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舍得 舍不得——慢读蒋勋之书 所记 所感 所悟 [复制链接]

91#

很多的事情并非就象表面字意那么简单的去理解,当你被困在“舍得”与“舍不得”之间时,只要看到“舍”与“得”,想想到底什么是自己该得的,便知道什么是应该“舍”的了!
TOP
92#

多读书,读好书,细品人生
TOP
93#

月光的死亡
二十世纪以后,高度工业化,人工过度的照明驱赶了自然的光。
居住在城市里,其实没有太多机会感觉到月光,使用蜡烛的机会也不多,张九龄的“灭烛怜光满”只是死去的五个字,呼唤不起心中的震动。
烛光死去了,月光死去了,走在无所不侵入的白花花的日光灯照明之下,月光消失了,每一个月都有一次的月光的圆满不再是人类的共同记忆了。
那么,中秋节的意义是什么?
一年最圆满的一次月光的记忆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个人感想: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不知道大家对于蒋勋老师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呢?不仅是中秋节,每到春节时,也总能听到不少人都在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我在思考:这些慢慢淡去的感觉是不是因为得到的太多了呢?中秋节因为不需要圆满的月光就能经常性地获得足够的光,春节不需要一年的积累就能轻易获得红包、穿上新衣新鞋、吃上大鱼大肉,所以才会感觉没那么有味儿了呢?所以,舍与得,孰好孰坏,又有谁能说清呢?此刻再读,正好是月圆之时,其实对于习惯性会抬头看看天空的人来说,依然还是能感受到月光的变化,也能感受到满月的能量,或许返璞归真,让自己的心不断去融入大自然,才能不断触发内心最深也是最真的灵魂按钮吧~所以敏感的人,如果能用好自己的敏感,便能收获常人所无法感受和触及到的力量~月光对于你们来说,从未曾死亡)
TOP
94#

月光的死亡
汉字文化圈里有“上元”“中元”“中秋”,都与月光的圆满记忆有关。
上元节是灯节,是元宵节,是一年里第一次月亮的圆满。中元节是盂兰盆节,是普度,是把人间一切圆满的记忆分享给死去的众生。在水流中放水灯,召唤漂泊的魂魄,与人间共度圆满。
人间不只是人间记忆,也要布施于鬼魂。
在日本京都岚山脚下的桂川,每年中元节,渡月桥下还有放水灯仪式。民众在小木片上书写亡故亲友姓名,或只是书写“一切众生”“生死眷属”。点上一支小小烛火,木片如舟,带着一点烛光放流在河水上,摇摇晃晃,飘飘浮浮,在宁静空寂的桂川上如魄如魂。
那是我又一次感觉“灭烛怜光满”的地方,两岸没有一点现代照明的灯光,只有远远河上点点烛光,渐行渐远。
光的圆满还可以这样找回来吗?

(个人感想: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蒋勋老师文笔之妙、学识之渊博、大爱之悠长,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让我既对这三个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的了解,还感受到了日本这个民族确实善于学习,也重视对文化的传承;从日本人民在中元节的传统描述,很自然地又回到了张九龄的“怜光满”,回到了对“光的圆满”的思考,有景的描写,有事的描述,还有对思考的描绘,真的很值得一读再读。此刻再读,恰好碰到了今年的超级蓝月,看着比灯光还要亮的满月悬挂空中,不自觉地可以感受到更强的能量,也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所有人、事、物都不需要去过度追求,该来的一切都会因为冥冥中的力量,被吸引而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或许说的也是这样吧~)
TOP
95#

最爱蒋勋的《细说红楼梦》
好学小呢 发表于 2024/8/3 14:40:56
感谢推荐,我去淘一本看看。
TOP
96#

最爱蒋勋的《细说红楼梦》
好学小呢 发表于 2024/8/3 14:40:56
淘宝了一下,有8册,您都看了?看着数量有点被吓退了,易中天的《品读三国》两本。我都看了好久,貌似没有全看懂。
TOP
97#

一直挺喜欢读蒋勋的书,笔触细腻,娓娓道来~从品读他文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那一份淡然与坦然,也能偶尔体悟到那一份深刻与沉思~重启慢读《舍得  舍不得》一书,记录一些,感受一些,体悟一些~如此,甚好~


卷一《回头》一、时光[align=left
西湖吴晓 发表于 2024/8/3 10:02:17
重复,确实是一大修炼法宝。看着这些动人的文字,挺有共鸣感。
TOP
98#

文字有时候有一种魔力,让人心静下来
TOP
99#

月光的死亡
岛屿上的城市大量用现代虚假丑陋的夸张照明杀死自然光。杀死月光的圆满幽微,杀死黎明破晓之光的绚丽蓬勃浩大,杀死黄昏夕暮之光的灿烂壮丽。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多的现代照明?高高的无所不在的丑恶而刺眼的路灯,使人喧嚣浮躁,如同噪音使人发狂,岛屿的光害一样使人心躁动浮浅。
光被误认为光明,以对立于道德上的黑暗。
浮浅的二分法鼓励用光明驱赶黑暗。
一个城市,彻夜不息的过度照明,使树木花草不能睡眠,使禽鸟昆虫不能睡眠,改变了自然生态。
黑暗不见了,许多生命也随着消失。

(个人感想:在这个越来越追求高速、高效的时代,各种速度的诞生被各类媒体争相宣传报道,身处这样大环境的我,有时不免会思考:这样的速度真的科学吗?人定胜天,改造万物的行为真的科学吗?岛上的人之所以用了大量夸张的照明灯,无非是因为不想接受月光的幽微和变化,而忘记了月光本来就是这样的,忘记了世界万物需要月光的幽微和变化,人类却利用了自己所谓的“智慧”改变了自己不能接受的,却全然不顾树木花草和禽鸟昆虫生命的需求。追求完美和圆满的念心让人忘却了出发时的初衷,忘却了悦纳包容,忘却了真实。此刻再读,对这一段文字的感受依然如此~特别是对人、对事总会习惯用“对错”“是否”“好坏”等二分法来定义,进而去追求“对”、追求“好”、追求“正确”~却忘记了所有的真实才是最珍贵存在的~)
TOP
100#

月光的死亡
黑暗不见了,许多生命也随着消失。
消失的不只是月光、星光,很具体的是我们童年无所不在的夜晚萤火虫也不见了。
萤火虫靠尾部荧光寻找伴侣,完成繁殖交配。童年记忆里点点萤火忽明忽灭的美,其实是生命繁衍的华丽庄严。
因为光害,萤火虫无法交配,光明驱赶了黑暗,却使生命绝灭。
在北埔友达基金会麻布山房看到萤火虫的复育,不用照明,不用手电筒,关掉手机上的闪光,萤火虫来了,点点闪烁,如同天上星光。同去的朋友心里有饱满的喜悦,安详宁静,白日喧嚣吵闹的烦躁都不见了。
“灭烛怜光满”,减低亮度,拯救的其实不只是萤火虫,不只是生态环境,更是那个在躁郁边缘愈来愈不快乐的自己吧。

(个人感想:黑暗,从二元角度来看,必然是不美好的,是我们想要逃避的,但是蒋勋老师却带我们感受到了黑暗世界的美好:那点点星光、忽明忽暗的月光、还有更为灵动并承载生命延续的萤火虫之光,不都是必须来源于那黑暗的世界吗?追求光和热,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不代表这就是所有人必须都要去追求和追逐的,尊重所有的本源,遵从自己的内心,全然地去感受每一份光明和黑暗,学会接受不快乐,才能找回在焦躁边缘的那份快乐!此刻再读,其实发现很多同龄人或者经历过夜晚看萤火虫的小伙伴,都非常怀念那些没有灯光只有星光、月光或微弱萤火虫发出光陪伴的夜晚,那时固然周围黯然,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黯然,才拥有更敏锐的对周围不同亮度光的感知,也让我更进一步感受到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因为光,一直都在)
TOP
101#

利用假期闲暇,静心充电
TOP
102#

莫奈的《日出印象》
欧洲传统绘画多是在室内画画,用人工的照明烛光或火炬营造光源。有电灯以后当然就使用灯光。
十九世纪中期有一些画家感觉到自然光的瞬息万变,不是室内人工照明的单调贫乏所能取代,因而倡导户外写生直接面对室外的自然光。
莫奈就是最初直接在户外写生的画家,一生坚持在自然光下绘画,寻找光的瞬间变化,记录光的瞬间变化。
莫奈观察黎明日出,把画架置放在港边,等待日出破晓的一刻,等待日出的光在水波上刹那的闪烁。

(个人感想:看到这一段,我想到了蒋勋老师《美的沉思》一书中,席慕蓉写的推荐序中引用了蒋老师的一段话“这么多年之后,我才开始领悟,我梦想的自由,其实是审美上的自由”,席慕蓉在序言中继续写道:是的,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而莫奈就是在追求这样一种审美的自由,他在整个艺术界都以完美、唯美为美的唯一标准的大潮中,敢于去寻找美的自由,去寻找自然之美、真实之美,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被誉为“以自身全部的力量与热忱来感知美的存在,并且高高举着明亮炽热的火把来为我们领路的人”吧!在艺术界这样的存在是不是也不亚于哥白尼在科学界的存在呢?此刻再读,感受到遵从自己的本心,而非追逐外在的认同,那无论结果如何,至少自己可以获得那一份真实的自在~)

祝大家中秋假期,快乐~
TOP
103#

暑假看了一本《伟大的孤独》,推荐
TOP
104#

人生就是在一场相对当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