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学生课前测统计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同学会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碰撞、摩擦后产生的,一部分有课外学习和阅读经验的同学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这部分同学也只是知道这句话,并不了解其中的原理。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摩擦和碰撞的行为会产生声音,但是声音是由物体碰撞和摩擦产生的这句话是不符合逻辑的。而小学生年龄特征使他们无法形成这样的语言逻辑,才会出现前测这种结果。
所以这节课要达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的知识目标,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证据:一、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观察到发声物体都有振动现象,并且物体不振动了就没有声音了;二、让学生认识到碰撞和摩擦的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振动,但是不碰撞不摩擦的物体也可能产生声音。
第一,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观察到发声物体都在振动,需要教师想尽办法将不明显的振动可视化,更直观地呈现。橡皮筋和钢尺的振动现象较明显,但是部分学生描述快速振动的橡皮筋是虚幻的、有虚影等等,他们不理解这样的现象是上下快速往返运动导致的。所以第一个橡皮筋实验,可以将橡皮筋换成粗一些长一些的,让它振动慢一点,学生看得可以更清楚些。除了橡皮筋和钢尺,我们尝试引导学生借助泡沫小球观察音叉和锣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通过水面的水花和波纹来帮助观察音叉的振动,原本用米粒放在鼓面来观察鼓面的振动,但是后来发现米粒并不能在鼓面上下来回反复跳动,而是只跳动一下,不能作为鼓面振动的证据,于是改进了鼓面的振动观察策略,采用鼓面贴镜面,通过激光反射将鼓面的振动放大,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由于观察的对象有点多,我们在每个观察点都放置了研究指南,让学生带上记录单分散开去观察,再将记录单带回组内汇总和交流,保证尽可能多地搜集证据。
第二,我们通过技术,用高速摄像机以及手机慢动作拍摄下物体的振动现象,将不明显的振动放慢了观察(出示音叉和鱼洗盆的振动慢动作视频),让学生认识到碰撞和摩擦发出声音时,物体也在振动。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停止了(演示)。而拨动橡皮筋和钢尺,没有碰撞没有摩擦,也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且发声时也在振动。
再结合声带振动和动物身体某些部位的振动视频,这一系列活动下来,学生能发现课堂尝试过的发声物体都有振动,但是这还不足以让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一个结论。所以,课的最后做了这样的处理: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找到了大量的证据,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后我们也可以试试看去寻找更多的证据。
教材研讨部分的竖笛发声实验,是备课下来难以克服的难点。竖笛头拆不开,具体是不是空气振动还不能非常确定,因此换成自制排箫,但是不管是排箫还是更简单的试管,学生一时间都不能掌握让他们正确发声的方法,导致无法观察到任何现象。所以通过教师演示吹奏,学生手触摸管子来感受振动,再紧握住管子不让其振动吹奏,发现仍能发出声音,因此排除了管子振动,得到更可能是里面空气振动的一个初步结论。(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有些草率)
这次比赛,备课耗时三天,非常感谢前辈们的指导和团队的合作,但是由于准备的东西实在太多,时间太紧,直到正式比赛,都没有上过一次完整的顺利的课,导致上课时间掌握不到位,好几个环节忘记了没有上,以及分散开的活动环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和汇报交流,学生生成很少很浅,留下了满满的遗憾。但是如果再有机会上一次这节课,我们就知道该如何避免一些失误以及怎样更好地改进,这大概就是赛课的意义,且行且珍惜。
金亚军
陈杰超
夏薏
郭建军
蒋昌盛
孙奇超——杨君名师工作室成员
学生课前测统计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同学会认为声音是由物 吴梦媛 发表于 2022/5/15 14:06:05
学生课前测统计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同学会认为声音是由物吴梦媛 发表于 2022/5/15 14:06:05
阳光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