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处比较,两处迁移。《电和磁》一课的教学思考与课堂实践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电和磁》一课是六上第四单元中开启电磁教学的第一课。这一课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电和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知识点,其中也有很多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我通过三处比较,让学生一步一步发现通电导线中的电产生了磁性,而且这种磁性的磁极类似于环形磁铁。又通过两处迁移,激发学生改进电磁技术的需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思考出增大磁性的两种方法。


比较一:

将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的现象与铁和磁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导线通电后很可能产生了磁性。——在比较中寻找相似性。

课堂一开始,从磁铁,铁钉,铜导线,哪个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这个问题引入。首先,磁铁既能吸引,也能排斥。然后,又请学生上台演示,铁钉只能产生吸引,即使倾斜放置后,磁针最终会与铁钉平行。两种现象有明显的区别。

当第一个实验结束后,我让学生思考:“小磁针的偏转现象与铁相似还是与磁铁相似?”学生发现,当通电导线平行放置后,导线出现类似“排斥”的现象,与铁完全不同,与磁铁有一些相似。教师提示,如果有一枚磁性很微弱的磁铁放在这个位置,就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通过两种现象的对比,在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情况下,也很自然地得出通电导线很可能产生的是磁性。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2-12-02 23:18:47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22/12/3 16:55:4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比较二:
将通电铜导线与通电铁导线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是电产生了磁性,而不是铜产生了磁性。——在对比中排除可能性

在得出产生磁性后,让学生思考到底是电发生了变化产生磁性,还是铜改变了性质,产生磁性?怎么去解释这个问题呢?靠现有实验结果,我感觉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万一通电后是铜的性质发生变化了呢?所以我又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比较。
我提示学生,当实验中有两个变量时,我们一般可以做……
学生答:可以做对比实验。
问,那么把哪一个材料换掉呢?换成什么呢?
学生答:可以把铜换成铁。
我拿出为学生准备好的铁导线实验器材,请学生上台演示,发现原本只会产生吸引现象的铁,通电后也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出现类似“排斥”的现象了。所以,大家得出结论,是电产生了磁。



比较三:
将带磁性的通电线圈与条形、U型、环形磁铁进行比较,直观认识通电线圈的磁性表现。——在类比中增强直观性

导线通电后虽然产生了磁性,但它的磁极却是种令人捉摸不定的东西。特别是,一般我们总是会错误地认为单根通电导线的两极是在导线的两端,那不是两侧。
在课堂的最后,我再次让学生做了第三次对比。通过形状的比较,学生就能自然地感觉通电线圈与环形磁铁相似。所以它的磁极可能就在两侧。当我们将线圈想象成环形磁铁,中间放上小磁针后,磁针的偏转现象就一清二楚了。我还从线圈中抽出一根导线,告诉它的磁极应该是和整个线圈一致的,这样,整节课中磁针的偏转现象就都能解释了。这个比较,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了电生磁的变化,建立线圈的磁铁模型,也为后面电磁铁的磁极学习做好铺垫。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2-12-02 23:05:15
TOP
3#

迁移一:
    迁移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感受到发现技术到制造工具的过程与需求。

完成第一个实验发现小磁针偏转现象后,为什么要做另两个实验,只是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吗?我认为这可以理解为一项技术的发现到实用化工具制造的过程,特别是结合后面电磁铁一课,磁性从微弱,到明显,再到能吸铁,从一项技术逐渐发展成一种可以实用化的工具。所以我将显微镜工具的进化过程迁移到此处,让学生对探索增加磁性,使小磁针发生更大偏转产生实际的需求。
最早诞生的显微镜只有9倍,无法观察微观世界
——通电导线最初诞生的磁性也很微弱,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显微镜经历一系列的改进与发展,进化成能放大数千倍甚至几万几十万倍的工具。
——电生磁的技术也需要不断进化,所以首先要想办法增大磁性,让小磁针发生更大偏转。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2-12-02 23:20:19
TOP
4#

迁移二:
    迁移显微镜增大倍数的两种方式,自然地引出增大电流和叠加导线的两种方法。

增大磁性可以通过短路和线圈的两种方式。短路也许教师少许提示,还有学生能回答出,但类似线圈的方法想要学生自己想到确实很困难。但真的没有办法引导吗?
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的想法,但我也想让学生自己能得出需要的结论。所以我将第一单元中显微镜增大倍数的方法迁移到此处。
显微镜增大倍数的方法一:将一枚镜片的放大倍率打磨到极致。列文虎克用一枚镜片实现了两三百倍的放大倍率。
——将电路短路,让经过一根导线的电流增大到极致。
显微镜增大倍数的方法二:通过叠加镜片,达到更大的放大倍率。
——思考,想要增大磁性,还能叠加什么?
开始有的学生想到叠加电池,但这仍旧是增加了一根导线的电流。
很快,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叠加导线,将很多条导线缠绕起来,放到小磁针附近。于是,线圈的雏形就自然而然地在学生脑海中诞生了。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2-12-02 23:18:02
TOP
5#

三比较,两迁移,让这节课焕发了新活力,在比较中一步一步解开了学生的疑惑
TOP
6#

很有想法,电产生磁,在对比中顿悟
TOP
7#

“指南针”上墙,板书简洁直观
TOP
8#

“铁导线”通电之后也会产生类似“排斥”的现象,这个是我所不曾想过的,感谢傅老师又打开了思路。知识的迁移,让电磁铁的深入研究也更加的自然~~
TOP
9#

傅老师感觉有很深的教学智慧,每次看傅老师的帖子都能收获很多。
TOP
10#

很佩服傅老师将《电和磁》一课的探究活动做到如此透彻。原本这一课的容量就比较大,傅老师“三比较,两迁移”之后,太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了。
TOP
11#

用显微镜来迁移,真赞。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感受到发现技术到制造工具的过程与需求。(这一点正是知识的应用,学以致用)
TOP
12#

傅老师的思考特别的深入。
TOP
13#

回复 10楼屠琴的帖子

就只是线圈提前给他们绕好了,整节课基本没怎么超时
TOP
14#

这节课这样的设计,很有新意,赞一个!加精!
TOP
15#

y有想法,有实践,有收获!用心的老师最棒。
TOP
16#

正好上到电磁铁,不一样的上法,学习啦!
TOP
17#

从细微处对比,考虑的很周到,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迁移到显微镜的发展,将知识融会贯通
TOP
18#

迁移显微镜增大倍数的两种方式,引出增大电流和叠加导线的两种方法,这一点想法特别好
TOP
19#

傅老师的课堂很有深度,很有思维含量。
TOP
20#

很有想法,电产生磁,在对比中顿悟
TOP
21#

傅老师的课堂教学思考、拓展、迁移、应用能力值得我学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更难的是技术、工具进步的渗透,给学生有理有据的分析,经历一场科学家的探究之旅,经历一场工具与技术的革新之旅,在课堂中娓娓道来,让人深思。
TOP
22#

学生在一次次比较中,对于电产生磁这一概念越来越深入。收藏先,值得细细研读
TOP
23#

回复 2楼傅蒋的帖子

三次对比,把学生的疑惑点解释得明明白白,通电导线的磁极在两侧的类比跟老师空讲相比,真实可观
TOP
24#

两处迁移使得学生的思维提升,不拘泥于这一节课要传达的知识
TOP
25#

傅老师整体设计很有深意,特别是在对于学生思维上利用材料层层深入。
TOP
26#

很佩服傅老师的认真,向傅老师学习,看了傅老师的帖子受益匪浅。
TOP
27#

用多种方式不断比较验证,提取证据,得出实验结论。
TOP
28#

通过三比较两迁移,彻底激发了孩子的思维,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高质。
TOP
29#

迁移二:
    迁移显微镜增大倍数的两种方式,自然地引出增大电流和叠加导线的两种方法。
增大磁性可以通过短路和线圈的两种方式。短路也许教师少许提示,还有学生能回答出,但类似线圈的方法想要学生自己想到确实很困难。但真的没有办法引导吗?
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的想法,但我也想让学生自己能得出需要的结论。所以我将第一单元中显微镜增大倍数的方法迁
傅蒋 发表于 2022/12/2 22:46:59
显微镜镜片的叠加效果迁移到导线的叠加效果,这个引导很不错!
TOP
30#

傅老师的教学总是有深度的思考,但又可以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佩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