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创”模型支架,“解”思维之难》——以模型建构在小学科学探... [复制链接]

1#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研究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一般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来表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大到浩瀚宇宙,小到各种微粒,有些科学现象和规律既抽象又复杂,科学研究中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及规律,这是一个构建模型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法。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最后编辑博文王梦婧 最后编辑于 2023-03-12 22:22:21
本主题由 进化管理员 影随心动 于 2023/3/13 15:31:34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通过实物、图像、思维建模等科学方法,搭建
“脚手架”,“解”识记与理解、分析与应用、评价与创造等思维之难。
正是在这样的建模活动中,学生逐步形成、内化相关的科学概念,亲历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并通过自主归纳与整理,使之成为方法和规律的“发现者”。

    在课堂教学应用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溯源学生科学学习的思维路径,灵活适切地采用模型法,解“思维”之难。


TOP
3#

  

最后编辑博文王梦婧 最后编辑于 2023-03-12 22:36:06
TOP
4#

   下列器材构建斜面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论证斜面是否省力。在建构斜面模型实验过程中,获得实验数据,通过调整斜面模型坡度,探究“如何使斜面更省力”进行横向、纵深有层次的数据分析,学生的思维螺旋式进阶发展。

   学生的思维基于生活经验,对于“斜面是省力的”,有感性的认知,但无直观、理性的论证。简化外在,还原本质,构建斜面模型,用数据来论证观点,理性思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TOP
5#

  《认识星座》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北斗七星,虽然学生画的七颗恒星位置还不太准确,但基本上能将日常观察到的北斗七星的勺子的形状表示出来。接着,初建模型,教师准备模型——直立在铁架台上的7根长杆,每根秆长度一样,顶端套有可以上下移动的7颗泡沫球,让学生摆出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平面图形。学生空间感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发现在一定的位置观察,虽然每组都能看到7个泡沫球呈现勺子状,但每组的摆法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有几组是7颗排成一排,有几组的泡沫小球有高低错落。与众不同的摆法让学生的认知冲突就形成了。教师再出示一份七颗星与地球距离的数据资料,让学生再次建模,对原来的模型修改、完善,促进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本案例中,学生从一开始二维、平面的思维,进过建模,发展为三维、立体的,拓宽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而且认识事物的思维也更全面。在建模之前学生对北斗七星的认知停留在形状——勺子,但建模之后还知道了距离、位置、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同时模型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增加感受,感知建模的优势,很方便,直观有效。


TOP
6#

  学生肺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肺是如何工作,实现吸气和呼气,学生并没有深刻的感知,学生无法体会动态变化的过程。但真实的材料又难以获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气球来建构呼吸模型,寻找让气球一鼓一瘪的方法,动态模拟呼吸的过程,趣化建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依赖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气球变大变小的过程恰好与肺的动态变化相似,通过建模,演绎推理事物的动态变化,验证科学原理,复现科学现象。


TOP
7#


TOP
8#

  《太阳系大家庭》一课中,聚焦环节,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所认识的太阳系,学生基于原有的认知构建概念,用建模的方法暴露学生关于太阳系的初始认知(图3),学生能画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且对于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及行星的一些特征也有了解,但对于八大行星的大小没有相对准确的认知,太阳系的其他成员也并没有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太阳系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深入,对这些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深化。


          

TOP
9#

  在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本单元中建构了实物模型——呼吸模型、牙齿模型、消化模型等,帮助学生认识人体内部的结构,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基于大单元教学,人体是动态变化的发展个体,因此,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做成相应的动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从不同的视角来构建科学概念,带来不同的认知,扩张思维广度。


TOP
10#

  基于学生发展水平逐层递进的过程,学生在一次次的模型建构中,不断交流、探讨、质疑,让模型通过不断地修正、完善,一步步逼近真实。将片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进阶设计,思维螺旋上升


TOP
11#


TOP
12#


  有了形象的微观模型,从中内化为思维模型,解释一系列相似的科学现象,实现思维的迁移。如:年级时,引导学生发现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就可以利用思维模型来解释,帮助理解。有了这个基础,在学习六年级中《物质的变化》单元,对于滴水成冰、木已成舟的变化属于哪种变化时,有了上述的思维模型,这个难点引刃而解,实现对知识的延续和迁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




TOP
13#

  《生物多样性》单元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及生活经验,能感悟到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物,所以对于生物的多样性,学生也有自己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片段的、零散的。通过思维导图,加工整理信息,梳理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知识结构,形成概念体系,对学科核心概念——生命的延续与进化系统的认识。


TOP
14#

  新改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对于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基于项目驱动:在学校操场上建一座塔台,以供足球教练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在了解其他工程——住房、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塔台模型,通过合作与交流,测试与评价,在不断建构及改进中发展创新思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TOP
15#


TOP
16#

建模思维一种很重要的科学素养,学生因为接触的不多,对于建模意识还不是很强。
TOP
17#

宇宙单元学生能有比较深的建模体验
TOP
18#

学生建模的过程也是思维提升的过程
TOP
19#

再次看你的各级标,感觉可否有缩短精简的空间。
吕坚
TOP
20#

听王老师一整理发现有好多实验需要用到建模了。
TOP
21#

一篇好文章,认真学习
TOP
22#

从各年级各单元教材进行了分析,楼主对整个教材进行了建模
TOP
23#

通过实物、图像、思维建模等科学方法,搭建“脚手架”,“解”识记与理解、分析与应用、评价与创造等思维之难,这就是模型建构的意义
TOP
24#

全方位解析模型建构,学习了
TOP
25#

感谢老师分享 ,看得出来老师在平时非常用心
TOP
26#

宇宙单元的模型建构很丰富,每一课都值得我们细究
TOP
27#

建模很重要,感谢老师的分享!
TOP
28#

建模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
TOP
29#

总结非常细致,原来这么多的内容都用到了模型,感谢您的分享
TOP
30#

建模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好的模型能打开学生的科学思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