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虞小科教改交流】立足实验探究,促进思维发展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10 19:56:37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24/7/23 16:17:09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一、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实验。
  本节课课本中的实验有两个,一是模拟日地月三球运动,二是模拟日食成因。在拓展环节我还想继续让学生研究“当地球的观察视角变换以后,还能看见日全食或者日环食现象吗”这个问题,所以为了合理分配时间,我将第一个实验改成学生演示实验,可以用三个小球模拟也可以让三位学生来模拟三个天体。突出第二个模拟日食成因的重点实验。在第二个实验中,我用的是爱牛的“太阳和月球”,由于爱牛的“地球”开孔并不是在正中间而是中间偏上的位置,不能观察到日全食和日环食的现象,于是我采用了阔华实验箱中的“地球”,刚好开口在正中间,只不过这样一来高度就无法保证一致,所以我通过裁剪竹棒的高度来确保“地球”与“太阳月亮”的高度一致,从而保证三者在同一直线。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10 19:57:00
TOP
3#

二、反思问题,改进实验材料。
   在模拟日食成因的实验中,我一开始没有规定哪里是1号位置,哪里是2号位置,而是让学生自由探索,但是发现学生看到的日环食都出现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2号位置离地球太远了,虽然2号位置是远地点,但是学生放的位置都远到太阳附近去了,所以画出来的日环食金边非常大,不符合实际。于是我想用一块kt板当底板,在上面确定1号位置和2号位置,再底板上叠加一块可以旋转移动的kt板,模拟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两块kt板可以用大头钉固定。(如图所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移动上面一块kt板来观察日全食和日环食形成的全过程,既降低了观察难度,又提高了观察准确性。
TOP
4#

三、创新交流,提高推理能力。
   在交流环节,本来按往常的习惯是将学生的作业本进行展示,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展示只是学生简单机械的读一读作业本上的记录单,没有对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思考,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创新了交流研讨的方式。作业本上只需要画4幅图,而我提前准备了18张日食形成过程图片,让学生贴日食全过程,加大了展示交流难度。在上来展示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为基础,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排列出日全食和日环食的全过程,而不是读一读记录单。进一步提高了观察、分析、对比、推理思维能力。
TOP
5#

四、制造矛盾,突破教学难点。
  备课时,看到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题,它需要学生从日食形成的原因推测出,日食的边缘都是弧形的,且弧形向内凹,其本质是让学生区分月相和日食的形状,这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在18张卡片中增加了一张月相图片,制造矛盾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上来贴卡片的过程中,一定会看到混在其中的“月相卡片”,他就会回顾这样的形状我在实验的过程到底有没有观察到,引发学生思考日食的形状到底有怎样的特点?这个特点与什么有关?如果学生观察很仔细,没有将“错误卡片”贴出来,那么老师也可以直接提示:这张卡片所示的形状,你们刚才有观察到吗?逐渐引导到日食形成原因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所以边缘应该是向内凹的弧形。这是第一位同学贴的日全食全过程,马上就有同学质疑了,第五幅图错误且日全食没有贴出来。在这样的交流环节中,学生对日食现象进一步分析比较,提高了推理能力和质疑能力。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10 19:57:10
TOP
6#

五、迁移拓展,促进思维发展。
  在拓展部分我还渗透了日偏食的概念。追问:在模拟实验中我们看到了日全食现象,你觉得地球上所有地区的人都能看到日全食吗?学生认为不是,那就要改变地球视角,这里我让学生用爱牛的开口在中间旁边的“地球”替换阔华的“地球”,感受当地球视角转变以后,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我们也不能看到日全食和日环食,这时将看到日偏食,从而明确并不是地球上所有地区都能看到日全食或者日环食的现象。丰富了日食的概念,知道了日食的三种类型。同样,金星凌日是与日食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其他行星遮挡太阳的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运用,明白金星凌日发生的原理,促进思维的发展。
最后编辑李尔敏 最后编辑于 2023-10-10 19:57:20
TOP
7#

六、建构模型,揭示现象本质。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中抽象的成分日益增多,但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所以在宇宙模块教学中需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支架,利用模型建构,揭示现象本质,解决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弱的问题。
1.建构实物模型
利用纸片和支架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利用kt板模拟月球运行的轨道,探索日食现象的本质。
2.建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指以图示、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规律和机理进行描述、阐明。
在指导模拟日食成因的实验中,我们既可以通过微课来演示,也可以通过图示来展示实验操作的步骤。
又如,对比金星凌日和日食现象,提问:金星凌日的时候,我们观察到的金星是从太阳的东边缘进入,太阳的西边缘出去。而日食是从太阳的西边缘开始亏损,最后东边缘复原,这是为什么?通过作业本阅读题的练习,学生知道金星的自转方向和其他行星相反,所以学生想当然的认为是和金星“自东向西”自转有关。其实应该是和金星绕日公转有关,图中的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模型建构可以把难以感知的客观现象或变化过程抽象为简单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实现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TOP
8#

立足于优化探究,改进实验,提升思维,拓展运用,建构模型,很有思考度,加精!
TOP
9#

以一节课为单位进行研究,这样更有积累性
TOP
10#

每课有思考,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赞!
TOP
11#

有思考有改进,改进教具服务教学,逐一突破难点
TOP
12#

进行了深度学习,思维进阶清晰。
TOP
13#

学习了   谢谢分享
TOP
14#

李老师的改进眼前一亮
TOP
15#

改善教学,改进教具,教学活动有深度有意义。
TOP
16#

学习了,感谢分享。
TOP
17#

宇宙模块教学中需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支架,利用模型建构,揭示现象本质,解决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弱的问题。
TOP
18#

通过对每节课的深入思考,达到质量上的保障
TOP
19#

对不同的模型建构进行了演绎!赞!
TOP
20#

教具改进很赞,下次有机会试试,感谢分享
TOP
21#

建构概念模型,很好的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变化的本质规律
TOP
22#

教材的改进更精准有效了 也更容易操作了
TOP
23#

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引发思考,改进实验帮助教学
TOP
24#

研究型教师!
TOP
25#

感谢分享
TOP
26#

在交流环节,交流研讨的方式值得我学习,。作业本上只需要画4幅图,而李老师提前准备了18张日食形成过程图片,让学生贴日食全过程,加大了展示交流难度,以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为基础,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排列出日全食和日环食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了观察、分析、对比、推理思维能力。
TOP
27#

结构化的设计,有利于思维发展
TOP
28#

有思考、有深度、有改进、有创新,优秀学习啦
TOP
29#

改进实验,助力课堂教学。
TOP
30#

这样一改进,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