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给六年级学生上课,看到比自己高半头的学生,我心里有些忐忑。但是课堂上一个个的意外,却让我经常的灵感并发,成就一段生动的精彩。
案例一:
刘恒朝据老师们讲是一个多才的孩子。第二堂课,在大多数学生填写课本上的“我们的研究计划。”时,他在桌上摊了一个笔记本,不是的在本子上写着什么,我悄悄地走过去,看到他在本子上写的是怪异武侠此类的东东。
我问:“在写什么呢?”也许是我一贯的微笑,让他觉得我没有什么可避讳的,打开让我看着。
他的同位抢着跟我说:“老师,刘恒朝写过书呢,那两本有好几万字呢!?”
“是吗,你真厉害。”我真诚的说。“课堂上你写文章可是影响听课的。”
“老师,灵感来了,不写下来,就会忘记的。”他望着我的眼睛说。
“看来科学课还是很能启发写作灵感的,如果你投入地听课,也许能启发你更多的灵感呢。”说完我走了。我感到背后的那双眼睛还一直盯着我。
案例二:
送过来的MP3
下课的话声刚落下,郭凯一下子冲到讲台上,一把把一个东西塞如我得耳朵。“秋天”的旋律响起,原来是一个MP3。
我笑了,随着音乐轻轻的哼唱起来。
“老师,你喜欢听什么歌曲?”
我打开手机,求佛的音乐响起。
”我知道,是求佛。我不喜欢,我喜欢秋天不再来。”
“你喜欢哪个歌星?”
“我喜欢周杰伦。”
“我也喜欢,我还喜欢历娜。”
“哇,你还喜欢超女呀。”
“你又在弹起一曲东风破.......”东风破的音乐响起,在我的领唱下,教室里响起了东风破的音乐。
数学教师走进教室,有些愕然。
笑着走出教室,一路歌声。
案例三:
陪站:
刚走进教室,就感觉氛围有些热烈。
上课的声音响起,孩子们还是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因为整理档案就有些灰色的心情更加沉重。
”讲完话后再坐下。“话语一出,学生们惊讶的抬起头来,看着脸色铁青的我。
今天陪站。话语一出的我,感到有些懊悔,体罚学生乎?
但是想起其他老师向我提出的建议,演示实验做法。没有办法,只好弄着这群调皮的小子们一起滚了。(方言)如履薄冰的我行走在科学课的边缘。
案例四:
成功的电磁铁
”老师,我们吸起来四个曲别针。”
“老师,把这两节电池接起来,会不会吸引更多呢?”
“老师,可是一节1号电池,一节5号电池,能行吗?”
“老师,我们怎么一个也吸引不起?”
“是这个铁钉没有退火的原因吗?”
“快看,神奇的铁钉。”王逸鹏拿着断电后的铁钉,在指南针上转着,指南针也跟着旋转起来。
《电和磁》一课就在学生熙熙攘攘的喧闹声中进行着。
不知何故,每个组的差别总是很大。七组每次的实验都那么得心应手,而且每次都有些出乎意料的发现。而其他小组总会有些问题出现。今天,我想剖析一二。
原因一:
潘长江一句精典:“矮小的都是精品。”七组的同学个头都不高,座位排在前面,听讲比较清楚。虽然我一直暗自以为自己的声音很具有穿透力的,但客观的说总是温柔有余,严厉不足。后排的同学可能对于实验要求不是很清楚。
原因二:
在七组组长新景的科学日记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感动过我:“科学磨灭了无知,换醒沉睡的创造力。”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根据奥森塔而效应,我对于他们期望的眼神多一些,他们组材料也很全,表现的越来越优秀。可见教师的导向作用。
[此贴子已经被海风于2006-12-22 13:27:2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