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迁移的学习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学习!
科学课堂中,有时确实会有一些浅层学习的现象。有时候还是自己会讲很多,盯着教学目标,忽视了孩子们的自我成长。
最近在上《蚯蚓的选择》,在上课的时候自己也很困惑。课堂引入:从哪里可以抓到蚯蚓?孩子很快可以总结出“阴暗潮湿”的知识点,进而进行下一环节,实验……在过程中,探究是不是真探究?又如何实施深度学习?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思考,日常的课堂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深度学习课堂的特点: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迁移与应用;反思与评价。
《有关光的思考》老师说到的两点:1、光源的定义2、暗箱苹果。几轮上下来,我也有这样的感触,其中第一点光源的定义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基本都能较好掌握,但第二点暗箱苹果,学生确实存在很大困惑,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这样的想法:在暗箱里只要我观察的时间足够长,我还是可以依稀看到暗箱里的苹果。(因为平时生活经验,晚上关灯之后,刚开始什么也看不到,但过了一小会儿就能看到了,所以学生觉得,暗箱里面只要观察时间足够久也能看到,这是和生活经验的冲突,如何利用好这种错误“前概念”,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老师说的苹果、镜子、小电灯的预测很精彩,比暗箱苹果更好!针对学生原有前概念,唤醒的过程很赞!
活动与体验,核心活动需要精心设计!
学生通过搭建口腔模型了解口腔结构;体验咀嚼实(补充填空脚本设计)。
迁移和应用,体现在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光的反射现象》,如何设计核心活动?
我平时的课堂也会注意有几个板块,也会注意到几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结,但是老师说的“上一个环节的结果在下一个环节中的应用,并且推进后续学习环节”,确实是更为精妙!设计是有内在联结的,从挑战一到挑战二,不断推进学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的灵活提取!系统性和应用性在前一种可以得到提升!
挑战一:设计光路图,一次反射反光击球
挑战二:二次反射,桶底探宝。
反思与评价,对自我和他人的评判,给观点分类。
这个贴图的设计很新颖,之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每组都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但老师的贴法不一样!相同的覆盖,不同的穷尽!这样有相同观点的融合,又有不同观点的碰撞!真的很赞!而且评价维度既有组间,又有组内,评价机制丰富!对自己、对同伴,都有深入思考!
三大策略:情境连接策略;思维外显策略;深度互动策略。
情境中可以实现生动的学习,就是以一个学习事件,囊括素养目标,建构可迁移的素养。希望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路径和方法,所以需要思维外显。图说思维,设计图外显,便利贴外显(随时调整,修正),问答外显(研讨环节直指思维的生长点、本质),这是一个很好的思维外显方法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候困惑于学生到底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听了老师的讲解,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思维的过程、学习的效果!
小车调试过程中,自我调试表,始终在向学习过程中自我驱动。评价、挑战、合作促进生生互动。核心活动中,理解核心概念!我觉得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体验、思考、摸索,而不是为了教学的“知识目标”去“教”书。课堂形式,还是需要老师很用心去设计,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真正的“成长”,得到的是“渔”而不仅是“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