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91#

本周末有幸观看了21年省教学活动一等奖的视频,从两位老师的上课过程中可以学到不一样的东西。
在第一节课中,虞芒老师的课堂虽然只有40分钟,可是这40分钟中是满满当当的任务,如果哪一项活动没处理到位,时间上就会延长很多,虞老师在这方面的处理还是很及时到位,能看得出学生和老师之间都是素质都很高,学生敢说感想,组内配合到位,这些都是平时课堂上老师给予的机会以及氛围感才能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敢说敢想,在上课过程中,虞老师通过让学生当一回专家,通过专家式的学习,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并利用知识向同学讲解,这不仅仅只是获得知识同时也是将知识内化,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方式。
王老师的这节课其实孩子们在上课前基本上都能正确说出食物经历的器官,而王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这块,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了解到更多的知识。立足科学观察,探究消化器官,十分具有新意。人的小肠长约5-6米,猪的小肠10多米。好长的小肠,吸收更多的营养和水分,有助于消化。王老师语言,姿态生动,有磁力,吸住学生的注意力,很棒!王老师采用了真实的材料,让学生亲身感受动物的内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不一样的东西,学生是幸福的。
两节课的内容都是满满当当的,老师能将每个活动安排的妥妥当当,学生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同时也将知识真正掌握,这很考验老师的教学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这条路上还得继续努力!(屠慧渭  高桥小学)
TOP
92#

在这次听课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王司闫老师对于《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这一主题的深入讲解和生动展示。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拼图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得抽象的消化过程变得形象易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首先,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面包在人体内消化的过程,以及涉及到的消化器官。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将所学的消化器官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加深对消化过程的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其次,老师引导学生研讨分析科学家经解剖后建立的真实消化顺序图,修正可能存在的偏差或小错误。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修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和资料阅读,深入了解各种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在表达交流环节,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集思广益,更深入地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和结构。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闻堰小学王冬丽)
TOP
93#

观《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有感
在10月学习了虞芒老师的课,虞芒老师的课真正的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虞老师这节课能如此成功,也离不开他准备的很充分,不管是教具模型、iPad里的资料和视频,以及对学生的学情的充分预估。
虞老师设计了真实的情境,并且很简约,让孩子简单明了的有探索目标。“吃饼干”环节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并且能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口腔内部各个器官的工作。并且虞老师的板书设计很有童趣,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将课堂内容和逻辑顺序可视化了。
虞老师的“专家学习法”实施的很顺畅。不光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的探究中,并让孩子们学会承担责任——要自己研究明白了再汇报给自己的组员们听。所以,这个方法下,孩子们研究的更深入了,探究的内容也更集中了。虞老师的每一个实验都设计的很巧妙,让孩子们自主观察学习牙齿的分类,并且还在牙齿模型上用自己的方式标注了门齿、犬齿和🦷臼齿。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不断在被激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整节课,探究玩活动后的研讨采用的是让孩子们进行汇报,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提高了孩子的科学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我真的很难做到像虞老师那样把课堂交给学生。我想要做到这样的课堂,还需要课前的无数次准备和预设。(衙前农小 孙诗雨)
TOP
94#

研究课:四年级《叶的作用》
沈菲菲/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评课:导入很棒!老师通过皮肤出汗进行导入,非常贴切的为学生理解叶的气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考试趋势:无价值、无情境、无思维不命题。
情境的创设:学生、老师经历过的课堂回放非常好!老师把自己的经历作为情境,可信度非常高。
本节课的两段视频用的非常好。阳光下的水草上渗出的气泡。
两堂课的不足:挖的太深了一点。以新课标的衡量标准,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实验过于复杂,可以将很多条件固定,只让学生考虑如何获得相同浓度的二氧化碳。
空心菜吹气实验安排很巧妙,指导很细致,小孔放大了,老师的提示很精准,这一段比较精彩。(银河实验小学  邸靖晏)
TOP
95#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评课
——党山小学潘盈超
虞老师的课堂生动又有趣,着实令人大开眼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一节课当中我认为学习目标非常的多,尤其是科学概念目标,内容极其之多,但是虞老师巧妙的用各样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研究口腔中舌头唾液牙齿这三个分别有什么作用?
首先于老师的导入就非常的引人入胜,他用一段小朋友吃东西噎住了的视频导入,让学生马上就进入了为什么会被噎住的情境中,食物在变成什么样子才能把它吞下去,就不会噎住了,这个导入激发学生非常想要去研究的探索欲望,给了学生一个真实的情境发生,学生带着这一个问题进入整节课的学习,不得不说,与老师的探究活动非常的具有巧思,活动一饼干变变变,虞老师的任务单都是彩色的,中低段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色彩丰富的,容易看懂。这也在提醒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去设计学习任务单设计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画图,用镜子来观察饼干的变化,慢慢的了解口腔内牙齿,唾液和舌头作用。其中镜子是我平时上课不太会用的,通过虞老师这节课,让我认识到镜子,确实是非常巧妙的让学生了解口腔中食物的变化的一种工具。
第2个活动由于在一节课中要了解牙齿,舌头和唾液分别有什么作用,具体的来展开探究,要消耗非常大的时间,又要让学生非常的感兴趣,又能够记住。虞老师设计了专家研究小组,分别分为唾液专家,舌头专家,牙齿专家,三个专家组,虞老师在这节课中还运用到了牙齿模型,iPad直接获取作用信息,加上学习任务单,每一个支架都准备的非常充分,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学习支架获得更多的知识与锻炼。在专家研究之后,学生首先是组内交流,像专家一样去讲解牙齿的作用,舌头的作用和唾液的作用,锻炼学生讲解科学知识的能力。(党山小学  潘盈超)
TOP
96#

聆听了虞老师《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感触颇深。学生对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已具有一定的认知,甚至有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客观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同时舌头和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缺失对口腔中各部分协调作用的体会。虞老师创设真实情境以视频的形式展开,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通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体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共同作用。即活动一探究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初步感知牙齿的分类和作用;活动二,角色体验以专家的身份进行学习——交流——分享,对牙齿的结构、功能进行知识重构;活动三,小结梳理口腔内的各个部分有分工,有配合,协同工作,完成了食物的初步消化。最后拓展环节体验学生学以致用。虞老师的课堂经历过程,有体验;渐次升级,有梯度,攻速了教学的重难点。 (高桥金帆 郝晶晶)
TOP
97#

听《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一课反思
省优质课《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的设计将结构与功能这一跨学科概念作为最主要的概念目标来达成。从课前的品尝食物,感受面包被消化分解的初步过程,到认识消化器官,将消化器官进行排序。通过塑料袋的模拟实验认识胃的消化功能。
接下来的观察活动的设计最为亮眼。通过对比观察真实动物的食道、胃、小肠、大肠的结构特点,辅助资料阅读,从结构特点的角度去理解消化器官对应的功能。这一环节之所以为亮点,原因有三:
1.学生平常很少能看到这些真实的动物的消化器官,可能平常吃的食物中会有比如大肠之类的,但是它们在成为食物前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学生其实并不知道,可能有好些大人都是没怎么看到过的,因此,当把这些真实的消化器官放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的感触是非常深的,非常震惊的。
2.通过观察真实的消化器官,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去观察这些消化器官,所收集到的信息也是非常多的,更能让学生有所触动。这些信息都是学生去理解其功能的支撑。
3.学习单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观察导向的作用,在学习单的指导下,学生能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记录采用勾选的方式减轻了学生书写的压力,缩短了记录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一堂好的课,能够抓住大概念的核心素养导向,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让学生在这基础上建构大概念。(金惠小学 胡璐佳)
TOP
98#

借助实物模型 发展科学思维
——听王司闫《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有感
食物是如何在身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每个消化器官有怎样的作用?这两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而且即使是老师上完课之后,学生对于不同的消化器官的作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例如小肠和胃都会消化吸收食物,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学生简单的通过几张照片,或者是吸管和塑料袋的模拟实验,还是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
而王老师的这一课的重点,不是放在给各个消化器官排序,也不是用吸管模拟食道,也没有让学生用塑料袋模拟胃。但是,王老师用一个一个的实物展示,用一个又一个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中、惊奇中、兴奋中真正获得科学知识。当王老师拿出四种不同器官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充分调动了。没想到,这个惊喜是一步一步的。胃的特点是非常的强韧,这个词语的解释难度很高,王老师直接让两个人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我相信,每一个学生不会再忘记胃的特点了。接着,学生从王老师肚子里抽出小肠和大肠,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也足够让学生记住小肠和大肠的长度特点。最妙的是,小肠绒毛的类比实验,当粗糙的抹布把所有的水吸干时,每一个长大嘴巴的学生都证明王老师设计的成果。王老师用实物,用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消化器官的特点,在特点表述清楚后,学生就轻而易举了掌握了不同器官的作用,特点决定了其功能。短短40分钟,从图片到模拟材料再到实物,通过不同的模型,让学生能够将观察到的现象、证据,用以描述各种不同器官的特点和功能,做到了科学思维更高层次的发展。(黄芳芳 劲松小学)
TOP
99#

听了王司闫老师的《食物在身体里旅行》优秀课例,感触良多。
王老师首先分析教材,发现教材探索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消化器官的顺序,并通过两个模拟实验,将食道用塑料软管模拟,将胃用塑料袋模拟,使学生来感知食道和胃的作用。而这两个实验是存在问题的,食道输送食物是肌肉对食物的挤压,而非直筒型构造通过重力即可传输食物,胃也并不像塑料到这么薄,再经过对学生课前调查发现,学生能轻松描述出消化器官的名称和消化顺序,所以教材的几个探索环节不适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在原有认知上有生长。
那么本节课学生的生长点是什么呢?王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各个消化器官的特点和作用是懵懂不清的,所以将教材进行改编,将各个消化器官顺序探究和两个模拟实验弱化,引入了真实的猪的消化器官让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组织学生用多种方式,手摸拉、镊子拉,眼睛看等方式进行科学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消化器官的特点思考其作用。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活动后,能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特点与作用相适应,这也就是课标中跨学科核心概念之一: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这里王老师用特点和作用相适应,更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给出了相对简单但没有错误的定义和描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王老师的风趣幽默也值得学习,“长道”模拟实验让每个孩子在开心的氛围中很好的理解了小肠的特点和作用。(湘湖小学 马和萍)
TOP
100#

《磁铁的两极》听课有感

2023年浙江省小学科学关键问题解决暨科学新课程标准专题研训活动为我们带来了7节精彩课堂,胜似饕餮盛宴。郑美宏老师执教《磁铁的两极》一课,介于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课会更加活泼,但郑老师的教学设计与言语神态都起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一、从爱说到善说
在课堂上,郑老师不断引导二年级学生进行语言表述,正如她在之后的教学点评环节中说的,我们要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交流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是怎样的环节中,学生们说出了四类想法,郑老师将它们都记录在黑板上,但还有一种猜测没有呈现,郑老师也直截了当地说自己在学校调查时获悉了这种猜测,并呈现了出了。其实,我们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猜测时也会遇到类似情况,其实大可不必硬学生为了猜测而猜测,大方呈现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利于课堂节奏的把控。另外,出示汇报时的语言模板“我们观察到____,我们发现________。”可以帮助二年级学生更好地将实验现象和原理结合起来。低年段学生爱说,但不善说,教师要及时给予支撑。
二、从单一到多样
   实验过程中,郑老师提供的学习单非常简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检验条形磁铁不同位置的磁力大小。这样的设计思路在学生中得到了“肯定”,有学生用好了实验材料,很直观地展现磁力大小的实验现象。    
正如前面提到的,给低年段学生上课需要提供更多地脚手架支持,将一些习惯培养暗藏在每一个环节之中,郑老师的课堂看着非常舒服,流程也很顺畅,让我学到了不少实用小技巧。(凌启煜 赭山小学)
TOP
101#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评课
今天观摩了王司闫老师执教的《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不愧是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评审一等奖,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抓住学习起点,让课堂更高效,精准提供实验彩礼,让研究有价值,把握课堂核心概念,让思维有提升,充分给予学生反馈,让研讨更深入。
一、准确抓住学习起点,让课堂更高效
一般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会提问经过哪些消化器官,并把教学重点放在消化器官的顺序上,但大部分学生其实是知道这些内容的。王老师用课堂开始的五六分钟时间,通过让学生粘贴各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分布,快速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更有深度的内容上。
二、把握课堂核心概念,让思维有提升
王老师在教学中牢牢抓住结构与功能的大概念,从验证胃的强韧,胃的作用,到小肠的长度,小肠的作用,食道的特点及作用等,用一个个实验现象验证消化器官的特点,从而推测消化器官的作用,在孩子心中种下结构与功能息息相关的种子。
三、精准提供实验材料,让研究有价值
整节课最让人惊喜的点,在于王老师提供的真实的消化器官、从肚子里抽出模拟小肠和拿出真实的小肠。真实的消化器官对学生产生的震撼是相当大的,甚至听到有学生在问是真的吗。从肚子里抽出小肠的过程在王老师幽默的语言中,学生对于小肠是一条很长很长的通道印象深刻。
四、充分给予学生反馈,让研讨更深入
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还可以看到王老师针对每个孩子的回答都给予了精准的反馈。王老师给予的反馈并不是“你说的很对”“你回答得很准确”这样虚无的评价,而是仔细听懂学生的回答,再将他的回答融入到课堂研讨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课是,在研讨胃是否强韧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恐龙吃石头的例子,同学的描述磕磕绊绊,但王老师也认真听完了,并说你对他们的分享做了佐证,让学生的回答变得更有价值,也让同学们的研讨更加深入。(邵荧荧 信息港小学 )
TOP
102#

开展自主式课堂,激发学习内驱力
2023年10月24日和25日举行了2023年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关键问题解决暨科学新课程标准专题研训,本次研训的主题是“培养科学兴趣、树立探索精神、落实素养目标”。有幸在线上参与学习,观摩到了精彩的课堂。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来自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的郑美宏老师执教的《磁铁的两极》一课,这一课是教科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3课。教科书设计了三个活动,首先是用回形针感受条形磁铁的各部分磁力有大小;其次是通过吸引5枚回形针发现磁铁的不同部位磁力有大小,而且两端磁力最大;最后用铁粉盒观察到两端的磁力最大,从而让学生从感受和现象中得出结论。
郑老师为了让挖掘学生思维的动能和探究的内驱力,将课堂上的方法操作为自主实验,提供多样的实验材料,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证明条形磁铁磁力的方法。同时在郑老师后续评课的时候还介绍到她曾经尝试了6.0版本的测试卡,但是最后还是舍去了,为的就是不给学生规定好实验方法和记录的方式。我们还可以发现郑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记录单也是开放式的,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观察到的结果,很好地呵护了孩子与生俱来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课的最后,郑老师还用橡皮泥做的磁铁变成U型和环形,让学生来辨别磁极。因为时间的原因,课堂上没有开展这个活动,但是郑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要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迁移运用的能力。
就像林建锋特级教师说的,学习是需要内驱力的,内驱力是需要“诱饵”激发的。在郑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都在认真参与探究活动中,真正做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中创,创中学。学生通过试一试、做一做、辨一辨等方法,自己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样的学习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李翠)
TOP
103#

学习内容:《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学后思考:
    两节课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彩课堂。
虞老师执教《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通过问题引领,任务布置,借助图文结合的学习单作为支架,帮助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虞老师的板书一贴出来就让我眼前一亮,板书原来可以设计的这么精致、充满童趣。课堂上虞老师还打破了常规的学习小组组合方式,分成研究小组,同兴趣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学习,并且要把学习内容带回原组内,向其他组员们汇报。虞老师老师全程就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者是课堂的 主角。可能由于时间关系,第三个活动研讨略显仓促,只邀请了一个小组来展示,该小组主要展示了舌头的作用,虞老师提问其他组对这个小组展示的想法、学生口头交流回答,可以让其他组用展示的方法来补充牙齿、唾液的功能,在更多地展示交流中完善三种结构的作用。
    王老师执教《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王老师导入开门见山,虽然学生对于消化器官的了解比较多,但仅限于其名称和顺序,其实学生对于各个消化器官的特点及作用是模糊的。王老师将课堂主旋律围绕“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核心概念,深入探究各个器官的特点与其作用之间的联系。最让我印象深刻地是王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探究材料,给每个小组准备食道、胃、小肠、大肠,有整块的、也有切开的,还有真实的猪小肠,从身体里拉出来的大肠、小肠,这些精准的材料,让这节课有了探究的支撑点,借助材料,把隐形化为显性。(所前二小 赵海芳)
TOP
104#

陈老师设置的挑战是有阶梯的。她探究一的目标是“让热气球飞起来”,完成这个目标后又对标了现实生活中的热气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升挑战“热气球留空时间长且平稳”。活动过程中学生处于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陈老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断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
学军小学带来的520发光电子贺卡很好地结合科学电学单元和劳动课程的相关内容,是一个跨学科课程。结合了科学知识和创意设计,学生掌握了电路原理,掌握了很多导电材料。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在很多地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一个个认知冲突发生时,能够认识问题,提出方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意得到了充分发挥,充满了个性和情感。这种STEAM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将科学与创意有机结合。
整个项目是整合的,与深度学习反对碎片化、割裂式的知识获取方式,强调多种知识和信息间的联接,包括多学科知识融合及新旧知识联系,不谋而合。
课堂上的深度学习不仅是学生不断进行内部意义建构的过程,还是学生与教师、同学、贺卡制作,多种材料使用等外部环境不断交互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起丰富的互动时,他的素养才能有所进步。(衙前农小 孙诗雨)
TOP
105#

以上是观课后的思考,供大家交流探讨。
TOP
106#

每月研修学习体会
11月15日每月研修如期进行,本次研修邀请了厦门市思明区科学教研员高翔老师给我们做《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究》。高老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大家分享了自己一年来对新课标背景下开展教学设计进行研究的和取得的成效。听了高老师的讲座,让我感触良多,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高老师的讲座从5个方面展开:案例:科学教学常态与反思;科学课程价值与教学追求;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探索;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设计创新。
高老师的讲座内容是基于教学实际,分析了当前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6个方面:严重不足的学生学习主体认识;不够合理的科学教学内容载体;不能满足育人需要的教学设计;未及精髓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经常忽略的教学互动研讨环节;低效无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生成。对照自己的教学,以上问题确实都存在,而且个别问题很严重。从而引发了我对自己科学教学的思考,我们的科学教学是为了应试还是学生发展。
对于这些疑问,我们该何去何从,高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高老师基于教学实际,得出了以下措施来改进:1.倡导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进行学习;2.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3.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4.强调问题要来自学生;5.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寻找答案;6.通过动手做学习科学;7.基于大概念开展教学;(萧山区渔浦小学  方春波)
TOP
107#

素养导向的科学课应当怎么设计?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我想,是深入的学习,理趣的问答,有效的研讨。聚焦真是情境,构建认知冲突。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冲突能够让学生主动聚焦矛盾,激发问题解决的兴趣。依托支架,捕捉课堂生成。支架学习是开展深度学习,促进素养发展的有效方式。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用结构化的材料支持学生独立探究。链接真是生活,深化学以致用。科学是从给生活中来,到生活中起,学生的素养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够有效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分析与交流的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如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假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设计应该注重教学评价与反思,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想要培养优秀的未来人,教师应当把探究实践真正落实在一线教学课堂当中,转变教学观念,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党湾二小董晨晖)
TOP
108#

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需要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来讲,也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机制,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切入点,增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
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而的特点分析:其一,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新鲜事物与科学现象会使得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之源。其二,引导学生精准掌握科学理论知识。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小学科学教学要以回归生活为原则,教师要选择与学生能力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步步加深地进行科学知识探索,产生科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其三,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对科学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使学生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中增强自我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科学课堂优化方案:①优化科学问题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品质。紧凑灌输模式的教学法,使得学生很难产生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只能成为一语空谈。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问题的设计,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与技巧艺术。新课教授前,以问题的层层递进作为知识点教授的引入形式,并且积极辅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②加强学习的合作性,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学生分组的不合理化、分组活动的低效化、分组合作学习时机选择不当等,使得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优化。首先,加强分组优化的依据和原则。其次,落实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高青 党湾一小)
TOP
109#

大概念引领,促思维发展 2023.11.15每月十五相聚研修,聆听学习了高翔老师的《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索》,受益匪浅。新课标强调以素养为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目标制定上,结合课标和大概念教学理念,明确不同层级的具体概念,教学目标清晰明了,对于科学思维目标的培养,可以细化,从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三个方面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思维型课堂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搭建支架,明确问题;自我建构,模拟实验;自我建构,数据分析;自我建构,推理论证。倡导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进行学习,情境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问题来自学生,又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寻找答案。
(靖江二小 高霞)
TOP
110#

2023.11.15每月研修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高翔)
   高老师的分享是从:科学教学常态与反思、科学课程价值与教学追求、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探索、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设计创新5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方面,意识到我们的课堂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自主的探究,学生被动接受所谓的“学习习惯”。
   第二方面,我们的课堂应遵循以下理念:是培养“人”的课堂,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素养导向的课堂、思维提升的课堂、主动发展的课堂。
   第三方面,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6个主要的问题;严重不足的学生学习主体认识;不够合理的科学教学内容载体;不能满足育人需要的教学设计;未及精髓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经常忽略的教学互动研讨环节;低效无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生成。
第四方面,我们的教学设计:确立以“学”为中心,重视学习者认知建构过程的设计,注意设计各种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个别化学习及远距离学习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强调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与学习任务挂钩,与真实物理环境相似、复杂程度相近的有援学习环境。
第五方面,高老师从不知名的鸟这一课进行分析,倡导我们要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进行学习;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强调问题要来自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寻找答案;通过动手做学习科学。(童佳丽 夹灶小学)
TOP
111#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设计实践需要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理解:
1.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设计实践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
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科学设计实践应该注重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探究科学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如四季变化、动物习性等,通过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3. 注重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设计实践应该注重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科学知识,探究科学问题。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互相启发和提高。
4. 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
小学科学设计实践应该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来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制作模型、观察调查等活动,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小学科学设计实践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设计实践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合作学习、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吴彬 党湾二小)
TOP
112#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设计实践探索
高翔老师从五个方面展开,科学教学常态与反思、科学课程价值与教学追求、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探索、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设计创新。高老师引导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创设培养“人”的课堂、素养导向的课堂、思维提升的课堂、主动发展的课堂,为我们剖析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不足的学生学习主体认识、不够合理的科学教学内容载体、不能满足育人需要的教学设计、未及精髓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学、经常忽略的教学互动研讨环节、低效无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生成,让我们思考自己在平时课堂中是否有这些问题存在。高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围绕八大原则,分别是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问题在真实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保证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根据新课标,我们要为学生搭建支架,明确研究的问题,落实以素养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等要求,通过鸟一课分析授课教师的优缺点,将理论联系实际,为我们充分展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袁能 益农二小)
TOP
113#

20231116每月研修: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究
在现行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已经用课程目标的概念代替已有的教学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表述的是一种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因而更重视关注非知识性方面的培养要求。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精神,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去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和品质的特征。    
我们认为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够表现什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独立生长的个体,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才能够促进他们自我成长的发展。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质和必然。
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出能够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
1.开展基于学科本质的探究教学
实践证明,通过探究性的课堂才能够做到科学知识与科学学科的思想方法并重,才能够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从而真正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老师们必须通过研究深刻地理解,探究教学的内涵,掌握探究教学的本质,把握好探究教学的主要特征和要素,了解已有的教学模式,才能避免对探究教学理解产生偏差,真正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探究,什么才是真正的探究。教学才能够有效的发挥探究教学的价值,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探究教学。
2.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化的学习,强调了是让学生学科知识跟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首要的条件是必须让学生能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思维水平和意志品质等等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的成长创造需要的条件,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要做到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的动机,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学生对科学和知识产生兴趣。乐于像科学知识的学习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从而把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科学课程启蒙的这样一个教育目标。
3.重视交流与研讨促进自我反思
老师应该深入的研究如何成为合格的研讨活动的推动者。例如,为学生的研讨准备提供良好开放的环境,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和谐民族的研讨氛围。设计既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增加问题的启发性,遵循问题与问题之间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围绕着某主题主动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在研讨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解答。(银河实验小学邸靖晏)
TOP
114#

11.17每月研修高翔老师从科学教学常态与反思的一个案例:《鸟类》,开始了今天的讲座《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流于形式的实验探究、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阻碍了学生深度学习、高度发展的进程。核心素养体现科学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科学课程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既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需的要求。良好的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还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科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科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为此,我们要预防科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严重不足的学习主体认识、不够合理的科学教学内容载体、不能满足育人需要的教学设计等。高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对这节课的改造:从为不知名的鸟找到适宜的放生地为任务出发,引出鸟类原本生活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通过一步步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归纳某种环境下鸟类应有的特征。最后也倡导我们基于真实情景、问题、任务、项目进行学习,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寻找答案,教师要持宽容态度,让有不同假设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进行验证。               (楼塔镇小陈玉海)
TOP
115#

听高老师讲座有感
今天晚上听了厦门市高翔老师的关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索,所获很多,高老师高屋建瓴,站在课标的高度,去研究探索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站在更好的角度去设计,对小学生的思维目标发展会有着很大的好处,这也是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倡的,比如科学思维,我们知道科学思维的发展很重要,但怎么去发展呢,在哪里发展呢,其实在一节课的科学研讨中是最能体现出科学思维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老师自己一个人一味地去说,而是让学生去说,去表达,把主动权发言权交给学生,老师只要做好引导就可以了,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也是在新课标中提到的。还有就是创设真实的情景去驱动任务,当然真实的情景也让研究更具有意义,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关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问题,直到最后是解决问题,环环相扣,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总之,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它们彼此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我们如果站在新课标的高度去设计,去学习,那么对老师的个人发展也好,还是对学生的成长也好,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今天听了高老师的课,我收获很多,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教学设计的更多相关的知识。(施林建衙前农小)
TOP
116#

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科学老师
今天有幸聆听了高特的讲座,从这个讲座中有几点反思:
1.平时的课堂上,探究的过程中是否允许学生试错。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设计都是指向这个实验结论,学生能轻松得到正确的结论,对于错误的说法似乎很多时候都是都没有给予时间去尝试,我们会担心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很多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忽视掉的,觉得这个并不是很重要。
2.我们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的主体是人,是一个培养人的课堂,是素养导向、思维提升、主动发展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对于一线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我们在上课前就要对这节课精心设计,有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是按照课本上的上法去上,可以进行改变。
3.我们的课堂存在怎样的不足?就像高特说到的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研讨部分缺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升,在这个过程,学生仅仅只是将探究部分完成了,而没有进行深度学习,也没有将学到的东西加以整理消化,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提升。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教师的教案设计就得非常注重。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科学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交流方式、创新探究教学设计、引领学生交流表达、思考建构、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屠慧渭  高桥小学)
TOP
117#

在每月的研修中,我有幸聆听了高翔老师的《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索》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课标下的科学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首先,高翔老师强调了新课标下科学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高翔老师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和策略。他提到了“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思路,即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和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这些方法和策略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它们。最后,高翔老师还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他讲述了一些他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分享了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些案例给我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让我更加有信心去面对教学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参加高翔老师的《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索》学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课标下的科学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闻堰小学王冬丽)
TOP
118#

每月研修心得体会
这次的每月研修听到了高老师关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索》的主题研修。
在《鸟足和鸟喙》一课中,高老师分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围绕考点进行相关的知识强化练习,以及当前科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严重不足的学生学习主体性,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②不够合理的科学教学内容载体;③不能满足育人需要的教学设计,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④未及精髓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没有足够民主的宽松的活动氛围和有效的问题和目标;低效无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生成,教学设计程序化机械化,或者教师过度追求开放性,导致探究盲目随意,教学生成无主题。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高老师融合两版教材,围绕核心概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搭建支架-明确问题-模拟实验-推理论证-迁移应用,实现了对学生知识、思维技能的迁移。基于新课标的育人理念提出:要培养人的课堂;要建立素养导向的课堂,就是培养综合素养的人,需要把学生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提升能力;要建立思维提升的课堂;努力构建主动发展的课堂,需要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主体意识发生质的改变。
也提出了几个自己的观点:1.倡导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进行学习;2. 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3.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4.强调问题要来自学生;5.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寻找答案;6.通过动手做学习科学;7.基于大概念开展教学。
指向大概念教学设计思路
•1.立足课标分析教材,确定该课的核心概念,以及其在单元、领域大概念中的位次和相互关联.
•2.厘清概念内涵,了解并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前概念,设法掌握对于该教学内容的迷思概念,确定中心问题。
•3.分析概念的建构方式(前概念与迷思概念的暴露与矛盾引发)、特性(内涵和外延)将中心问题依次分解成具体问题,设计问题串。
•4.每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获得什么事实性材料,如何获得,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5.获取事实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内涵。
•6.总结概念的内涵、外延,与已学概念建立联系。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努力试试。(闻堰小学孔燕)
TOP
119#

11.15每月研修有感
每月研修活动中,高翔特教讲授的《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索》主题报告。这个报告让我们受益匪浅,也在积极的思考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是一节课堂中的重中之重。探究不能流于形式。
实践前,首先教师需要设计好的驱动问题。有趣且合适的驱动问题下,学生才会有探究欲望。真实的探究中,一定会遇到困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探究,暴露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错误的地方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实验材料的引出也应该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的。学生遇到问题后一一给出材料并介绍材料,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应该要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在学生进行探究后,学生的思维里会有一定的模型,教师应该总结后给出正确的模型更加深孩子印象。
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是让学习主动发生,所以一堂课的探究最好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素养。真实情境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思维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努力的去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
专家讲解突出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活教学的本质——以生为本,知行合一,强调重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做中学,学中做,再做中总结,深入浅出,自然生成教学活动,形成无比高效的课堂教学。(衙前农小 孙诗雨)
TOP
120#

11月15日研修
2023年11月15日明日研修聆听了高翔老师带来的《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索》,感触颇深。在科学课堂上,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主动探究,不要被牵着鼻子走。然而现实的状态是老师把问题或任务抛给学生了,材料也提供了,可是学生探究依旧困难重重,无果而终。我认为,不能因为强调学生是主体而走入放任自流的误区,也不能因为学习困难而强势主导,代替学生分析数据,直接给出概念或结论。而是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克服无助感,引领他们深入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中的学习支架是指在科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促进学生科学概念发展、过程能力提升的助学活动和资源支持。学习支架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而是提供材料支持、方法支撑、思路启发,整个“攀爬”过程仍然由学生自己去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需要经历实证的过程,比如高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鸟类一课为例,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过程。整个过程既要尊重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任务驱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精辟的论述为我们今后的教研教学指明方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高桥金帆 郝晶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