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教科版五下每课课后记录 [复制链接]

1#

[原创]教科版五下每课课后记录

自从上个学期开了博客之后,就一直有一个想法。想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写下来,我主要教的是五年级的科学,所以花的心思也主要在五下。现在第一单元沉与浮已经上完了。每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一点想法了,慢慢就可以积累起来了。本来我想用课后反思做题目,但是我感觉自己的这些东西,还不能叫做反思,只能是一点感受,就叫课后记录吧。日积月累,给自己留下些东西吧。http://blog.kxsy.net/user2/17051/index.html这是我的博客地址,欢迎大家去踩路,浇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4 20:18:1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这节课一开始我为了让学生了解判断什么是沉,什么是浮,以及怎么样将物体放入水中的方法,所以就找了半个铁皮文具盒。先问学生,如果老师是把它轻轻放在水面上,你觉得这个文具盒会怎么样?学生预测是浮,还说了他的理由,我又问如果老师把这个文具盒(开口部分朝上)放入水底,再放手,它会怎样?有的学生预测是浮,有的认为是沉。教师演示试验,放在水面上是浮,放入水底是沉。然后是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沉,沉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浮,浮的标准又是什么?接着提问,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放法会让它有不同的沉浮状态,那改怎么判断呢?从而引导学生确定了将物体放入水中的放法:将这个物体放入水底后再放手。后来分组试验的时候,学生都是用这个放法。在分组实验中学生都能比较好地完成活动,没有出现将水弄到桌子上的情况。


     后来在群里听说,喻老师说正确的放法是应该轻轻放到水面上,不应该放到水底。

(注:这节课里我准备的东西都是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所以这种将物体放入水下后再放手的放法,没有给我带来问题,但是后来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就出现了一点小麻烦。)
TOP
3#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节课中我找到的以前上级部门发的套材里的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圆球材料有问题,就是5个球全是浮的,而且4号球和5号球的轻重也不容易比较。另外就是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学生凭手感无法比较出他们的质量相同。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是把立方体放在手掌上用手去掂分量,大部分的学生都说是最小的立方体最重,(我分析可能是最小的立方体对他们的手的压强最大,所以他们感觉这个最重。)在后来的班级上课时,我找了十个弹簧测力计(弹簧秤)和十个小袋子(现在想想正规的话应该用天平),每个小组一个测力计和小袋子,用这样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误差还是有一些,尤其是几个立方体,“重量”有一些误差,但是基本还是比较接近的。感觉还是“浮标”比较好用,用那个玩意儿来验证前面实验得到的结果,效果非常明显。这也算是向学生输入了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思想吧。
TOP
4#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这节课我吸取了上节课的教训,事先小心了一下,自己先做一做橡皮泥。这次套材里的橡皮泥比以前的好,这次的橡皮泥防水,不像以前的,一遇到水就变得软乎乎,黏乎乎的。我自己尝试的时候感觉学生套材里的橡皮泥太少,做出来效果不明显,于是我就把三个班级的橡皮泥全收起来了,打算给每人三块,然后再重复利用,效果应该会不错。课前我又找了三个学生跟我一起再做一做,效果比较明显,只是在烧杯中估计排开的水量时遇到了问题,太难估计了,本来就是只有10多毫升的排水量,估计时三个学生都误差比较大。3班的课代表想到了一个方法,说用尺子量一量,一共有多少毫米?谁增加的高度多,谁排开的水量就多,只要记多少高度好了。我想这个方法不错,我又改进了下,如果能算出每毫米代表多少毫升,然后再乘以高度,得到的就是排开的水量。这个方法后来在上课时也派上了用场。后来学生在上课时又生成了想法,我还低估他们了,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给每个小组的材料中都有一个注射器(针筒)。这个针筒本来是用来控制烧杯中的水量的,多了就抽掉点,少了就往里面注入。有学生就想到这个每个针筒上都有刻度,在估计排水量的时候,用针筒抽水,抽到原来的水位时,从烧杯里抽出多少毫升的水就是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星期六喝喜酒的时候遇到临浦三小的谭汉庆,跟他交流起上课的心得,觉得他的方法也很好,他是用有刻度的试管来做这个实验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TOP
5#

 

《造一艘小船》


部分学生与作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5 19:00:46编辑过]

TOP
6#

 


《浮力》


      这节课中我感觉用橡皮泥粘在烧杯底部来固定滑轮的方法不是很好用,建议教材的编写者换掉这幅图片。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用钩码放在水底,用钩码的钩子作为定滑轮使用。只要泡沫的浮力不是很大,还是能够很好的使用的。


      现在我们学校订的新地公司产的教具箱到了,我在里面发现了一个东西——带吸盘的定滑轮。设计者也真是会想办法。总的感觉,这个教具箱还真好用,里面有很多的材料设计的非常好,这下科学教师的工作就轻松多了。(给新地公司做广告了)


      另外我在测力计的选用上也是做了一些准备的。我自己在实验时发现如果只用测量范围最小为0.1牛每刻度的测力计虽然测拉力是可以的,但是测不出泡沫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实际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两种测量范围的测力计供他们选择,还有一种测力计最小测量范围是0.01牛。

TOP
7#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这下,上次用过的橡皮泥又派上了用场,因为实心的橡皮泥是沉的。而且把橡皮泥直接挂在测力计上也非常方便。这节课比较顺利得上下来了。而且由于有了上节课的基础,学生这节课的动手能力也有提高了。
TOP
8#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这节课最有趣的是,502班下课前最后5分钟小结时,有学生认为能让马铃薯上浮的那杯液体一定是(食)盐水,有学生认为不一定。这倒是引起了他们的大讨论了。认为是的一方的理由是:实验中发现这种液体蒸发后留有白色颗粒,闻一闻空气中还有一点咸(我是没有闻出来)。认为不一定的一方就反问他们:咸的一定是(食)盐吗?就算其中溶解有(食)盐,难道全是(食)盐吗?如果还有其他的物质也一起溶解在里面呢?两边的人就差一点要去尝味道来判断了。他们让我来评,我说这瓶液体是我在教具箱里找到的,是生产公司里的人配好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液体。有学生又问我,难道真的不能确定是(食)盐水了吗?我说可以啊,你们可以去检测中心去检测,也可以自己想办法搜集证据证明。

TOP
9#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上课时讲到要取与马铃薯同体积的液体进行称重比较。我问:你们说说看,马铃薯的形状不规则,怎么样才能测量出马铃薯的体积呢,学生一下子没有能想起来(只有一个班中的一个学生想到了用测量排水量的方法来测体积)。于是我只能暗示,我又出示了一个量筒,量筒里有200毫升水,然后用了一个把马铃薯放进量筒的动作,“现在你有办法了吗?”学生就想到了可以把马铃薯放到量筒里,然后算出马铃薯排开的水量。钱金明老师说过,有时候暗示也是一种好办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5 19:08:06编辑过]

TOP
10#

写的简要精炼,抓住了课堂的闪光点和疑难点,比我这种流水账要好许多,向你学习!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1#

反思和上课同等重要!
TOP
12#

向谢老师学习!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13#

喻老师的鼓励就是动力,五下年级的教后反思比较少,不然大家可以互相借鉴

TOP
14#

 

《热起来了》


      这节课的设计我做了一定的改变,把这单元的第二节课的内容也拿了一部分上来。就是把同一袋水由冷变成热后放在热水中会由下沉变成上浮的这一部分提到这节课,因为我感觉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而且测量温度要一定的时间,我就把两节课的内容穿插起来上。在大家等待温度计温度稳定的时候,来包冷水,观察冷水在热水中的沉浮状况,以及给冷水加温。在等待冷水变热的时间来记录和汇报包上衣服后的温度,等汇报完了,冷水也就变成热水了。最后再让学生猜测同一袋水由冷变热后,由沉变浮可能是什么原因,得出三个可能性:1、冷水变热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2、冷水变热后体积不变,质量变小。3、冷水变热后体积变大,质量变小。

      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回去后思考怎么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寻找更多的证据。这样下节课就有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来探究验证了。而且课后让他们去思考实验方法也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解决了一堂课中有时又预测,又要思考实验方法,在还没有思考完善就开始实验的弊端。我个人觉得这还是比较符合这单元的教学逻辑的。
TOP
15#

 

《给冷水加热》


      这节课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课堂时间使用较为宽裕,我在这个单元有一个设想,就是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上。事实证明,这是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

      本课中的一个难点是扎气球皮,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过这节课,其他环节都还不错,就是学生在扎气球皮的时候出了问题。一是气球皮没有扎牢,二是试管里还存留有空气。所以我在上课之前先自己去扎了一次,确实比较困难,尤其是把空气挤出去后,一不小心空气又进去了。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先在试管里装满水,然后再在一个完整的气球里装一些水,不要太多。把这个气球套在试管口上,然后把气球竖起来,这样空气就全跑到气球里去了,然后把气球按下,用皮筋把试管口扎起来,把气球里的空气隔开。操作很简单,效果也不错。
TOP
16#

很有思想的一位老师,希望再接再励,快速成长!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7#

 

《液体的热胀冷缩》


     之前的一节课中,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了解了水是会热胀冷缩的,原来我觉得这节课似乎是重复了,是不是在安排上出了什么问题。上过课后再来想想,觉得从知识的逻辑关系上来说这样的安排是有道理的。


     第一部分的活动延续了前一节课的话题,研究直接指向水受热后的变化:


     ①热水里浸泡的试管上的气球皮鼓起来了,如果再热一些会怎么样?


     ②两杯水都能使气球皮鼓起来,那么哪杯水更热一些呢?


     用上节课的试验方法效果不明显,怎么办?实验方法需要改进,从而引出了更加直观、变化更明显的实验装置。实验之后可以解释热胀冷缩的概念,并说明温度计的原理。“这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谁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引用:科学教师教学用书P61)

     水会热胀冷缩,那么其他液体呢?这个想法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然想到的,就引出了这节课的第二个活动。材料也比较容易取得,酱油、醋、食用油、豆奶等。在活动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猜测,之后还要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加强训练学生的猜测表达能力也是我的单元教学目标之一。
TOP
18#

建德之行注定要收获重要的东西,感谢给我提意见的朋友和老师。你们的意见和鼓励对我同样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8 13:19:07编辑过]

TOP
19#

多反思,成长快!
TOP
20#

很好,这做法值得学习。多一些这样敬业的老师,小学科学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了。


 

TOP
21#

 

《空气的热胀冷缩》


      很多科学老师喜欢上这节课,所以我们在很多的教研活动中可以见识到“它的魅力”。我在这节课中也借鉴了一些教师的做法,事先准备两个乒乓球,都被压扁了,一个是没有破洞的,另一个有破洞。上课时,出示一个乒乓球,问怎么让它再次鼓起来,然后放热水里后,鼓起来了,问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也有的说可能是乒乓球的塑料壳受热膨胀,教师再用第二个有破洞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没有鼓起来。猜测为什么?仔细观察后发现有一个破洞,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是空气从里面跑出来了。从而排除了是乒乓球的塑料壳受热膨胀使乒乓球鼓起来的猜测。


      此外这节课的实验方法比较简单,所以学生是完全有可能利用前面几节课中得到的经验,来设计本课的实验的。


      我上课时提问喜欢用小组开火车的形式,每个人都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对还是错,其他的同学不能马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有意见可以在大家都说完以后再站起来说。我都觉得这样比较好,如果一个班级里,一回答错或者回答得不到位,其他的同学马上就开始说你答错了。一是课堂纪律不太好,二是打击了回答问题的同学的积极性,三是还会让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形成话语霸权。这是应该是值得引起我们教师注意的。“我不能让你再说下去了。”(“西湖之春”教研课中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话)我觉得真是很有道理。

TOP
22#

刘晋斌老师
TOP
23#

《金属热胀冷缩吗》


      这节课的材料准备有点难,而且实验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铜球烧热后很烫。所以我“偷懒”了,不分组实验了,改演示实验了。


      这里我认为要记录的是我在 “给铜球加热后,铜球不能通过铁环”这个环节后我又提问:如果给铁环加热,铁环会膨胀么?如果会,可能会怎么样膨胀?学生讨论以后,大概得出了三种可能:


1、向外膨胀


2、向内膨胀


3、向外向内同时膨胀


然后我同时给铜球和铁环加热,加热时间也差不多。结果铜球能过通过铁环。这说明了第一种是正确的。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我认为这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有了争论,思维得到了发展。二是这个实验现象也很有代表性,如果你没有做过实验,还真的不能肯定选哪个。大家也不妨在课堂上试试。

TOP
24#

 

《热是怎样传递的》


    这节课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要记录:


    1、蜡油的分量是很难把握,多了掉不下来,少了粘不上去。所以还是用蜡环代替比较好。(注:这个不是我的灵感,是从顾云涛老师那里学来的。)


    2、教材中使用的是铁丝,我在课前自己实验时,发现细铜丝的效果更明显,也更快。


    3、金属圆片的实验中有了蜡油的帮助,实验现象很明显,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把示意图修改过来了。


    4、作业本上有一道题目,画出热传递的示意图。实验中圆形的金属片变成了椭圆形的金属片。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被“骗”了,画成图1的样子。


 


实际上应该画成图2。(画的不够好,意思是这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 18:39:06编辑过]

TOP
25#

 

《传热比赛》


      这节课里的用热水泡三个勺子,效果不明显,泡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反应,也许是我找来的汤匙太大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总要想个办法解决,我就想到了有酒精灯加热。把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不过加热时间不能太长,怕学生触摸铁汤匙的时候被烫到,有点温就可以了。


      铜、铁、铝的传热能力比较我没有能够找到材料,粗细一样的铜丝、铁丝和铝丝比较难找,而且我感觉这个实验也很难做。只好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让学生看看,有点遗憾。


(视频资料: “不睡觉的兔子的博客”  《铜、铁、铝热膨胀比赛》

 http://blog.kxsy.net/user1/5/archives/2009/32048.html
TOP
26#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这节课中需要用温度计来测量各种杯子中的温度,而实验中总有误差,怎么让学生明白误差形成的原因,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是很重要的。比如有的小组塑料杯中的水的温度比玻璃杯中的高,有的小组测出来则相反。出现这样问题以后,教师该怎么处理呢?我想还是让他们自己找找原因,先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帮助他们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估计可能是杯子中水量不同。还有可能水倒进去的先后顺序不同。理论上讲保温效果还是塑料的好。

    让每个小组把全部的实验项目都做一遍是不可能的。我想大多数的科学老师都会把任务配给各个小组,只要保证每个项目都有两三个小组在做,这样得出的实验结论就比较真实。
TOP
27#

课后反思要有格式么?不是很重要,反思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TOP
28#

 

《时间在流逝》


      这节课我是模仿了我区楼塔小学的王维老师的教学设计。王维老师年纪不大,却已在萧山南片小学科学教师中也是小有名气了。区级的公开课自我认识他以来是每个学期都要上一节,这样几年积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我也是向他学习呢。


    《时间在流逝》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非典型性的科学课,似乎更接近于思想品德课。我在503班上这节课时恰好镇里来我校调研,同时么也是学校里报名参加教坛新秀考核的青年教师的“赛课”,我在这节课上还是花了一些心思的。


      这节课中的亮点是感受一秒钟和一分钟长短,以及它们的重要。比如学生对一秒钟的了解,通过“如果刘翔在比赛中慢一秒,成绩就会天壤之别”的情境,来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相比王老师的课,我去掉了用心跳测试一分钟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估计了两次一分钟,而且估时也比较准了。


      在本课的后面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怎么样合理利用时间。原来的教案只有两句话,我个人觉得这样太单薄,所以加了一个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到底怎么来合理利用时间的情景。题目如下:


试一试:


客人马上要来了,小金准备烧开水。


洗电热水壶要2分钟,


洗杯子要6分钟,


烧一壶开水需要12分钟,


放茶叶2分钟。


擦桌子要2分钟。


请你帮小金安排安排,


大概要多少时间可以完成上面的所有工作。


课后,我对503班的同学进行了调查,这几课有趣味么?


答:有


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


答1:估计一分钟。一分钟能做多少事。


答2:要合理利用时间。


答3:估计时间有时候不准,做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觉得时间过的快,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时间过的快。


答4:合理利用时间就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


答5:估计时间不是很准,要有更准的计时工具才行。


看来这节课的基本目标是达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6 10:39:43编辑过]

TOP
29#

 

时间在流逝


萧山区楼塔镇中心小学  王维


●教材分析:


《时间在流逝》是教科版五下第三单元“时间”单元的起始课。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受时间的存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课文共两页,教学活动分三个部分:1、“现在几点了”,是让学生不看手表,估计现在几点了和对照手表,看估计方法是否正确,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的信息来估计时间。2、“一分钟有多长”,通过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来估计、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激发学生研究时间的兴趣。在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再估计10分钟或1小时有多长,相信学生的方法会更多。3、“过去多长时间了”,让学生估计本节课过去多长时间了和讨论时间是否有快慢,主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希望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事实上,关于时间的学习内容,学生在思品课、数学课中都有所接触,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有类似的体验及思想教育内容。分析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这课内容显得简单。且本课探究的成分很少,它不是典型的科学课,但这样的内容却在科学教材中占不小的比例,面对这样的教材,我们该怎么来把握?如何把“探究意味不浓”的教材上出科学的味道来?因此我努力在设计中强化、细化对时间的估算,增加趣味体验的环节,以便让学生对时间有新的认识,上出科学课的味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长度。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的估计10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时间在流逝。


2.时间无法留存,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


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课时)


 


课前活动:借手表


师:谁有手表,请举手,请把你的手表借给我。


(学生举手后将手表借给老师)


师:这只手表真漂亮,借我戴一节课。(师将手表戴在自己的手腕上)还有手表的同学请把手表摘下来放进抽屉,就当是借给我了。注意,上课的时候不许拿出来看时间。


 


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


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它,看不见,抓不住,赶不走,也留不住。”)


生:是空气。


生:是时间。


师:你为什么这么猜?


生:因为时间我们是看不见的,抓不住它的,也不能把它留住。


师:很有道理,那空气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空气是可以留住的。


师:对,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时间。(板书:时间)


师: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如:七点整;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长度,如:一个月。关于时间,你知道哪些描述时间的语言?


生:一寸光阴、一寸金。


生:时间就是金钱。


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师:我也准备了一些描述时间的语言,一起看一下。


    (课件出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日难再晨,岁月不待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师:第一句谚语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那第二句呢?


生:时间很宝贵,钱是买不到的。


师:这里的谚语都是在告诉我们,时间很宝贵,你有我有大家有,很容易从我们的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板书:时间在流逝)



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


师:刚才大家的手表都被我借走了,考考大家,你知道现在大概是几点钟吗?根据什么来估计的?


生:9点30分。我们上课的铃声是9点25分,上课到现在大概过了5分钟,所以现在是9点30分。


师:你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信息。


生:我觉得是9点35分,我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估计的。


师:刚才我问大家的时候是9点32分,和这两位同学的估计非常接近,真不简单。那古时候的人又是怎么来估计时间的?


生:可以通过看太阳的位置。


生:可以通过沙漏中的沙子流了多少来判断。


生:可以用香,电视中,古人把香点燃,看香燃烧了多少来知道时间。


师:大家知道的方法真多!我这里有几张图片,大家看一下。


    (课件出示:日晷、沙漏、水钟图片。)


师:这些古代的计时工具在我们以后的课文中都会学到。


    (课件出示:动态的时钟)


师:这是古人的计时工具吗?


生:不是。


师:这是我们现代人的计时工具——时钟。你对时钟有什么认识?


生:一般时钟里面有三根指针,走得最快的是秒针,第二长的是分针,最短的是时针。


师:秒针走一格表示……


生:一秒钟。(板书:一秒钟)


师:秒针走一圈呢?


生:一分钟、60秒。(板书:一分钟)


师:分针走一圈呢?


生:一小时。(板书:一小时)


师:时间的单位有秒。一秒钟有多长?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一秒钟?


生:走一步。


生:眨一下眼睛。


生:写一个“1”字。


生:拍一下手。


生:数一个数。


    (教师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师:我们有那么多方法表示一秒钟,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秒了,我认为一秒钟没有多大用处,过去了就过去了,你们觉得对吗?


生:不对。


师:我想起了一个人。


    (课件出示: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图片)


师:他是谁?


生:刘翔。


师:这是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比赛中的一张图片。这场比赛他获得了冠军,成绩是12秒91。请大家猜一下,如果刘翔在这场比赛中慢一秒的话,那他可能是第几名?


生:第二名。


生:第五名。


生:第七名。


师:我找来了当时比赛前八名的的成绩,大家自己算一下。


     (课件出示:决赛前八名的成绩)


生:最后一名了。


师:是啊,短短一秒钟,成绩就相差这么大!所以一秒钟虽然很短,但有时也很重要。


师:我们已经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一秒钟,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一分钟呢?我们来比一比,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估计1分钟时间的长短,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方法准确。


     (生讨论,2分钟后教师示意学生停止。)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有哪些方法?


生:走60步,拍60下手。


师:怎么拍?


     (该生演示拍手,但速度太快。)


生:他拍得太快了,应该慢一点。


师:请你演示一下。


     (该生演示拍手,速度放慢了一些。)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写60个“1”。


生:数数到60。


师:怎么数。


     (生演示数数:1、2、3……)


生:跳绳140下。


师:你跳绳140下大概就是一分钟,但其他同学不一定。


     (教师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师:下面请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法来估计一分钟。估计前我们先来看要求


(课件出示: 要求:


1、背朝黑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


2、认为到一分钟了,就转过身看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3、算算自己估计的一分钟和钟上的一分钟相差几秒,立刻记录在表格上。(数据要真实)


友情提示: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师:我们一起来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过一会大家估计的时候,如果你估计超过一分钟9秒,就在第一次下面写+9,如果你提前8秒钟转身,就写-8。


(课件出示:动态时钟)


师:秒针到8的时候我们开始估计,预备开始。


     (学生转身,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30秒后,学生开始陆续转身。)


师:相差5秒以内的请举手。


     (6位学生举手)


师:第一次估计就比较准确了,了不起!你是用什么方法?


生:我是用数数的方法。


师:能演示一下吗?


     (该生演示数数,速度比较匀速。)


师:相差5-10秒以内的举手。


     (16位学生举手)


师:相差10秒以上的举手。


     (剩余21位学生举手)


师:(问相差10秒以上的一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什么会相差比较多?


生:我是数数的,速度数得太快了。


师:(问相差10秒以上的另一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什么会相差比较多?


生:我是写“1”的,速度太慢了。


师:大家估计一分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节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来估计一次。这次秒针到5开始,预备开始。


     (学生转身,用自己的方法估计一分钟。45秒后,学生开始陆续转身。)


师:这次估计比刚才有进步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相差5秒以内的举手。(超过20位学生举手)


师:看来比第一次估计进步多了,估计一分钟,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节奏,在我们身上有几个全自动手表可以帮助我们。如:脉搏,心跳。在我们平静的时候,它们的跳动时匀 速的。如果我们要用数脉搏或数心跳的办法来估计一分钟,我们要先知道什么?


生:知道脉搏或心跳的位置。


师:你们能找到吗?


生:能找到。(生开始找自己的脉搏和心跳。)


师:摸着有什么感觉?


生:不停地在跳动。


师:我们还要知道什么?


生:我们的脉搏或心跳一分钟会跳几下。


师:你非常聪明,我们必须先知道自己的脉搏一分钟跳几下,才能再根据自己跳的次数来估计一分钟。我们再来看刚才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过一会我们把测出的次数填再这里,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测半分钟,如果我半分钟跳了35下,那一分钟是几下?


生:70下。


师:所以在这里填70。后面则填相差的秒数,仍旧用加减表示,如超过5秒,就填+5。大家准备好,我们一起测一下。预备开始。


     (生开始测脉搏或心跳。半分钟到,师叫停。)


师:你跳了几下?


生:78下。


师:那你跳78下大概就是一分钟。


师:你跳了几下?


生:69下。


师:那你跳69下大概就是一分钟。我们一起用数脉搏的方法来估计一分钟。这次秒针到12开始,预备开始。


     (生转身,开始用数脉搏或数心跳的方法估计一分钟,50秒后,学生开始陆续转身。)


师:这次相差5秒以内的请举手。


     (超过30位学生举手了)


师:看来大家基本上能比较准确地估计一分钟了,我相信如果再来估计一次,大家肯定会更准确,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估计了。一分钟有60秒,如果我给你一分钟试一下你能做多少事,你最想要做什么?


生:我想看书。


生:我想整理书包。


生:我想跑步。


生:我想用电脑打字。


师:由于场地等原因,我给大家准备了三张表格,(课件出示:口算表格)一张可以做口算,一分钟到后,统计出你做了几题。(课件出示:抄写表格)一张可以抄写,也是一分钟到后,统计出你抄了几个字。(课件出示:画五角星表格)一张可以画五角星,一分钟到后统计出你画了几个五角星。当然你们也可以用看书,整理书包的方法来试,请组长从抽屉里拿出表格,分给组员,我们一起来试一下一分钟你能做什么。预备开始。


     (生分别开始试自己一分钟能做什么。一分钟到后,教师示意大家停止)


师:你完成了什么?


生:我写了30个字。


生:我做了16题口算。


生:我做了20题口算。


生:我画了40个五角星。


生:我看了三段话。


师:一分钟很短,但大家却做了很多事情,有的同学画了40个五角星,有的同学写了30个字。现在我这里有两位同学写的字,请大家看一下,(投影出示两位学生的字,一位学生写的多,但字不好;一位学生的字略少,但字漂亮。)这位同学写的字比较多,但是字却还是另一位同学好,所以我们平时写字不光要求速度快,字也要写得好。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在生活中,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课件出示资料)


师:一分钟虽然短暂,但也很宝贵!大家已经能用自己的方法估计1分钟了,那你能估计10分钟吗?


生:刚才我一分钟写了25个字,那我写250个字,大概就是十分钟。


生:数到600大概就是十分钟。


生:把我们一分钟能做的事情做十倍,就是十分钟。


生:我们做一次眼保健操是五分钟,做两次大概就是十分钟。


师:大家非常聪明,我们知道了1分钟,就很容易估计10分钟、1小时时间的长短。


师:时间过得很快!看到大家今天学习特别认真,我们来放松一下,我放两段音乐给大家听听。


(播放两段声音:第一段是噪音,第二段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有的学生听第一段的时候,皱起了眉头。听第二段的时候,有些学生轻轻哼唱。)


师:第二段是什么音乐?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这两段声音分别给你什么感觉?


生:第一段不好听,第二段好听。


师:那你们觉得这两段声音哪段时间比较长?


生:第一段。


师:其实刚才的两段声音时间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学认为第一段声音时间比较长?你们在生活中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快,什么时候慢?


生:双休日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比较快,周一至周五感觉时间过得比较慢。


生:做游戏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比较快,写字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比较慢。


生:下课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比较快,上课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比较慢。


师:也就是说在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比较快,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比较慢。时间真的有快慢吗?


生:没有。



三、小结课堂,课外延伸


师:时间是没有快慢的,时间的长短也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它每时每刻都会从我们身边溜走,所以我留给大家一句话:学会估计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课件出示:学会估计时间,合理利用时间。)


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我布置一个课后活动:“我与时间比赛”,(课件出示:“我与时间比赛”表格)每天各科老师都有作业布置,可能今天只有一样或两样作业,请大家根据今天的家庭作业把这张表格填好,注意:作业一定要保证质量。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1秒钟                          方法:


1分钟                          方法:


1小时

TOP
30#

 

《太阳钟》


一句话说教材:了解太阳钟的使用原理并用太阳钟计时。


这节课里我使用了两个材料,一是学生套材里的太阳钟模型,另一个是教具箱里的日晷模型。太阳钟模型我在上课的前两天就布置了学生按要求做好。

日晷模型用起来还是很方便的。没有使用日晷之前,我一直以为日晷的圆面要朝南,在这次经过实验才知道,原来日晷的使用还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是要根据一定的纬度,将日晷倾斜放置,不可以像套材中的太阳钟那样平地放置,这是因为地球是倾斜的缘故。第二是日晷的圆面要朝北放置。这正应了“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6 10:38:30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