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联合成长协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41#

    5.15每月研修主题:《素养导向下的课例实践》(七),聆听了来自诸暨祝老师的讲座和徐老师的课例,获益匪浅。主要的收获来自以下几点:
    一、科学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渗透适当德育,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怀。比如《船的历史》一课渗透了从学校骄傲到诸暨骄傲到浙江骄傲再到中国骄傲的课程思政线。
    二、学习单的设计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鱼骨图、气泡图、韦恩图,当然这需要教师前期的指导,不同的课例适用不同的形式;此外,个人感觉学习单的问题可以更加具有开放性,让学生的思维不被限制,这对教师也具有一定的挑战,需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经验,比如可以问问学生通过自己组的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通过观察全班各个小组的数据,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对于一些异常的数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等等
   三、教具和学具有时能决定一节课的顺利与否。比如《船的历史》一课,创造性的使用了胡萝卜这种较硬的材质做船,学生上手易操作,不易弄破。同时,找寻了长长的水槽作为不同船只速度比拼的赛道,为徐老师的机智用心点赞!
   四、备课时需要设计好每个环节的核心问题,在上课前需要了然于胸。比如《船的历史》一课,在“船的发展”环节,核心问题为:这儿有一艘蒸汽船,排到哪里合适,理由是什么?;在载重测试环节:你们实测垫圈数是多少?你们为什么能承载着么多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起来看记录表,这个优点是什么?;在阻力测试环节:哪边做船头比较合适?怎么试?为什么要交换位置?与预测一样吗?有出现意外吗?有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支架,学生的思维才会在教室的引导下步步深入。
                                                                                                                                                                                                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142#

每次研修老师都很用心的记录,内容很详细,并且都有老师的感悟感受,向你学习
TOP
143#

2024.05.15每月研修
本期每月研修活动,诸暨市姚江镇直埠小学徐磊老师和诸暨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祝海丽老师分别为我们做了观点报告。
徐磊老师以他执教的《船的历史》一课为例,为我们带来题为《素养导向下落实探究实践的思考》的观点报告。徐老师先向我们阐述了他的设计思路:整节课隐藏了两条线,一条是工程实践线,学生要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胡萝卜小船,通过分类比较、模型制作、承载能力和阻力测试几个环节,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过程;另外一条是课程思政线,围绕着船层层递进,从店口骄傲的白塔湖上泛舟,到诸暨骄傲的西施故里坐“画舫”夜游,再到浙江骄傲的看船找地区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各类船的历史与文化,激发了学生对船历史的探索欲望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是学科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很好的示范。
祝海丽老师讲座的题目是《从《船的历史》一课谈“素养导向下的课例实践”》。祝老师强调老师要在课前以大概念、大单元的视角去研读教材,把握好这节课要聚焦的问题是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和前后课有什么联系等等。同时,我们要立足于学生学情,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水平,在核心素养引领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我们要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素养
,利用研讨交流,实现师生教与学之间的有效互动。(信息港小学  楼倚春)
TOP
144#

素养导向下的课例研究(七)学习体会
——2024.05.15 每月研修总第133期 祝海丽、徐磊
2024.05.15这次的每月研修邀请到了浙江省诸暨市姚江镇直埠小学科学教师、浙派名师老师徐磊老师做素养导向下落实探究实践的优秀课例展示和浙江省诸暨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祝海丽作观点报告。
徐磊老师展示的《船的研究》这一节课例,总路线是:船的发展研讨-制作模型-承载测试-阻力测试。他从诸暨当地文化引入,再到独木舟历史,浙江骄傲,安排巧妙,渗透着学科德育教育。任务驱动的材料选取和设计非常有新意,学生探究兴趣浓厚。徐老师实验前指导到位,并提供思维支架即记录单,学生既动手实践,又动脑思考。也有效巧妙地整合了独木舟制作和船首形状影响阻力的两个活动,提升学生探究、创新、协作等综合能力。
祝海丽老师从《船的历史》一课谈“素养导向下的课例实践”。她从“课前研读——细”、“课中施教——实”、“课后反思——真”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课前研读——读教材:大概念、大单元视角研读教材(课标概念对应读、单课单元练习读、板块目标聚焦读);二、课前研读——读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经验、思维水平、年龄特点;二、课前研读——读材料: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二、课中施教——实:1、情景与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把课堂积极引向课外更广阔的天地);2、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凸显“探究实践”和“科学思维”,整合成长时探究,呈现探究和思维过程;3、问题与交流-把握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三、课后反思——真:1.找亮点;2.寻不足;3.想对策。祝老师强调要关注教、关注学、改进教、服务学生,让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落地,需要教师在多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明确素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学习活动、注重评价与反馈、持续反思与改进,从而使得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实践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地,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萧山区闻堰小学  裴玲燕)
TOP
145#

20240515每月研修
徐老师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和想要研究的问题。从现实问题出发,结合词云图,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中徐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提升。老师在实验前指导到位,开放性的记录单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支架、操作支架,和思维支架,学生既动手实践,又动脑思考。
徐老师的课堂设计构思精巧,教学线安排巧妙,从当地文化引入,从学校的骄傲到家乡的骄傲,再到浙江的骄傲,最后到中国的骄傲。与生活相联系,与历史相联系,解决来自于真实情境中问题,体验古人的制作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用胡萝卜船将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材料的选择上更是进行了细致的筹备,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有效拓展。对于这一课来说胡萝卜和勺子就是有结构的材料,帮助了学生在更贴近生活的情况下完成了独木舟的制作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前“船为什么会浮?”的问题。
TOP
146#

素养导向下的课例研究(七)学习体会
——2024.05.15 每月研修总第133期 祝海丽、徐磊
2024.05.15这次的每月研修邀请到了浙江省诸暨市姚江镇直埠小学科学教师、浙派名师老师徐磊老师做素养导向下落实探究实践的优秀课例展示和浙江省诸暨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祝海丽作观点报告。
徐磊老师展示的《船的研究》这一节课例,总路线是:船的发展研讨-制作模型-承载测试-阻力测试。他从诸
胖胖裴 发表于 2024/5/16 22:48:21

同一个主体类型,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式,都很有特色
TOP
147#

20240615每月研修有感:在沈晓英老师的讲座中,对于科学思维,沈老师认为问题一定是跟科学思维是能产生紧密的联系的,有品质的问题,一定会牵涉到要问什么,要怎么问,还有一个就是时间的节点,就是把这个问题放在哪一个环节里面出来比较合适。她举了一个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的实验,她提了这么一个前置式的问题,是在学生进行科学观察之前,进行了一个特别的提示,分别是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气泡产生的数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认真思考这种变化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沈老师把这两问定位是有品质的问题,是因为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它产生的这个现象很剧烈,但是它存留的时间是很短,恰恰是在这个短的过程里面,暴露出来的信息数据对后面的推导非常重要,所以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前置式的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的观察有了动力,有了方向,更为后面的推导提供有证据的,这个有效的证据也是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帮助。
沈老师的关于导体与绝缘体的课例中,在导入环节,沈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用弟弟想要叫姐姐们,哥哥们解决疑惑的这个任务情境,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被信任这种价值感。而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营造一种师生平等这样的一种氛围。在材料方面,沈老师准备了“幸运小组”,就是他们的材料跟其他小组不一样,这样的一个设计是希望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产生的不同的事实,来制造一个跟先前的那个观点不一样的矛盾,那么就可以激发起孩子们深层次的探究。
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148#

2024.06.15每月研修学习记录:
2024年6月15日,本期每月研修为我们带来讲座的是浙江省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沈晓英特级老师,讲座内容为《理解、结构、结构化实践——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改经验分享》。
沈晓英特级教师回顾: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生长点。沈老师认为教学设计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摇篮,有品质的问题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动力系统,理性活动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科学预测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诱因,让“障碍”成为发展思维的宝贵资源。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一些科学概念那么简单,还需要学生理解建构这些大概念的逻辑依据和背后的思考。
的确,教学改革并不是只有在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出来的时候才发生,教学改革一直进行于平时的教学实践。需要理性看待自己课堂实践与课标要求之间的距离,然后进行努力实践。沈老师认为围绕核心素养,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要会拆分“结构”,拆分的部分就是科学素养的小块拼图,从小着手,更有抓手。
对于课堂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不只是个别学生的学习表现地,我们需要真正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2探究需要有思维的加持。探究不能只成为程序,为了让素养生长,需要让探究带上思维,至少聚焦于各别探究要素之上,做到做中思,做中学。3深度学习的发生。深度学习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学习,需要有支持,有行动和策略。
长沙小学 方佳
TOP
149#

20240615每月研修有感:学习了沈特的《理解、解构、结构性实践——指向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教改经验分享》,一开始深特对科学思维进行了解读,一位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学生一定是有涵养的人,教学设计、有品质的问题、理性活动、科学预测、“障碍”都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到现在提出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科学思维是核心,是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关键。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能力的核心,其培养必须贯穿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教学中。在深特的讲座中学习到理解是对素养课堂有一定的理解,对自己和自己的课堂有一定的理解,在教改的实践上更有方向,更有成效。并向我们传递了课堂主体一定是学生,探究需要具有思维性以及深度学习的发生。结构化实践,沈特展示了《导体与绝缘体》这节课,学习了这一课,从一开始的导入,到过渡衔接、记录单的解读,学生操作过程,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预测展现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发掘学生新思维,研讨促进学生思维火花,学以致用构建系统思维,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在学生充满想象力的猜想与求知的过程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将科学素养教育深入人心。党山小学 陆丽芬
TOP
150#

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生长点
教学设计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摇篮
有品质的问题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动力系统
理性活动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
科学预测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诱因
让“障碍”成为发展思维的宝贵资源
有科学思维的老师才能教出有科学思维的学生
要做聚焦科学素养的课堂实践,
总得对素养课堂有一定的理解,
总得对自己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理解,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改路上的实践,
更有方向和目标,也更有成效。
要理解:什么是素养课堂?
要研判:原来的课堂不是素养课堂?
要评估:我的课堂离素养课堂有多远?
要出发:主动践行素养课堂。

理解的过程
其实,是在溯源。
假如,我们对这些素养目标都不了解透彻
我们说我们在做聚焦它们的课堂实践
显然,这是没有底气的。
自我监控和反思,找准目标。                       萧山区宁围小学  李梦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