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流言榜发布 [复制链接]

331#

3.
路边绿化带的银杏果等野果可以食用?



流言:秋天路边的绿化带会掉落很多植物果实,可以捡拾回去食用。


真相:这么做风险很大。首先,辨认毒果对普通人来说并不简单。许多野果虽然看起来与可食用的水果相似,但实际上可能有毒。比如,七叶树的果实马栗长得像板栗,但含有有害物质,误食可能导致中毒。而桐油果外形酷似核桃,但其内核有毒,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甚至心脏麻痹。此外,常见的银杏果如果食用不当,也可能引发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为确保安全,建议大家在正规市场购买经过检验的水果,避免采摘和食用不明来源的野果,以免危害健康。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TOP
332#

4.耳朵有折痕预示冠心病风险?



流言:耳垂对角线有折痕,耳垂有冠状沟,耳垂出现褶皱的人被认为是患上了冠心病。


真相:“耳朵(耳垂)折痕”不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的症状。虽然 1973 年有研究首次提出“Frank 征”(耳垂褶皱)与冠心病可能存在关联,但这个研究样本小、缺乏对照组,科学依据不充分。后续的研究也没有明确证明耳垂折痕和冠心病之间有必然联系。耳垂的褶皱可能只是皮肤老化或长期压折的结果,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真正的冠心病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家族病史等。与其关注耳朵褶皱,建议更多关注这些已知的危险因素,并及时管理。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TOP
333#

5.生酮饮食能饿死癌细胞,帮助抗癌治疗?

流言:
新研究表明,生酮饮食不仅能减肥,还能饿死癌细胞,阻止肿瘤生长。


真相:千万不要这么做。生酮饮食指低碳水、高脂肪、中量蛋白质,同时控制总热量摄入的饮食方式,需要医生指导操作。而网上流传的所谓“生酮饮食”则往往被简化成了“不吃主食”,隐患很多。虽然有研究在小鼠模型中发现生酮饮食结合某种抗癌药物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但这是动物实验,且远未应用于临床。因此,简单认为生酮饮食能“饿死”癌细胞是一种误导。更重要的是,癌症的治疗是复杂的,不能依赖单一饮食方式。此外,长期生酮饮食还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肾脏负担、酮酸中毒和营养不均衡等问题。不要盲目追求未经验证的治疗方法,科学合理的抗癌手段仍需专业医生指导。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34#

6.喝醋能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

流言:醋是酸性的物质,能溶解血管里的脂肪和钙,经常喝醋能软化血管。


真相:这种说法并不科学。首先,喝下去的醋不会直接进入血管,并且人体有完善的酸碱平衡调节机制,饮食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不会显著改变体内环境,更无法溶解血管中的脂肪和钙质。此外,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斑块的形成,这些斑块由脂质、炎性细胞等多种因素组成,喝醋根本无法“软化”这些斑块。更重要的是,喝醋过量反而可能对健康不利。醋的强酸性可能会损伤牙齿、食道和胃黏膜,甚至引发胃炎或胃溃疡。真正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式是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保持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而不是依赖喝醋等偏方。要保护血管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根本之道。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35#

长见识了
TOP
336#

回复 30楼上虞王飞的帖子

那贴身内衣内裤的话 是不是还是浅色的更好?
TOP
337#

学到了学到了,持续关注
TOP
338#

还有地沟油,确实是有地沟油这个东西,但是一般是作为化工原料回收,不是作为餐饮原料回收
TOP
339#

回复 7楼上虞王飞的帖子

真的会浑浊,我们镇的自来水就是有这样的现象
TOP
340#

6.上网课戴蓝光眼镜能防近视谣言:孩子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会给孩子的视力带来较大负担,产生蓝光危害。防蓝光眼镜、防
上虞王飞 发表于 2024/7/9 11:21:51 这个坑入了
TOP
341#

1.电池充电要充到100%,对电池更好
https://pqnoss.kepuchina.cn/2021/11/01/11/scimall/80e1e7.        流言内容:给手机充电时要彻底充满,
上虞王飞 发表于 2024/8/13 11:25:38 这个就想到电车,我的电车就是建议充到80,放到30以下要充。
TOP
342#

哈哈,曾经也相信过这些流言
TOP
343#

我们还是得细细地去辨别这些流言
TOP
344#

2024年11月科学流言榜
TOP
345#

1.得了肺炎,要马上吃抗生素?


流言:肺炎是炎症,需要使用消炎药(抗生素)去消炎,可以先吃点家里常见的阿莫西林、青霉素、头孢等抗生素。


真相:不要这么做,要先确定肺炎的种类与致病原,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抗生素及该使用哪一种,盲目使用反而会耽误治疗。肺炎的病因很多,细菌感染只是其中一类,除此之外还有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等。非细菌感染引发的肺炎,使用抗生素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此外,理化因素引起的肺炎,并不是感染,更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需根据具体情况减轻症状。因此,当怀疑患上肺炎时,请勿盲目使用家中的抗生素治疗,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切勿自己随意使用抗生素。

TOP
346#

2.戴助听器会导致听力下降,所以能不戴就不戴?


流言:年纪大了耳背要慎用助听器,否则听力会损失得更快。


真相:这是严重的误解。研究显示,65-84岁人群的听力损失发病率高达43%,这是由于耳蜗组织随年龄增长而自然老化的结果,与是否使用助听器并无直接关联。助听器本质上是一个声音放大设备,只要经过专业验配、控制在安全音量范围内使用,就不会对听力造成损害。而且及早使用助听器反而能预防因听觉刺激不足导致的大脑听觉中枢退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当使用助听器确实可能带来风险,比如未经专业验配、忽视耳部基础疾病治疗或长期使用音量过大的助听器等。因此,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验配、定期复查和及时调试才是科学使用助听器的方法。

TOP
347#

3.喝苏打水能降尿酸,治疗痛风?


流言:日常多饮用苏打水能够显著降低体内的尿酸水平,从而治愈痛风。


真相:喝苏打水不能降尿酸,也无法治愈痛风,且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产物,痛风的根源在于尿酸过高,通常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不畅。苏打水中的碳酸氢钠是碱性物质,理论上能增加尿液碱性,促进尿酸排泄。然而,市售苏打水含有的碳酸氢钠量远低于治疗痛风所需剂量。此外,苏打水含有钠盐,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增加高血压风险。因此,盲目依赖苏打水治疗高尿酸血症不仅无效,还可能危害健康。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才是帮助尿酸排泄和预防痛风的最佳方式。痛风患者应遵循医生建议,而不是依赖未经验证的饮品。

TOP
348#

4.登革热只要退烧了就是好了?


流言:感染登革热后,发热是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只要退烧了就说明病好了。


真相:并非如此,退烧后反而可能是登革热感染者最危险的时候。登革热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急性发热期通常持续3-7天,首先出现高热,部分患者退烧后会二次发热,伴有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三红(面红、颈红、胸部潮红)、皮疹、出血、乏力、恶心、腹泻等症状。多数轻症患者退烧后进入恢复期,症状逐渐减轻,病情好转。但在病程4-8天,部分患者可能进入极期,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腹部剧痛、持续呕吐及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等,甚至可能出现肝、肾、心脏、脑等脏器损伤。因此,退烧后也不能放松警惕,要确保患者摄入足够水分,避免剧烈活动,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一有异常立即对症治疗。

TOP
349#

5.
感染登革热发烧可用布洛芬、阿司匹林退热?


流言:感染登革热后发烧的患者,应当赶紧退烧,家中常见的退烧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都可以用。


真相:登革热患者退热请避免使用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登革热诊疗指南(2024年)》建议患登革热发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比如用温水擦浴,并强调高热不退的患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慎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物,避免加重胃炎或出血。此外,有心脏基础疾病或是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及使用肝素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患者,应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引起出血。有蚕豆病病史患者,就诊时及时告知医生,以免不当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诱发溶血。

TOP
350#

6.冷冻馒头不能吃,超过两天会产生黄曲霉素?


流言:某大学最新研究称“馒头冷冻超过2天就会产生黄曲霉毒素”。


真相:这种说法并不可信。首先,所谓“某大学最新研究”并没有具体参考文献,且网传报道从未披露研究者信息,试验方法等关键信息,该流言中提到的大学,也已正面回应表示并无此项研究。其次,黄曲霉素的产生有条件,一般在温度25℃—35℃、湿度80%-90%时黄曲霉才会生长并产生毒素,而冰箱冷冻室温度为-18℃,因此只要馒头放入冷冻室时未发霉,短短2天内发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再次,即便反复冷冻解冻可能导致霉菌生长,馒头外观和感官也早已不适合食用。食品储藏中的霉菌污染有多种,虽然会导致腐败,但并不直接危害健康。总之,冷冻馒头产生黄曲霉素的风险被夸大了,完全不值得担忧。

TOP
351#

谢谢分享,知道了很多生活中容易被误导的生活知识。
TOP
352#

“科学”界的反诈“专家”
TOP
353#

2015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12月30日,中国科协公布2015“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该榜单以北京市科协、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联合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为基础,经过专家初选、网络投票和专家终评,评选出“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以下为最终入选的10条“科学”流言名单。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5-01-04 10:10:18
TOP
354#

 1.内蒙古风电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

  流言:有媒体报道,内蒙古建设了大量风电站,偷走了北京大风,导致雾霾。

  真相:风碰到障碍物绕流是可以恢复的,局部风力发电或局部防护林不会对距离较远的下游风力造成影响,雾、霾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地面污染物碰上大气的静稳条件。目前没有任何的科学研究显示风电场与雾霾的形成之间有因果关系。

TOP
355#

2.自制水果酵素能瘦身美容 ?

  流言:想瘦身美容,自己在家就能做到:把各类营养丰富的水果洗净切块,添加辅料后装箱密封,标注日期,三个月(100天)后酵素形成即可食用。

  真相:自制的所谓“水果酵素”其实只是水果发酵得到的复杂混合物,其中可能会有多种酶产生,但是无法控制,也无法分辨那些酶能够有什么功能。 要想发挥水果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把水果吃掉就是最直接、简单、有效的做法。

TOP
356#

3.55度水杯是温水神器?

  流言:一种名为“55度水杯”的“高科技产品”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往这种水杯中倒满热水或冷水,都可以得到温度为55度的温水。

  真相: 55度杯所用材料只是普通的铝合金,夹层中是大量盐水,所谓的温度变化使用的就是物理知识中最简单的热传导原理。如果不经开水预热,直接倒冷水是没有升温效果的。

TOP
357#

4.跑步比久坐死亡率更高?

  流言:一项在丹麦进行的长达12年、涉及近1500人的研究,证明了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高。

  真相:实际上,这项研究有三项重要结论:第一,与久坐不动的人相比,即使每周只跑步1次,也有非常大的获益,死亡率明显下降。第二,每周跑步60分钟至80分钟,分成2次或3次跑完,是最佳的跑步方式。第三,每周要是以较快的速度跑步3次以上,时间达到了150分钟的话,与久坐者相比,没有取得获益。但流言中只强调了第三个。完整地看这项研究,跑步只要适度,仍然是很有益健康的。

TOP
358#

 5.草莓农残超标可能致癌?

  流言:草莓种植过程中会使用乙草胺,而乙草胺被列为B2类致癌物,长期大量食用可能会致癌。

  真相:正常情况下,种植草莓是用不到乙草胺的。监管部门针对草莓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检测,均未检出乙草胺。从安全性上来讲,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美国国家毒物学研究项目都没有将乙草胺列到可疑的致癌物清单中,消费者不必担心。

TOP
359#

6.2030年太阳将“休眠”?

  流言:英国科学家瓦伦蒂娜·扎尔科夫预测,太阳活动在第26个太阳活动周,也就是2030年会减弱至当前活动周峰值的40%,地球将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期。对此,有媒体将该结论解读成太阳“休眠”。

  真相:英国科学家进行的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结果也发表在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学术杂志上。不过这是科学家对太阳活动进行的预测,并不意味着太阳就不再发光发热了,太阳“休眠”可能是某些大众媒体的误读。科学家们观测发现,无论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时候,还是最平静的时候,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都不会超过千分之二。这样的变化,是人类很难直接感受到的,用专门仪器才能检测出来。

TOP
360#

 7.天津爆炸现场氰化钠可能导致毒雨?

  流言:天津爆炸事故后,一则据称来自美国大使馆的微信提醒,“在北京、天津的朋友近期不要淋雨,以免因雨水中含有氰化钠导致中毒”。

  真相:氰化钠本身是固态的,有剧毒,遇水可溶解;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氰化钠还有转化成其他有毒化合物的可能性;但氰化钠在常规环境下没有气态形式,不可能进入空气随风扩散,所以也没有与大气中的其他成分混合、降水形成毒雨的可能性。美国大使馆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澄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