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舍得 舍不得——慢读蒋勋之书 所记 所感 所悟 [复制链接]

61#

文字的力量,阅读的力量
TOP
62#

永观
禅林寺在上千年间一直整建,建筑园林的布局空间依循自然山丘脉络走势,不像一般禅院那样规矩平板。走累了,可以停在水琴窟静坐一会儿,聆听若有若无的细细水声穿流过石窟孔洞。水流缓、急、快、慢,力度轻重变化,都在幽微石窟里构成仿佛琴音的水声。但当然是自己静下来了,才听得到这么幽静在有无之间的水声。台北“故宫”有南宋马麟的名作《静听松风》,风穿过松叶,静静震动松针,不是静到一清如水,是听不到这样细微的声音的。东方美学多不停留满足在人为的艺术层次上,人为的声响音乐,人为的色彩绚烂涂抹,最终只是领悟大自然的过渡与媒介,像《指月录》里说手指指月亮,手指的重要性太被夸张,可能看不见手指指向的月光,也忘了真正要看的不是手指,而是皓月当空。
(个人感想:这段文字的描写可以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前两次没有用这个方法读时,真的没有过多注意,只是匆匆而过,此番阅读让我代入了那个曲折起伏,灵动多变,却又不失静怡的禅林寺中。其实与文中所写的,“自己静下来才能听到似有似无的水声”,甚至听到“风穿针叶带来的松针震动之声”。很多时候,心无杂念才能感受到身边更多的细微之处,能在外界风云变化之中,坚定自己的初心,清楚地知道该舍去什么,无需在意什么,这样才能最终收获最核心的东西,比如,每个人都追求的幸福,比如教育最本质的育人~~再读时,脑海中马上浮现出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与友人外出游玩时忽遇风雨后所作,同在一个境遇下,可以狼狈而行,也可以像苏轼一样用豁达知心,坦然徐行,此后更多文人墨客除了读这首词之外,都会结合苏轼生平来理解词中的每一句、每一词、每一字,在字字句句中表现出苏轼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TOP
63#

永观
水琴窟在日本许多寺庙都有,比叡山延历寺释迦堂前也有极幽微动听的水琴窟,水声说法,来的人或听到或无闻无明,各自有各自领悟的因果。
十六世纪初禅林寺修建了卧龙廊,把前方的释迦堂,瑞紫殿,御影堂,和后方的多宝塔、开山堂、阿弥陀堂,用长廊连接起来。长廊复道,有时凌空飞起,没有阻挡,也是眺望俯瞰山景寺院全局的最好景点。许多游客从此高处,看到整片飞红的秋枫,层林尽染,更是赞叹不止。
《阿弥陀经》说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然而正是要在五浊中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此烦恼浊世,并没有修行,也没有真正的领悟。
永观律师的身体疾病,永观律师的分心,因此才如此为后来众生纪念吧。
(个人感想:读到这一段,特别百度了一下“水琴窟”,原来是指日本式花园装饰和乐器,最初称呼水琴窟为洞水门,起先多装在日本庭园中的洗手水池旁边,当作排水系统,庭园的园丁发现它在排水时会发出令人愉快的声音,便将它逐步改造它的声音变的更好听。水琴窟的结构包括一个倒转的密封壶,流水通过壶上部的一个洞口流入壶内的小水池,从而在壶内产生悦耳的击水声音,其音像铃声或日本琴。水琴窟通常设立在手水钵旁边,而这些手水钵往往设立在茶室的入口处,供进行茶道仪式的客人洗手之用。此刻再读,依然不十分理解,但粗浅的感受中,是否也在说坦然地接纳一切,也是修行一种呢?)
TOP
64#

阅读丰富精神世界,润泽心灵。
TOP
65#

可以这样坐着,把时光坐到老去吗?
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无欲无求,什么样的没有任何责任要去承担,就这样慢慢坐到老去。

放空的时候,冥想的时候
TOP
66#

生命如果不是从一点点小小的欢喜赞叹开始,大概最后总要堕入什么都看不顺眼的无明痛苦之中吧。什么都不对,什么都骂,结果世界并没有好转的机会,自己也没有好转的机会,只是一起向毁灭的深渊沉沦吧。
原以为这样挤在一堆游客间排队是苦差事,却意外看到啊很美的秋天:秋天的淅淅沥沥的雨,秋天雨中的枫叶,青绿、赭黄、金红,一片秋光,灿烂迷离如烟霞云雾。众人仰面赞美啧叹,初听嘈杂的声音,形成和声,高高低低,大大小小,远远近近,因为心中都是欢喜赞叹,便有了冥冥中的呼应吧,仿佛十万亿佛土的梵音。
细读
TOP
67#

永观
我在出玄关前为朋友求了一张回头阿弥陀佛的像,在她大病初愈的案前,或许可以更让她安心吧。
永观堂钟声极出名,悠悠扬扬,东山一带,远近都可以听到。如果有缘,刚好遇到钟声回荡,许多路上行人都会回头张望,寻找钟声。永观堂钟楼虽远,其实最后回头寻找的人也都发现:钟声就在耳边。
(个人感想:在佛教里,大钟又称为梵钟、洪钟、钓钟等,撞响大钟,声响洪亮致远,能够清净寺院梵刹,能够静人心,给予人力量,敲钟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最喜欢这一段中“其实最后回头寻找的人也都发现:钟声就在耳边”这一句,意味悠长,如同钟声回荡~)
TOP
68#

灭烛,怜光满
前言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记得张九龄《望月怀远》这首诗里的一个句子——“灭烛怜光满”。
明月从海洋上升起,海面上都是明晃晃的月光。大片大片如雪片纷飞的月光,随着浩瀚的水波流动荡漾。月光,如此浩瀚,如此繁华,如此饱满,如此千变万化,令人惊叫,令人啧啧赞叹。
诗人忽然像是看到了自己的一生,从生成到幻灭,从满树繁花、如锦如绣,到刹那间一片空寂,静止如死。刹那的光闪烁变灭,刚刚看到,确定在那里,却一瞬间不见了,无影无踪,如此真实;消逝时,却连梦过的痕迹也没有,看不到,捉摸不到,无处追寻。
(个人感想:很多时候,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似乎都会忘却,但有些东西的看似遗忘,其实不是消失,而是跟自己融为了一体,融合到自己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或许是自己下意识的动作,或许是自己潜意识的反应,甚至或许是自己习惯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力量叫人无法察觉,可是强大到没有一丝拒绝的可能,因为这是真实存在过的,“确定在那里”的。海上明月,“生成”是真实的,“如锦如绣”是真实的,“静止如死”是真实的,“无影无踪”是真实的,“无处追寻”也是真实的,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否定明月的曾经来过,无法抹去那一刹那“令人惊叫、令人啧啧赞叹”的感动,无法叫诗人不再思念这一段与月光的从无到有再到“无”的缘分相遇。)
TOP
69#

阅读 让自己慢下来
TOP
70#

利用暑假多充电
TOP
71#

杂事太多,无法静心,更难以坐着等时光老去
TOP
72#

同感  能静下心来好好研读一本书真好!
TOP
73#

好书,已收藏
TOP
74#

认真读一本书,收获很大
TOP
75#

文字总是有引人深思的功能。
TOP
76#

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能静心读几本书,人生的一种沉淀
TOP
77#

静一下阅读也是非常幸福的事。
TOP
78#

诗人的面前点燃着一支蜡烛。那一支烛光,晕黄温暖,照亮室内空间的一角,照亮诗人身体四周。
也许因为月光的饱满,诗人做了一个动作,起身吹灭了蜡烛的光。
烛光一灭,月光顷刻汹涌进来,像千丝万缕的瀑布,像大海的波涛,像千山万壑里四散的云岚,澎湃而来,流泻在宇宙每一处空隙。
“啊——”,诗人惊叹,“原来月光如此丰富饱满——”
小时候读唐诗,对“怜光满”三个字最无法理解,光如何“满”?诗人为什么要“怜”光满?
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一生中去印证。
(个人感想:“光明与阴暗势如水火,此消彼长,当光明消逝,阴暗就会疯长”,但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光明,也没有绝对的阴暗,光明和阴暗是相对的,你觉得烛光熄灭是阴暗的,那就是阴暗,你认为烛光熄灭后能拥有新的光明,那你就一定能找到光明,“满”的状态或会让人艳羡,但也或许会叫人“怜惜”。一切都不要急在当下,漫漫人生路,缓缓向前走,走的路长了,看的多了,经历的丰富了,看世界的眼光会变得更加清亮,感受世界的心也会变得更加开朗,“没满”的部分一定在等待着更重要的东西去完满。此刻再读,其实“没满”就是最好的状态,人生本就无需圆满,因为本就没有圆满,所以要去追求的是坦然接纳“没满”的心态,而不是执着于追求所谓完满的结果,诗人之所以“‘怜’光满”,或许就是看到了这点,也看到了“满必迎缺”的客观发展规律~)
TOP
79#

暑假阅读完了《人世间》,以平民的角度温习了新中国发展历程。
TOP
80#

向往作者这种独处的空间与时间,心之所向,无欲无求。
TOP
81#

“怜光满”三个字,在长达三四十年间,伴随我走去了天涯海角。
二十五岁,从雅典向克里特岛航行的船上,一夜无眠。躺在船舷尾舵的甲板上,看满天繁星,辨认少数可以识别的星座。每一个星座由数颗或十数颗星子组成,在天空一起流转移动。一点一点星光,有它们不可分离的缘分,数百亿年组织成一个共同流转的共同体。
爱琴海的波涛拍打着船舷,一波一波,像是一直伫立在岸边海岬高处的父亲爱琴,还在等待着远航归来的儿子。在巨大的幻灭绝望之后,爱琴从高高的海岬跳下,葬身波涛。希腊人相信,整个海域的波涛的声音,都是那忧伤致死的父亲永世不绝的呢喃。那片海域,也因此就叫做爱琴海。

(个人感想:读到作者“躺在甲板上看满天繁星,辨认少数可以识别的星座”,我便想到了10年前在稻城亚丁第一次同时清晰地看到银河、夏季大三角、北斗星时的那份激动,那时杭城及周边地区的天空并不洁净,几乎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些在教科书上出现的星座,所以当看到满天闪烁的星光,那种由心而生的感动难以言表。对于爱琴海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湛蓝的“爱琴海”是美的象征、爱的圣地,而事实上,爱确实在这片海永恒了,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份爱来自于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此刻再读,那时看到银河、看到夏季大三角的激动依然存在,也特别感谢一直喜欢行走在旅途中的自己,慢慢地去感悟,旅行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收获便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TOP
82#

最美的 就是 拿起文学书的科学老师呀
TOP
83#

阅读既是放空自己也是提升自己,舍得舍不得确实是如此
TOP
84#

用心读一本好书
TOP
85#

书是繁琐生活镇静剂
TOP
86#

爱琴海波涛不断,我在细数天上繁星。忽然船舷转移,涛声汹涌,一大片月光如水,倾泻而来,我忽然眼热鼻酸,原来光最美的形容咏叹竟然是“满”这个字。
“怜”,是心事细微的震动,像水上粼粼波光。张九龄用“怜”,或许是因为心事震动,忽然看到了生命的真相,看到了光,也看到了自己吧。
一整个夜晚都是月光,航向克里特岛的夜航,原来是为了注解张九龄的一句诗。小时候读过的一句诗,竟然一直储存着,是美的库存,可以在一生提领出来,享用不尽。

(个人感想:“张九龄用‘怜’,或许是因为心事震动,忽然看到了生命的真相,看到了光,也看到了自己吧”,多少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未必是“怜”,但会被某一瞬间的景像击中内心,或许充满了感动,或许涌上了感慨。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或许彼时的困惑,就在那一瞬间突然变成了永恒的美,而这一转变来自于不曾放弃的寻找,不放弃寻找真正的自我。此刻再读,“小时候读过的一句诗,竟然一直储存着,是美的库存,可以在一生提领出来,想用不尽”,确实如此,我们所读的书,未必能记住里面每一句话,但看书时与作者产生心灵共振那一刻的感受,确实是一直存在着的~人生的每一步,真的没有一步会白走~)
TOP
87#

文字的魅力总是不一样的
TOP
88#

打卡学习!向吴老师学习!
TOP
89#

学习您的定力和境界!
TOP
90#

字里行间感受阅读的魅力,谢谢老师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