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王京专帖(一、六年级) [复制链接]

31#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初步体会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艰辛而漫长的历史探索过程,并且能够了解到每一种学说在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发展、修正、革新的过程,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获取地球与太阳运动的正确信息。
TOP
32#

三、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反光效果好的小圆贴片、较硬的金属丝、第 1 课中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电筒、记录表
1.    改进地球模型
教师出示地球模型
提问:这是我们在第一节课中做的地球模型,我们该如何改进模型进行模拟实验?
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教师总结改进要点:
(1)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状态改进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实现自转的“地轴”(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倾斜作为事实直接告知学生即可,不必过度延伸)。
(2)在地球模型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贴上1个反光的小圆片,使两个小圆片刚好分别处于白天和黑夜,为了方便观察和交流给小圆片编号“1”和“2”。
TOP
33#

3.通过观看微课进一步了解改进地球模型的方法。
4.出示实验要求:
(1)将“地轴”从地球模型的南极穿入北极穿出。
(2)观察反光贴纸是否能在地球自转一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次昼夜交替现象。
(3)把观察到的现象,用画图的形式记录在活动记录表中。
活动记录表:画出小圆片的亮暗情况
TOP
34#

5.学生改进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研讨:学生借助活动记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7.教师通过微课总结:地球绕地轴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依据地球运动的关键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再改进后的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样的设计,既体现科学的严谨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TOP
35#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预设5分钟)
1.课堂小结
提问:本课进行的昼夜交替模拟实验与前一课中的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预设:引导学生从实验条件、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感受 三方面去表达。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达完成后,指导其总结出关键信息。如:当学生谈到增加了地轴,可以总结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从实验条件方面继续发散思维。)
2.拓展
课后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地球自转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TOP
36#

【疑难解答】
1.    改进地球模型时,怎样才能保证“地轴”从地球模型的南极穿到北极而不发生偏移?
在改进地球模型时要保证“地轴”从地球模型的南极穿到北极不发生偏移,
可以借助筷子或比较细的小木棍等合适的、不会弯曲的工具,将模型从南极到北极钻一个孔,再将金属丝沿着孔从模型的南极穿入北极穿出,就不会发生偏移了。
2.    在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时,为什么要在地球模型上贴两张反光贴纸?
在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室时,贴上反光贴纸更便于学生的观察和交流。而在模型相对的黑夜和白天两个面上各贴一个反光贴纸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仅有昼和夜的交替,还有夜和昼的交替。
TOP
37#

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本课将同第2课、第3课一起解决课程标准里的学段目标——“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转周期,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
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模拟“地球”转动,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但对于地球自转的方向并不是很清楚。在生活中,学生观察到太阳每天是东升西落的,那么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太阳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和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
科学思维: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式认识到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科学探究:在模拟实验中能通过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谁先迎来黎明”;通过“地球椅”、地球模型等模拟实验的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态度责任: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
难点:认识相对运动,感受相对运动,并且联系实际,从而分析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地球仪。
学生: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中国地图、作业本。
TOP
38#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聚焦揭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2.提问:当天开始亮的时候,我们就迎来了黎明。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一样吗?
3.猜一猜: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把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的生活事实提供给学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作为研究地球自转的起点。
二、探究谁先迎来黎明(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中国地图、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一)模拟实验:谁先迎来黎明(预设12分钟)
1.找一找位置:要想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要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3.出示模拟实验的要求:
(1)每个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2)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同学身上贴上写有“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3)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观察谁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谁先迎来黎明;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观察谁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谁先迎来黎明。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5.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也不同。
(二)认识相对运动(预设10分钟)
1.过渡: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动,还是自东向西转动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说说生活经验:我们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当你坐在汽车上,汽车往前进时,窗外的树木是怎么运动的?当汽车往后退时,窗外的树木又是怎么运动的?
3.体验相对运动。
(1)老师这里有一把转椅,当你坐在转椅上,向右转动时,你看到的景物会怎样?当你向左转动时,看到的景物会怎样?
(2)学生体验,说自己的发现。(预设:人向右转动时,看到周围的景物在向左转动;人向左转动时,看到周围的景物在向右转动。)
4.你在生活当中还有类似的体验吗?(预设:坐旋转木马、乘观光电梯时看到的景物移动方向和木马转动、电梯运动的方向也是相反的。)
5.小结:像这样,物体移动的方向和看到的景物的移动方向相反,被称为“相对运动”。
6.提问:设想我们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而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预设:自西向东的。)
(三)再次模拟谁先迎来黎明(预设8分钟)
1.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我们怎样在地球仪上看到北京先迎来黎明呢?
2.微课展示模拟的方法:在地球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小圆片贴在上面,打开手电筒(使其照亮半个地球),慢慢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研讨:
(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个城市先迎来黎明?你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北京,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北京先被太阳照到,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2)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实验观察自转一周时,一个地区只有一次黎明,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也只有一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出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
【设计意图】从地球视角的观察,到相对运动的理解,再到宇宙视角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由浅入深地研究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及形成的天体东升西落现象。
三、课堂小结与拓展(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图片、学生记录单
1.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预设:地球是在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不同的城市迎来黎明的时间也不一样,北京先迎来黎明,乌鲁木齐后迎来黎明。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周围景物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这叫做相对运动。)
2.拓展
出示中国地图,提问:在我国,最早日出和最晚日落的地方,在哪里?请在中国地图中指一指它们的大概位置。
请学生在地图上指一指,说说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作业本上“实践拓展”中的《最晚日落和最早日出的城市》,完成相关的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回顾与梳理,通过在中国地图上寻找最早日出和最晚日落地方的拓展活动达到知识的迁移。
TOP
39#

“教学后思考: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的两个模拟实验中,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这一事实是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依据之一,但“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并不是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地球自西向东转才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在第一个模拟实验中,关注谁先看到“太阳”,其实是在以地球的视角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在第三个模拟实验中,从“太阳”的位置进行观察,其实是在从宇宙视角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这样能更清晰地明确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此外,在第三个模拟实验中还要弄清楚自转一周的过程中,同一个地区迎来了几次黎明,这样也就弄清了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TOP
40#

影长的四季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5课。前面几课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自转现象,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同一物体在不同季节正午时分影子的变化规律,为下一课学习地球绕太阳公转做铺垫。聚焦部分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影一天长短变化规律,提出问题——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吗?探索部分分为四个环节:一是查找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观测日影变化的;二是制作简易圭表;三是用手电筒模拟四季太阳的不同位置,利用制作的圭表测量正午的影子长度变化;四是利用自制圭表,实际观察一年时间。拓展部分让学生观察“北京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表”,对课堂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延续。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特征和自转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地球公转特点的认识还比较欠缺。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看到物体的影子在一天当中不同时段是不一样的,但是没有观察过影子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在模拟实验中感受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随着季节改变呈有规律的变化;并了解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科学思维:用建构模型的方法,认识同一物体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探究实践: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创新性地完成圭表的制作,在模拟实验中能用自制圭表模拟测量同一物体在四季的影长。
态度责任:通过复制古人仪器,感受古人的智慧,体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制圭表,模拟测量四季日影的变化。
难点: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记录大表。
学生:1.每组提供A3卡纸、A4卡纸、刻度尺、双面胶、铅笔、剪刀、手电筒、“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标志物;2.观察记录单。
TOP
41#

一、聚焦(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回忆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长是怎么变化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变化?
2.谈话:四季交替,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吗?
3.板书课题:影长的四季变化。
4.讨论: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来引出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有利于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A3卡纸、A4卡纸、刻度尺、双面胶、铅笔、剪刀、手电筒、“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标志物、观察记录单
(一)查阅资料:了解古人的方法
1.提问:古人也考虑过这个问题,那么他们是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呢?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古人观察日影变化的方法:中国古代使用名叫圭表的天文仪器观察日影长度,圭表由圭和表组成,圭是有刻度的平面,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正午时,表会在圭上投影出暗影,影子长度在四季呈现规律变化,人们还根据影子长短划分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3.学生分享: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了什么?
4.教师结合圭表的图,讲解圭表的结构和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分享收获——教师讲解,学生能更好地对古人的观察工具圭表有具体的了解,从中感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
(二)动手制作圭表
1.过渡: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也来学习下古人,制作一个简易圭表,探究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
2.教师出示材料:A3卡纸、4卡纸、刻度尺、双面胶、铅笔、剪刀。
3.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所给材料制作圭表?
4.交流:分享自己组想到的方法和注意点。
5.出示实验要求:
(1)将表固定在圭上时,表与圭上的“0”刻度对齐,且两者要保持垂直。
(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制作简易圭表。
7.讨论:除了卡纸,生活中我们还能利用哪些材料来制作圭表?鼓励学生在课后用更多的身边材料来制作圭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勇于在课后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有创意地完成圭表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每个同学都动手制作圭表,便于在课后利用自制圭表进行进一步观察。
(三)利用自制圭表,模拟影子长度的变化
1.谈话:要知道一年四季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我们要先知道同一地点正午时分太阳位置的四季变化。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我们知道夏天的太阳比较高,冬天的太阳比较低,而春天、秋天的太阳高度在夏天和冬天之间。
2.微课展示模拟的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记录当手电筒处在不同的高度时,表投射在圭上的影子长度。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将所有组的实验数据在电脑上绘制成柱状图,交流研讨: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影子长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
(预设:(1)同一地点,正午影子在夏天最短,冬天最长,春秋在两者之间;(2)同一地方正午影子长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夏至到秋分到冬至逐渐变长,冬至到春分再回到夏至影长又逐渐变短。)
(四)实际测量
在课后把自制圭表放在正午时分太阳可以照射到的窗边,记录一年四季影子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展示实验过程,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讲解时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实验注意点。展示所有组的数据,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组的数据,再比较其他组的数据,从而找出日影长度的四季变化规律。
三、课堂小结与拓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拓展
(1)思考:所有地方的正午影子长度都随四季变化而规律地变化吗?不同地点,同一时间影子长短一样吗?
(2)除了日影长度随四季变化,还有哪些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呢?出示《北京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表》,学生观察后说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拓展部分先通过两个问题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同时观察数据,了解还有其他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
TOP
42#

.教学后思考:学生在利用所给材料制作圭表时不会做怎么办?
本节课,制作圭表是重点需要解决的环节,学生在拿到材料后可能会碰到以下疑问:(1)“表”怎么固定在“圭”上?(2)“表”无法与“圭”垂直怎么办?(3)刻度怎么画?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尝试制作圭表后提出遇到的问题,再集体讨论解决的办法;其次,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可以考虑播放制作微课,让学生学习微课中的制作方法。
TOP
43#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学习目标而设计。前一课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了它们的变化规律。本节课则尝试探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并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做铺垫。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推理得出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二是初步尝试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但由于四季变化的成因非常复杂,是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角度与方向保持不变,探究难度大,学生理解难度也大。故本课并非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得出科学、准确的四季变化成因,而是纠正学生常见的一个错误观点。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的特点以及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但对于地球的公转特点不甚了解。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较为普遍的错误认识:夏季地球离太阳近,温度高;冬季地球离太阳远,温度低。以学生目前的知识与能力储备难以真正理解四季的成因,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还要在学生心中埋下继续探究的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及模拟实验,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认识到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科学思维:运用模型建构、推理论证等方法归纳地球公转的特点及了解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探究实践: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特征,模拟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通过分析研讨,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特征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无关。
态度责任:在模拟实验中,能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在交流研讨中,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保持继续探索地球运动及四季成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特征模拟地球的运动。
难点: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推理四季变化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地球公转的资料、三球仪。
学生:乒乓球、记号笔、圆盘、课堂作业本。
TOP
44#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出示昼夜交替图片,请学生回忆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
教师小结:我们观测到众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
2.出示四季变化图片,提问:四季的变化也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吗?揭示课题: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板书)。
【设计意图】将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运动相联系,引发学生思考,直接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探索地球的运动与四季变化(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乒乓球、记号笔、圆盘、三球仪
(一)了解地球公转
1.过渡:关于地球的公转,你知道哪些?
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提出思考问题: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2)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3)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会改变吗?
(4)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怎样的?
2.小组阅读。
学生先独立阅读思考,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汇报地球公转的特点。
4.教师小结: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地轴始终倾斜并且方向不变,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二)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过渡:地球公转的特点众多,地球自转的特点也不少,而且地球自转与公转是同时进行的,能不能用一些材料把地球的运动模拟出来帮助我们理解呢?
2.教师出示材料,学生讨论模拟方法。
3.学生交流方法:乒乓球模拟地球,球上画一条线代表赤道,圆盘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让小球在圆盘中运动起来,模拟地球的运动。
4.学生领取材料,开展模拟实验。
5.交流研讨:
(1)我们设计的模拟实验体现了地球运动的哪些特征?
(2)通过模拟,你对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认识或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们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6.教师出示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三)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1.提问:我们现在已经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充分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关系吗?你的证据是什么?
(预设: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四季循环一次也是一年;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的,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离太阳近时是夏天,离太阳远时是冬天。)
2.教师出示地球公转轨道距离与时间表,学生阅读,发表观点。
3.教师出示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示意图,学生阅读,发表观点。
4.教师小结:地球距离太阳近时,北半球是冬天,距离远时,北半球是夏天,而且同一时间,地球的南北半球恰好是相反的季节,地球上的四季变化与公转过程中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5.延伸思考:你现在认为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吗?
教师播放重难点微课: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倾斜并且方向不变,这就导致一年中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个地区,直射时,温度高,斜射时,温度低。
【设计意图】从资料阅读到实验模拟,学生对地球运动特点的认识逐级加深,在此基础上推测出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系,相关数据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反思和修正自己原有的错误认知。
三、课堂小结与拓展(预设5分钟)
1.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地球的公转有哪些了解?
2.拓展
提问: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如果我们想去南半球海边度假,哪几个月去比较合适?
(预设:12、1、2月份,这几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却是南半球的夏季,气候宜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拓展部分的价值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TOP
45#

教学后思考:模拟实验难以模拟出地球运动的特点,价值何在?
学生在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后,可能只是记住了几条自转和公转特征的抽象信息点,很难把两者关联起来。模拟实验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组合成一个整体,并呈现出动态具象的模型。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观察,对地球运动的特点认识得更为深刻,越是难模拟,学生越会想办法了解并尽可能模拟地球运动的每一个特点。在学生模拟实验后,教师可再次演示三球仪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
TOP
46#

教学后思考:学生难以理解近日点地球北半球气温低,远日点北半球气温高怎么办?
开展模拟实验,用浴霸灯模拟太阳,在地球仪北半球选择一个城市固定数字测温表,分别测出地球仪公转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时该城市的温度,真实数据的呈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近日点气温低,远日点气温高。教师也可以事先拍好微课供学生学习。
TOP
47#

https://mp.weixin.qq.com/s/6vOv1Flry61HsUeMJ0ur_w
获奖论文 | 徐春建——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表现性评价
关于评价,文章很有意思,下次可以用。
TOP
48#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认识常见的岩石》云南 沈芮同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撬重物的秘密》江苏 周振宇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我们的过山车》新疆 青吐尔·吉艾西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用气球驱动小车》海南 孙媛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天津 董芸芸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把它们放进水里》内蒙古 尹晓杰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点亮小灯泡》辽宁 贾阳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神奇的纸》江西 涂艳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光的分解和混合》 青海  苏家玉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撬重物的窍门》+专家点评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起点和终点》黑龙江 郑宇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河南 何得帅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空气有确定的体积吗》北京 赵茜+专家点评
2022年全国科学优质课《齿轮》评课
2022年全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展示《运动的小车》丁言君
2022年全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展示《认识常见材料》史瑞娣
2022年全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展示《认识常见材料》(评课)季荣臻
2022年全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展示《光的反射》陈娇娇
2022年全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展示《影子的秘密》(片断)朱羽
2022年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优秀课例展播|董婷《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专家点评 视频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2022年小学科学课展播活动优秀课例展播|顾小英《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示范展示课《机械摆钟》课堂实录+专家点评实录
示范展示课《身体的“联络员”》课堂实录+专家点评实录
示范展示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课堂实录+专家点评实录
观看网址http://lt.zjxxkx.com/showtopic-61712.aspx
TOP
49#

什么样的教师最有魅力|40名世界各国教师的教学建议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61222.aspx
TOP
50#

实验教师工作职责

1、执行学校有关实验室的工作计划,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2、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和执行实验室教学计划,准备和开出各学科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积极配合有关教师,切实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3、严格实验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做好安全实验防范工作。

4、熟练掌握仪器设备性能及工作原理,注意改进管理方法,努力提高实验工作水平。

5、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课外科技实验活动,并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和教学仪器的研制。

6、经常保持实验室、仪器室的整齐清洁,维护实验室的科学环境,教育学生保持良好习惯。
TOP
51#

仪器使用制度

1、实验仪器为教学服务,各学科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必须按标准及时开出。

2、各类仪器及时登记入帐,分类别做到分柜分室科学地存放。对贵重仪器存放地点的门窗必须加固。对易燃、有毒药品应有专柜存放。

3、每学期对各类仪器作一次清理和检查。对有破损的应及时修理和填写报损单。

4、仪器分类入柜,贴上橱门标签,仪器上应有小标签,注明编号名称。

5、保持仪器的清洁和干燥,使用过的仪器应洗干净方可入柜。

6、对仪器的说明书、分发清单应汇集统一装订成册。
TOP
52#

危险品管理制度

1、危险品的采购要坚持“按需购买”的原则。

2、危险品做到专橱存放。

3、危险品的使用必需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

4、非实验教师不得使用危险品。

5、危险品原则上做到不外借。如兄弟学校因教学上的需要而急需的,又一时无法购买的,须经学校分管领导的审批方可出借。
TOP
53#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七课,本节课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了解地球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二是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教科书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资料整理和归纳,梳理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现象,了解地球运动对于生物的影响。教科书的研讨和拓展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交流、汇报以及对本单元整体内容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本课内容聚焦在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上,并让学生在资料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在拓展环节中,要求学生课后用思维导图进一步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总结学习成果。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昼夜和四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的。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初步感知过四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活中也知道某些动物在夜间活动等现象,但没有明确地球运动和昼夜、四季的变化相联系。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查找、记录、归纳等方法整理四季和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例子,学生对这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的记录能力以及对地球运动规律认识的不足,让学生会有分辨不清的情况,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观察,有时要讲解现象的具体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例子的梳理,知道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认识到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区分受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影响的典型生物。
探究实践: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能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态度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难点: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小组展览板。
学生:文字资料、视频资料、作业本。
TOP
54#

【教学过程】
一、聚焦: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影响(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图片导入:展示地球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图片。
2.提问:昼夜交替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四季变化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自然变化与生物的关联产生探究的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作为研究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影响的起点。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学生记录单、班级记录大表
(一)交流我们知道的昼夜变化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
1.写一写:学生个人把知道的“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写在小纸条上。
2.说一说:小组内交流每个人的想法,形成小组交流的观点。
3.展示成果: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记录单粘贴进行讲解进行班级交流。分“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两步进行交流,先选择1~2组进行交流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形成全班一致的认识。
4.成果梳理:通过班级梳理,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生物的生长、生活受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和制约。
(二)分享资料,了解更多案例
1.过渡: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还有很多非常有趣、神奇的现象。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许多有趣的例子,请选择你感兴趣的进行记录和描述。
2.明确任务要求:
(1)两人小组阅读资料卡片,交流获取到的信息。
(2)把关键信息分类记录到“我获得的新知识”一栏中。
(3)把记录单贴到小组的展览墙上。
(4)限时10分钟完成。
3.展示与分享:学生把“我新获得的知识”粘贴到小组展览墙上。在表前阅读其他同学的信息,在阅读的同时,选出三条最奇妙的信息。
(三)研讨:观察发现
1.学生对认为最奇妙的信息进行展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预设:昼夜变化影响着花的开放和闭合;蝙蝠这样在夜间进行捕食和活动的生物称为夜行性动物;落叶类植物随着四季出现不同的状态;像青蛙这样的动物需要进行冬眠……)
2. 提问:生物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呢?(反向思考,如果生物不这样做会怎样?)
引导学生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了生存。理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设计意图】从已知的知识出发,运用阅读归纳的方式,获取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生命之美,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三、小结与拓展(预设12分钟)
1.单元回顾:小组交流,本单元我们学到了哪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
2.出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们把已知知识进行关联,让零碎的、不成系统的知识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小组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制作、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3.交流思维导图,进一步明确单元学习内容。









4.说说:你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同时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习惯和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
TOP
55#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的发现和相互间信息的交流是比较耗费时间的,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提高课堂中学生交流的效率,增加信息量的沟通?
首先,把环节中的昼夜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分开,把关键信息复制粘贴在两块展示板上,这样条理更清晰,不容易混淆。其次,像教参上所说用平板或电脑查询资料比较复杂和费时,老师可以在课前先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带来的现象,把这些信息归纳总结成一些阅读卡或者阅读资料板,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最后,在展示环节中,可以使用大展板和粗记号笔让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张贴和标注,方便同学间信息的交流。
TOP
56#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内容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微小世界”“地球的运动”“工具与技术”和“能量”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带领学生观察和研究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知之甚少的微小物体。这个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和观察视野的不断发展这条线索编写,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如较小的昆虫、昆虫的器官、生物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在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史等多个方面的认知,并让学生从中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个单元虽以观察为主,但同时有机融人查阅资料、动手制作、对比分析等多种学习形式,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认知。
“地球的运动”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大概念。因为学生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地球运动,所以本单元将立足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引导学生系统而深人地采用模拟实验、查阅资料、实际观测、建构模型等多种探究方法,在探究中不断建构和修改自己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模型。学生最终将认识到地球有规律地运动,从而形成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四季更替等现象。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在较大的尺度上认识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借助推理、想象和模型认识地球上一些现象的成因,与“微小世界”单元形成良好的结构互动,有助于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世界。
有了“微小世界”单元中学生对多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认识,“工具与技术”单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更有基础。本单元希望学生对“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以及“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等主要概念有着自己的理解,为此,教科书选择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几种工具和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通过对几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斜面、杠杆、轮轴等进行测试,使用剪刀、活字印刷、书本、电脑等工具和技术完成特定任务,从而深刻感悟到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并发生巨大的变化,利用工具和技术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量”单元围绕“能量守恒和转换”这个大概念来组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设计,遵循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并没有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换,而是从引导学生调查、统计、分析身边的能量表现形式人手,选择学生感兴趣、实践性强的电和磁为主要探究对象,深人浅出地展开对能量的形式与转换的探究认识。此外,教科书联系生活实际,对新能源开发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等
TOP
57#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预定教学内容    实际教学调整备注
1    始业教育课
1.1放大镜    
2    1.2怎样放得更大
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3    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4    1.6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1.7微生物与健康    
5    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测验    
6    2.1我们的地球模型
2.2昼夜交替现象    
7    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2.4谁先迎来黎明    
8    2.5影长的四季变化
2.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9    2.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期中测验    
10    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3.2斜面    
11    3.3不简单的杠杆
3.4改变运输的车轮    
12    3.5灵活巧妙的剪刀
3.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13    3.7信息的交流传播
第三单元测验    
14    4.1各种形式的能量
4.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15    4.3电和磁
4.4电能和磁能    
16    4.5电磁铁
4.6神奇的小电动机    
17    4. 7能量从哪里来
5. 第四单元测验    
18    期末复习    
19    期末测验
TOP
58#

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1课,也是科学学习的起始课,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学习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四个: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3.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4.种一棵植物。通过这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种植一棵植物既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中,又为后续的讨论积累实证。
聚焦板块: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开始走进植物世界,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
探索板块:先是通过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知识,借助“班级记录表”将他们对植物的初始想法记录下来,以便后期整理。再是活动二“找一找、数一数图中的植物”,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认识到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辨识“蝴蝶是植物吗?”,学生再说判断理由,初步认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
研讨板块:通过“比一比,说一说”寻找证据,判断“塑料花是植物吗?”,意在引导学生使用证据,提升对植物的认识。
拓展板块:通过“种一棵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进一步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幼儿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的下意识观察。在幼儿园里接触和认识植物的时候,也会接触到植物根、茎、叶这些词汇。所以,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已经很丰富,只是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从能力上看,一年级学生不能够完成系统的科学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种植活动中可能需要教师更多关注;识字量不足,在记录时更适合用画图的形式;团队合作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习惯、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不长,首次尝试长期科学观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将植物和塑料花进行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能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识别植物,并能说出一些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简单描述其特征。
难点: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种植一棵植物并持续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班级记录表、塑料花每组一盆、大蒜、绿萝枝条、绿豆、向日葵籽
小组:每组带一盆植物用于美化教室并在课上观察(提前与班主任沟通)、学习活动手册
TOP
59#

二、探索:初步认识植物(预设14分钟)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预设7分钟)
提问:小朋友们,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呢?你能介绍一下它吗?
预设: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名称:桂花树、小草、太阳花、桃树、苹果树、青菜、萝卜……
教师在“班级记录表上”边记录学生提到的植物名称或图画,边引导学生描述见过的植物是什么样的。
追问:在哪里看到的?它是长什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谁能补充一下?课外书中介绍的这种植物生长在哪里?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预设7分钟)
过渡: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些植物把大自然装点得可真美呀!看,这里有一张图片,漂亮吗?
提问:小朋友,你能找到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吗?用铅笔把植物圈出来。挑战大家的眼力,谁观察得更仔细找得更多。分享的时候你可以跟大家说说:我圈出了哪些植物?它们长什么样?它们长在哪里?
提问:谁来说说你找到的植物?
预设1:老师先来举个例子,用白板笔圈出“小草”:我找到了小草,它的叶子有绿色也有黄色的,它长在土里。
预设2:给学生白板笔,让孩子上来圈,介绍植物。
预设3:水中也有植物、石头缝里也有。
提问:这些植物都有什么共同点?(预设:会开花、有叶子)(板书记录)
提问:石头上的蝴蝶,它是植物吗?为什么?(预设:蝴蝶会飞,而植物不会动。)(板书:不会动)
三、研讨:进一步认识植物——塑料花是植物吗(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小组的植物,每组一盆塑料花,教师一盆塑料红掌]
1.提问:老师这一盆红掌是植物吗?(预设:不是植物,因为它是塑料花)
2.提问:塑料花是植物吗?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一盆,把它和自己带来的植物放一起比较,仔细观察,可以用小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还可以用小手轻轻摸一摸,再来说说塑料花是或不是植物的理由。
预设1:植物需要浇水,会长高,叶子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要种在土里。
预设2:植物也可以种在水里,但要经常换水,不然会臭的。(提示这种方法叫水培)
预设3:植物用手折,枝条容易折断;用手捏,有水出来,它是活的。(渗透要爱护植物)
预设4:植物叶子闻起来没什么气味,花闻起来有点香,塑料花闻起来是塑料的气味。(板书记录)
四、拓展:种一棵植物(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大蒜、绿萝枝条、绿豆、向日葵籽]
过渡:小朋友们真厉害,找到这么多证据来说明塑料花不是植物。
1.种植方式(预设2分钟)
过渡: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可以种植的植物:大蒜、绿萝枝条、绿豆、向日葵籽(边展示边介绍)
提问:说一说这些植物的种植方法有哪些?
预设:大蒜、绿豆、向日葵籽可以种在土里,绿萝可以养在水里,也可以种在土里。
介绍:种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种在土里,叫土培;还有一种是种在水里,叫水培。像一般植物的种子适合种植在土里,大蒜、番薯等可以种植在土里,也可以种植在水里。
2.种植植物(预设8分钟)
过渡:瞧,这是水培的大蒜和土培的小麦。
提问:预测一下植物种下去后,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发生变化吗?同学们想知道它都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吗?
展示活动手册P2,看,这是一张科学记录表,我们每周上好科学课回去记录一次,把它生长变化的特点画下来。第一周画的是植物最开始的样子。
现在小组长上来领植物,每人一种,拿到的就可以开始把你的植物第一周的样子画下来,可以涂上颜色。(每组一袋大蒜、绿萝枝条、绿豆、向日葵籽,每人一样)
小结:同学们,我们的观察还没有结束,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将这些植物种起来,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及时通过画图或拍照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一棵植物的生长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记得每天细心照顾、仔细观察哦。当然,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植物,我们也可以观察、尝试种植其他的植物。
TOP
60#

1.在活动手册P2的“第1周”中画好要种植的植物开始的样子。
建议:水培:大蒜、番薯、绿萝枝条;土培:瓜子、多肉叶片、绿豆等。
2.每天观察植物的变化,每周上完科学课后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一次,把植物生长变化的特点画下来。要求:水培的要画出水面上和水中植物的样子;土培的泥土用灰框表示,画出泥土上面植物的变化。


【作业设计】1-2题,也可以以选择、连线形式,其他形式也行。
一、判断题
1.植(zhí)物(wù)都(dōu)是(shì)生(shēnɡ)长(zhǎnɡ)在(zài)土(tǔ)里(lǐ)的(de)。    (   )
2.塑(sù)料(liào)花(huā)有(yǒu)香(xiānɡ)味(wèi),也(yě)是(shì)植(zhí)物(wù)。  (   )
3.秋(qiū)天(tiān)枫(fēnɡ)树(shù)叶(yè)子(zǐ)变(biàn)成(chénɡ)了(le)红(hónɡ)色(sè),不(bù)再(zài)是(shì)绿(lǜ)色(sè)的(de),所(suǒ)以(yǐ)它(tā)不(bù)是(shì)植(zhí)物(wù)。  (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