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师,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答案? [复制链接]

1#

老师,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答案?

 

老师,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答案?

前些日子,用心上了三年级下《混合》单元的第一课,三年级孩子所保留的那份对科学充满的好奇的心是我所留恋的;他们对科学的幻想,就连我这个成年人都望尘莫及的。《混合身边的物质(一)》沙子与黄豆的混合探究活动经历三个过程:一观察沙和黄豆的特点;二将两者混合,观察沙和黄豆的特点,三是将两者分离,继续观察沙和黄豆的特点。中心问题是:沙和黄豆在混合、分离后其发生变化了吗?从而揭示简单的混合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简单混合的初步感知。现摘录部分的课堂对话,作抛砖之用:

1、观察沙和黄豆的特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沙子和黄豆,说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黄豆是很大的,沙子很小的,一颗颗的。

2:黄豆是黄色的,沙子是棕色的。

3:黄豆是圆的,会滚来滚去,沙子不会。

4:沙子用手指插一下,就出现了一个洞,黄豆插一下,不会出现洞。

5:黄豆外面有一层皮,沙子没有。

……    (教师对孩子的观察发现都作了一一肯定。)

2、将两者混合,观察沙和黄豆的特点

    师:沙子和黄豆混合后,发生变化了吗?

1:我认为黄豆发生变化了,它外面粘上了一层沙子。

2:是的,黄豆的皮也破了。

3:黄豆搅拌时,总是跑到上面来,而沙子一直在下面。

4:黄豆发生变化了,有很多“皱纹”了,沙子也变化了,本来一颗颗比较大,现在都散开了。(可能之前这个沙带有一定的水分,有部分粘联在一起)

……(教师对孩子们的观察不否认,也不作具体的引导,仍旧肯定了孩子的观察。)

3、将两者分离,继续观察沙和黄豆的特点

师:我们成功将沙子和黄豆进行了分离,分离后沙子和黄豆发生变化了吗?沙子还是原来的沙子,黄豆还是原来的黄豆吗?

1:不是的,黄豆发生变化了,皮破了。

2:是啊,大的沙子颗粒都在出来了。(因为我们用筛网分离沙子和黄豆,筛过后,部分颗粒比较大的沙粒就在上面了)

3:黄豆表面都有一层沙子了。

师:那么,沙子和黄豆是发生变化了?

生异口同声:是

师:大家与混合前的沙子和黄豆比较一下,是不是发生变化了?(之前孩子们将两种物质已经全部混合。)

生对老师的再次提问表示出了“敏感”,开始寻找老师的再次提问的用意,并开始否认自己之前的回答,有个别孩子开始提出“没变化了”。

……

【案例分析】

我们的孩子是多么聪明,他们总会思考“老师,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答案?”他们会琢磨老师每次抛出的问题的用意,你看,我们的孩子多么聪明。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是该喜还是该忧?

从功利的角度分析,很多老师(也包括我自己)总喜欢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按自己预设的流程开展,特别是我们有时面对很多听课老师的展示课,反过来说,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多地是以赞许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可是,我们老师是否会想到这样的问题:长时间这样,孩子对科学的认识会逐渐的偏离航道,《科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求真的学科,是一门以“实证”来说明问题的学科。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苗头的时候,是我们该警惕的时候了,我们不是培养阿谀奉承的孩子,我们更不是培养崇拜权威的孩子,我们更要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与实证意识。

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课堂,沏上一杯心茶,用心想想我们孩子的思维,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也许我们会找到科学教育的心结。

分享 转发
TOP
2#

当学生的回答对不上教师的预设的时候,我们首先得考虑教师应该做出调整,而不是一直想着自己的标准答案。
TOP
3#

是啊,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能让课堂瞬息万变,我们还需要努力……

TOP
4#

许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课堂其实是教师把什么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学生往里面钻,所谓的动态生成也往往是表面是、形式上的东西,这节课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TOP
5#

以知识教学为目标;教“教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还是老观念在作怪。

TOP
6#

这就是我一直所要努力的,感谢喻老师!

TOP
7#

师:那么,沙子和黄豆是发生变化了?

生异口同声:是

师:大家与混合前的沙子和黄豆比较一下,是不是发生变化了?(之前孩子们将两种物质已经全部混合。)

应该是这个问题的原因吧。

教师提出的问题缘故。

TOP
8#

“见风使舵”是个贬义词,在与老师几年来的默契配合中,课堂上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老师的语气、表情等说出最令老师满意的答案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这种学习上的“见风使舵”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9#

中国教育的特点,迷信教师,配合教师,长期培养乖孩子的结果,非一日之功。

   其实这节课的观察还只是停留在对沙和豆表面的观察,混合后豆子的表皮确实有一些变化,材料的选择也应该选用干沙。如果在混合前,让学生尝尝豆的味道,观察豆子更本质的特点,混合后再尝尝豆的的味道,就会认识到豆和沙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学生也不会根据老师的语气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了。

http://blog.kxsy.net/user1/251/index.asp
TOP
10#

我教这课时,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好像也是设好套,让学生往里钻,这样好像是不对,那到底该如何引导呢?
TOP
11#

以前教这课,教到这个环节学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后来接上去问了一个问题“那它们(黄豆和沙)是不是变成别的东西了呢?”,学生回答说“不是”,才把学生的思路引过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4 19:48:15编辑过]

TOP
12#

是不是学生说有变化,或没有变化,都要具体说出来具体的特点有没有变化
TOP
13#

当时自己课前准备的时候也不太理解这里的变化
TOP
14#

平时老师为了能顺利、轻松教学,往往都是按预想的来进行的,很多时候会想到该怎么样,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
TOP
15#

这节课上过,当问到它们有没有变化的时候,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喊:是,其实问题是出自老师,对于提问的方式应该改进。
TOP
16#

当学生的回答不能符合老师的预期是,我们就需要有教学的智慧,不能一味地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TOP
17#

是否要先明确什么是变化?
TOP
18#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想着让孩子们按照自己预设的进行教学,如果没达到预期效果,总是拼命的引孩子们往我们的方向走,缺少教学机智。
TOP
19#

多年前我们一直讲要关注、重视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任重而道远啊
TOP
20#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2.5pt; LINE-HEIGHT: 20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
玉之蝶 发表于 2007/5/26 17:24:00
师:那么,沙子和黄豆是发生变化了?学生回答没问题,老师需要的答案与设问不统一,此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改进设问!
TOP
21#

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性,也是精彩所在。
TOP
22#

除了生成性提问的提炼,本课材料的准备也要注意,课前要把沙子筛过并淘洗干净晒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