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上学期同事参加优质课准备的材料和记录单,本想着这节课会上得轻松些,但是准备了这么多材料,依然还是有很多课堂问题。并且还辛苦准备了如此多的的材料和特意备了记录单,而学生却并没有好好研究,还闷生了一肚子气。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材料准备的充足了,但是任务布置不够清晰。
学生将记录单拿到手之后,他们完全忽略了它(还没有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都需要教师提醒,才会补记录。最关键的是,第一个执教的班级,拿到材料之后,就非常兴奋地拨动橡皮筋,一直在玩材料,忽略了探究任务。并且认为“不发声”是“失败的实验结果”,从记录单的结果来看,只有少数的同学将不发声的橡皮筋状态记录下来,记录的全是发声的橡皮筋状态。
后来的执教中,我换了一个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先找到一组“发声的”和一组“不发声”的状态,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继续找。这样孩子们会更关注“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态”对比。
2.各“玩”各的,证据交流不充分
拿到第二组材料之后,大家一人一样拿走,反复玩,丝毫没有交流的架势。面这个问题,我做了以下调整,组长保管好材料,整组一样一样研究,重点研究振动不明显的音叉和小鼓。将研究对象更加聚焦,并且不会让大家处于过于散漫的状态,这样能更加集中在“找证据”上。最后大家再进行交流,“其他发声的物体也在振动”,对于振动不明显的物体,可以借助“触摸”来感受振动和“轻小的物体”放大振动现象。
实验活动并不是就是实验探究,真的只有在学生沉下心来,有思维参与的活动才能算是实验探究。新课标培训之后,对“科学思维”的重要性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不再只是张罗热闹的科学活动,更多地组织有思维参与的探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