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基于学生认知规律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复制链接]

1#

基于学生认知规律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今天,在学校举行的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再次执教了《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一课,这一课在去年的赴龙泉教学联谊以及嘉兴市骨干教师研修班活动中都曾执教过。今年继续执教,主要是在教材处理方面,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课的主要目标是研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知道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知道人体的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备课时,我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理解呼吸与氧气、二氧化碳的关系,用呼吸的实质来解释运动与呼吸的联系。课堂的中心活动也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确定明确具体的概念学习和认知发展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去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与课本出示的程序相同的,收集平静时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相当顺利,但转折到反复呼吸塑料袋中的气体这个环节时比较生硬,更严重的是学生没办法把“闷”这个身体体验和氧气、二氧化碳联系起来。同时,火柴熄灭时间的长短表示了什么,更是无从谈起。主要问题是学生对呼吸器官以及呼吸的认知还存在着盲区,没有认知上的铺垫,学生的感受何从而起。


今年,在修改教学方案时,我把课文的第二个部分的内容提了上来,把学生对呼吸实质的理解提前来上。并把这两个活动定位于认识呼与吸的气体是不同的。通过对科学家收集的数据的学习,认识呼吸的实质,然后再体验运动后呼吸加快以及分析原因。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学流程如下:


1、通过师生谈话:你对呼吸有哪些了解?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呼吸的认知状态。在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信息:人离不开呼吸;呼吸就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是靠肺来进行的……


分析学生信息,可知,学生对呼吸器官的认识还不全面,对吸入和呼出的空气成分还很模糊。于是,教师的策略就是先让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引出人体呼吸系统,通过看图片(课件呈现),知道呼吸器官主要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并指出这些呼吸器官在人体的位置,然后借助《呼吸器官》的视频(约4分钟),进一步了解呼吸器官的特点。


2、了解呼和吸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提出学生原先猜测的观点:呼吸就是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去收集证据。


实验一:指导学生反复呼吸塑料袋中的空气。教师提醒学生身体不舒服了就要停止实验。让学生进行体验并尝试解释原因。学生一致认为,反复呼吸塑料袋中的空气,人很难受、很闷,而呼吸教室里的空气,感到特别舒服,学生体验到呼出来与吸进去的气体是不同的。


实验二:小木条在两种不同气体中燃烧时间长短的对比实验。教师先用塑料袋收集呼吸过的气体,比较两种气体在塑料袋内燃烧时间的不同,提醒学生注意小木条的燃烧时间。从燃烧时间的不同上证明这两种气体的不同,当学生看到点燃的小木条放入呼吸过的气体中时,火苗马上熄灭,而放入装有新鲜空气的塑料袋中时,火苗持续燃烧可以长达很久,教师让学生试着分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意识到两种气体中氧气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因为氧气会支持燃烧。最后指导学生看“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图,注意上下格内容的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呼吸交换了哪些气体,让学生了解到呼吸的实质是气体交换。


3、寻找运动和呼吸之间的联系。


学生知道了呼吸其实是在和外界交换气体后,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测量自己平静时和运动一分钟后的呼吸次数。在测量前告知注意事项,不要刻意去控制呼吸。活动后教师选取12位学生把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里。


通过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一些规律,比如剧烈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加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一般都会说出由于运动量增大,人体消耗的能量增多,需要的氧气也要增加,所以呼吸就加剧,在这些数据中,教师选择了这样的一组数据,比如,1955,教师说:“根据他的数据,我猜测他体育比较好,耐力也不错”;对于,3855的这组数据,教师猜测,这位同学耐力不好。结果学生都认为老师的猜测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都用诧异的目光注视着我,自然而然,引入了“肺活量”的概念,教师告诉学生肺活量的概念。并出示测量肺活量的一个简易装置(一个标有刻度的塑料袋,一根较粗的吸管),鼓励学生要积极锻炼,增加肺活量,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看看你的肺活量有无提高。


经过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呼吸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刻,几个活动之间的衔接更加密切,让科学概念的建构更加有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