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课》 --4月研修观叶军老师“科学课为孩子的...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什么是素养课堂,科学课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这是新课标颁布以来,我们一线教师在一直苦苦追寻与探索的问题。叶军老师的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徘徊的我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素养两字在叶老师讲座中化无形为有形,让我对素养导向的科学课的设计有了新的思路。叶老师的讲座中我们看到素养是学生学习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会交流、会表达、会质疑、会倾听等;是科学思维上表现出来的会提问题、会思考、会推理、会判断等;是学习能力上表现出来的会探究,会实践,会观察,会记录等;也是态度观念上表现出来的会合作,会分享,会迁移,会运用等。叶老师更是结合《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课例的精彩呈现让我们切实领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在科学课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
222.jpg (, 下载次数:0)

(2024/4/17 11:03:18 上传)

222.jpg

分享 转发
TOP
2#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执教者:叶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观察、记录冷、热水的温度变化知道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
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于热平衡,理解生活中的热传递应用。
2.科学思维:能够基于现象进行推理,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认识热量的
传递。
3.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测量获取证据,记录、制作温度变化折线图并解读。
4.态度责任:能基于现象提出假设,能基于证据修正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凉水和热水温度的变化过程,记录并制作折线图。
难点:解读折线图,初步认识热传递的规律。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大烧杯1个、60℃左右的热水、20℃左右的凉水、试管1个、温度计2只、
泡沫塑料烧杯盖(自制)1个、温度变化记录表、秒表,红笔、黑笔各1支,尺。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PPT、热成像仪、冷牛奶1袋、学生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握手、生生握手,初步理解“热量传递”。
一、聚焦导入
1.让学生说说热“冷牛奶”的想法。
2.探查学生前概念:画然水和冷牛奶温度变化折线图。
二、主要活动
1.设计实验。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小组内交流。
三、交流研讨
(一)交流:学生小组汇报主要活动中的发现。
(二)研讨:(1)认识趋同(热量传递规律):(2)热量去哪儿了?
四、拓展迁移
1.解释试管内水温高于烧杯内水温。
2.热成像仪下的热量传递。
TOP
3#

这节课中多处巧妙设计,为学生的素养发展提供可能。
一、主要活动的设计
叶老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活动: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可能的温度变化,通过观察、记录冷、热水的温度变化知道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于热平衡。会探究,会观察,会记录就是叶老师提到的素养的外在表现。但回忆我们的常态课堂中,我们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小组仅一两个孩子在认真观察记录,其他孩子就坐等答案。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认真观察记录的习惯,尤其在低段时。
TOP
4#

二、学习记录单的设计
学习记录单是探究学习和交流研讨的载体。学习记录单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录实验中的数据、现象、发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现象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思考、产生问题,形成他们的解释,促使学生从实践走向理解,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但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分享记录单的观察记录发现时,往往是对着记录单中的记录读一遍。这样的现象因为比较常见,常见到我都习以为常了,并没有思考过这背后的问题,而叶老师结合这节课学习记录单的1.0版和2.0版的对比分析令我如梦初醒。学习记录单设计的问题会阻碍科学素养的落地:(1)结论封闭,指向注重实验后的结论的获得。就像1.0版本,实验后的发现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注重科学知识的获得,学生汇报时除了读一遍自己的填空,自然容易无其他话可说。(2)忽视过程,不能引发学生对现象更多的思考。当我们的记录单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结论的获得后,学生就会忽略很多其他现象的观察,也就不会产生其他问题,也就不会根据观察做进一步的思考。由此可见,一份好的学习单的设计,才更能引导学生发生思维的卷入,才更有可能为孩子的素养发展提供科学思维发展的机会。
333.jpg (, 下载次数:0)

(2024/4/17 11:09:47 上传)

333.jpg

最后编辑林雅红 最后编辑于 2024-04-17 11:09:47
TOP
5#

三、交流研讨的组织

交流使学生发现、观点、问题,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观察、记录与交流;研讨促使学生趋同存异,思维进阶;而倾听又是交流的前提。它们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会选一两组左右作为代表进行分享,这就导致一些孩子会觉得反正不一定上去分享,这是个小概率事件,这也就导致前面的观察记录环节不能认真对待。另外代表交流的孩子很多时候背对着其他孩子,眼睛盯着记录单进行汇报,这样的交流形式也导致两者没有建立起交流研讨的情感桥梁。所以教师此时应对交流研讨进行有效的组织,引导孩子之间进行主动交流。叶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几点建议:一方面还是注重对学习记录单的设计,让孩子们头话可说,保证交流研讨的有效发生;另一方面是改变孩子的交流形式,比如两个孩子一起上台,一个孩子负责投影展示,另一位分享的孩子与其他孩子面对面,看屏幕进行分享,接收到分享者的信好,作为听众的底下孩子听得会更认真,此时交流研讨的准备就绪,只等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只需要在旁边进行关键词的摘录,帮助孩子趋同存异,把课堂还给孩子。

    品析完叶老师这节课堂,再回顾自己以往的课堂,突然觉得如何努力让我的科学课可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有了很多灵感,期待自己的实践尝试与探索。

最后编辑林雅红 最后编辑于 2024-04-17 11:10:54
TOP
6#

深入的学习
TOP
7#

我们老师真的要为学生的交流研讨创造条件!林老师的反思很具体
TOP
8#

会交流、会表达、会质疑、会倾听
TOP
9#

能在一节课中学到几点,已经很好了。
TOP
10#

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实行学生与学生交流,在展示课上学生才会形成习惯这样的交流方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