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专业进阶,科学教育焕新
店口镇文裔小学张佳敏
一、书香润暑假,成长不停歇
1.阅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实践随笔
以探究实践引领科学课堂
在深入精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版)》后,我对科学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中,“探究实践” 这一核心素养要素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也让我在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某节经典课时,有了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探究实践” 强调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等一系列过程。这不仅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探究实践对于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授 “植物的生长变化” 这一单元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植物生长的过程和规律,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方式自主探究。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种植园,让他们亲手种下各种植物的种子。从种子的萌发到幼苗的生长,再到开花结果,学生们全程参与观察和记录。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 “为什么有的种子发芽快,有的种子发芽慢?”“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有的小组控制光照条件,有的小组控制水分条件,通过对比实验来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和搜集证据,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同时,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分工,他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结束后,学生们还要进行表达交流,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回顾一节经典课 ——“电路连接”,这节课也充分体现了探究实践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简单的电路元件,如电池、灯泡、导线等,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让灯泡亮起来?” 学生们纷纷动手尝试,有的学生很快就连接成功了,而有的学生则遇到了困难。我鼓励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找出问题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电路连接的方法,还了解了电路的基本原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了探究实践的乐趣和成就感。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和经典课例,我深刻认识到 “探究实践” 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
首先,我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活动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失去挑战的乐趣;也不能过于复杂,让学生望而却步。同时,活动的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我要加强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在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我要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正确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和搜集证据。同时,我也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要注重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我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同时,我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得到了认可和肯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 “探究实践” 为核心,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2.精读一本专著之《科学论证怎样教?》
断断续续啃完了《科学论证怎样教》,有很多的顿悟。上学期在上课的时候,总感觉没有新的反思,一直在重复之前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这本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科学论证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作者们以其专业的素养和丰富的经验,将科学论证这一复杂的教学主题拆解成易于理解和操作的部分。
书中提出的 CER 框架,即观点(Claim)、证据(Evidence)、推理(Reasoning),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供了清晰的路径。通过引导学生明确观点、寻找证据、进行合理推理,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构建起科学的解释,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科学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
书中丰富的教学案例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年级和科学课程的不同内容领域,为我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无论是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策略还是教学评价,都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将科学论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此外,书中强调的小小科学家共同体和科学课堂文化的创建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一个积极、合作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在科学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我将把书中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科学论证氛围的课堂。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学会思考、学会论证、学会创新,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共”享假期——指导一项活动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暑假,一群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的孩子们,在家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之旅。他们用小小的双手,点亮了科学的火花;用纯真的心灵,感受着科学的魅力。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精彩瞬间,领略孩子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奇妙风采。透过这一张张图片,我们将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好奇的表情、成功的喜悦,感受他们在科学世界里的成长与收获。
三、改进一个实验
“声音的传播” 实验
原实验不足:在教材中,通常使用闹钟在空气中、水中、固体中(如玻璃罩内、水中的金属管等)来展示声音的传播,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在课堂上操作时,学生可能难以清晰地听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变化,且实验装置相对复杂。
改进创新点:利用智能手机和一个密封的透明塑料盒进行实验。将手机设置为持续发出声音(如播放一段音乐),然后把手机放入塑料盒中,密封好。接着,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如空气、水、沙子等)逐渐填充塑料盒,让学生观察手机声音的变化。例如,当盒子中充满空气时,学生能听到相对清晰的声音;慢慢注入水,声音会变得模糊且有所减弱;而当换成沙子时,声音变得更加微弱。
优点:这个实验改进利用了学生们日常熟悉的物品,使实验更贴近生活,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直观的声音变化,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实验效果明显且操作简便。
具体方案:
一、实验材料
智能手机一部:用于发出声音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明显、音量适中的音乐作为播放内容。
透明塑料盒一个:要求密封性良好,大小适中,能够容纳手机且便于观察。可以选择材质较硬、透明度高的塑料盒,以便更好地观察内部情况。
空气、水、沙子等不同介质:空气可以直接利用环境中的空气;水可以使用普通的自来水;沙子可以选择干净、颗粒均匀的细沙。
二、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
将智能手机的音量调整到合适的大小,确保在不同实验阶段都能清晰地听到声音。
检查透明塑料盒的密封性,确保在实验过程中不会有介质泄漏。
空气传播实验:
将手机放入透明塑料盒中,不要盖上盖子,此时盒子内主要是空气介质。
让学生在一定距离外倾听手机发出的声音,感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效果。可以让学生描述听到的声音特点,如音量大小、清晰度等。
水传播实验:
小心地将手机放入透明塑料盒中,然后慢慢向盒子中注入适量的水,注意不要让水溅到手机上。
盖上盒子的盖子,确保密封良好。
再次让学生在相同距离外倾听手机发出的声音。与空气传播时的声音进行对比,观察声音在水中传播时的变化,如音量是否减弱、声音是否变得更加模糊等。
沙子传播实验:
将手机从水中取出,擦干后放入透明塑料盒中。
慢慢向盒子中倒入沙子,直至将手机完全覆盖。
让学生倾听手机声音在沙子中的传播效果。与空气和水传播时的声音进行对比,描述声音在沙子中的特点,如声音是否变得非常微弱甚至几乎听不到等。
讨论与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在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和差异。例如,为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会不同?是介质的哪些特性影响了声音的传播?
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强调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不同介质的密度、弹性等特性会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音量和清晰度等。
三、实验预期效果
通过对比不同介质中手机声音的变化,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差异。
激发学生对声音传播原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声音传播与介质特性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