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联合成长协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51#

《理解、结构、结构化实践——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改经验分享》学习体会
——2024.06.15 每月研修总第134期 沈晓英
本次每月研修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专家沈晓英老师作题为《理解、结构、结构化实践——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改经验分享》的讲座,沈特从她2015年12月所撰写的《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生长点》一文为缘起,跟我们分享了她这一路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改经验,一线教师踏实、高效、坚持的研究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沈特认为:1.教学设计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摇篮;2.有品质的问题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动力系统;3.理性活动是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4.科学预测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诱因(图尔敏论证模型中的观点);5.让“障碍”成为发展思维的宝贵资源(敏捷、合理运用“状况”)。教学改革并不是只有在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出来的时候才发生。教改一直在路上!我们在新课标出来之前的课堂并不是完全与新课标理念相悖,有很多做法是值得我们继续保持并发展的。当然,也要理性地看到自己课堂实践与新课标要求的距离,并且努力去缩短距离。
要做聚焦科学素养的课堂实践,就要对素养课堂有一定的理解,对自己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改路上的实践更有方向和目标,也更有成效。因此沈特提出必须要理解“什么是素养课堂?”必须要研判“原来的课堂不是素养课堂?”必须要评估“我的课堂离素养课堂有多远?”必须要出发“主动践行素养课堂!”沈特提出要围绕核心素养,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拆分“结构”,拆分的部分就是“科学素养”整体拼图中的小块,如此展开教学,更有抓手!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主体一定是学生(现行课堂中理念上都同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实践中不由自主地大包大揽);2,探究需要有思维型(做中做是高级的伪探究);3.深度学习的发生(在理念上和行动上都需要意识、需要不断地提供保持深度学习的支持)。
沈特展示的《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更是很好地诠释了结构化实践。真实情景激发真实问题,材料的结构化设计与呈现,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动机,研讨和科学概念修正是最显化的思维表现,学以致用为学习打开更大空间。
学习了沈特的讲座,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构建关联型课堂,关注科学思维的生长点,让科学思维与科学知识协同发展,真正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萧山区闻堰小学  裴玲燕)
TOP
152#

教改需要继承和发展,不能认为原来的都过时了。
TOP
153#

《理解、解构、结构化实践——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改经验分享》学习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主体一定是学生(门槛),当学生为主体时候,他们习得的一定不只是知识
二、探究需要具有思维性,形式大于思维,需要有做中思
三、深度学习的发生,孩子沉浸、思维互动、基于问题解决
课例:《导体和绝缘体》
1.前概念暴露:学生先行判断物体是属于导体/绝缘体
2.这样分类,对吗?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些物体,材料是有差异的,有一组是灵敏检测器、湿的木头(学习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学习)
3.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科学表达,这是我们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4.学生之间存在歧义,教师、学生配合上台再次演示(使用灵敏检测器)
5.展示灵敏检测器,分析结构,展示工具的重要性
6.木块的研讨(湿木块、干木块)
7.师生研讨。 8.学以致用,小小安全巡视员,闪电击中小蛮腰、雷电发生时如何保证人身安全
四、研讨:利用发现的数据让学生构建基于证据的观点。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建构科学解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观念。关注的合理性、数据的可靠性、推导的逻辑性。
萧山区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154#

2024年6月15号每日研修又准时到来,这次的研修是由特级教师沈晓英老师带来的:理解、解构、结构化实践——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改经验分享》,以下是一些观后感想:对于一个人而言,特别是成长中的儿童,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位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学生会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周围的事和物,并作出科学的、合理的相应行为,就是知行合一。最近也在观看王阳明的一些事迹与观点。在思考知行合一与格物致知的区别。
沈特的讲座令我眼前一亮。对于知行合一来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应当相一致、相结合。这一理念源自《中庸》中的“格物致知”的观念。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丰富理论知识,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提倡人们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和理论,更要能够将其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和实践,以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可以说,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整合,而格物致知则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论,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取知识和智慧。一种是方法,一种是能力。方法铸就能力,能力验证方法。
沈特丰富的课例从提问,环节,探究各方面都体现思维该如何渗透,指向素养课堂。1.以为社工1.主体一定是学生2,探究需要有思维型(做中做是高级的伪探究);3.深度学习的发生。想要素养真正发生,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定位起点,找准着力点,再去实践。要多做关于科学素养的微课题,联想到各个环节共同指向科学素养的不同方面,有待实践。(瓜沥三小吴旭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