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8月12日-16日 馆校合作科学教师培训活动(一)笔记摘要
1.参观见学(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
真实材料的呈现(元素周期墙、酸碱滴定管、电子天平等);演示模型的呈现(自循环流动演示仪、侯氏制碱法工艺模型、精馏塔演示装置等)。
“线下+线上+其他”的科普工作计划:化工科技馆参观讲解、探究性实验操作、夏令营/冬令营、假期见习/实习、专项课题培训;虚拟实验、科普账号、科普讲座(直播);科技游园活动。
中小学实验一日课程:神秘的荧光、探究晶体世界、探索生命密码、酸与碱的秘密、走进维生素大家族等。
2.深化探究实践,提升科学思维
论文的写作方法,立足日常教学的积累,证据的反复利用,不同角度的描述。
(1)例《人人动手 人人记录 人人交流 人人评析》
人人动手操作——改善参与分工→改善策略:增加动手材料,增加动手机会,角色经常轮换,指定分工合作。(可让孩子们自备材料,调动孩子们参与度和兴趣性)
人人动笔记录——改善学习习惯→改善策略:倡导人人记录,倡导多方式记录,倡导合作记录,倡导交流记录。
人人参与交流——改善交流报告→注重组内讨论交流,改善集体交流方式,关注倾听质疑完善。(做中学,学中思,做中教,教中思)
人人评价提高——改善学习评价→开展活动自评,组织活动互评。
(2)例《言必有据 做必重据 评必依据》
言必有据——在言语交流重渗透实证意识(以事实场景为基础,运用实证提出问题;以追溯追问为手段,反思实证进行分析;以质疑思考为突破,结合实证进行辨析。)
做必重据——在实验操作中强化实证意识(以下水实验为基础,提升教师的实证意识;以真实数据为依据,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以照片视频为突破,留存实验的实证样本)
评必依据——在分析评价中深化实证意识(制定实验评分标准,引领核心素养发展;分析原始实验记录,磨砺实证意识提升;倡导反复证实证伪,评价学生理性思维。)
(3)问题导向,因用而学,学以致用。
3.基于儿童经验的课堂教学实践
(1)好课的标准:增量,设计感,生活化。
(2)互动课:制作油条情境(面粉+食盐+白糖+小苏打+水→加错了:面粉+食盐+白糖+小苏打+白醋,对比现象产生气体)→探究气体是怎么产生的?对比实验,四种物质+两种液体两两组合,观察现象(不能但看产生气体),运用前期知识(溶解)→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猜想二氧化碳,借二氧化碳的性质判断,收集气体观察,探究不支持燃烧,探究比空气重)不能明确是二氧化碳→回到情境,联系生活(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未知不安全)
教具创新:物质和液体的固定平台(2*4,旁标名称),输液器的使用,大小蜡烛一体的小道具。
(3)河流思维:此岸→搭石(垫脚石)→彼岸。
此岸:课前调查,慎用“独立课”思维,前概念的呈现。
好情境:来自深恶干活,迅速聚焦,一境到底。
进阶实验的器材:实验完成先后差,先做完的额外材料,做到因材施教。
目标的重要性(确定彼岸):目标背后的目标——自我的迭代。
(4)利用模型预测(聚焦)→获得反馈(探究)→改进模型(研讨)→学以致用(拓展)
4.把握新课标要求 实施素养导向的科学教学
课堂教学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 开展好课堂教学是落实科学教育的基础; 落实新修订的科学课程标准理念,能更好地实施科学教育。
(1)2022版科学课标的主要特点
①整体设计;一体化设计,整体实施,注重衔接,体现进阶性,前后联系。
②素养导向:从知识导向走向素养导向;立德树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息息相关。
③注重综合:课程少而精,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的整合;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加强实践: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把技术与工程领域,作为学以致用的最重要的实践领域。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
浙江实践检测:实践检测主要从操作理解和迁移应用上体现;强调学以致用的解决新情境的实际问题,指向素养导向。
⑤新增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进行总体刻画,用以反映目标的达成度。
⑥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实践、落实因材施教。
(2)如何实施素养导向的教与学
四个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观念(基础,体现本质属性);科学思维(核心和关键能力);探究实践(途径和关键能力);态度责任(体现价值观和方向,最重要。
从知识中心走向素养发展,要注重科学知识在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科学思维,加强学以致用。
走向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课例1《让小车运动起来》;课例2《我们来做“热气球”》;课例3《地球的结构》。
(3)相关教学建议
以素养目标引领教学(学以致用)、把探究实践做到位(学生亲自探究,素养导向的重点是培养能力)、探索实施项目化学习(例《电路》单元、乐器制作、造船除淤泥等)。
5.科普场馆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1)科普场馆科学教育活动类型:展览辅导类、科普培养类、科学表演类、对话交流类、科学游戏类、科技竞赛类、科技考察类、综合活动类。
(2)案例:科学有曰——沃辛顿射流
问题导入——启迪猜想,引发思考(跳水运动员,水花大小)
实践探究——由”猜想“到”初次实证(提供各种物体,水缸)
再次实验探究与解释——“破题→点题”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开始对比实验,控制变量)
迁移与评估——“具象→抽象→具象”,提出新问题,尝试解释应用到生活中
(3)案例:激情世界杯的伯努利原理与马格努斯效应
情境导入有奥秘→实验探究知原理→足球飞行道明白。
6.科技馆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研发
视觉实验室:衍生科普剧、系列活动。
浙江省科技馆集聚各类专家开展系列活动。
奥运村科普剧
(二)学习感悟
夯实教技 牢抓探究 巧用资源——馆校合作科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成为了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当我有幸参与馆校合作的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时,内心充满了期待。本次馆校合作培训,我们聆听了九位专家的讲座,开展了小组课程设计活动,在这过程中我有许多体会,接下来我主要从夯实教技、牢抓探究及巧用资源三个部分浅谈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夯实教技 做有内涵的老师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需要加强课标的理解与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创新教学方法。在培训中,专家们都剖析了课程标准,特别是喻伯军老师,指出了2022版科学课标具有整体设计、素养导向、注重综合、加强实践、新增学业质量及深化教学改革这六个主要特点,强调了四个核心素养中态度责任的重要性,明确了教学需从知识中心走向素养发展,需注重科学知识在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专注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科学思维。在培训中,我们也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这些理念和方法让我对小学科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后期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牢抓探究 育有思维的学生
在培训中,许多老师都提到了探究实践的重要性。做中学,学中思,无论是朱钻飚老师提到的实证意识培养论文,还是丁言君老师带领我们老师上的《产生气体的变化》课例,都体现了探究实践对学生发展的高效促进作用。此外,喻伯军老师更是提供了调查数据,直观表明了探究实践对学生学业成绩及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日常课堂中,我也发现孩子们动手实践后往往对知识的理解度、记忆性、兴趣度都有明显提升,有些知识比较枯燥,而探究实践则是能让晦涩的知识具象化。此外,探究实践过程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更为显著,孩子们在探究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各方面能力显著发展。
三、巧用资源 创有魅力的课堂
在科技馆的展厅里,我见证了科学原理的生动演绎。从恐龙化石的复原到宇宙奥秘的探索,每一件展品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科技馆拥有丰富的实物资源和展览内容,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场景。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一定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科学知识。馆校合作,不仅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在培训中,我们听到了科技馆的许多有趣活动,这些活动若是可以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跨界合作,我相信教育创新就有了无限可能。在后期教学中,我会思考更多地运用实物教学并结合多样资源,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创造有魅力的课堂。
回顾这次馆校合作的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经历,我深感收获颇丰。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方法,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同仁。这次培训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和职业追求。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投身于小学科学教育事业中去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