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舟山市定海区舟嵊小学 屠琴老师
我的听课反思:
1、课前谈话是学生介绍自己参观过的纪念馆、博物馆,紧接着在导入部分介绍教室内的小型地球科学展览馆,提出了地球结构模型的不完整,由此展开课堂。巧思课前谈话,先声夺人,日常教学中的一些谈话仅仅是不让几分钟无声而尴尬,但利用好课前谈话对课堂导入甚至是课堂内容都有事半功倍之效。
2、环节设计中,以建构地球模型贯穿课堂始终,从了解内部结构到交流讨论如何制作再到评价,形成了完整的学生主导流程,就如屠老师所言她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画廊式参观展览馆趣味性强,地壳馆、地幔馆、地核馆的展示中用上了KT板、平板视频介绍以及各类模型,学生们能自主从获取的大量信息中归纳总结,用关键词记录,这些课前准备需要老师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完成。
3、屠老师的课中模型教具丰富且有改进,先是黑板上的带有刻度的平面结构图板贴,并用上不同颜色、厚度进行直观展示,学生自制的模具则是亚克力板的透明立体模型,边上带有刻度,通过不同颜色超轻粘土填充,学生能清楚看到内部构造,尤其是最后将八分之一个球体逐个拼接起来形成完整地球模型的展示,赢得在场老师的一片惊叹。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老师提出疑问,学生容易在填充过程中把粘土压扁,造成模型误差,可能会有认知上的误区。
4、模型贯穿始终,模型建构思维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因此学生会在建构过程中思考,我应该要作哪些分析?获取哪些信息?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这样的科学思维。
网络教师研讨节选:
教师1:以展览馆的趣味形式形式,让学生开启了一场地球知识畅游,学生借助学习单辅助,有目的得自学连接地球相关知识,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归纳,在教师所能提供的相对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逐渐构筑起地球的内部结构模型
教师2:屠老师以地球的结构是怎样的为抓手,通过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和画廊式参观地壳馆、地幔馆、地核馆这2个活动来学习地球从地表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这一科学观念。每个圈层之间的比例如何?学生在参观地球馆的过程中能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归纳,并尽量按照真实比例建构地球结构模型,学生在处理资料信息后、理解相关概念的同时,发展了科学思维。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契合学生的实践水平能力,还体现了项目式学习的理念。
教师3:从孩子们生活中见识过的博物展览馆,延伸到课堂中的地球科学展览馆,屠老师为了孩子们本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而后提出模型建构任务,原本教材比较浅显的知识,通过画廊式参观学习法,丰满了孩子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为下一步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模环节,学生紧紧围绕评价标准,结合收集到的知识,力求接近真实,在短短的时间内,呈现出了相对比较精致的模型!
研讨环节,各学习小组开展自评、互评,面对他组的质疑,乐于接受建议,并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步修改。最后将各组的模型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球模型,进行下一步的展览,思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
教师4:这样的课很难上,屠老师却上得很精彩。屠老师对展馆的布置很用心,模型,图文,声像结合,让孩子全方位展开学习,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归纳,为后面的“符合地壳结构,越接近真实越好”提供了很好的建模基础,在探究实践环节,1/8模型的设计很有新意,上面的刻度为学生提供了支架,对圈层厚度的理解更深了。每个小组最后合成一个地球模型,很有创意。最后将建好的模型充实展馆内容,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教师5:提出一点想法,在开始学习展览馆填写学习单之前,是否可以增加一块你想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哪方面知识?如厚度,材质,颜色,温度,作用,等等,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去展览馆学习并寻找所需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