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团队屠琴2024年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61#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里提到的说法是:
为任何研究提供一个可聚焦的概念“透镜”;
作为理解的关键,通过对多个事实、技能和经验的关联和组织来提供含义的广度;
指向学科中专家理解的核心概念;
需要“揭示”,因为它的意义或价值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很不明显的,是违反直觉的,或者是容易产生误解的;
有极大的迁移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被应用于许多其他的探究和问题——跨学科课程(平行方面)和同一学科许多年以后的课程(垂直方面)以及学校以外的情境。
TOP
62#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里提到的说法是:
为任何研究提供一个可聚焦的概念“透镜”;
作为理解的关键,通过对多个事实、技能和经验的关联和组织来提供含义的广度;指向学科中专家理解的核心概念;
需要“揭示”,因为它的意义或价值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很不明显的,是违反直觉的,或者是容易产生误解的;[/
屠琴 发表于 2024/4/18 6:16:06
最后一个判断标准——迁移——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迁移是大概念的本质和价值所在(布鲁姆1981年)
TOP
63#

在教学实践中,大概念通常表现为一个有用的:
概念;
主题;
有争议的结论或观点;
反论;
理论;
基本假设;
理解或原则。
大概念可以以各种形式体现——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一个问题。
TOP
64#

反过来说,一个核心的概念、一个基本问题或一个正式理论都是大概念,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TOP
65#

再讲“理解六侧面”
——出自【美】格兰特.威金斯 【美】杰伊.麦克泰格 格兰特.威金斯 所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TOP
66#

        读完此书对我的教学发生最大的改变是里面多元化的理解指标,即理解六侧面——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
TOP
67#

先整体说一说这六侧面,教学中,我也应用这些不同但又相关的侧面来判断理解,每一个指标都有独立且复杂的表现。从教师角度来看,关注这六个侧面能引导我们设计指向不同理解侧面的教学,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多维度的评估;从学生角度来看,关注这六个侧面,他们会知道如何去评价自己是否理解,以及理解了哪一侧面。理想情况下,通过六个侧面的指标设计,教师的教学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达成完整且成熟的理解,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全面发展。
TOP
68#

再来细节说一说,六个侧面分别是什么。教师如何把握这六个侧面去评估理解。能解释: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地解释现象、事实和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证据意识!)
能阐明: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适的转化;从历史角度或个人角度揭示观点和事件的含义;通过图片、趣闻、类比和模型等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这个操作起来有点难!)
能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使用和调整我们学到的知识。(这个我们小学科学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能洞察:批判性地看待、聆听观点;观其大局。(一年的持续关注,我的孩子们已经在这个侧面进步很大了!)
能神入:能从他人认为古怪的、奇特的或难以置信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先前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敏锐的感知。(班级里个别孩子已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非常有质疑精神!)
能自知:显示元认识意识;察觉诸如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等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意识到我们不理解的内容;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这点于我、于学生都很难!只有谦卑的态度才有求知的欲望,希望我和孩子们能拥有更多“无知的智慧”!)
TOP
69#

最后说一说,自己实践之后的困惑。
每个指标都有自己蕴含的意义,界定理解需要慎重。但是在具体定这些对应指标的评价内容时,自己也很难鉴定到底属于哪一类?
换种角度想,这也说明我们的理解侧面是存在相互重叠又完美整合的,它们一起建构了有意义的学习和成熟的理解。
TOP
70#

使用基本问题的技巧

最近无论上课还是听课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课堂上的问题该怎么提,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卷入?恰巧最近又在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我又从书中获得了有关“问题”的答案。
在书中指出,最好的问题是指向和突出大概念的。它们就像一条过道,通过它们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去主动探索内容,从而加深理解。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5-03 16:49:31
TOP
71#

作者对好问题的定义是:能激发已学知识、生活体验与当前学习内容之间能建立意义关联的。而不只是关注大难的“对”或“错”。除了激发思考和探究外,好问题可以有效地架构我们的内容目标。
总之,最好的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基本问题”
一个问题是否是“基本”的,取决于教师为什么提出它,我们想要学生如何解决它,以及该问题后面跟随的学习活动和评估是怎样的。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5-03 16:51:20
TOP
72#

提出基本问题的技巧:作者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从理解六侧面中转换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书中,我也看到作者提议我们在课堂上提出基本问题,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整理笔记,以明确这些问题对学习和记笔记的重要性。
作者提出的这两个观点也与自己当下实施的科学笔记不谋而合了。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5-03 20:33:23
TOP
73#

思考的很多,继续加油!
TOP
74#

如何评估理解

教学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证据,最近我也苦于如何去评估学生的理解水平。《追求理解的教学》中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整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估理解的方案要以真实的表现性任务为基础,所以面向理解的评估需要表现性评价。换言之,我们需要看到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对挑战时的表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
2.对学生的理解评估需要依据指标进行判断,清新恰当的指标能明确提出我们在确定理解程度时应该关注什么,并在判断过程中提供一致性和公平性。
TOP
75#

在评估学生的作品和表现是,有两种通用量规:整体型和分析型。整体型量规可为学生作品提供一个综合的印象,并对产品或表现产生单一的分数或等级排名。
分析型量规将产品或表现划分为不同的特征或维度,并分布进行判断。
整体型量规是一种合适的评分工具,非常高效,但是书中建议面向理解的评估应使用分析型量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以一个总分(使用整体型量规)的形式给出评估结果时,虽然效率高,但给学生的反馈的质量会受到影响。它会无意之间误导学习者、家长以及其他人,使他们认为分数相同的表现也是一样的。
对于表现性任务,尤其是以理解为目标时,总是需要有单独的指标,因此我们要设法在合适的各种指标与可行性之间取得平衡。
整体型量规是我们非常愿意去操作的,而分析型量规因为操作麻烦总是被我拒之门外。下一阶段,在我的科学课堂上,我将重点研究分析型量规各项指标的设定以及如何去评估。
TOP
76#

高质量教学的共同术语——满足所有学习者需要的课堂特征

1.清晰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中所有其他元素的关键,它会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对重要的可迁移的学科观点(概括)的深层次理解。

2.具有适当挑战性的相关学习体验:人类天生就是聪明且好奇的,如果学习体验具备适当的挑战性,那么他们需要集中精神,付出努力。此外各个学习体验之间有逻辑性关系,这样学生不仅能“温故”,还能“知新”。如果学习任务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地学会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


3.学习的机会:为了达到概念性理解(概括),孩子们需要时间来掌握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知识和技能。如果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是在提供“意义建构”和新知识建构的情境之下完成的,那么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5-17 06:02:34
TOP
77#

概念为本的教学备课

最近,无论上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对于备课感受颇多。备课的重要性怎么夸大都不过分。但是,最近又感觉它没那么重要的。听取师父的建议之后,我发现自己过分关注备课时的教学计划,而让自己的教学任务过于艰巨。在《船的历史》一课中,我心里始终想着“我已经把教学计划熟记于心了”,但是从专业上来看这是不负责任的。虽然教学计划并非万能的,但是在授课之前写下上课的关键要素能帮助整理思维。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能够规划出实现概念性理解的具体路径。越多地思考教学计划,就越能够将其付之实施,也就越能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5-17 05:49:10
TOP
78#

可以看出来老师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爱思考
TOP
79#

教学策略和技巧

教学策略和技巧是教师用来提升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的有力工具。比如:

1.支持概念性思维的不同类型的问题
一般在我们的课堂上会运用三种问题:事实性问题、概念性问题和激发性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引导学生朝着概念性理解目标发展。在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重点要关注将具体案例与概念性观念建立连接,所提出的问题就是这些连接的支持和动力。最终,学生就能够自己去主动地建构知识。

2.及时而有效的反馈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确一点,反馈与提问是一样重要的,因为它是一种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公认的有效方式。可是,课堂当中如果用“太棒了”、“很好”、这样的评语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也无法针对特定的学习情形做出及时的回应。反馈应当是描述性的,而非评价性的,这样学生才能关注学习过程并能够充满激情。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5-17 06:02:15
TOP
80#

回复 79楼屠琴的帖子

虽然教学策略和技巧能引导学生思维,帮助我们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它们不应成为课堂焦点或学生的关注点。因为实现概念为本的教学技巧是多种多样的。
TOP
81#

哪一种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呢?

      上周南京培训,听到有专家老师提到,目前我们国内的教学基本上是通过探究,而后最终引领学生建构科学观念;而国外很多地方是先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再实施教学的。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哪一种课堂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的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呢?
       在《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一书中,我看到作者提到广义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两种:

       1.演绎式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就告知学生学习目标。通过接下来的教学技巧和学习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目标转到具体的实例上。
        
        2.引导式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例子,通过探究过程,学生们开始对实例进行概括、迁移观念。换句话说,学生从具体实例出发,获得了更为抽象的迁移性观念和理解。
      
        本书的作者认为,概念为本的课堂和教学利用引导式课程设计来引导学生获得概念性理解,但是在课程某些部分也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演绎式结构来设计教学,比如在教事实性知识和技能的时候。
TOP
82#

有关工作热枕和学习热枕

一个老师对工作的热枕决定了她(他)的职业幸福感,同样学生对学习的热枕也会影响他(她)的学习幸福感。接下来想聊聊学生们的学习热枕。

1.什么是学习热枕?学习热枕就是将动机转化为行为。参与度、毅力、耐力和勤奋都是学习热枕的组成要素,对于特定学科学生应该具有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洞察力和特有的兴趣。


2.学习热枕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学习热枕,那在很多需要艰苦努力的生活状况下,学生的学习不会获得很高的成就感。有了学习热枕,那几乎可以肯定学生会完成学习目标!


3.那我们的学科教学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枕呢?我们可以从情感上和智力上去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枕。在情感上,教师的课堂组织需要有激发性和兴趣性;在智力上,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有相关性,这里的相关性,体现在将要学和已经学的知识之间建立情境联系,还体现在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事实和技能中得出概括性陈述和可迁移的概念性理解。
TOP
83#

回复 82楼屠琴的帖子

学习热枕也是培养优才的关键要素。
TOP
84#

关于批判性思考

提问:如何发现主动思考的学生?
答案:你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来。

更具体的答案:观其学习与作品,听其争辩与讨论,你便能洞察这种“主动思考”。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5-18 06:32:39
TOP
85#

回复 84楼屠琴的帖子

关于思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普通思考和批判性思考。
普通思考在我们小学生的课堂上随处可见,指的是学生会没有依据地猜测、假设,或没有根据地就认定某件事。
批判性思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过程。与普通思考不同的是,它是一种熟练的、负责任的思考,并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判断力。批判性思考(1)依赖与标准(证据),(2)(根据掌握的证据)自我修正,(3)对情境敏感(会去调查相关的问题和主题)。

TOP
86#

批判性思考的技能

斯滕伯格(1990)他建议教师着重加强学生在元构成、表现构成和知识获取策略方面的智力功能。
元构成是指需要规划、监测和评估个体行动的高阶心理过程。

表现构成是指学生实际采取的步骤或使用的策略。

知识获取策略是指学生温故知新并运用新材料的方式。
TOP
87#

提问:如何发现主动思考的学生?
答案:你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来。

更具体的答案:观其学习与作品,听其争辩与讨论,你便能洞察这种“主动思考”。

确实学生的眼神中能感觉到。





屠琴 发表于 2024/5/18 6:26:55
TOP
88#

老师讲的真好。。认真学习了。谢谢 分享 9
TOP
89#

看你的帖子胜读十年书。
TOP
90#

看你的帖子胜读十年书。
爬行的蜗牛 发表于 2024/5/31 15:18:10 夸张了不是?不过因为你的肯定,我得再多读点书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