健康的。他也会很累!


 杨新萍 于 2010-01-07 06:36 PM 发表评论: 





丁老师的建议很值得我们思考。记录的内容我觉得有时候不再于多,而在于是否能激起我们的思考。我们能把每一种我们所观察的内容搞清楚了,弄透彻了就是成功了。记得在探究用水圈观察蚂蚁时,我们组遇到了困难,当时我们组立刻放弃了这种方法,积极追寻其他的观察方法。我想这时候,我们如果能思考:为什么这样不行?怎样的水圈才能更好的观察蚂蚁,又不伤害蚂蚁?我想如果我们当时能更好地去反思,然后再去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TOP
45#

 杨巧仪 于 2010-01-14 02:42 PM 发表评论: 





第一次真正蹲下身来做学生,感觉新奇、有趣。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每一位科学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都经过这样的培训,那我们的学生一定是非常幸福的。真希望能多几次这样的培训,就是准备的老师太吃力了。




引用这个评论 应翼 于 2010-01-13 11:55 AM 发表评论: 





从学校毕业后,第一次安静的坐下来再当一回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当我真的像孩子一样经历课本学习时,感觉自己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能更近了。从而更能懂得他们,对我以后的教学帮组甚大。




引用这个评论 钱飞锋 于 2010-01-11 08:54 AM 发表评论: 






1、丁老师,你辛苦了。


2、培训中思考的比较多的是俞老师的几句话“像学生一样,在活动中体验”“参与式培训核心是科学理念”。


3、活动中的一些思考:怎样将心态真正放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今天你是否也做到了?培训后你是否了解了本部分内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一些重难点了吗?


4、对全市科学教师参与式培训的不成熟建议:最好由专职教师做组长;最好在活动开始前对活动中学生开展过程中应做到哪些作统一性回顾,加深教师代入活动中后的体验深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4 15:29:06编辑过]

TOP
46#

  有关参与式培训的相关链接资料:


 


转帖1: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培训方案课题研究


 


 


作者:杭州崇文学校  李家绪


 


      一、背景


      1、“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指导思想的全面实施;


      2、《科学》教科版教材(下册)修改版的推行;


      3、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的提出;


      4、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启动。


      二、目标:


         1、用一天的时间,完成1个单元的教材培训;


         2、用一个典型的单元阐释“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的理念;


         3、用“活动参与式”培训模式让受培训教师亲历科学探究活动;


      三、内容:


         1、《科学》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


         2、讲座《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四、形式:


         1、参与式:


      大部分教师直接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受培训教师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直接对教材进行亲历互动学习和体验式研究。


         2、观察式:


      根据具体情况,如果受培训教师人数较多,让部分教师分散到各个活动小组,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和研究。


         3、需要受培训方安排一位器材协助员,建议受培训教师在30人以内。


      五、材料准备:


      1、分组:4人一组,分6小组


      2、材料:水槽8个,木块20块,胡萝卜12个,泡沫块20块,石头6个,橡皮6个,回形针20枚,蜡烛6支,空药瓶6个,美工刀6把,橡皮泥6盒,烧杯6个,垫圈若干(200枚左右),(报纸,木板,塑料,牙签,橡皮泥,可乐罐,固体胶,透明胶,塑料盒,剪刀,泡沫,纸板等若干),弹簧称6个,气压式挂钩6个,棉线6根,马铃薯6个,(食盐、白砂糖,味精,变性酒精、食用油,水银若干),铁块6块,比重计1个,大张白纸8张,实验记录表(11类X6),A4纸24张,体积相同的球6组,轻重一样的立方体6组。


      六、过程:


         1、阐释“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具体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适合学生需求的科学探究活动》,第二部分《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2、培训教师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经历。


      具体如下:


      (一)上午《沉和浮》活动(1):时间约2.5个小时


         1)前测:关于“沉和浮”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约5分钟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测过程,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经验,对“沉和浮”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这里不做具体解释。


      2)活动: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约15分钟


            第一个活动,是建立标准的过程;


      第二个活动预测到验证,完成记录表P2。是让学生对“沉和浮”提出更多的新的问题,引起现象和原认知之间的新的冲突。


         3)活动: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约15分钟


           


      这个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改动。物体的沉浮,学生很容易想到的是材料的问题,我们以前尽量避免了材料这个话题,这次把它呈现出来是有价值的:1、六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2、沉浮实质就是“材料”问题,这个材料也就是物质的密度问题了。


      完成记录表P3、4。实验中认识到同一种材料,它的体积和轻重并不影响沉浮,不同材料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的呢,引出继续研究的问题。


         4)活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约25分钟


           


      这个活动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设计,原来教材的设计还是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因为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教材又增加了,“用小瓶子继续研究”的内容。使科学从实验室走向了生活,也增加了一定的操作和思维层面的难度。


      以上为第一阶段活动,用时约1小时  


      休息10分钟


      5)活动: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约20分钟


         


      这个活动的设计,又是新教材从学生需要而设计的活动,这个需要不是“材料的需要”,而是认知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研究了体积、轻重如何影响沉浮之后,认识还是模糊而零碎的,通过了这个实验,让学生更深刻地去思考影响沉浮的因素,同时提出了一个排水量的词汇。为后续活动提供认识基础。完成表格P8。


      6)活动:造一所小船    约15分钟


         


      提供大量材料,让参与者亲手制作一所小船,并用垫片检验承载量。对学习进行阶段总结,特别是对第一课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馈。这个活动在现场完成有2个好处,一)活动要扎实地落实到位,二)检验学生对沉浮的理解


      7)培训互动交流环节     约45分钟


          1、对前面的活动,进行问题解答;


          2、对教材活动的设计进行说明,突出“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的”;


          3、其他问题解答。


      以上为第二阶段活动,用时约1小时20分


      上午培训约2小时30分钟


      (一)下午《沉和浮》活动2:培训时间约2.5个小时


         1)活动:浮力  约25分钟


           这个活动,是新教材一个重要的增添了的活动。


      1、增加了难度,适合六年级的学生;


      2、设计巧妙,让学生思维发散;


      3、更巩固了体积、轻重、排水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与物体沉浮的关系。完成表格P13、14。


          这个活动,有一定难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和受培训教师进行磨合。


      2)活动: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研究(1)  约10分钟


          这个活动的第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验前的方案设计,六年级的学生,要有能力自己设计方案。


      3)活动: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研究(2)  约15分钟


           


      从前一个活动延伸的一个有价值的活动,这个价值体现在:1、学生的需求,前一个内容研究的是浮的物体,现在研究沉的物体;2、是认知规律的需求,不同情况下,物体的沉浮是否表现为同一规律?完成记录表P15、16。


         4)活动:用重力和浮力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约10分钟


         这个活动的第三个重要的部分,是实验后的概括,也是六年级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科学研究能力,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以上为第一阶段活动,用时约1小时  


      休息10分钟


         5)活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约15分钟


           


      一个有略微改动的重要活动,从六年级学生的水平,进行了新的安排。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学生认识沉浮从物体本身开始关注液体这个重要因素。完成表格P18 。


      6)活动: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约15分钟


            这个活动比较全面地让学生对沉浮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从物体本身、液体本身、物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去解释。


      学到这里,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的解释时,开始关注“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轻重”与“物体本身轻重”之间的关系。


      7)后测: 关于“沉浮”你们又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约5分钟


          对学习进行阶段总结,特别是对第一课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馈。


      8)培训互动交流环节     约45分钟


          1、对前面的活动,进行问题解答;


          2、对教材的编排设计进行说明,突出“用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这个主题,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已经很有体会了。


          3、其他问题解答


         以上为第二阶段活动,用时约1小时20分


      下午培训约2小时30分钟


     

http://www.tljys.net/xxk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3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 9:35:33编辑过]

TOP
47#

转帖2:  走进教师的现实世界


——温州市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式教材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陈素平


 


 


一、背景故事


《与永嘉农村兼职科学老师对话》


2005年4月,永嘉县某农村小学调研,听课《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执教者为有18年教龄的兼职科学教师。课后,我与该教师进行对话。


§我:你知道现在的科学课堂是怎样的?


§答:我不是科学老师。我每学期兼3节常识课。我从教18年了,我从来没有外出听过一节科学课(常识课),在校内,我也从来没有听过同事上常识课。


§我:你感觉上常识课最难的是什么?


§答:就是感觉一节课四十分钟,时间太长了,很难熬。书上就几句话,讲的很快,书上有的,学生看看书就知道;书上没有的,学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我:上过这节精心准备的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答:感觉时间好过多了,学生特别活跃!今天课堂上举手发言最积极的那位就是平时最顽皮的学生,我真是想不到!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答:主要是有了那么多的材料,而且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我:今天这些材料是你为学生准备的,还是?


§答:都是学生自己带过来的。我昨天要求他们将家里的塑料、陶瓷、玻璃、金属的各种制品带过来,开始我还担心,想不到这次他们竟带得这么齐。


§我:如果平时上课,你也会让孩子们自带材料和做着呢充分的准备吗?


§答:不怎么做,说实话也不会。


发现与启示:我们的教师遭遇了怎样的困难(现实世界)


§ 1.“我不是科学老师”的背后:从没听过科学课,从没好好准备上好一节科学课,而且习以为常;


§2.“书上没有的,学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的背后:教师的对教材的理解和专业知识非常缺乏,以至于对科学课的教学望而生畏。


§                                  


§ 


                                 


二、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一:找对子(组织活动)(5分钟)


目标:让同伴相互认识,彼此了解,增强同伴互助的合作性。


准备:小卡片若干张(与参与人数相同),标上1、2、3等序号,每一个相同号码两张卡片。


步骤:1.每一位参与者抽一个号码。


2.相同号码的两位分配为同组,并以此序号为组号。


3.相互自我介绍,记住对方最大的特点。


4.个别交流,活跃气氛。


 


体验活动二: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目标:1.交流参与式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把握学生的前概念。


   2.参与者参与模拟实验的设计与过程体验,预测课堂所发生的可能事情,掌握模拟实验的一般技巧。


   3.体悟科学教师的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主动改进材料的专业精神。


准备:活动提示卡、手电筒、模拟小球、记录单


步骤:


1.情境谈话:(屏幕打出“昼夜交替”字幕和背景)昼夜交替是地球上常见的现象。(教师伸出一只手握紧拳头)我把这个拳头当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如果只有地球,会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会,需要太阳)(伸出另一只手握紧拳头)我把这个拳头当太阳。如果这两个拳头都固定不动,观察思考会有地球上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出现吗?(也不会)


2.提问:地球和太阳要做怎样的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请大家用两只个拳头比划比划,然后把自己的猜想写在记录单的 “我的猜想”方框中。可以用用图示法表示自己的猜想,也可以在左下方,用文字表达自己猜想中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太阳是如何运动的。(字幕:独立思考,大胆假设)


3.交流初始想法,把教师的想法一一写在黑板上,并相机归类。


(要求上实物展示台展出猜想,老师利用模型在黑板上分三个区域:地球不动,太阳不动,两个一起动。总结与归纳学生的猜测。)


4.用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1)介绍和呈现材料


用这种手电筒模拟太阳,用这个球体模拟地球,为了方便操作,老师在下面加了条木棒。


(2)交代实验步骤和要求(字幕要求)


◆黄色标记为观察点,请观察这个点有没有发生明暗交替现象。


◆将模拟实验进行分步观察,画在记录单上。


◆先研究组内相同的猜想,再分别研究各自不同的猜想。


◆一边做实验,一边做记录。


(3)重点演示“分步观察”的操作方法。教师示范:“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请注意放慢速度去观察。 可以把每个实验分步骤去记录昼夜变化情况。


(4)参与者实验。


5.汇报交流


(1)关上手电筒,用一分钟整理你们的结果和发现。(字幕呈现:实验是怎样操作的?你看到观察点有没有出现明暗交替的现象?说明什么?你们有没有其它发现?)


(2)分组汇报,教师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有争议的(?),大家一致通过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勾),一致同意没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叉)。有新发现的(星星)。


(3)引导做出新解释:如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你找到证据了吗?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以地球自转且绕着太阳转为例)


6.整理材料,互动交流:


(1)插入A.儿童的猜测。(图片、归类)


   b.儿童的交流,介绍学生现场的问题:(黄卫华提供)


结合教材和自己的教学,请谈谈在活动中体验到最深刻的一点。


(2)思考交流


两人一组的意义?


对材料改进的意义?


用拳头先比划的意义?


材料直接呈现的意义?


选择一个点观察的意义


实验做分步观察的意义?


为什么要记录?


最后插入学生的真实表现,意义何在?


                  


 


三、经验分享   


走进教师的现实世界


——温州市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式教材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一、参与式培训概况


1.温州科学教师配备与培训情况(背景:温州地图)


温州市地处浙江南部,全市有11个县(市、区)998所小学。约有500名专职教师、2000多名兼职教师。与周课时为10课时的要求相比,当前的队伍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专职教师的数量与要求相差甚远,许多农村学校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正常保证开设科学课程。


2003年9月-2007年6月,我们对新教材进行了第一轮的市级培训,通常以教材分析、上课观摩和专家报告为主,每次约200人参加,每学期开学初一次;县(市、区)组织相应的三级培训,形式以教材分析为主。


问题:(1.讲授式的培训方式虽然信息量大,但教师对教材的科学过程技能和专业精神无法通过“听”的渠道到实现。


   (2.大多数的农村教师、兼职教师并没有“先培训后上岗”,也没有机会参与集体备课、校本培训等,因而大多处于“打无准备的仗”。


如何培训到每一位教师?


如何让每一位教师最有效地参与培训?


2.参与式培训的愿景


◆以单元整体备课为载体,让每一位教师提前都能备好每一个单元每一课,走出无备课的盲区。


◆以教师的现实世界为思考点,让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下水”中习得。


◆以团队学习为基本形式,让专业精神浸润在培训之中。


3.参与式培训简介:


由温州市教研院成立讲师团,借鉴STC培训的做法,在龙湾、洞头、永嘉三地试验。鹿城区、瓯海区由区教研室负责。




















































时间


对象与人数


内容


主讲人


2008.9


洞头县教师30人


各册上册第一单元


张汉、饶正辉、王邦银、陈素平、柯高益


2008.9


龙湾区教师180人(分


四组)


各上册一、二单元


林昱、朱小雪,其他同上


2008.10


龙湾区教师180人(分四组)


各上册三、四单元


应小敏、朱小雪、陈耀、施昌魏、缪旭春、王小梅、吴芳、陈素平


 


洞头县教师


同上


同上


2009.2


龙湾、洞头全体教师(210人,分四组)


各下册一、二单元


朱小雪、饶正辉、林昱、林素珠、林孝亮、施昌魏


2009.2


永嘉县全体教师(250人,分四组)


同上


同上


2009.4


龙湾、洞头全体教师(210人,分四组)


各下册三、四单元


饶正辉、张汉、应小敏、施昌魏


2009.4


永嘉县全体教师(250人,分四组)


同上


同上



下学期滚动到平阳县、文成县,


插入平阳县的计划(与领雁工程结合)


二、我们的做法


(一)活动时间:半天两个单元,每学期集中两次。


(二)活动过程与方法

























环节


内容


方法


要点


准备


了解教师的前概念


卡片记录法


教师要充分暴露自己观点


(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思考)


过程


主体活动体验


方法之一:重点活动体验法《形状与结构》1


方法之二:分块合作法《形状与结构》2


1.                            一个单元体验2-3个重点活动


2.                            材料的准备最重要


3.                            教师要真实记录


4.                            教师的讲授被减到最少


5.                            融入教学的成功经验


总结


讲解知识与互动分享


过程反思


补充讲解


要点——科学概念的梳理


补充学习内容:廊桥;补充知识:科学知识


过程反思法


(三)基本要求


1.从“活动”的角度:要精选必要的体验活动(效率关系)


教材重点活动


教师“不会”的活动:“搭一个框架”——Follow Me。


教材的空白点:例《形状与结构》之拱形-圆顶形的变化


融入来自实践的成功经验:可放大200倍的电路检测器解决了检测水、人体、大地的导电性能,PVC架子解决了磁铁、温度计、气球的悬挂问题,用影集制作花的标本解决了学生学习《新的生命》单元的学习入门问题,等等,优质的教学设计,在短时间内打破了前来参与学习的教师的原有设计方法。



 


2.从学习者的角度:要让参与者的思维卷入


(1)体验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对问题的预测


(2)关注人文关怀


活动前的活动组织,让教师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结束的环境创设,让人意犹未尽(施昌魏的片子)


在培训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活动室非常重要的,它是开展真正有价值培训活动的不可或缺的人文环境。


3.从教师备课的角度:关注活动中的问题提升


从教学意义上的问题提出与讨论


经验分享:磁铁的两极


4.从跟进的角度:关注培训后反思


教师反思( 博客,倪仙秋)、网络对话(与金萍的讨论)


资源共享



 


三、成效与思考


(一)成效初现端倪:


1.学生抽测结果:


2.教师心得(饶正辉、谢李陈)



 


在以年级划分的专题教室里,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入座。辅导老师是市里的骨干教师。他们根据一单元的探究活动围绕科学概念为我们准备好了所有的实验材料,让我们以学生的角色倾听着、讨论着、操作着、填写着……慢慢地,探究过程清楚了,实验的难点和重点体验到了,实验的辅导方法心中有数了,科学概念更清晰了,材料的准备也有门路了。大家愉悦地互动着,时而互相质疑,时而静心沉思,时而豁然开朗,个个沉浸其中。一个早上下来,两个单元的探究主题被逐一经历着,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有眉目了。当我走出培训教室的那一刻,脚步顿时坚定、轻松起来。


参与式培训,能集中时间、提供材料、设计合理活动,让参与的老师亲身经历一个单元的培训活动。教材所设计的活动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大家面前,把教材的静态文本变成一种可触摸的、可经历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活动,从亲历活动中让参与者从单元整理上来理解教材编排的结构性,能够深刻体验到到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层次关系。



 


(二)问题与思考


1.如何整合教师的需求


不同层面教师的需求(差异教学)


准备:三个问题的收集:你认为最需要体验的活动、需要讲解的活动、需要补充的知识(林彩仑、富圣江)


数学的反馈表(插入0


2.如何与日常教研的整合?


主题体验:科学的过程是怎样的过程


相机体验:温州市生命科学专题培训会


平阳县与领雁工程培养方案、洞头县与课题组、瓯海、鹿城的全面培训


3.如何提升活动内涵


问题式的互动讨论(以昼夜交替为例)


4.如何提升培训者的素养(强调运用参训着的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的渗透)


责任、修养



 


就培训活动自身而言,单向信息传递式的培训模式无法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同游泳和脚踏车一样,这种来自亲身体验的学习会对人的一声产生重要影响。它是一种具有情感投入、丰富活动和认知提升的培训课程。



 

TOP
48#

参与式培训资料链接之(三)


走进教师的现实世界——温州市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式教材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http://www.tljys.net/xxk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305


 

TOP
49#


参与式培训资料链接之(四)


 


贴地而行,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安吉县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总结


 


http://www.tljys.net/xxk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375


 

TOP
50#

参与式培训资料链接之(五)


 


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式备课活动的实践探索——鹿城区教研室


 


http://www.tljys.net/xxk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374


 

TOP
51#

参与式培训资料链接之(六)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椒江模式”例谈——台州市椒江区


 


http://www.tljys.net/xxk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30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