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书:《面对不情不愿、消极配合的学生时我们能做什么?——读《...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文:刘郑辰  科学路上工作室“科学课有很多实验,学生们一定很喜欢科学课吧!”“还行。”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常常被这么问。但“还行”后面的话,我很少说出来:“确实有学生很喜欢,但不是所有学生。即使是喜欢科学课的同学,也不是每节课都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呆、闲聊、喧哗、吵闹、捣乱是常态。”我常常反思,是我的水平低下?还是学生的素质太差?自责、焦虑、无助、愤怒甚至抑郁……我一直难以释怀,直到在《教育的浪费》里看到:
“任何心理治疗师都可以证明,积极配合的人要想我取得进步很容易,消极配合的人要想取得进步则很困难。教师每天在课堂上都要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呢?不情不愿、消极配合的学生。”

——斯坦福大学教授大卫·拉巴里





    读到“不情不愿、消极配合”时,我心头一震,这说的不就是我所面对的吗?


    这些不情不愿、消极配合在哪里呢?

    “世界上最好的学生对着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打起了大大的哈欠”哈佛大学教授史蒂文·平克是这样描述哈佛大学的课堂。“每学期过了几周后,教室还是空了一半。”被评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的作者布莱恩·卡普兰这样描述自己的课堂。
    哈佛大学的教授和学生都做不到,我还妄想在课堂上让学生全都全神贯注地学习? 我不由得想起,这种妄想似乎源于我们教育的使命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带着这样的使命感,老师们努力在课堂上讲授,我们为我们的价值感到骄傲。诚如霍华德·加德纳所说:我所认识的教师中,几乎每一位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通过教书帮助学生获得真知灼见。我也不例外。
    每当你发现自己站在大多数人一边时,是时候该停下来反思一下了。——马克·吐温。霍华德·加德纳的反思是什么呢?“但是,如果非要我们证明这一点(通过教书帮助学生获得真知灼见),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信心就像风中残烛一样,多么微弱无力。”作者是这样描述老师们的信心的:“我们的教育体系建立在教育者的自负之上——我们自鸣得意地教授着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却幻想着讲台下的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所需的核心技能”是啊,自鸣得意!老师对教书育人的信念无比坚定。可是当我们真要证明给孩子们“这节课对你很有意义,你需要认真积极的学习”我或许我们只能说“你以后会用到的”、“这个要考的”这些苍白无力或苍白有力的话。为什么连哈佛的课堂都是这样呢?作者给自己定义为“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并写道:我不讨厌教育。相反,我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正因为如此,我难以接受当前“奥威尔式”的教育现状,而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使用强迫的做法来丰富学生的灵魂。强迫或许是塑造学生外部行为的好方法,但永远无法赢得学生内心的拥护。

    奥威尔式教育提倡:能赢就是美德。我想,大家似乎熟悉,又似乎不熟悉,有点像应试教育,又有点不像应试教育。但其共同特征都是让竞争加剧缺乏自由。这便是不情不愿、消极配合的源头。

    在群岛写作班的交流中,Jessica看了文章的初稿说:“我觉得挺好的,缓解了我作为老师的焦虑……”是啊,缓解,缓解就很不错了,读书并不能解决教师面临的所有问题。如果把这本《教育的浪费》比作一名医生,他能做的就像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里写的那样:“To cure sometime,To relieve ofen,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如果你有被上面的故事安慰到,承认教育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不苛求自己,不苛求学生。那便是我作为这本书的传递者莫大的幸福。那么,教育是否有不一样的可能呢?赢得学生眼中的光,是我的梦想啊,是我的追求啊,是我作为教师的幸福啊!即使是妄想,还是要有的!在这本《教育的浪费》里,有哪些教育创新的可能呢?作者写道:要想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我们必须对教育提出更高的标准,只有具备以下三大要素,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益品”。

  • 富有价值的内容
  • 精湛的教学方法
  • 求知若渴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内容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富含营养,我们的教学方法很差劲,大多数老师甚至都没法让学生打起精神(部分让学生强打精神),不管老师多伟大,都很少有学生渴望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对这三大要素,我有如下的思考:寻求有价值的内容持续地学习,持续地思考,什么是富含价值的内容。阅读阅读是很好的方式,帮我找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今年我读了《种子方舟》、《种子的胜利》、《寄生虫星球》、《我曾孤注一掷》、《一个人的环球航海》、《深潜》等书并将书里的内容重组起来用于教学,这些内容让我的课堂充实起来,也成功的增加了课堂吸引力,还有学生跟着我一起阅读。写作除了阅读,我还用自媒体写作梳理什么内容更有价值,顾远老师说:写作是“自我呈现”和“对外沟通”之间的创造性平衡。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好的教育内容不仅是我认为有价值,还要你认为有价值。交流以及与更多思考教育的意义的人一起交流,成长,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互联网,通过群岛社群,一起思维碰撞,相互支持,共同实践有价值的教育。自然和生活如果我们把缺乏有价值的内容的教育比作营养不良的人,他需要补充营养。确实,有很多补剂,前面我写了我获取这些补剂的途径和方法。但当我想到人的时候,我想到了营养学中提到的最好的补剂是天然的食物。最好的教学营养是不是得源于自然和生活呢?
    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的课不见得比让孩子在大树下发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用测力计探究摩擦力大小不见得比让孩子溜冰更有助于启发孩子的思维。放下执念,多感悟自然,多体验生活。更少的教育,或许更有价值。
    教学方法的本质面对课堂的吵闹,一顿严厉的斥责虽然会让学生安静,可只是表面上的。学生确实是在听课了,也不吵闹了,但也不积极发言了。当然,更糟糕的可能是不到一分钟,又吵了起来。当然,不是所有的课都是糟糕的经历。课堂上学生眼中有光,互动积极,思维活跃的经历还是有不少的。但是如果简单的复制,往往不能如愿,任教多个班级,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班级甚至二个截然不同的反馈。
    教无定法,都是要慢慢摸索的,不同的班级要有不同的策略,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策略。外部的奖惩一定要慎用,过度地为了外部奖励或是害怕惩罚而积极的学习可能会带来更加负面的影响。教学要着力在内在动机的唤醒,并且无论采用什么策略,都离不开一颗真心,这是精湛的教学法的本质: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福禄贝尔。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留白是必要的。教育是一种双向的奔赴,而非一方的一厢情愿,这种双向的奔赴一定是有空间的,在这个空间内,就是教育的自由。做教育的减法就是要减出教育自由的空间。有了空间,学生才有渴望。
    教育很伟大,但教师很平凡,不要用伟大来绑架自己。要允许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更不要为了虚无的“面子”为难彼此。人生而为自由,平凡的人生因探索而精彩,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更要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在寻找教育真正价值的路上,无论如何,做一个眼中有光的教师。


    繁忙的工作之余,捧起书、思考、写下这些文字,又想偷懒,又怕偷懒。这篇文章起笔是在上了2节群岛写作课后,写了好几天的时间,比我初读这本书的时间都多。因为写这篇文章,我思考立意、反复阅读、取舍素材、推敲结构。持续的学习,持续地思考,持续地实践。写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我是在努力,在用心地努力啊!感谢顾远老师,感谢群岛写作课2024春季班的同学们。写着写着感觉好难,又好轻松呀!那么,这些努力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的浪费》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从灵魂深处热爱教育,这样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回报。”


参考资料:《教育的浪费》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欢迎扫码关注科学路上工作室



最后编辑刘郑辰 最后编辑于 2024-06-11 20:14:58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金亚军 于 2024/6/11 20:20:4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认真看完了。富有价值的内容,精湛的教学方法,求知若渴的学生。这三要素总结的到位!
TOP
3#

教育很伟大,但教师很平凡,不要用伟大来绑架自己。要允许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更不要为了虚无的“面子”为难彼此。人生而为自由,平凡的人生因探索而精彩,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更要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在寻找教育真正价值的路上,无论如何,做一个眼中有光的教师。  
说得太好了!的确,有时候教育太过理想化了。
TOP
4#

富有价值的内容,精湛的教学方法,求知若渴的学生,三者缺一不可,教师的单向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是一种枷锁
TOP
5#

受教受教
TOP
6#

写的太好了,写到心坎里去了,都是我平时遇到的问题。有些观点耳目一新,很有道理。
TOP
7#

受教了,感谢分享
TOP
8#

教育是双向奔赴的,很赞同
TOP
9#

昨晚看了一遍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对绝大多数爱好科学、追求科学的普通人很有启发。
TOP
10#

教育很伟大,但教师很平凡,不要用伟大来绑架自己。,很好的一本书,一定要看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