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流言榜发布 [复制链接]

301#

1.日本暴发“食人菌”,致死率极高,会造成疫情?



流言内容:日本暴发食人菌,致死率 30%,感染后 48 小时后即可致命,现在日本很危险不能去了。


真相解读:所谓的“食人菌”属于 A 型乙型链球菌(GAS),是一类能够引起多种感染的细菌,并不罕见。之所以被称为食人菌,主要是它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肌肉周围的组织坏死。这类细菌大多数人都有携带,但感染后通常无症状。部分情况下,可能导致急性咽炎和猩红热。极端情况下,少数感染者会发展为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英文简称:STSS),这是 A 族链球菌感染引发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新闻里致死率 30%的罪魁祸首。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6月11日宣布,根据初步统计结果,STSS 致死率高达 30%至70%,截至 6 月 9 日,2024 年病人人数增加至 1019 人。虽然 STSS 引发的重症致死率较高,但它确实比较罕见,且重症的比例很低,抵抗力差的人群需要更加注意卫生习惯。


来源:腾讯较真

TOP
302#

2.睡前饮酒有助睡眠?




流言内容:很多人睡不着觉时,觉得睡前喝点酒才能放松下来,微醺的状态更安神助眠。


真相解读: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喝酒助眠有损健康。不少人相信 “喝酒助眠”,主要是认为饮酒后神经系统被酒精麻痹,会进入一种反应迟缓、困乏疲倦的状态,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被“助眠”了。然而,一方面,喝酒使我们容易入睡,但却更容易早醒,而且醒来后更难睡着。另一方面,酒精的“助眠”效果会逐渐递减,靠喝酒助眠容易越喝越多。也就是说,越是习惯喝酒助眠,助眠效果会越差。而为了持续获得酒精带来的助眠效果,人们往往会越喝越多。一旦喝太多酒,反过来又会引发各种不适而影响睡眠质量,如增加起夜次数、头痛、胃部不舒服等。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03#

3.“黑科技”防晒衣,不仅防晒还能保湿降温驱蚊


流言内容:近期市场上出现多种“黑科技”防晒衣宣传,如“能保湿的面膜防晒衣”;“能急速降温的木糖醇防晒衣”;“驱蚊防晒衣”等等,可以选购。


真相解读:近期市场上出现的这些所谓“黑科技”产品,想法虽然很好,可其实噱头远大于实际。保湿、降温防蚊等效果均不像宣传中那么理想。我们选购时,应记住防晒衣的本质是防晒,国标规定只有当产品的 UPF(即紫外线防护系数)大于 40,且 UVA(长波紫外线)透过率小于 5%时,才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通常情况下,UPF 数值越高,对紫外线的防护效果越好。因此在购买之前,消费者可以对防晒衣的防护效果加以核实。除了防晒性,消费者也要注重防晒衣的材质。从材料来看,涤纶、锦纶所制产品的防晒效果比棉、真丝好;从颜色上看,鲜艳或深色比浅色的防晒效果好;从性能上来看,耐洗涤性好的更易久穿,透气性、透湿性高的更舒适。


来源:腾讯较真

TOP
304#

4.高温暴晒天气穿白色衣服最防晒?



流言内容:浅色的衣服不吸热,所以夏天穿浅色的衣服防晒效果更好。


真相解读:吸热和防晒并不是一回事,并不能混为一谈。例如,在室外温度 37 度的情况下,将白、黑、红三件不同颜色的T恤置于阳光下暴晒,用红外测温仪分别记录不同暴晒时间下衣服的温度变化。在暴晒五分钟及暴晒半小时的情况下,三件衣服表面并没有显示出很显著的温差,但在衣服的内侧,白色 T 恤的温度要显著地低于黑色和红色 T 恤。所以,在夏季户外穿白色的衣服确实更显凉快。但用紫外线防护系数测试仪在衣服的领口、袖口、胸前、背面以及衣服内侧取五点进行测试,就会发现红色 T 恤的 UPF、UVA、UVB  指标均显著好于黑色及白色 T 恤。上述现象,主要是不同颜染料吸收的太阳光光谱范围不同所导致的。所以仅从防晒角度而言,穿深色尤其是红色的衣服防晒效果更好。


来源:腾讯较真

TOP
305#

5.一周饿两天,“脂肪肝”就有救了?



流言内容:有研究发现,通过“5:2 禁食法”(即每周正常吃 5 天,另外 2 天少吃或禁食)就能防止脂肪性肝炎的发展。


真相解读:这个说法有待商榷。传言中提到的研究,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和图宾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项动物实验。但这项研究只是一个动物研究,跟人体的差距还是很大的。2023 年有研究对间歇性禁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影响进行了荟萃分析,包括 14 项研究在内的系统综述和 10 项研究的元分析(共 840 名参与者,44.64% 为男性),断食时间持续 4~52 周,断食的类型包括 5:2 饮食、现代隔日禁食、时间限制性进食或宗教禁食等,结果发现,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证据能证明轻断食可显著改善脂肪肝。因此,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并不能说轻断食可有效治疗或者预防脂肪肝,大家不要盲目尝试。尤其是脂肪肝患者,更应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养成健康得生活、饮食习惯,千万不要错信“偏方贻误病情。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06#

6.血脂化验单有“↑”箭头,才是高血脂?



流言内容:化验单上血脂指标不难看懂,没有标“↑”箭头就是没超标,无须担心。


真相解读:这种判断方法不够严谨,还可能带来隐患。血脂检查报告单上虽然标明了正常值范围,但是千万注意,这些标准指的是适合健康人群的。而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血脂参考标准和健康人群是不一样的,尤其对于“三高”患者,即使化验单上没有箭头,也不能掉以轻心。比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项内容,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极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降到 1.8mmol/L 以下,并且指标最好能够降至原来的一半以下,这显然和健康人的相去甚远。因此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病情来判断,或者咨询医生,不能想当然。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07#

2024年7月科学流言榜
TOP
308#

1.蛋黄颜色越深,营养就越高?


流言内容:蛋黄是鸡蛋中的精华所在,营养物质会通过蛋黄体现出来,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


真相解读:
并非如此。蛋黄的颜色,受到母鸡的年龄、品种、健康状况,饲料成分及色素的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母鸡年龄偏大,下的蛋蛋黄颜色更深。饲料中类胡萝卜素及脂肪含量越高,蛋黄颜色更黄(注意这不能代表营养水平)。除了以上因素外,饲料的抗营养因子、药物、鸡舍的环境控制等也都会影响蛋黄的颜色。而鸡蛋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其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这些成分的含量对蛋黄颜色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如果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真的不用过于纠结蛋黄的颜色,正规渠道购买,存放得当的鸡蛋,都很有营养。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09#

2.多晒太阳就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流言内容:多晒太阳有助于维生素 D 合成促进钙质吸收,因此多晒太阳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真相解读:
这种说法不严谨,晒太阳可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 D,弥补饮食中维生素 D 不足的缺陷,但并不能保证预防骨质疏松。因为骨质疏松是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症状,钙、维生素 D 都是可能的影响因素。但从近些年来的研究数据来看,并没有什么单一的影响因素能够避免骨质疏松的出现。另外,晒太阳也有其害处——紫外线会增加皮肤癌的风险。长期积累的紫外线照射还会导致皮肤干燥和衰老。而晒多少太阳合适,科学界也没有就此形成共识,美国NIH的膳食补充办公室建议:“上午 10 点到下午 3 点之间的太阳,每周晒两次(不用防晒霜)、每次 5 到 30 分钟”。除了晒太阳,也可以补充富含钙的食物和维生素 D 来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来源:腾讯较真

TOP
310#

3.一动就出汗的人,是身体虚?



流言内容:运动时有的人出汗多,有的人出汗少,一动就出汗的人,是身体弱需要补。


真相解读: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出汗的功能之一,是起到调节体温、平衡体液的作用。一般来说,当环境有所改变时,丘脑的交感神经便会令汗腺从毛孔排出汗液。这里的环境不光指人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还有内部环境——人在精神紧张、受到惊吓或恐惧等情绪的支配下也会出汗。出汗量较大,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汗腺发达、经常锻炼肌肉量大、新陈代谢旺盛,而精神紧张也可能导致多汗,甚至我们吃了辛辣或高盐食物也可能刺激出汗。所以说,对于健康的普通人来说,影响出汗的因素众多,出汗多一点少一点无需放在心上。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11#

4.隔夜西瓜不能吃,贴保鲜膜也没用?



流言内容:隔夜的西瓜一定会滋生大量的细菌,不能吃,即使贴保鲜膜也没用。


真相解读:其实,西瓜是否隔夜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有致病菌。西瓜的确容易滋生细菌,而且冰箱里面也隐藏着各种细菌,所以切开后不要放太久,最好尽快吃掉。但如果你使用的是干净的刀具、砧板切瓜,及时用干净的保鲜膜包裹并放入冰箱,即使隔夜放了也能吃。至于保鲜膜的使用,要首先看看用的保鲜膜是否合格?保鲜膜不合格,就难发挥保鲜的效果,放久了细菌繁殖自然会更多。其次,还要看食物在使用保鲜膜前的情况。如果西瓜在贴膜前处理不当,已经沾染了比较多的微生物、细菌,那贴膜也难以起到保鲜作用。所以,大家最好使用合格正规的保鲜膜,而需要保存的食物应该尽快贴上保鲜膜并及时冷藏保存。


来源:腾讯新闻

TOP
312#

5.吃黄瓜感觉嘴巴发涩,是农药残留?

流言内容:很多农药会影响我们的味觉和口感,黄瓜需要经常打农药,吃黄瓜感觉嘴巴发涩,是因为有农药残留。

真相解读:并非如此,黄瓜的苦涩感是黄瓜本身的成分导致的。黄瓜中的酚类物质最主要的是单宁和儿茶素。单宁也叫鞣质,存在于很多植物和水果中,如柿子吃起来也会产生涩涩麻麻的感觉,口腔黏膜也会有褶皱感,就是单宁在“捣蛋”。黄瓜皮里面含单宁较多,而且皮颜色越深绿,所含的单宁物质可能更多。所以吃起来口感就会涩,黄瓜皮也会更涩。儿茶素,在茶叶中比较普遍,我们平时喝茶的时候会感觉也会有点涩味,其实就是因为儿茶素的作用。黄瓜皮里有很多的儿茶素类物质,所以吃起来也会感觉涩。另外,黄瓜中还含有少量的苦味素,一般来说越靠近黄瓜尾部,苦味素越多,吃的时候会感觉口感苦涩。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13#

6.打了遮阳伞就不会被晒黑了?



流言内容:夏天不涂防晒,打个遮阳伞就可以不被晒黑了。


真相解读:打遮阳伞能够阻挡住大部分紫外线,但这还不够。由于地面或其它镜面物体对太阳光有反射作用,在反射光线中也存在紫外线,因此即便选用有良好防紫外线效果的遮阳伞也无法保证不会变黑。除此之外,不同人的肤色不同,皮肤基底层黑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的数量不同,对于紫外线辐射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因此即便相同的物理防晒,实际效果也因人而异。而遮阳伞属于纺织品,相关标准(如《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对其防晒性能作了明确要求,大家可以选购符合标准的遮阳伞。另一方面,我们打着伞也别忘了抹防晒霜,戴太阳镜,这样才能全面防晒。


来源:腾讯较真  

TOP
314#

2024年8月科学流言榜
TOP
315#

1.“睡硬板床对腰更好?”


流言内容:硬板床更有利于维持脊椎角度,让腰部更健康。


真相解读:并非如此。正常人体的脊柱存在“S”型生理曲线,仰卧位睡在硬板床上会导致腰部出现悬空,长期下来可能引起腰部肌肉紧张、酸痛,甚至脊柱僵硬和劳损。研究表明,中等硬度的床垫才是首选,它能更好地支撑脊柱,减少肌肉负担。选择床垫时,要考虑个人的年龄、性别、体型和习惯睡姿等因素,以确保床垫能均匀承托身体,维持脊柱的自然曲度。此外,合适的睡姿和日常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也对维护腰部健康非常重要。因此,对于床垫的选择,应注重其对人体支撑的合理性和舒适度,而非单纯地追求过硬或过软。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16#

2.“极端天气下锻炼更能够增强体质?”


流言内容:在天气恶劣的条件下,坚持锻炼,能激发潜能,增强体质。

真相解读:极端天气下锻炼并不能增强体质。“三伏天”户外运动很容易脱水中暑,不应该推荐“夏练三伏”。如果非要运动,建议在有空调的室内,或者室外傍晚/夜晚较凉爽时进行,并且运动时每15分钟补水一次,以防中暑。“三九天”也是一样,寒冷的天气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再加上冬天雾霾高发,这个时候还强调户外运动,反而得不偿失。另外,这样的运动方式并不适合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和对运动的适应能力与年轻人相差很大,过冷和过热的天气出门就已经是一大考验,更不要说锻炼了。


来源:腾讯较真

TOP
317#

3.“金针菇在冰箱里“逆生长”是因为打了激素?”


流言内容:金针菇放在冰箱里发生“逆生长”,是无良商家过量使用激素导致的。


真相解读:并非如此。金针菇在冰箱里生长属于正常的情况,与是否使用植物激素关系不大。金针菇子实体的形成需要较低的温度,大概 6-10℃较为适宜。而冰箱里同时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与避光环境,还有金针菇根部残留的培养基提供营养物质,这都为金针菇在冷藏过程中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出现所谓的“逆生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来源:腾讯较真

TOP
318#

4.“空调吹一夜会吹出面瘫?”


流言内容:高温天很多人都喜欢开着空调睡觉。有人早晨起床后发现自己面瘫了,觉得是晚上空调和风扇吹的。


真相解读:这个说法缺乏依据。面瘫是常见疾病,但成因至今未明。虽然有少量不严谨的研究认为冷刺激可能与面瘫有关,但基于现有的研究证据,权威医疗组织、机构在解释面瘫的原因时,都不采纳空调、电扇或冷风是诱因之一的说法。因此,可以说目前的证据并不支持空调或者风扇会吹出面瘫。如果冷风吹头不适,可考虑调整风向或加装挡板。


来源:腾讯较真

TOP
319#

5.“患上肾结石,就不能补钙了?”


流言内容:肾结石含有很多钙,如果患了肾结石还补钙,会导致结石病情加重。


真相解读:恰恰相反。患上肾结石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补钙,实际上,适当的补钙对于肾结石患者是必要的,并且可以帮助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肾结石主要由草酸钙构成,适量补钙可以减少人体对草酸的吸收,从而降低草酸钙结石的风险。低钙饮食可能导致多余的草酸盐进入血液,增加泌尿系结石的风险。因此,肾结石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合理补钙,并注意多喝水和进行户外活动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帮助钙的吸收。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20#

6.“小便时泡沫多说明肾不好?”



流言内容:小便的情况能够反映身体健康,泡沫变多说明肾脏功能下降了


真相解读:泡沫尿并不一定意味着肾脏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它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无害因素引起的,如高蛋白饮食、尿液浓度高、尿液流速快或站立排尿时与马桶水面接触剧烈等。这些因素可以导致尿液中的空气被夹带进液体中,形成泡沫。同时,正常尿液中含有类似表面活性剂性质的溶质,如尿素、黏蛋白、磷脂等,它们含量很低,仅能短时间内维持气泡。然而,如果泡沫尿持续时间较长且泡沫量较多,特别是当伴有其他症状如浮肿、疲劳、尿液颜色变化或尿量减少时,这可能是肾脏疾病的一个警示信号。在这些情况下,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是必要的。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21#

2024年9月科学流言榜
最后编辑上虞王飞 最后编辑于 2024-11-11 10:51:28
TOP
322#

1.可以将胶囊里面的药粉溶在水里给孩子?



流言:
孩子需要吃胶囊类药物时难以下咽,可以去掉胶囊壳子,将药粉冲水给孩子喝。


真相:不要这么做。胶囊不仅仅是为了把药物“装起来”便于吞服,它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减少药物刺激性,甚至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另外有些药物需要到达肠道再被溶解、吸收,胶囊可以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而将胶囊拆开可能破坏这些功能,导致药物效果变差或增加副作用。此外有些人拆开胶囊的目的,是为了将本该是成人用的药物,减量给孩子服用。但儿童并非成人缩小版,未经过医生指导的用药方式可能对儿童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危险。

TOP
323#

2.按摩颈椎能治颈椎病?


流言:
颈椎不舒服需要放松,可以找推拿按摩师傅,按舒服了就好。


真相:按摩颈椎确实可以缓解颈椎病的一些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颈椎病都适合按摩,有时候盲目按摩会使病情加重。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按摩需要格外小心。特别是当患者患有脊髓型颈椎病、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或伴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时,脊髓已经承受着轻微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摩师用力按摩脊柱,可能会给脊柱带来短暂而剧烈的冲击,导致脊髓瞬间受到更大的压迫,从而引发神经功能的急剧恶化,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高位截瘫。

TOP
324#

3.月饼久放不坏是因为防腐剂多?


流言:月饼久放不坏是因为防腐剂多,因此要买短保质期的月饼,防腐剂更少。


真相:并非如此。月饼保质期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月饼之所以能长时间保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在生产过程中经过高温烘焙,经历了多次灭菌处理,微生物基本被杀灭殆尽;二是现在的包装工艺不断提升,产品密封完整,还往往会充入氮气并放入除氧剂等;三是大部分月饼属于高糖高油食品,水分含量少,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所以,即使不添加或只添加少量防腐剂,部分月饼也能保存较长时间。因此不能根据保质期来推断防腐剂含量。况且,在国标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防腐剂,本身也是安全的。因此不必为此纠结,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格月饼就不用担心。

TOP
325#

4.长期吃味精,会损害身体健康?



流言:味精是化学合成的,会致癌和影响身体健康。


真相:把味精作为烹饪辅助调料,适量摄入是安全的。它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也就是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之一,本身就存在于很多食材中。而味精作为一种调味品,我们通过它摄入的谷氨酸,远远少于通过日常饮食摄入的谷氨酸。而且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味精通常以玉米等粮食为原料,通过发酵或生物工程技术制取,制成谷氨酸钠后,再进行提纯等处理而得,这个过程跟酒、醋、酱油的生产是类似的。但要注意的是,味精中含有钠,需要控制血压的人群要注意控制摄入量。此外,有少数人一次性过量食用味精可能会出现口干、头痛等不适,这种敏感性叫味精症状综合征。研究表明,它只影响小部分敏感人群,且影响短期,一小时内消失。

TOP
326#

5.免洗洗手液可以代替流水洗手?



流言:免洗洗手液中含有消毒成分,足以清洁双手,可以代替自来水冲洗了。


真相:不可以。免洗洗手液主要起到消毒作用,清洁去污的效果较差,适合外出、水洗不方便的情况下使用。但是当手上附着污垢时,免洗洗手液无法清除这些污垢,应该选用流水洗手。目前,市售的免洗洗手液,发挥消毒作用的成分主要是乙醇、季铵盐类消毒剂。而手足口病毒、诺如病毒等病原体对乙醇不敏感。预防以上病原体,还是首选流动水,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此外,使用免洗洗手液时,用量约为一枚硬币的大小,均匀涂抹在手上,包括手掌、手背、手指、指缝等各部位,充分揉搓 20 秒。

TOP
327#

6.买来的螃蟹有“针眼”,是被人工打了东西?



流言:买来的螃蟹有“针眼”,是因为注水、注胶增重或者打兴奋剂增加活力。


真相:并非如此。螃蟹的外壳非常坚硬,要想穿透外壳注入液体,就必然会破坏蟹壳。而一旦蟹壳被破坏,螃蟹体内的脏器所处环境的渗透压会发生剧变,这会迅速导致螃蟹死亡。对于商家来说得不偿失。这些小孔通常只是捕捞和运输中螃蟹相互碰撞的结果。而螃蟹体内的透明胶状物质其实是蟹膏,是雄性螃蟹的副性腺分泌物,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鲜美。至于注射激素或兴奋剂的说法,也不符合事实,这些药物对螃蟹无效,还会破坏水质,导致螃蟹死亡。螃蟹养殖需要良好水质,任何有害物质都会影响其生存。

TOP
328#

2024年10月科学流言榜
TOP
329#

1.只要不“头痛”“头晕”,高血压就不严重?


流言:
没有感到头痛、头晕,血压高点也没什么大碍,不用治疗。


真相:这是一种危险的误解。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为它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即使没有感到头痛、头晕,也可能已经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中大约只有 13.6%~24%的人会表现出头痛,大约只有 7.4%~14.2%的人会表现出头晕。长期的高血压会对心脏、肾脏、眼睛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引发心梗、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因此,不能仅凭有无“头痛”“头晕”的症状来判断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医嘱、合理用药和健康生活方式才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来源:科学辟谣

TOP
330#

2.使用药品给孩子散瞳验光对眼睛有害?


流言:

是药三分毒,散瞳药品会对孩子眼睛有害,能不用就不用。


真相: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正确使用散瞳剂对眼睛不会产生危害,并且会使验配度数更加准确。散瞳验光是为了消除假性近视带来的影响,如未经过正规散瞳验光就配近视眼镜,镜片度数跟孩子实际度数会有较大偏差。这样孩子戴眼镜肯定会不舒服,甚至会促进近视的发展。因此,在专业眼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散瞳剂是有必要的。当孩子视力不良的时候,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经过正规的散瞳验光之后再验配眼镜。需要提醒的是,散瞳剂应用时需排除禁忌症,并有一定的用法与用量,必须遵医嘱使用。


来源:腾讯较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