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姜小圩2024年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121#

科学材料箱

这学期新订了阔华材料箱,刚拆封了四年级的,对比一下爱牛,有些不同,也有缺少的材料,也有自己的特色材料。配套的思维导图是很大的不同,填空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填充的,缺点就是太大了🤣


TOP
122#

显微镜(百度百科)
       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
显微镜是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波长的1/2,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毫米。对显微镜研制,微生物学有巨大贡献的人为列文虎克荷兰籍人。





TOP
123#

放大镜

放大镜(百度百科)


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放大镜又称火镜。一种可获得放大虚像的简单光学器具。通常由一片凸透镜及边框、手柄组成。使用时,将物体置于透镜后近处(焦距以内),可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有助于分辨细部,常用来观看标本、图纸、底片、照片、电影拷贝。根据曲率及所用玻璃折射率不同,有放大10、20、30倍等多种。


TOP
124#

人类健康与微生物的关系

[p=null, 2, left]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像病毒这种微生物,一听就让人惶恐。但是也有很多对机体有益的微生物,像肠道有益菌。人身上微生物个体总数大概有100万亿个,从数量上讲,基本是人体细胞的3倍。人体细胞的基因组大概有2万个,而微生物的基因组大概有988个,基本上是500倍。从这个数据,可见一斑。毫不客气地说,我们要生活得又健康又快乐需要微生物,而微生物并不那么需要我们。我们的身体里,不仅肠道、口腔、鼻腔、皮肤、阴道、上呼吸道有细菌,就连血液,眼睛表面,女性的输卵管、子宫和盆腔里,甚至大脑里,都有细菌。[/p]1、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及生理功能[p=null, 2, left]人体所携带的微生物总量十分巨大,约100万亿个。菌群种类更是高达1000余种。总重量约1271克,体积相当于一个肝脏。其中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仅有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厌氧菌。这些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分布于人体各处,其中肠道、口腔、皮肤、阴道是人体四大菌库,这些分布在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正常菌群各自有着不相同的生理功能,以肠道菌群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皮肤菌群,是指在皮脂腺管中有厌氧的疮庖丙酸杆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此外,皮肤表面还栖居着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棒杆菌、微球菌以及白色念球菌和皮癣菌等皮肤正常菌群。可以说皮肤正常菌群是人体第一道生物屏障,它对于皮肤的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等具有重要生理作用。口腔菌群,口腔黏膜上栖息着卟啉单胞菌、梭杆菌、普氏杆菌、消化链球菌以及溶血链球菌、乳酸杆菌、变形链球菌、韦荣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衣氏和内氏放线菌以及白色念球菌等。其生理功能是在维持口腔洁净,抵御致病菌生物侵袭(防止病从口入),促进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正常菌群,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肠道正常菌群包括:胃内黏膜定植着酵母菌、螺旋菌、乳杆菌、少量球菌。小肠由于肠蠕动过快,很少有常住菌定植,只有肠球菌、乳杆菌、肠杆菌等过路菌;结肠定植着大量正常菌群,差不多有1013CFU/g肠内容物,即千百兆个活菌,它们由类杆菌、双歧杆菌、优杆菌、梭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乳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差不多50个菌属400—500个菌种组成。肠道正常菌群对人体来说十分重要,在维持机体生物、化学、免疫屏障以及对宿主营养、健康、抵御致病微生物侵袭、提高定植抗力、免疫、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呼吸道正常菌群是在人出生大致12-15h后,鼻、咽、喉部(即上呼吸道)出现正常菌群。先是需氧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汉森氏球菌、韦荣球菌、嗜血杆菌等,继而也出现厌氧菌如普氏杆菌、卟啉单胞菌和韦荣球菌。[/p][p=null, 2, left]呼吸道正常菌群对维持呼吸道健康,刺激机体局部免疫功能,保护机体免受致病菌侵袭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生殖道正常菌群,女性生殖器从幼稚到成熟过程中就有微生物栖居和定植,大致上包括产黑色素类杆菌、卟啉单胞菌、普氏杆菌、类杆菌、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十几种细菌为正常菌群。其生理功能主要有:维持生殖道酸性环境;保持生殖道自净;拮抗致病菌定植致病;提高机体定植抗力和免疫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p][p=null, 2, left]
[/p]
TOP
125#

2、微生物群落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特定生境中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性质、数量、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群体成为微群落。宿主所携带的微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总体上分为共生关系与竞争关系两种。共生关系是生物间关系的高度发展,又分为共生、栖生、互生和助生四种。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处于同一环境时不发生任何相互影响的生长关系称为共生。常见于对营养要求不同的微生物,如人体上呼吸道各种微生物形成的正常菌群。栖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任何影响的生长关系。互生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可相互受益,并且“可分可合,合比分好”。如好氧性自生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而助生则是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相互收益的一种专性关系。竞争关系大体上也可分为四种。两种微生物共同生存时为获得能源、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而发生的争夺现象的称为竞争关系。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时一方产生一种抑制对方生长的因子,前者本身不受不利影响或反而受益,后者的生长受到不利影响的称为偏生关系。如:产生抗生素的真菌与对该细菌素敏感的细菌。

寄生关系由宿主和寄生物两方面形成,如噬菌体对相应细菌的感染和裂解等。一种微生物吞入并消化另一种微生物的称为吞噬,如阿米巴原虫对细菌的吞噬。
TOP
126#

3、正常微生物种群与宿主的关系
微生物在宿主体内一定生境或解剖位置黏附并繁殖的状态称为定植。以肠道菌群为例,来理解微生物群落与宿主的关系。肠道原籍菌在人体内的定植分为初级定植和次级定植。初级定植发生在出生后:0d:肠道无菌(胎粪无菌)。1~2h:菌出现,数量很少,肠球菌、大肠埃希菌;1d:乳酸杆菌、芽胞梭菌、葡萄球菌等,10/g;2d:厌氧菌开始生长,出现双歧杆菌并成为优势菌,其他厌氧菌也迅速生长,形成竞争;5d: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降为第二位,厌氧菌:需氧菌1000:1~10000:1。肠道菌的原籍菌群定植次级演替分为:新生儿离乳期时肠道内原籍菌主要为粪杆菌、真杆菌、消化链球菌与双歧杆菌。由婴儿双歧杆菌型向青春双歧杆菌型过渡;随着宿主年龄的增加,肠道菌群开始向老年菌群过渡,芽胞梭菌、乳酸杆菌与大肠埃希菌增加,双歧杆菌减少、厌氧菌减少。此外细菌的定植需要一定的前提和条件,需要细菌具备对宿主黏膜的黏附功能,如细菌是否具有菌毛、定居因子、K抗原等;而宿主要有接受细菌黏附的条件,如是否携带受体,还要受到生态位的pH、抗体、分泌物等影响。并且当细菌定居后,还要根据是否有适宜的营养和适宜的宿主反应,才能决定是否细菌可以在此部位进行进一步繁殖。
TOP
127#


4、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平衡是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微生态平衡对宿主和微生物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宿主和微生物的状态不同,微生态也动态的发生变化,而当外环境改变时,微生物与宿主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后,就会引发宿主病变,即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失调主要分为菌群失调、定位转移、血行感染、易位病灶四种。菌群失调:在原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其中主要是量的变化。也称比例失调。菌群失调还可分为一度和二度以及三度。一度失调:使用抗生素后,抑制一部分细菌,却促进另一部分细菌,造成数量上异常变化。临床无或仅有轻微反应,停药后自然恢复。二度失调:菌群内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不可逆,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病如慢性肠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口腔炎等。三度失调:原籍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少数菌种转化为优势菌,表现为急性状态,病情凶险,亦称交替感染或二重感染。引起二重感染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和白假丝酵母菌为多见。多发生在用药后2~3周,发生率为2%~3%,主要表现为消化道感染、医院内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而病人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发感染而显著降低,因此,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呈急性状态,病情凶恶,病死率较高。

定位转移:也称易位。即病变菌群在宿主体内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分为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横向转移即病院菌群由原位向其周围转移。纵向转移则是病原菌群经由体表、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最后到达巨噬细胞的有体表到体内的转移。血行感染:发生在定位转移之前或之后。是指微生物从宿主体内的感染灶(如扁桃体炎、鼻窦炎、皮肤感染等)侵入血流,逐步侵染脏器,形成的自上而下感染。异位病灶:正常微生物群可因其他诱因所致,在远隔的脏器或组织形成病灶。
TOP
128#


5、微生态失调的防治
微生态失调引起多种宿主病变,因此要尽可能维持微生态的平衡。

除此之外,建立良好的肠道微生物环境,还有利于我们的机体分泌更多的快乐激素—血清素。血清素可以保护大脑神经元,并能抑制疼痛,帮助血液凝固,以及协助细胞修复。同时血清素也是褪黑素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助于睡眠。也就是缺乏血清素,容易导致睡眠障碍,免疫力低下,以及加速老化。所以,现代人的焦虑、抑郁、悲观、无力感等等负面情绪,其实都跟血清素的分泌不足有很大关系。而究其根本,是肠道微生物菌群出现了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人和体内的微生物关系是非常稳定的,这种和谐的关系我们把它概括为共生关系。但是有很多因素会打破这种共生关系,包括抗生素、化疗药物、含糖高的食物等等。

所以,要想机体建立良好的免疫力和分泌更多的快乐激素,让我们每天的生活健康又快乐,我们需要保护好人和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TOP
129#

健康生活小贴士:

第一, 少用抗生素;如果不是严重的或者关键部位的细菌感染,我们能不用抗生素最好不用。细菌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没有必要主动攻击它。

第二, 别“过度干净”。在国际辅助生殖行业十几年的时间,见到很多试管婴儿父母为了备孕怀孕,都会担心家里的小动物。实际上就像老人常说的“不干不净不生病”,孩子从小多接触大自然,适当跟宠物接触,就可以培养出多样且稳定性更好的肠道菌群,长达后免疫力也会更强。

第三,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是肠道有益菌的食物,可以改善肠道健康。只有肠道有益菌有食物的情况下,它才愿意留在宿主体内,否则它也会从宿主体内走掉。

第四, 少吃糖。糖不仅让人变胖,还会引起肠道菌群发生改变。
TOP
130#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因为八月位于秋季的第二个月,因此又有"仲秋"之称,俗称还有"八月节"、"八月半"。所谓"花好月圆人团聚",由于中秋月正圆,象征阖家团圆之意,因此也被视为"团圆节"。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秋天祭月的礼制。根据目前可考的历史记载,"中秋"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东周《礼记》:"中春,昼击土鼓,吹幽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中秋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是文人儒士赏月的风雅活动。
      到了唐代,中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即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宋朝时期更已普及为民间习俗与休闲活动,《东京梦华录》就有以下形容:"中秋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厘彩楼。中秋夜,贵家结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中秋节到了明清两朝,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最重要传统节日。元朝末年,蒙古人为怕汉人造反,不准民间私藏武器,还严密监视并规定每十户共用一把菜刀,汉人苦无传递讯息的管道。相传当时已经起义的朱元璋阵营想到一个计策,他们散播谣言,说今年冬季将有瘟疫,除非大家在中秋节买月饼吃,然后制作月饼,馅里面藏着一张纸条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各地义军纷纷在当夜响应。后来朱元璋称帝为明太祖,特别在中秋赏赐月饼给群臣,从此中秋节成为固定节庆。
TOP
131#

晒出目标,启航前进 一起加油
TOP
132#

定海区一年级新教材培训

9月26日,参加了在沥港中心小学举办的新教材培训,听了三节一年级的研讨课,聆听了特级教师袁优红关于新课标新教材中科学思维的解读。并且有幸了解了浙江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林岚老师的精彩天文路,在舟山市天文协会秘书长的指导下观察了太阳黑子。
TOP
133#

植物长在哪里

今年虽然不教一年级,但是听课就是为了提前学习新教材的变化,了解教改的目的,学习他人对教材的处理。
孔老师的这节《植物长在哪里》,是单元第三课,通过寻找植物,发现他们生长的地方的共性特点是都有土壤,再通过观察真实的植物盆栽,发现植物的地下部分在土壤中的生长情况,得出土壤对于植物生长的作用。再辅以种子生根发芽的视频,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根的变化。
TOP
134#

吴老师带来的《我们的身体》一课,原是二年级教材内容,放在一年级新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位置,略降低难度,贴近小朋友对自己身体有所了解又极其好奇的年龄特征,且以身体动画操的视频为情境引入,更好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思路清晰,流程完整,男教师也很有孩子心,态度亲和,语气温柔。


TOP
135#

沈老师执教的《气味告诉我们》是原教材中没有的一节新内容,把“用鼻子闻”这一观察方法放大,着重来探索嗅觉器官下的气味世界。情境——搜救犬纪录片片段,引出鼻子的本领。继而提出挑战:谁能用鼻子闻气味的方法,将4个盲盒中隐藏的柠檬找出来?找到后,再提问:你用鼻子闻到了什么气味?
这一过程趣味十足,沈老师在轻松的环境中,让孩子们反复表达记忆“气味”这一概念。
接下来,沈老师提供了4份生活常见物品:绿豆,花椒,大蒜,桔子皮,提出任务:用鼻子依次闻物品气味,跟同桌交流后用贴贴纸的方式记录闻到的物品是什么。后交流分享。
沈老师提供了这一过程的表达模板:我觉得_______有____气味,所以猜测它是______。
接下来一个流程是将闻一闻气味,判断马铃薯的生和熟。过渡地很自然,又再一次强化孩子鼻子的使用,以及听懂并做到类似“只能用鼻子,不能用手等其他方法观察”之类的指令。
最后延伸到生活中,沈老师举了一个生活实例,煤气罐会散发的特殊气味,警示安全,提醒小朋友不要闻陌生物品的气味。这一点安全教育特别值得学习。
TOP
136#

感谢分享,向你学习记录平时的点点滴滴
TOP
137#

袁特对课标的解读,对教材的钻研,对每一处教学细节的把控,一如既往地精准到位。
TOP
138#

印象深刻的一次实践: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黑子。


TOP
139#

课堂教学掠影1

“乐器进课堂”——弦的音高变化


学生对影响弦乐音高变化的因素进行猜测之前,先请了几个乐器给他们观察。之前调查了一下,一个班只有一个孩子在学乐器,所以只能把仓库里坏了的吉他拿来了,好在该有的都有😂
两把吉他,一把尤克里里,还有一架古筝。摸一摸看一看,发现弦的不同特点。
TOP
140#

坚持记录日常教学和生活的点滴
TOP
141#

记录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谢谢
TOP
142#

白果

公园里有一片银杏林,掉落了很多白果。捡了很多,在河边清洗干净带回家晾晒。
TOP
143#

没想到白果的威力那么大,两只手都脱皮了好多天,全部换了一层才完全恢复。
TOP
144#

白果的食用价值

不过白果真的很好吃,做法也很简单。网上搜了一下,很多菜谱。我就用微波炉烤了三四分钟就好了,口感很好,有嚼劲儿,香香的,一点儿也不苦。不过,谨记不能多吃,只敢吃几颗。


TOP
145#
最后编辑姜小圩 最后编辑于 2024-10-15 20:30:38
TOP
146#

世界上不可思议的果实种子图鉴这本书不错
TOP
147#

听课笔记——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施雄浩).docx (, 下载次数:56)
TOP
148#

听课笔记——认识物体的形状

认识物体的形状(於浩东).docx (, 下载次数:39)
TOP
149#

听课笔记——观察与比较(励启赟)

观察与比较(励启赟).docx (, 下载次数:40)
TOP
150#

听课笔记——给物体分类

给物体分类(王春燕).docx (, 下载次数:4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