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团队屠琴2024年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91#

学习者学习最投入的时候是这样的

1.是动手操作的

2.涉及探秘或问题解决
3.提供多样性
4.提供机会以适应、修改,或某种程度上体现个性化挑战
5.协调各做与竞争,平衡自我和他人
6.建立在真实世界或有意义的挑战之上
7.使用激励性的交互方式,如案例研讨、模拟实验
8.包含真实的观众或其他形式的对结果的“真实”责任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6-15 15:36:03
TOP
92#

学习者学习最有效的时候

1.任务聚焦于明确和有价值的目标2.学生理解任务目的和相关原理
3.提供了模型和范例
4.有明确且公开的指标,让学生准确地监测自己的进展情况
5.有限的担忧和最大的动机,让学生尝试努力,承担风险
6.通过将学生的经验与课堂以外的活动相联系,得出具体的和真实的想法
7.基于反馈提供多次自我评估和调整的机会
TOP
93#

基于以上“学习者最投入的时候”和“学习者最有效的时候”,下面的内容是最佳教学设计的特点

1.基于真实和明确的挑战,有清晰的表现目标2.动手操作活动贯穿始终
3.关注有趣的和重要的想法、疑问、问题、难题
4.有明显的真实世界应用,因此对学习者是有意义的
5.强大的反馈系统,提供从反复试验中学习的机会
6.个性化的方法,即存在不止一种完成主要任务的方法,提供适应过程所需的空间
7.清晰的模型和建模
8.预留时间来关注反思
9.方法、分组和任务的多样性
10.为冒险提供安全环境
11.教师的角色类似于协调者或教练
12.有更多的沉浸体验
13.自始自终具有清晰的全局观念,部分和整体之间不断进行流畅的互动
TOP
94#

面对枯燥的教学,教师应保持怎样的觉悟

“在大多数的学习情境中,引发复杂理解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我约束,自我向导和延迟满足。”这句话不仅适用我们的教学,更加适用我自己。

我们的教学不应只满足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引领学生建构自己的理解。要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理解,我们的教学设计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学生是否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以此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内在的动机,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喜好。

正如布鲁纳在很久之前所提到的那样,“在某一学科领域建立兴趣的最好方法是是让它值得学习,这意味着使所学知识在人们的思维中起作用,而不仅仅在学习发生的情况下。”

也许学校的学习环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尤其是小学生,尤其是复习阶段的孩子们,为了使学习者达到更高的智力标准,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来激发学生的思想、好奇心和动力。
TOP
95#

回复 94楼屠琴的帖子

近阶段的复习,我通过“主动提问”、“分组学习”、“合作竞争”等形式,激发学生基于自身问题的查漏补缺。在这个复习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如何提问,也引导学生能运用所学主动帮助别人,同时复习课中大部分孩子一直处在“高燃”的状态。所谓一举三得,每个小组在期末阶段都是轻松愉快的复习。
TOP
96#

运动改造大脑

最近又开始看了《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摘录了很多运动与学习有关的内容:

1.运动让我们的大脑做好准备,激发了大脑记录和处理信息的潜能。这表现为,运动提高了理解力,增强了注意力和兴致,减少了紧张不安感,让人更富有激情和活力。(突然联想到我的脚脚。脚受伤之前,每天的一万多步是教学日常,足以证明我是一个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老师。脚受伤之后,每天还有6000多步,离医生给我的标准足足超了一倍之多,看样子,我已经不适合当一个有活力的老师了。

2.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提高一种叫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的含量。我们称之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试想一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运动。运动不仅让你四肢发达,也让你头脑聪明呀!)


3.把最难的学科安排在体育课之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
(原来一直以为我们学校不重视科学课,第一节和第二节课都给语文、数学课,科学课只能排第三节或是下午。现在暗自窃喜了,早上第三节的科学课都在学校大课间之后,我们占了运动后的优势,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6-15 16:15:51
TOP
97#

学习,打卡
TOP
98#

我在复习阶段的努力,终将是错付了吗

复习阶段的五1班,好像提早进入初中上课状态,手不会举,小动作不断,考试也是垫底的。每次走进五1班的教室,我都想给自己加加油、打打气。
希望通过自己充沛的上课热情和有吸引力的复习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的热潮。
可是,两周的努力,还是没有进展。
不禁自问:“我在复习阶段的努力,终将是错付了吗?”


二百多年前,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这样描述到“不要给你的学生任何口头上的传授,他们应该只能从自己的体验中接受知识。”
我们从来不知道如何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我们不能够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把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事实上,我们堆加在学生头脑中的只有愚蠢和错误。”


原来我在复习阶段的努力,不仅是错付了,而且还是非常愚蠢的努力。


反思自己现阶段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引导学习(复习)或指导学习(复习),最应该做的是——设计正确而恰当的体验。
如何设计这样的体验呢?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教材去思考教材中隐藏的问题或观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最终建构学习的意义。
这样的学习(复习)模式就可以告别“灌输式的复习”,走向“揭示式的复习”。



TOP
99#

说说我们的小学科学教材

看教材、用教材是我们复习阶段的重要工具。可是,一直以来,它是最受孩子和家长的忽视。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家长和孩子反映小学科学教材中总是提出好多问题,又没有答案,这怎么复习呢?


回答:如果教材中使用陈述性的内容通常有助于总结已知的事实,但是也可能会抑制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我们的科学教材,为我们提供新的开启智慧力量的可能性,最终通过学习者自己探究获得的“事实”去获得更抽象的“概念”。


TOP
100#

关于教材的误解

关于教材还有一点需要补充。教材既不是地图,也不是行程安排,而是在一个明确目标的旅行中起支持作用的旅游手册


既使是最好的教材,也许只能帮助我们实现一部分的预期结果,而许多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去欸的那个适当的基本问题、评估以及体验活动来组织单元内容。
TOP
101#

关于学和教

关于学和教,先来灵魂四问;
1.教过就一定会了吗?——肯定不对!2.学是由教引起的吗?——不一定对!
3.难道教不会引发学吗?——确实如此!
4.难道我们是没用的吗?——哈哈,开玩笑的!


教,就其本身而言,永远不会引发学。
只有当学习者对学习进行成功的尝试时才会引发学习。
成就是学习者成功理解所教内容的结果
我(教师)不能把理解给你(学生),你必须自己去获得。

TOP
102#

书读得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自己知道得很多;

书读得多而思考,你就会觉得自己不懂的越多。
                                  
      ——伏而泰
TOP
103#

重新思考“问题”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我们学习这么多科目,是否会提出类似以下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学这些内容?为什么现在学这些内容?学了这些知识会有什么用?还有更多……

在众多的学习者中间,肯定会有三个答案的声音,一,忽视自身需求,基本不会提出问题;二,提出了,但是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三,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理解或参与其中。


——回忆我的读书历程,我可能基本属于第一种了。面对老师,我肯定是属于最信任老师的学生,跟着老师学习,就是我学习的价值。
——回忆我的教书历程,我也很少碰到会主动向老师提出这些问题的孩子。既使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他们也只是在学校课程中发现其学习的价值,但并没有从这些学业课程中发现有意义的指导。


所有这些,都让我觉得我们的学习是否本末倒置了。
没有目的的学习(考高分不是学习的目的)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是没有意义和使人厌烦的。这就不难理解,基本上在校学习的孩子基本上认为学习是很辛苦的,而不是一种享受。

TOP
104#

如何让孩子找回“问题”呢?

途径一:积极回应问题,呵护好奇心——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一直在做的。我们所欠缺的是,回应的问题基本是零散的,像百科全书似的答案。换言之,这些问题的答案,孩子在书里或网上很容易就查到答案的。老师的价值在于,你要发掘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甚至可以再向他追问相关的问题。我想这比你直接告诉他答案来得更有学习动力。

途径二:从教材问题开始学习。在今年之前,我一直都觉得教材是面向老师如何备课的,但是今年我尤其重视我的学生们阅读教材(问题)的能力。前面几篇帖子里我也提到过,科学教材总是以问题形式出现,这些问题都是聚焦于大概念甚至跨单元的"基本问题",它们的总括性、递归性决定了它们非常适合科学学科的学习框架。所以,在复习课阶段,我尝试让学生对照教材,提出自的问题,然后就通过这些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复习,领会学习的意义。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6-30 16:05:31
TOP
105#

今天开始阅读《让孩子睡个好觉》。马上暑假了,孩子的睡眠是我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
通过论坛定期分享,有关睡一个好觉的故事。
TOP
106#

一项关于睡眠的有趣测试题

真正阅读开始之前,作者给出了一项有趣的测试(判断里面有关睡眠的陈述是否正确)。测试题的答案附在最后。
1.有些孩子天生入睡困难。
2.为了让年幼的孩子尽快入睡,父母需要让他们“使劲哭”
3.孩子上学期间,每天需要至少10小时的睡眠。
4.年幼的而孩子总是比年长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睡眠。
5.如果一个10多岁的孩子抱怨他要花4个小时才能入睡,他说的应该是真的。
6.所有出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痛苦经历,都是他们走向成熟所必须经历的。
7.与婴儿一起睡觉是确保其安全的好方法。
8.午睡对于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9.孩子在课堂上睡着说明他睡得太晚,需要更早上床睡觉。
10.受不断增加的科技产品的干扰,现在孩子的睡眠时间比25年前孩子的睡眠时间少。
11.10%的婴儿有某种程度的睡眠障碍。
12.如果孩子经常在夜里醒来或睡眠质量差,那么父母该延长他们的睡眠时间。
13.电子产品对孩子和他们睡眠的影响可以通过调暗屏幕发出的光线来消除。
14.限制孩子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是减少电子产品对其睡眠影响的最好方法。
15.“夜猫子”类型的学生喜欢熬夜,他们通常很少出现睡眠问题,也不怎么依赖咖啡因。
16.学龄前孩子夜间睡眠不足导致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午睡时间和延长周末睡眠时间来改善。
17.白天嗜睡在孩子中比较少见,在成年人群体中更加普遍。
TOP
107#

先说说自己阅读这本书之前的答案,我觉得1.2.3.4.6.8.9.10.11.12.17都是对的,其余是错的。
TOP
108#

来自作者的回复——前面测试题的答案是:每句都是错的!

至于为什么他们都是错的,就需要后面的阅读来诊断了。
后期来更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学习。
TOP
109#

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TOP
110#

学习了。感谢老师分享谢
TOP
111#

每个孩子到底需要多少睡眠时间

年龄建议时长 可能合适的时长
新生儿(0~3个月) 14~17小时11~19小时
婴儿(4~11个月) 12~15小时10~18小时
幼儿(1~2岁)11~14小时 9~16小时
学龄前孩子(3~5岁)10~13小时 8~14小时
学龄孩子(6~13岁)9~11小时 7~11小时
青少年(14~17岁)8~10小时 7~11小时
年轻人(18~25岁) 7~9小时 6~11小时
TOP
112#

每个孩子,不同阶段,所需的睡眠不仅不一样,而且跨度区间也很大,所以家长也无需敏感地觉得自己的孩子睡眠有障碍。同时,孩子对睡眠的需求也是有遗传的!如果真的睡得很少,有一种可能就是,孩子只是需要较少睡眠时间的人。
TOP
113#

了解睡眠一致性

我们普遍关注孩子的睡眠时长,但是决定睡眠质量的除了睡眠时长,还有一个重要的睡眠变量,那就是睡眠一致性。如果一个孩子,每晚睡眠时长充足,但是他的睡眠一致性很差,比如今天是晚上8点睡,明天是晚上5点睡,连续好几晚都是没有规律性的,那他很可能患有严重的睡眠障碍。
因此,细心的家长可以连续一周监测一下孩子的睡眠模式,并调查可能引起孩子睡眠一致性较差的原因,比如,身体上的不舒服,或是外界的环境噪声。
TOP
114#

关于午睡

关于午睡的概念化,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午睡看作“睡眠甜点”,它类似于我们在一日三餐之间吃的零食,所以对于午睡的原则是“一切从简”,而且它也被算做是日常整体睡眠的一部分。

关于午睡的好处,它可以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心理健康和情绪健康都有好处。


可是,往往由于孩子晚上睡眠时间短,家长经常会强迫孩子午睡早点睡,或是多睡一点。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午睡往往成了非常痛苦的一个阶段及,家长的哄睡也成了一件大事。


书里建议:1.确保孩子每天都有固定的午睡时间,这比决定具体几点让孩子午睡更加重要。(我往往追求的是后者);2.对于五岁以下的孩子,从一开始就不要把午睡当成小睡,而是一种“休息”。(要求孩子去休息而不是睡觉,你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他不会输!休息和睡眠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有极大的好处);3.午睡的结束方式应该与夜间睡眠的结束方式一样——明确的结束,休息结束时你要温柔而坚定地叫醒孩子(既使他只睡了几分钟)。
TOP
115#

关于睡眠身份

关于睡眠身份的研究结果让人震惊:一个人觉得自己睡得如何,比他实际睡得如何更重要。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孩子认为他是一个睡得不错的人,这会对他睡觉的态度、第二天早起时的感觉以及一整天的精神状态产生助益(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睡眠身份也存在亲自传递机制,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父母的睡眠障碍和对睡眠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代际传承的镜像反射);2.睡眠障碍会让父母产生消极的反应,这种反应又会增加孩子对自己睡眠状况的焦虑感,进而让孩子睡得更差(异常的反应弧)。
TOP
116#

代际传承的镜像反射

回复 115楼屠琴的帖子

消极的反应:“我昨晚睡得不好,现在感觉糟透了,今天没法儿工作了。”积极的反应:“我昨晚睡得不好,但是我觉得一顿丰盛的早餐和一杯拿铁咖啡可以让我恢复精神,下班后我去健身房锻炼一下,明天就会好起来的。”
TOP
117#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这些孩子是幸运的,在老师的引领下,最终自己动手解决了问题。
TOP
118#

孩子有些“不良行为”是大人“建立”起来的

在我看来,孩子有些“不良行为”是大人“建立”起来的。每当我发号施令让孩子睡觉时,他总是会“反叛”地跟我说“不要睡觉”。当快到11点时,他如果还没睡觉,我可能就要朝着孩子大吼一遍“我说了几遍啦?还不睡觉?”此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既使再多说几遍也是无益的,因为我的方法是不管用的。当自己冷静下来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孩子的晚睡是自己一步一步“惯”出来的:进房间休息时已经10点了、下午午睡时间太长了、其他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还没有建立……
这些行为都是接下来解决孩子睡眠问题需要亟待改变的。



TOP
119#

意识到问题所在,才能做出改变。现在的我开始会温和地问自己,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导致了孩子行为上的问题。坦率地说,虽然是二胎孩子的妈妈,我还是得“照书养”。边学边教,关注于解决问题。若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自己感觉更好。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4-07-29 21:06:39
TOP
120#

意识到问题所在,才能做出改变。现在的我开始会温和地问自己,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导致了孩子行为上的问题。坦率地说,虽然是二胎孩子的妈妈,我还是得“照书养”。边学边教,关注于解决问题。若想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自己感觉更好。

屠琴 发表于 2024/7/29 21:05:06

不要焦虑,温和而坚定地做一个好妈妈——这是我给自己定的新目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