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下《环境与我们》单元头两节起始课的新认识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环境与我们》这个单元的第一节叫《地球——宇宙的奇迹》,第二节为《环境与我们》    去年第一次上这个单元的时候,总觉得第一节怎么突然上地球了,好像与天文宇宙有关系似的。今年从第一单元过来,学生探究了植物生长的条件、动物之间的关系之后,我明白了,这第一节《地球——宇宙的奇迹》是在分析我们人类及其他生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所需要的条件,第二课《环境问题与我们》是在分析这几个条件被破坏会怎样的问题。第一课是生存条件的逻辑分析、第二课是生存条件的逻辑推理


   第一个环节:提条件。
学生从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所需要的必须条件入手,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的条件有水、空气、温度、食物、栖息地、大气层。【提条件时,并要说出自己理由。因为我一直提倡要有理有据的猜测。】
然后,会出现两个认知冲突:引力、阳光。
学生有关引力的观点:没有引力,我们都在半空中飞,不现实
学生有关阳光的观点:因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利用光合作用给我们提供氧气,没有了阳光,我们就没法呼吸了。
     很有道理的样子,反对的同学无法辩驳。(因为我设定的问题就是生存需要的条件,不是地球独有的条件,所以下面还得围绕奇迹做一点思考。)
     第二个环节:找资料查证
     1.这些条件都处在地球上何处?【这一环节,是找实证,它存在;也为后面寻找一个新的地球作基础】
     2.这些条件地球怎么提供?其他星球可以提供吗?
因为是常态课,资料就是课本上的+一则相关的小视频。【以前一直觉得这几则资料放在这里有点尬,为什么环境单元要扯到宇宙上去,现在理解它的逻辑了,原来是为了帮助学生找证据作推理用的。】
     3.学生先在希沃白板上圈画这些条件所存在的地方;然后用资料里的话推理地球上为什么能够存在这个条件。
因为地球离太阳不近也不远,所以它的温度适宜、水分不会被蒸发完。
补充说明:确实,并不是只有地球上有水的形态,只不过有的星球上的水是以固态形式存在的,恰巧地球上这个温度可以让水以液态形式存在。(补充标题板:书宇宙的奇迹)
因为有了水,就有了生命的可能。
因为地球的引力不大不小,所以大气层的厚度刚刚好,可以抵挡宇宙辐射也可以挡住大部分陨石。
追问:引力是地球独有的吗?生:不是,听说月球上也有引力,其他星球应该也都有引力。
补充《流浪地球》最后地球差点被木星吸走的片段,解释星球引力与大小有关,所以其他星球都有。
刚才还有一个问题:阳光是地球上独有的吗?学生回答:不是。在整个太阳系中的星球应该都有。最后总结以上5个条件是地球上独有的,所以它是宇宙的奇迹。
     4.寻找一个新的居住星球

继续《流浪地球》的话题,电影是带着地球一起跑不方便,途径很可能被地球大的恒星吸走。要是去寻找一个我们能够迁居的星球,就更好了,你说要找一个怎样的星球呢?
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


第二课《环境问题与我们》

    之前一直觉得这一节课才是这个单元真正的起始课,前面一节有点架空。今年觉得经过第一节的生存条件的产生分析后,明白了。这些被称之为是宇宙奇迹的条件,正在遭到破坏。也是为前一课学生的创作找了点现实基础。
     1.回忆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地球独有的几个条件:水、空气、温度、食物、栖息地、大气层。
  2.假设其中一个条件被破坏了,会出现什么问题?

    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说出相关的环境问题。
    3.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分析它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影响
因为与生存的条件息息相关,学生就很会分析。(记得上一届学生比这一届成绩还要好,但是由于我的理解没到位,学生不能分析很到位,气泡图四个表现都填不满。今年不仅填满,汇报的时候还能听到很多补充的声音)
【学生分析成果照片下周再插入】
    5个问题经过充分的讨论,时间大半节过去了。其中物种灭绝没有同学选择,两个班级都如此。也许是因为不能切身感受到,或者是知识盲区,需要教师作简单补充。与六年级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类似之处,但是现在只是初步认识。
    4.这些问题都是怎么产生的?谁干的?
生齐声说:人类
追问:人类怎么造成的?
学生简单举例,总结:人类活动造成的
(时间正好下课,然后追加一句:我们该怎么做呢?后面的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来解决。)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4-04-11 23:08:59
分享 转发
TOP
2#

感悟1:核心概念把握好,对课文作一个上位分析,会有一个逻辑理解,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影响。比如这两课从自身生存条件出发,怎么来的,破化了又会怎么样这样两个大问题展开学习,对思维的培养很有价值,不再是在一堆资料里迷茫。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4-04-11 23:31:53
TOP
3#

感悟2:允许学生犯错,爆出来的错误答案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就有了更多意义。课上有关引力和阳光的出现认识冲突正是要作下一步研究的原因。为资料的学习做一个驱动和奠基。

另外,日常也需要关注知识的实践意义
有时心情不好的时候,特别是复习课,觉得自己讲了好几遍了,为什么学生还是理解错误,这时我们可能会恼怒。其实静心想想,学生可能一直以来都是不理解的,并不是他不听,而是他不能建构好这个知识,没有现实意义等。
记得第一年有个校长讲过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故事,学生被古诗时,可能并不是很清楚是一个什么景象,因为他们不曾体验过,更何况是古诗这么凝练的语言。后来以此实践活动出去,一个小孩在爬上时看到瀑布,发出感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啊!这时,他就建立了现实意义,也彻底领悟了这句话。
今年也是,春季实践活动,带一年级的学生逛公园,看到河边开着红红的花,他就来了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虽然后半句根本就不相符,但是前半句的意境算是看到了。也算是有了实践意义。虽然有位小朋友反驳道:那又不一定是桃花,我们这儿的桃花一般是粉色的。而那位念诗的小朋友依旧重复地背着,也许他正是因为找到了这个实际意境与诗句的契合点而沾沾自喜。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4-04-11 23:34:15
TOP
4#

感悟3:长时研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这两个学期一直在放手,培养学生上台汇报的能力,对同学之间的想法作接受或者反驳的联系。结果发现在思维碰撞中,学生学习的劲头比较大。因为在这个环节,我通常站到台下,为了台上学生面对所有学生;请学生自己叫提出建议或者补充的同学,面对同学下面的学生更愿意发言;请学生自己对下面的同学想法做出反应。当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涉及科学专业性词汇、概念时再介入。
TOP
5#

学生有不少前概念的积累。但很多是碎片式的,缺少系统性认知的。学生对宇宙和未知的探索欲望又是很强的,可利用学生的前概念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
TOP
6#

每次的教材研读都能找出一些设计细节
TOP
7#

去年第一次上这课时候也与你一样的困惑,感觉很突兀。今年第二次上感觉也不一样了,有前后的联系的在
TOP
8#

把握核心,从大单元视角来备课挺好。
TOP
9#

指向社会责任感培养
TOP
10#

基于大单元教学观审视课的编排,并进行个性化调整教学,促进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