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主线贯穿,首尾呼应,拓展真实,关于《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的教... [复制链接]

1#

有幸一起参与了黄老师《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的教学设计。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实验的改进也作为本课的一条主线,贯穿了整个教学,既让学生探究了热在水中的变化,更让学生体验了通过不断改进实验,成功探究问题的过程。


我们用一组对比演示实验,开始以魔术的噱头吸引学生,结尾又以科学的名义进行揭秘,既对热在水中发生“对流”的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又对“对流”和“传导”两种热传递方式的快慢进行了对比研究。


我们在结尾的拓展中,从北方暖气片装下面推理出是否要将空调也应该装下面?引发学生对生活真实问题的思考,生活问题并不总是单一科学原理的应用,往往需要多重原理的综合运用,如何兼顾空调制冷与制热的需求,是一个更符合真实需求的问题,机械套用课堂所学,是无法顺利解决的。



本主题由 进化管理员 徐玉红 于 2023/3/31 22:49:03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一、以实验改进作为主线贯穿教学

在本课的教材中,实验一只是单纯的水进行加热,观察现象。但这样观察是很难观察到水的流动的,一般就是看到气泡不断地上升。但气泡的上升,并不能代表水的流动,气泡是因为空气轻而上浮的。至于上部的水是否变热了,只能说,从其他的各种现象以及生活经验看,一定是热了,但何时热的,怎么热的,也是无法直接观察的。

所以在教材的后一页,通过学生对话的形式,提出了是否可以加入感温粉末,观察水的流动以及通过颜色变化观察热的变化情况。

所以在实验一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达成一种共识,对于水的上端是否热了,以及水是怎么变热的,通过直接观察水的加热,现象是很不明显的,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所以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改进。


TOP
3#

怎么改进呢?不少学生提出了加热有色液体,教师也给与了肯定。不过,最终教师给出了感温粉末这种材料。选择这种材料而没有选择有色液体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符合教材设定。二是确实只有感温粉末可以看到热的变化情况,有色液体是看不出的。三是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加入感温粉末的溶液,最终是从液面的最上面开始慢慢向下变白的,几位参与磨课的老师,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结果,底端加热,却是从顶端逐渐变白。虽然作为教师我们都能试图解释这种现象,但对平常的认知,还是起到了不小的冲突。我们以为至少底部会比较白,或者底部到顶部的热水上升的沿途位置,这一段是白色的。

这种现象显然对学生的认知也起到了巨大的冲击,学生都以为是一点一点向上变白的,但结果却完全相反。学生猜测,应该是热水不断上升的结果,内部的水可能在流动。另外感温粉末并不完全溶与水,一些未溶解的颗粒混在水中,也确实能颗粒在不停地运动,能间接感受到水的流动。



TOP
4#

看到了热量的变化情况,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到水的流动情况呢?而且是能够持续地观察到?教师又提出了第二次实验改进的需求。有学生提出色素,但色素可能很快就与谁完全混合了,观察时间较短。也有学生提出加入小颗粒,微小颗粒的加入,可以使它们随着水的对流不停地运动,正好符合了“持续观察到水的运动”的要求。在第三次实验中,教师使用了茶叶末作为小颗粒,泡开过的茶叶末,会直接沉入水底,由于茶叶末特别轻,然后随着水的加热,很快就会跟着运动起来,能够持续地观察到茶叶末随着热流上升,升到上面后又逐渐下降,循环往复。

通过两次实验改进,学生都是主动参与到了改进过程,并提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意见。既探究了水的对流现象,又经历了探究现象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感受到实验改进的需求与成效。相信学生在日后的研究中,也会下意识地考虑如何改进实验做法,以获得更加清晰准确的结果。


TOP
5#

二、魔术与科学收尾呼应,将“对流”与“传导”进行对比呈现。

由于这节课是跳过前面几节课直接上的,所以学生并没有掌握“传导”的热传递方式。那么如何将热的对流与传导巧妙地融入到这节课的教学中呢?

在课前谈话中,教师以魔术的噱头,同时展示了一冷一热两瓶水对接,既能实现快速混合,又能实现互不干涉的效果。

在完成三组实验后,学生已经了解了热的对流现象。此时学生以掌握的科学原理,解释了两组瓶子的不同现象。此时,课堂已经经过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发现,原先完全不会混合的两瓶水,在对接处已经慢慢有了混合的迹象。这说明,热水在上,冷水在下,相互之间也逐渐发生了热传递,而且是非常缓慢的热传递。

正是因为在课的一开始,我们同时呈现两组水瓶的混合,才能在课的结尾时,观察到水的热传导现象。此时,教师揭示,水除了对流的方式传热,也有传导的方式传热,而且对流的方式传热,速度远远快于传导的方式传热。

这里既向学生传达了水的热传递不止一种方式这个信息,也巧妙地运用了半个多小时,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对流传热的速度远远快于传导传热的速度。


TOP
6#

三、真实的生活是多种科学原理的综合应用,不可机械套用课堂所学。

学以致用,始终是我们教学最终目标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对流的传传递方式有了很好的了解,也能从液体的对流顺利地迁移到气体的对流,并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暖气片要装在墙面下部的原因。

顺着本节课的思路,在拓展环节中,教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是不是我们的空调也应该装在下面才能实现更好地制热呢?这个问题听上去好像是对的,热气上升,制暖效果才会更好啊。但这个问题听起来又是荒谬的,实际中空调都是装上面的,从来没有人装下面。那这是怎么回事呢?聪明的同学会想到,空调不仅制热,更需要制冷啊,机械地套用今天课堂所学,就会产生空调装下面的荒谬想法。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如何同时兼顾空调的制热与制冷。通过这个问题,更让学生意识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科学原理,不能机械地套用课堂所学。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3-03-27 21:26:51
TOP
7#

最后,关于感温粉末做一些解释。
首先,感温粉末是不溶于水的,会直接浮在水上,但能溶与油和酒精。这节课中,感温粉末与水的混合是先溶与酒精,再溶与水的。
其次,教材中说的,借助感温粉末既要观察到水的流动,又要观察到颜色的变化,两者可以同时实现吗?
后来经过多次实验,是可以的,感温粉末过量加入后,会有一些粉末沉入水底,当然,也有更多粉末浮在水上,那借助这些沉入水底的粉末就能看到随着对流现象,上下运动了。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3-03-27 21:38:14
TOP
8#

用红墨水做演示,用茶叶末进行分组操作,红绿配挺好。
茶叶紧密联系生活,这个选材极好。
TOP
9#

用红墨水做演示,用茶叶末进行分组操作,红绿配挺好。
茶叶紧密联系生活,这个选材极好。
欣然 发表于 2023/3/27 21:37:51
不是红墨水哦,建议细读3楼的文字,会有意外发现
TOP
10#

做研究性教师,潜心于教学研究,向傅老师学习
TOP
11#

我也上了这节课的教研课,孩子们第一反应是从热源往上传递(因为有了热在金属中传递的学习),接着用温度计测量上下两部分的温度发现并不是预想的那样,然后再加入色素灯可视性的材料进行观察得出热对流的概念。
TOP
12#

非常详细的一篇心得,学习了,真实展现了一堂课的过程和设计意图
TOP
13#

对教材的把我非常准确!
TOP
14#

感温油墨还能这样使用,学习了
TOP
15#

红墨水的这个实验对比效果真的很明显
TOP
16#

实验改进的太好了,运用了很多材料,让现象更明显
TOP
17#

第二个实验用极少的高锰酸钾颗粒,现象也是挺明显的。
TOP
18#

第二个实验用极少的高锰酸钾颗粒,现象也是挺明显的。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23/3/28 16:50:31
看自己取舍,一个是生活常见物品,一个是化学药品,现在小学科学仪器室里高锰酸钾已经不是常备化学药品了
TOP
19#

感谢傅老师的分享,之前也用了感温粉末,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好,今天学习了感温粉末的处理和茶叶末的运用。
TOP
20#

在不断改进中提高实验效果,赞。
TOP
21#

之前上课都用红墨水,现象也很明显。看了楼主的用有色粉末的意外发现,迫不及待想要尝试一下。
TOP
22#

一节精彩难忘的课离不开老师的精心设计,学习啦
TOP
23#

第二个实验的改造下次想试试看,感谢分享
TOP
24#

一、以实验改进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在本课的教材中,实验一只是单纯的水进行加热,观察现象。但这样观察是很难观察到水的流动的,一般就是看到气泡不断地上升。但气泡的上升,并不能代表水的流动,气泡是因为空气轻而上浮的。至于上部的水是否变热了,只能说,从
傅蒋 发表于 2023/3/27 21:22:13
关于空调安装上和下的议论,这个问题印象很深,第一次见傅老师的时候你跟我们分享过这一个点
TOP
25#

不能套用机械所学,一下子升华了
TOP
26#

是的,空调的问题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加热和制冷共用同一个原理,但实际操作又是不一样的,
TOP
27#

这节课我们也试过,请学生一起来参与实验改进为主线不错!但是感温粉末现象不太清楚!
TOP
28#

这节课还没上,可以借鉴,谢谢分享。
TOP
29#

这节课我们也试过,请学生一起来参与实验改进为主线不错!但是感温粉末现象不太清楚!
徐玉红 发表于 2023/3/31 22:50:47
高温粉末配置时量的多少关键,少了现象就不清晰,多了还能看到颗粒的滚动
TOP
30#

老师们精彩的设计,呈现出精彩的课堂。用感温粉末的效果比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产生矛盾冲突,激发求知欲,促发深度思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