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星座》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开始学生将开展对星座的学习和认识。我们从摘星星送给学生开始,初识北斗,搜集数据,引导学生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建立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进一步客观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接着,从北斗七星到大熊星座,从学生熟悉的12星座扩展到88个星座, 引导学生从点到面,逐步认识星座。
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我杂设计是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基本遵循教材思路,让学生在一个正方形纸板下悬挂七个橡皮泥球,然后从不同角度投影,发现某一角度恰好投影出北斗七星的图形。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远近不同的恒星在视觉上形成的一个图像。本课指向的核心概念是“宇宙中的地球”,指向的大概念是“参考系的转换”。
【学情分析】
“星座”这个词汇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对星座都有一定的了解,充满好奇。但大多数学生对星座的认识是很片面的,甚至将自然科学的星座概念和“占星学”里的星座混为一谈。学生对于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知之甚少。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建立北斗七星模型的过程中,要注意渗透理性思维、合理分析等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体会科学认知来源于实践。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也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分析,从而认识到恒星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3.探究实践:能够制作星座模型,能从不同角度照射星座模型,得到不同的北斗七星图像。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作出解释,建立星座的概念。
4.态度责任: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培养对观测星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星座观,能够认识到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也不同。
难点: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作出解释。
器材改进:
30×30的正方形框架、北斗七星位置板
屏,贴上磁条,可以吸附在金属框架上,轻松切换四个角度
学生器材12套:架子+屏+纸1套、橡皮泥一包1、细线1、剪刀1,透明胶1、手电筒1、红点1、记号笔1、知识卡片2
自我反思: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一、从点到面,认识星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是从点到面的认识过程,什么是星座,首先从北部星空摘星星开始,呈现北斗七星,为了进一步认识北斗,就需要建立星座模型,那么建立模型需要哪些数据呢?星星大小,与地球的距离,宇宙中的位置,亮度等等,然后为学生提供资料卡,提供位置板和悬挂的线的长度,整理数据,根据微课完成模型,从不同的角度照射7个橡皮泥小球,用红点记录,黑板上呈现部分投影图,学生会发现,从不同角度照射,得到的投影就不同,从而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远近不同的恒星在视觉上形成的一个图像。
然后从北斗七星到大熊星座,从大熊星座到12星座,从十二星座再到88个星座,引导学生逐步地有序地认识星座,最后利用虚拟天文馆寻找大熊星座,课外拓展:寻找猎户。整个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而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最后和学生一起用虚拟天文馆寻找北斗星,大熊座和猎户座。
二、遵循教材,改进器材
我一直很纠结,用小棒戳小球呢,还是用橡皮泥悬挂的方式,两个方式都有优缺点,最后经过反复思考研究,决定用橡皮泥悬挂的方式。同时,为了投影过程中,小球的稳定,用一个金属框架支撑,投影的屏可以随意吸附在任何一个角度,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照射模型,而且非常稳定。
思考点:
这节课建模的时间比较费,大概需要15分钟到18分钟,怎么样才能让建模的时间再缩减一点呢?《认识星座》是宇宙单元的第四课时,前面一课是《八课行星》,里面有距离建模,大小建模,着重是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数据建立模型,而《认识星座》有没有必要再进行一次距离建模,从7课星星的距离和相对位置来确定橡皮泥小球的排列呢?这一直是我在反复思考的,我也看到过一节《认识星座》录像课,就是从数据处理开始,一步步建立模型。但是经过反复考量,我最后还是舍弃了数据的处理,把重点放在北斗七星投影图的不同角度的呈现,器材的改进,以及星座概念的建立上。
不足之处:
1. 对学生的追问,表扬、点评等方面还需要不断优化。
2. 时间和教学节奏的掌控
3. 器材还能再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