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本文是省长工程录像课《运动和摩擦力(一)》点评的第一部分——对《运动和力》单元进行简单的介绍。
欢迎网友提出修改意见。
本文在形成过程中,参阅了教参、电子备课系统等资料,在此一并向相关编写人员表示感谢。
《运动和力》单元分析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2007年5月27日(第一稿)
《运动和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运动和力的关系展开。
我们都知道,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对力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根据学生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科学学科的特点,必须伴随具体的活动展开。
虽然小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现象比较熟悉,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的已有认识大致上是片面的、不系统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学生的生活经历、已有经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还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研究对象围绕一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因此,本单元选取学生熟悉的小车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着小车的运动和受力这个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展开充分的研究,以求得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直观理解。值得指出的是,教材安排了设计、制作小车的活动,既渗透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能够帮助学生对“运动和力”有进一步的认识。
正是根据“让学生亲历科学认识和探索”这一理念,本单元安排了循序渐进的10个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课题 课时
1、我们的小车 1课时
2、给小车装上动力 1课时
3、给小车安个螺旋桨 1课时
4、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 1课时
5、小车载重 1课时
6、运动与摩擦力(一) 1课时
7、运动与摩擦力(二) 1课时
8、控制小车的快慢 1—2课时
9、设计我们的赛车 1课时
10、制作我们的赛车 1—2课时
这10个教学内容实施,共需10——12课时的时间。也就是说,本单元将让孩子们经历长达一个月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材力图希望,我们的学生在经历长时间的科学探究活动后,达到如下目标——
1、获得关于运动和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对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等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2、能够自己按照教材的要求,开展制作和实验,自己完成任务或者与同伴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3、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在活动中,发展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5、通过活动,开展技术教育,发展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6、在研究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严谨细致的良好习惯。
为更好的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提出4条教学建议——
1、本单元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这些概念的建立和理解,都是通过活动获得的。为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各项活动,不能以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活动,更不能以讲解代替学生的主动探究。
2、动手能力的提高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教师充分重视制作活动对科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要鼓励学生在课内课外积极动手实践,把制作活动引到对科学的理解上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发展他们的能力,进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这些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如此丰富的探究活动,如此有探究内涵的活动,需要我们树立这样一个观点——越是强调学生亲历探究的课,就越是课堂生成事件丰富的课,就越是饱含丰富教育内涵的课,就越是承载教育契机的课。
我们知道,学生通常是在在细小的活动中,在同伴、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建立起科学的价值取向。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要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十分小心地对待每一件课堂上的研究活动,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始终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处理每一件意外事情,不要把老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对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有帮助。
4、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充分地熟悉各项实验,做到胸有成竹。不然,在课堂上实验不成功,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且会破坏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