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吴兴区小学科学网络研修专帖(综合组)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吴兴区小学科学网络研修专帖(综合组)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占位
TOP
4#

占位1
TOP
5#

占位3
TOP
6#

占位2
TOP
7#

占位4
TOP
8#

占位5
TOP
9#

听了唐自华副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鉴古知今—从气候历史看碳中和》讲座后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认识。唐老师从多角度,多跨度为我们解释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人类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对大气碳排放的影响已经超过了过去2亿年的水平。而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极端天气和冰盖消失,海平面上升,更让人担忧的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遭到空前的威胁。人类应积极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
TOP
10#

我们可以知道气候变化是人为导致的,应对气候变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合作的问题,从我们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到后来大家都知道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到2009年有哥本哈根会议,有2015年有巴黎协定,我们每年气候变化这件事情在联合国都要开气候峰会。从讲座中,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的碳排放已经达到这么多,甚至将来会更多,所以,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以前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是2060年前。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国家2009年开始就提出相应的减排目标了,2009年提出2020年的目标比05年碳排放的强度要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在15%左右,是一个相对的指标。我们国家面对碳中和是非常困难的,它的过渡时间比发达国家平均60年的过渡期减少了一半,我们中国只有30年,它的难度远超发达国家。所以,我也希望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应该多向孩子们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TOP
11#

听完唐专家的讲座,真心佩服这些科学家们所做的贡献,太伟大了,也再次深刻认识到:碳中和、温室效应等词的前世今生。唐老师从测量体温入手,到地球变暖,很自然,也很容易对比。然而全球变暖并没有像体温计那样一测即可,也没有像体温变化那么明显,那么全球变暖到底怎么知道的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连串问题迎刃而出,唐老师娓娓道来。我觉得今天的讲座内容很适合给学生看看,或许比老师们讲、比在书本上看更加震撼人心。期待中
TOP
12#

12月15日晚上的网络研修中,聆听唐自华副研究员《鉴古知今—从气候历史看碳中和》的讲座,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有了更多的理解。唐研究院用1850—1900年和2001-2020的平均气温的对比,1850年以来气温变化,以及通过南极冰点二氧化碳检测等数据论证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和二氧化碳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让我们担忧,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持续增高,尤其是近几年,含量大幅上升,并且这个因素对气温的影响还未显现。所以全世界和我们国家都出台相应政策,基于这些后去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教育时,会多很多底气和感性认知。
TOP
13#

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许多时候我们也会质疑一些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唐博士的讲座上给大家展示了许多方法以及思维的模型。比如在为了推断古时地球的温度,科学家依赖于一些间接方法和技术来完成,这些方法或者技术就是气候指标,包括冰芯,植被,化石,湖泊和海洋沉积物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底层逻辑更需要大量的分析。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对于实验现象的直接观测、数据的简单分析等相对做的比较扎实,而对于基于证据与逻辑、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等方面还需不断加强。





TOP
14#

熊熊家族,加油哦!希望看到更多的分享。
TOP
15#

听了唐自华副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鉴古知今—从气候历史看碳中和》讲座后我特意去查了资料。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持续走高。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和对化石能源的强劲需求持续推高全球二氧化碳排放。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高达341.7亿吨。新冠疫情造成2020年全球排放大幅减少,预计经济复苏后温室气体排放将恢复上升势头。气候变化导致地球2017年的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了1°C。按目前的排放速度,全球气温到本世纪末将灾难性地上升3°C以上,远超《巴黎协定》的目标。
如不加以控制,气候变化或将危及人类未来。气候变化加剧干旱、热浪、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并导致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后果。如不加以控制,气候变化将对地球造成全方位影响,并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升温1.5°C特别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C以下将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带来的风险;而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C,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会有更多益处。
TOP
16#

在听取了唐自华老师带来的《鉴古知今——从气候历史看碳中和》讲座后,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两点:一是满屏数据的呈现;二是人类社会活动与科学研究的联系。
通过历史上人类社会活动与碳含量数据的变化,发现两者间神奇的关联,反映出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警戒人类要急需关注。
我认为讲座中数据的呈现形式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与借鉴。呈现的图表都需要经历大量数据的搜集与实验才能得到,充分肯定了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细致,体现了科学家(气象学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毅力。
总之,全球变暖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因为它对人类的生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致命的。因此,全世界和我国都出台了应对政策,而基于唐老师讲座中的大量数据,便能很好的理解国家相应政策出台的原因,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教育,让教育变得更接地气。
TOP
17#

科学家带来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情况还是很有震撼力的。能及时记录自己的听后感受,理解会更深刻。
TOP
18#

唐老师的讲座,不仅讲述了“双碳”的科学内涵,更从“双碳”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切入,讲到了气候变化这个更广泛的议题,并阐述了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以及未来的风险,进而为公众理解“双碳”奠定了科学基础。对于这个国际性的问题,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把挑战变成机遇,进而推动绿色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对于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从政策与路径、关键技术、主要经济政策手段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探讨,最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进行了升华,因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所以碳中和离不开全球合作,我们也在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着全球气候治理的促进者,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贡献者,全球气候治理的广泛合作者,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科技创新者等角色。
TOP
19#

听了唐老师的讲座,感觉自己的认知还是狭隘了一些,实际上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分析过程,科学家需要借助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分析,而且气象站越密集,得到的数据也越精确。实际上小朋友对“全球变暖”的认知也是片面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用更全面的方式让学生打开思维,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验模型的分析了解到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可以采用像唐老师的问题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全球变暖,真的假的?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激发。
TOP
20#

看到研训的主题《鉴古知今—从气候历史看碳中和》,对于碳中和这个词还不是很了解,专门查了资料,认识了碳达峰,碳中和这两个词。唐老师的讲座,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之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我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同时是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
TOP
21#

听了唐自华副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鉴古知今—从气候历史看碳中和》讲座后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碳达峰,碳中和有了一定新的认识。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进程加快,碳中和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我国的碳中和目标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同时是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碳达峰是指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和吸收之间达到平衡,即实现人为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我国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与我国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高度契合,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乃至21世纪中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TOP
22#

碳中和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是全球第一排放大国,2019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是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6.7%(UNEP,2020)。但人均排放量和历史排放量并不高。2019年我国人均排放量在G20国家中位居第10位,仅是美国的一半(Statista,2020);我国历史排放量(1751-2017年)仅占全球的12.7%,是美国的一半,也远低于欧盟28国的22%(OurWorldinData,2019)。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任。正如丁仲礼院士所言(2009):“要发展就难免排放,排放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排放权即发展权。”尽管如此,我国仍于2020年9月作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为全球作出了表率,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能把碳中和错误理解成负担,它是责任,是使命,更是机遇。————月河小学教育集团     陈琳
TOP
23#

碳中和是目前最热的话题。其实地球生命发展的历史,就是碳基生命和碳基能源演进的历史,碳中和是历史的常态,如果碳中和状态改变,碳基生命就会失去依托。就连碳基能源的形成,也是历史时期碳中和循环演进的产物。听了唐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专业讲解,对碳中和有了更多的认识,丰富了很多拓展知识,也为项目化学习的思考提供方向。
TOP
24#

        唐自华副研究员讲座开始时说自己为孩子上报体温,会详细记录用的什么体温计测在什么部位,想想确实是这样,在课堂中经常跟学生说,做实验时要控制变量,条件不一样了,这个结果也不一样了,这也让我明白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还需要渗透让学生将科学的方法也要应用在生活中。
        还有在一组折线图分析中,我看到了曾经在作业中出现过,学生有异议的数据,那个时候我也只是简单说了一下,真的有点惭愧,因为自己也没有真正去了解前因后果,如果当时有了唐副研究员的讲座我就可以放给学生看了,让学生不仅看到结论,更重要的是看到结果的来龙去脉,这也要求了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有终生学习的态度,要及时补充知识。
TOP
25#

感谢吴兴小科网络研修和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提供的学习机会,有幸聆听了唐博士的讲座,这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学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去了解学习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对地球的影响。我们也应去教育我们的孩子,一起从意识、行为方面去保护环境。

最后编辑why 最后编辑于 2022-12-29 22:25:52
TOP
26#

        听了唐自华老师的《鉴古知今——从气候历史看碳中和》讲座,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全球变暖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收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唐老师用满屏的数据客观地反应了当今地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对于我们一线老师而言,在教授学生人类环境相关的科学课时,总是定性地分析,我们也可以客观数据展现给学生,定量的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也为这类课程的教授指引了一些方向。客观的分析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环境被破坏的认识,从而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TOP
27#

回忆唐自华老师带来的《鉴古知今——从气候历史看碳中和》讲座,感触极深的有两点:一是专业性,满屏数据的呈现;二是关联性,人类社会活动与科学研究的联系。这两点在我们平时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其中讲座中大量专业数据的呈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尤其是高段教学中,专业的数据、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进一步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第二点则是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联系,科学家的大量艰苦的、坚持不懈的研究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生活,我们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另外,通过讲座,我加深了对碳中和的认识,也更进一步认识到环境变化趋势和应对趋势,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TOP
28#

2023年的第一期网络研修中,应特将评价嵌入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经验对我促动很大。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评价不再是评判学生学习和表现等,而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反思教学的工具,应特从认真倾听到学会合作,完成任务到学习发生,自主学习到自我反思,展示了他们团队在践行新时代评价的探索,给我们指引了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
TOP
29#

非常有幸听了应小敏老师对“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让评价嵌入学习活动。评价前置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题,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这也非常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让教师更加重视评价所侧重的各种相关因素,让评价贯穿整堂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展示的一部分。这次的讲座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有更多的想法和探索。
TOP
30#

非常有幸,及时参与了2023年的第一场每月研修,今天是由应特带来的讲座《实践,让评价嵌入学习活动》。在这里我感触较深的是如何让学生从“完成任务”到“学习发生”。应特提到周文叶博士说过“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评价设计好,并让评价伴随学习全过程——为学生设计自我监控、自我判断、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框架”。我个人也认为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评价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作为一名科学老师,任教班级较多是普遍现象,这其实对于我们的教学研究是有一定好处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一节新课第一次授课和第三、四次授课,教学目标地达成是有差异的。这其实也是我们在不断地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地学习状况,评价教学地成效,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编辑呼呼芷竹 最后编辑于 2023-01-17 13:53:4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