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之思》的学与思
听了李德强老师的讲座《科学课堂教学之思》,受益匪浅。要让自己的课堂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就要观察、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促进自己课堂的变革。李老师从三方面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课堂教学之思。课堂之“观”,日常课堂的观察,观察中产生的观点。每次新课表的出现都会产生新的概念、新做法。看课堂,我们要思考其内在的逻辑,从实际课例出发,从“路数”看课堂,《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基本思路:从孩子们身边的常见现象入手,借助教材所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简单易行的动手实践活动,形成关于卵石形成原因的基本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是概念建立的基本流程。《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聚焦问题、实验探索、研讨整理、拓展小结。共同的问题:“看不见的微粒”在水中是怎么“均匀分布的”?从“基于认知”到“基于探究”,科学课堂总是反映着科学教育在不同时段的发展要求,理解并实践这些精神应是教师的“必修课”。每个老师的“课堂观”会变化,但需要有着正确的“课堂观。科学课堂之变,课堂的改变总是具有时代背景。双基——三维——四维——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科学观念(基础),科学思维(核心),探究实践(途径),态度责任(方向)。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及科技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科学教育,对科学的理解更加系统。从课例出发帮助我们理解科学课堂的变化,教学逻辑起点——现在转变成素养本位,科学观念要从解决问题中建构起来,课堂形态走向——现在转变成块状结构(整体)。教学路径改进——现在转变成情景创设。课堂突破之思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的青少年群体。着眼长线,考量课堂。“像科学家一样搞科学”始于“胡闹”,意义的建构需要设计具有引发功能的课程与教学。要立足思考,成就主体。要立足互动达成共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视口观察、反思自己的课堂,并顺应新课标变革科学课堂。(张琴琴 江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