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课例研享】科学思维在课堂中的体现:观优课《产生气体的变化》...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科学思维在课堂中的体现

——观优课《产生气体的变化》有感

    这节课选自2023年教科版科学全国培训研讨会由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沈晓英老师执教。这一节课所主要体现的科学思维,就是推理论证这一个思维推理论证是指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的见解。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24/7/18 16:04:40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我将从三方面来解读沈老师的课例:
1.科学思维通过变化来产生
2.科学思维需要工具来承载
3.科学思维通过表达来显露
TOP
3#

1.科学思维通过变化来产生


      产生科学思维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创造这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思维。变化是科学思维产生的一个契机,因为有了变化所以引起了注意,学生们会发现已知的东西变成了未知,他们才会去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之后还会不会变化,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进阶思维的产生。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合理的真实情景,这样才让学生有充分的感知机会。
       沈老师往小苏打中倒入了白醋,杯中发生了变化,学生观察到了这些现象,于是沈老师趁热打铁提问“看到这些现象,你们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逐渐形成。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提出探究的问题,但在沈老师的课堂真的做到了探究孩子们自己的问题,孩子们的探究欲一下子被激发了。
最后编辑傅滨飞 最后编辑于 2024-04-11 10:13:55
TOP
4#

2.科学思维需要工具来承载


     也就是科学思维在课堂中的落实,课堂上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把学生思维显露出来,让思维能够被观察到,这才能有证据的说明科学思维产生了。
     工具一:白纸,孩子们将想研究的问题写在白纸上,虽然有些问题是天马行空的,在课堂中也无法得到解决,甚至有些问题连老师都无法快速解答,但这张纸就像是一艘船,承载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驶向远方,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疑惑会逐渐解开。最近正在上四下岩石单元,第一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同样也有这样的工具,在观察完岩石和土壤后,作业本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关于岩石和土壤,我还想了解什么?换做以前上课我可能对于这问题并不会引起重视,就让学生自己写一写就好了,但在听了沈老师的课后 我觉得可以好好的利用这个工具,这个问题并不是出示在课堂的开始,而是在观察完岩石和土壤之后,基于岩石和土壤的特点,引发学生想进一步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通过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的思维从观察岩石和土壤的特点提升到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TOP
5#

    我觉得承载思维的工具是需要有一定的弹性的,要有空间去容纳思维的自由度,而且应该有相应的结构和逻辑。也就是说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工具,无论是我们的理答过程还是我们设计的导学案、实验器材它都应该具有科学思维的底色。
    工具二:实验器材,在沈老师的课堂中,孩子们是真正的主体,实验设计由孩子们自己来完成,而不是按照课本中的要求,按部就班的机械操作。由一个问题引发的思考: “如何判断他是二氧化碳,需要沈老师提供什么帮助”,在孩子们与老师的对话中,实验思路逐步形成,
在收集气体的环节,孩子们考虑到二氧化碳是气体容易跑,就提出了要有密闭的容器,于是沈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的器材,只要挤破密封袋中的白醋,就能和小苏打发生反应,密封袋又可以防止气体跑掉,收集气体的困难随着器材的出现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又抛出了下一个问题:导出气体的困难与解决方法。这个时候沈老师就拿出了输液管,孩子们的思维就像二氧化碳一样通过输液管流向烧杯。烧杯中有两根蜡烛,一根长一点,一根短一点,沈老师并没有说明这样两根蜡烛的作用,而是让孩子们动手实验,通过现象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原来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短一点的蜡烛会先熄灭,有时候老师并不需要将实验器材的每一部分都介绍的很详细,也不一定需要把实验步骤很详细的呈现给学生,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TOP
6#

3.科学思维通过表达来显露(问题链、证据链)


      其实我认为科学思维的产生是非常依赖于一个放和收的过程的。在放和收的不断交互的过程,我们能够通过放让思维产生,通过收明确或者是归纳,或者说梳理逻辑,使这个思维成为我们希望出现的科学思维。思维是需要通过表达来显露的,语言表达、行为表达都是思维外露的一种形式。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具体的一些操作就是在课堂上,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设计相应的工具帮助学生去做去说去写去表达。
      沈老师的学习单并不像作业本中那样,观察到什么现象,我的发现是什么,而是以证据链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到无色透明,证明可能是二氧化碳;观察到蜡烛熄灭,证明气体具有不支持燃烧的特征,证明可能是二氧化碳;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则说明比空气重,证明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原来要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不是靠一个证据就能证明的,沈老师的学习单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填空的形式规范孩子们的科学表达,孩子们的思维通过科学的表达得以显露,原来要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和证据意识。
     科学思维虽然是抽象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变化、工具、表达来使其具象化,从而更好的落实思维目标。希望各位老师能批评指正。
TOP
7#

产生科学思维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创造这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思维。
TOP
8#

让孩子们的思维依托这些工具很好地呈现出来
TOP
9#

昨晚讲的很不错,有自己的思考。
TOP
10#

产生科学思维需要一定的条件。
TOP
11#

很有启发,感谢分享
TOP
12#

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工具,表达来使其具象化这句话太牛了
TOP
13#

语言表达和行为表达是思维外露的形式,记录单的设计非常值得学习
TOP
14#

有科学思维的课堂,一直是老师们的追求
TOP
15#

科学思维通过变化来产生、科学思维需要工具来承载、科学思维通过表达来显露,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的见解。
TOP
16#

思维可视化的方式很多,学习了
TOP
17#

值得思考的问题,谢谢分享
TOP
18#

产生科学思维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创造这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思维。
TOP
19#

感谢分享,认真学习
TOP
20#

提供支架,促进思维的生成,赞
TOP
21#

让孩子们的思维依托这些工具很好地呈现出来
TOP
22#

TOP
23#

科学思维在课堂中的体现!
TOP
24#

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多的理解,理解了才能思考其中原理
TOP
25#

感谢分享,收藏
TOP
26#

感谢分享,希望能把学到的用起来
TOP
27#

“科学思维通过变化来产生”联想到《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一书中的观点: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及思考提出科学问题。感谢傅老师的分享,受益匪浅!
TOP
28#

感谢分享,收藏学习
TOP
29#

感谢分享 已认真学习
TOP
30#

感谢分享 认真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