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流言榜发布 [复制链接]

361#

8.儿童定位手表辐射超手机千倍?

  流言:儿童定位手表虽然热销,但其实有隐患,其辐射量远超手机千倍。

  真相:儿童智能手表主要是由定位模块和GSM通信模块组成。定位模块是个接收信号设备,是不会发出辐射信号的。GSM通信模块实际上是个2G手机模块,会进行信号的收发,是会向外辐射信号的,但辐射量和一款手机相当,一般不会超过国家标准,更不可能会出现超过手机千倍的情况,所以儿童智能手表其实是和手机一样的安全。

TOP
362#

  9.火腿培根是致癌物与砒霜同列?

  流言:一则“火腿、培根、香肠将被世卫组织列为致癌物”的消息引发了很大关注,甚至称其“与砒霜同列”。

  真相:火腿、培根、香肠等加工肉类制品由于使用烟熏、腌渍、添加防腐剂等方式处理过,所以会增加癌症风险,这在食品营养界早已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致癌风险增加不等于一定致癌,癌症的发生和基因遗传、环境等很多因素有关,某种物质是否致癌还跟暴露剂量有关。火腿、培根、香肠等确实不宜多吃,但少量食用并不值得担忧。而砒霜毒性很强,少量摄入也会危及健康,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TOP
363#

10.使用植物油做饭可致癌?

  流言:英国科学家称,用玉米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油做饭,可能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科学家推荐使用橄榄油、椰子油、黄油甚至猪油替代普通植物油。

  真相:科学合理食用植物油,关键是要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如控制食用油的摄入总量和避免过高的油温。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烹调习惯、油品情况和其他国家有一定差异,总体上中式烹调比西式烹调方式更多样化,欧美国家以煎、炸为主,中式方法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热温度和时间一般不会达到有危害的程度。

TOP
364#

优秀 涨知识了
TOP
365#

2016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TOP
366#

1、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

  流言:美国医生实验发现,吃完一碗方便面后32小时都不会消化。

  真相:说起这个谣言,当初传播的时候貌似相当的有理有据,一个美国科学家,通过胶囊内镜的方式拍摄了“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则仍保有残余,尚未完全消化。于是他声称,方便面之所以难以消化,是因为其中加了抗氧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

  但这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实验中存在很多不科学和不严谨的地方,比如,在实验者吃方便面时,搭配的是饮料,而手工拉面则搭配了助消化的茶水,这样两组试验从科学上就不能称为对照组,因此也不存在可比性。

  同时,这个实验的出发点是研究加工食品的消化过程,而在原视频中,两种面在2小时后就基本消化了,只是方便面还能看到一点儿残留的影子而已。

TOP
367#

2、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

  流言:把电脑或手机的背景色设置成绿色可以保护眼睛,多看绿色植物可以预防近视眼。

  真相:目前还没有绿色能够保护眼睛或损害视力的研究结论。我们看远处的花草树木会觉得眼睛很舒服,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注视近处时睫状肌是持续收缩的,远眺可以缓解它的紧张状态,和看什么颜色、什么物体并没有什么关系。

  至于绿色光波长较短、损害视力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电脑屏幕的光涵盖红、绿、蓝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时长、一定强度的蓝紫光照射下,视网膜会受到损伤。绿光虽然波长与蓝光相近,但并没有研究表明绿光比波长更长的红光、黄光对视网膜损伤更大。

TOP
368#

3、美国人不吃转基因?

  流言:一篇名为《美国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的文章流传,文章说,美国人民不吃转基因了。

  真相:美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发转基因技术的国家,全世界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美国占了39%。从1994年开始,美国就在本国市场销售转基因番茄、大豆、玉米、土豆、油菜,算上乳肉蛋制品超过5000个种类,到现在为止已经吃了20多年,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

  美国种植的大豆和玉米90%以上是转基因品种。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的消费非常普遍,如用转基因大豆做动物饲料、豆油,用转基因玉米做乙醇、饲料和加工食品等。美国超市2/3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很多美国家庭每天都食用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物,如早餐玉米片等。

TOP
369#

  4、个儿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流言: “奇形怪状”的大个儿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

  真相: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

  激素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过量注入会导致草莓的卖相和口感都会很差,果农不会这么干。

  而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大棚里温度和湿度不良,蜜蜂量不够,导致授粉不均,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TOP
370#

5、喝苏打水预防癌症?

  流言:苏打水有许多好处,可以中和酸性体质,还能预防癌症。浙大某医院医生有重大发现,可以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

  真相:苏打水是一种含有碳酸氢钠(也称为小苏打)的弱碱性水。从营养价值来说,苏打水主要是以补水为主,但苏打水毕竟含有钠,如果经常喝、大量喝,则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因而健康人没必要长期、大量喝苏打水。

  在浙大附二医院的医生一项关于利用碳酸氢纳(小苏打)辅助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小苏打并不能直接“饿死”癌细胞,“饿死”癌细胞的是专门的化学栓塞药物,研究也只针对特定类型的癌症。而且,治疗癌症需要将小苏打水通过导管打入动脉的,口服小苏打根本不能抗癌,喝苏打水和医疗上使用小苏打完全是两种概念。

TOP
371#

6、、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流言:色彩鲜艳的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

  真相:圣女果不是转基因植物。紫薯的紫色是因为含有大量花青素,如果紫薯和大米一起蒸煮会把米饭染紫,这都属于正常现象。彩色的甜椒本名菜椒,经长期栽培和人为杂交选择,使果实辣味消失,但仍保留了较高含量的维生素C。

TOP
372#

7、吃素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了?

  流言:吃肉会引起心血管病和肥胖,还会增加死亡风险,媒体记者发现,浙江某医院医生的午饭基本全素,

  真相:有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确实可以降低,但是也要付出代价,比如多种营养不良风险增加。所以,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TOP
373#

8、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

  流言:台湾某医院发明一项新技术,可将血管内沉淀物吸出来,再也不用放支架了。有关这项技术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

  真相:血栓,可以是从心脏某处脱落的,也可能是因为堵塞而凝固的。对于血栓,抽吸装置分两种:一种是手动的,一种是机械的。

  对没有急性心梗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尽管血管狭窄到80%以上,但并无新鲜血栓存在,多是依附在血管壁上钙化的斑块所致,很硬而且不规则,这种装置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这则视频把此技术描述得很先进,而实际上,国内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已应用了很多年,技术确实在不断改进,但并不存在这样一种代替支架的“新技术”。

  这个视频并没有被完整地翻译出来,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完全是在忽悠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分不清血栓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区别,视频中的抽血栓以为抽的就是斑块,抽完不用放支架了。斑块怎么能抽得动?只能说这是一起自导自演的谣言!

TOP
374#

  9、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

  流言:国内某机场使用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真相:所谓的“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就是利用X射线进行安检的。X射线安检仪到底有没有危害,还是要看安检仪辐射的X射线剂量。

  按照我国制定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为年有效剂量1mSv(毫西弗特,放射吸收剂量当量国际单位);特殊情况下,如果5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mSv。

  某机场的安检仪一次的辐射量控制在0.2μSv以内(1mSv=1000μSv)。因此,接受一次该安检仪的检查,完全不需要担心这点辐射量。

TOP
375#

10、空腹不能喝牛奶?

  流言:空腹喝牛奶,不利于健康,会拉肚子。

  真相: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可以提供能量,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总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喝牛奶不会伤胃,反而有利于胃部健康。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喝牛奶后出现腹胀等不适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乳糖不耐受造成的。

TOP
376#

2017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TOP
377#

流言1.紫菜是黑色塑料袋做的

  辟谣:仅凭“撕不断、嚼不碎、有腥臭味”几个特点就得出紫菜是“废弃黑塑料袋做的”非常武断,并不可信。紫菜自身富含胶类等多糖物质、浸泡水温不够或者时间较短、偏后收割等原因,都可能导致紫菜“撕不断、嚼不碎”。

TOP
378#

流言2.肉松是棉花做的

  辟谣:《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社微信公号“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管”刊文称: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入口即化。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很松软,但嚼不烂,也就是说:真用棉花冒充肉松,一吃就会被识破。

TOP
379#

流言3.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

  辟谣:微波炉是通过其产生的辐射电子形成有序的空间电子流,用磁场穿过电子流产生控制作用,在磁场控制和给定的几何环境下产生电子流的交变,再通过波导管使交变电子流进入食品加工区域。交变电子流会激发极化食物中的水分子产生交变运动从而发热,水再将产生的热传递给食物,将其烧熟。所以,微波炉主要作用的是食物中的水分子,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

TOP
380#

流言4.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衍生出一个结论:多吃主食死得快

  辟谣:中国营养界专家分析后表示,英国的这项研究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这篇文献采用的应为中国30年前的数据。第二,文章没有说明是什么种类的碳水化合物,不同种类碳水化合物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第三,研究中入组人群的健康状况也存疑。

TOP
381#

  流言5.月球背面有外星人

  辟谣:事实上,所有探月任务都没有在月球背面发现外星人的基地,也没有发现任何人工建筑物或人为活动的痕迹,月球背面看起来只是一片保存了40亿年之久的荒凉大陆。

TOP
382#

流言6.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

  辟谣:豆浆等天然大豆食物含雌激素,但其所含的是植物类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含量有限,人体能吸收的量也很少,没有害处。但如果是乳腺癌患者,就不要食用含植物雌激素的食品,因为这可能会进一步扰乱人体的雌激素平衡,加重病情。

TOP
383#

流言7.同时吃螃蟹和柿子会中毒

  辟谣:事实上,在实验室里,维生素C有可能使五价砷转变为毒性很强的三价砷,但在饮食上不容易,除非同时吃几公斤被严重砷污染的螃蟹和5斤以上柿子,这才有中毒的可能性。

TOP
384#

流言8.滴血能“测癌”

  辟谣:实际上,滴血“测癌”面对的更多是患癌人群,可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滴血目前并不能直接检测出癌症。

TOP
385#

 流言9.“骨髓捐献”会影响健康

  辟谣:骨髓捐献在广义上被称作“骨髓或血液干细胞捐献”。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方式目前有两种:第一种是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第二种是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捐献造血干细胞过程中,捐献者可能会有轻微的不适,但并不会危害捐献者的健康。

TOP
386#

流言10.打疫苗会破坏免疫系统

  辟谣:事实上,接种疫苗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和最具有性价比的疾病预防策略,公众对于疫苗的正确认识是保持高水平疫苗接种率的重要前提。

TOP
387#

不信谣,不传谣
TOP
388#

不信谣,不传谣,谢谢王老师科普
TOP
389#

2018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TOP
390#

流言: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

流言内容:人体“酸碱体质说”是一条流传甚广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因其迎合了部分人对待饮食和健康的某种心理,加上一些保健品商贩的推波助澜,经过反复的传播和再加工,俨然成为了一条流行的“医学常识”,还造成了“碱性体质更容易生儿子”等言论的流传。

真相:人体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非常复杂,但体液酸碱度总体上是十分稳定的,仅仅依靠吃某些食物就产生明显的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是7.35~7.45,超出这个范围,就是疾病状态,需要针对性治疗。换句话说,pH值异常是疾病的结果,而非导致疾病的原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