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教科版五下每课课后记录 [复制链接]

31#

 

《用水测量时间》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初步认识利用滴漏计时的原理。


教后小记:这节课我认为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如何在塑料瓶盖上扎出一个让人满意的大小合适的小孔,我自己尝试了下,有点难度,让学生做就更做不太好了。既然难,那么只好想办法改变材料了。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法。我想可否用塑料袋扎瓶口,然后在塑料袋上扎小孔,这总容易多了。实际跟想象还是有一点差距,效果也不是很好,跟扎口的塑料瓶盖差不多,但是至少扎一个洞是容易多了。其他我还想过用气球皮扎瓶口,但是试了不行,因为气球皮有弹性,孔的大小在不同水压下变化太大,这样误差就大。不知道各位老师又有什么高招。

TOP
32#

有点舍不得更新,一更新就要把那些很好的帖子往下移,慢慢就下沉了。
TOP
33#

 

《我的水钟》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水钟,在实验中检验并改进。


教后小记:我在这节课中使用了教具箱中的材料,一个可以用来控制水流速度的开关以及一根塑料管。在课堂中我说明了水钟里的水流出来是利用了虹吸原理。有学生在课后对我说,可以用这个去参加“考考你”活动。以前都是老师考学生,现在学生也可以考学生。(考考你——32:水往高处走?)。这个水钟的好处是可以调节水流大小,不足是部分学生自己划的刻度不是很准,所以要总结经验,再来一次。时间是三个班都拖了。下次要注意了,


    还有一个问题引起我的思考,就是在课堂中实验的要求是教师布置得清楚些好,还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好。


    思考过后,我认为实验的要求布置得太清楚,未必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处,相反可能还会扼杀了他们“犯错”的机会,不犯错误,怎么会得到经验呢?这点已经有很多科学老师提出来了,我想他们也是在思考这个问题。(当然公开课和赛课除外,那是为了不出乱子。)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过这样做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水平,而教师之前对学生的训练比较到位。如果还没有达到,我想还是不可以放手的。这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是吧。平时上课就是要给学生犯错的机会,让他们去思考,课堂上完不成,鼓励他们课后完成。课后作业最好也是教师和他们一起研究。这就是专家说的,“开放的实验室和开放的科学教师”。

TOP
34#

 

“考考你-32”答案


本期编辑:萧山区云石小学  谢勇波


第三十二题题目:


考考你—32:水往高处走?


  萧山区云石小学 云小科学群


请观察下图的装置,回答两个问题:


1、圈出来的地方为什么看起来好像是断的?


2、是什么原因让大烧杯里的水越过杯口顺着管子不停地流下来?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或查资料的办法去寻找谜底,并整理好自己的答案,用电子邮件发至xueshengtiandi@126.com邮箱。


注意:稿件上务必写明学校、班级、姓名。答题情况将在萧山小学科学网上公布。


2009.5.24.




答案:按收到邮件的时间先后为序。


这次答得比较正确的同学比较多,其中较好的有:俞晶、黄斯怡、虞伟东等同学。

1.2009年5月25日   17:25(ㄗs:終點︶" www.619621183@qq.com
答1、看起来断了是因为光的折射作用
答2、是重力作用和连通器原理让大烧杯里的水越过杯口顺着管子不停地流下来

22009年5月25日   19:07(义桥二小 604  冀泽华)


答案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答案2:这种现象叫“虹吸”原理。


把充满水的胶管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垂再盛水的容器之外,而且,出水口要低于水面。这样,水就会从容器顺着胶卷流出。


32009年5月25日    20:42宁围一小 601叶琪


(1)当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时, 又于水和空气这两介质,折射率不同所以发生了, 你所看见的现象, 光的折射原理 。


(2)水的压力


42009年5月26日   19:41劲松小学504陈金炜


问题一.这个很简单,因为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发生了折射现象,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比水中大,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水折射的虚像,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应该看到位置的偏上位置。


问题二.是水的压力或空气的压力


个人见解:水在大烧杯中时,因水的压力或空气的压力的挤压,由管子不停地往小烧杯里流


52009年5月26日   19:53(chen798878796 <chen798878796@163.com>)


1.是因为光的折射原理。


2.是因为虹吸原理,虹吸原理:就是连通器的原理,加在密闭容器里液体上的压强,处处都相等。而虹吸管里灌满水,没有气,来水端水位高,出水口用手掌或其他物体封闭住。此时管内压强处处相等。一切安置好后,打开出水口,虽然两边的大气压相等,但是来水端的水位高,压强大,推动来水不断流出出水口。 虹吸现象是液态分子引力与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压力差,使水上升后再流到低处。由於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利用虹吸现象很快就可将容器内的抽出。


62009年5月27日   16:47宁围一小  604 俞晶


 


1.原理;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定义:光从一种透明均匀物质斜射到另一种透明物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折射规律:传播速度越快,角越大。


  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


  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介质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线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时,则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但光速改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是不同的。


  光在同一种物质(或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约为3×10^8米/秒


  光从一种透明均匀物质斜射到另一种透明物质中时,折射的程度与后者的折射率有关。


  放射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镜面同一面,折射的在不同面


  波穿过不同的介质的时候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就是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鱼儿在清澈的水里面游动,可以看得很清楚.然而,沿着你看见与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 鱼叉叉向的是鱼的实像。而若使用激光枪射鱼,要瞄准所看到的像,因为光线在水中也会发生折射。


  从上面看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的物体,会感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


  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所以,当你站在岸边,看见清澈见底,深不过齐腰的水时,千万不要贸然下去,以免因为对水深估计不足,惊慌失措,发生危险.


  把一块厚玻璃放在钢笔的前面,笔杆看起来好像"错位"了,这种现象也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 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光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发生的偏析现象。


  光的反射是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偏析现象。


  同种介质反射,不同介质折射


  同在一种介质反射


  不同介质就折射


  如一束光射进水里


  管射进水的光叫折射 因为空气和水是不同介质


  而因为光射到水的时候 水面会反射光


  因为它反射的时候反射光线和如射光线一样都是在空气(同种介质里)


  海市蜃楼的出现,是因为光的折射,还是有别的原因?!


  海市蜃楼经常发生在沿海,在沙漠偶尔也可见到。人们可以看到房屋,人,山,森林等景物,并且可以运动,栩栩如生。有人认为是人间仙境。现在,人们把海市蜃楼说成是大气折射的结果,把远处的景物折射到近处来了。其实,这是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一种自圆其说。


  在三界之内,也有很多层物质空间。宗教中提到的九大层天,十八层地狱,如天人,鬼都是在不同空间。我们的人眼就看不到他们。


  在我们的空间的人所能看到的光是在可见光范围之内(400-700 nm)。我们看到的物质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可以接受其反射的可见光。在夜里,物质发出的红外线我们就接收不到。即使在可见光范围之内,如果光过强或过弱,我们也不能看到。人眼是由我们这个空间的物质构成的,是由最大一层分子组成的最大一层粒子构成的,只适合看到一定能量范围的光。


  如果是分子组成的稍微小于最大一层粒子的那层空间粒子的时候,人眼就看不到了,更不要说由分子组成的更小粒子的空间了。对人来讲,这些物质反射的光是不可见光。但是,这个空间的生命却能接收到这层空间物质反射的光,并能看到这层空间的物质,因为组成他们眼睛的分子颗粒和人眼分子颗粒不同。


  海市蜃楼是另外空间的真实体现。在物质的运动下,反映到我们这个空间里来了。一种海市蜃楼发生在海上。这里空气湿度大,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空间空气湿度比较大,另外厚度比较大,这样大面积的水蒸汽在运动下阴差阳错地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透镜系统。就象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和显微镜一样,把微观世界的另外空间的景象反映到我们的空间来了。人眼就能观察到了。另外,人们看到的海市蜃楼的景象有时是运动的,另外空间的物质就是运动的。在沙漠或其它地方,如果物质在运动下也能形成一个巨大的微观观测系统,人们就可以观测到另外空间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


  另外,海市蜃楼也经常发生在雨后,这时的空气湿度较大,也易形成透镜系统。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个现象叫作光的折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在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光从空气斜射入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


  4.光从一种介质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5.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一样


  6.光的折射率计算公式:n=sinθ1/sinθ2=c/v


(n:折射率 θ1:入射角 θ2:反射角 c: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v:光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


  


因为人的视觉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但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会发生光的折射,


令人的视觉所认为它是物,其实它只是看起来像。


2.它有这种效果是因为空气向在高处杯中里的水面施加压力,迫使水顺着软管向上流。


72009年5月27日   17:22(宁围二小602班沈儆醒)


1、这是因为物理中的折射现象啊。因为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会产生折射现象 。


2、因为压强


82009年5月28日   10:39回澜小学503班卢加


1、圈出来的地方为什么看起来好像是断的?


这是折射原理,管子在大烧杯里的空气和水中的折射不一样,所以看起来像是断了.


2、是什么原因让大烧杯里的水越过杯口顺着管子不停地流下来?


实际是水还是往低处走,管子的出水处比进水处低。管子二端只要出水处的一端的水位比进水处的一端的水位低,管子里面灌满水,水位高的水就会往水位低的地方流。


9. 2009年5月28日    16:03(义桥二小604  黄伟杰


1.光从一种透明均匀物质斜射到另一种透明物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就是连通器的原理,加在密闭容器里液体上的压强,处处都相等。而虹吸管里灌满水,没有气,来水端水位高,出水口用手掌或其他物体封闭住。此时管内压强处处相等。一切安置好后,打开出水口,虽然两边的大气压相等,但是来水端的水位高,压强大,推动来水不断流出出水口。虹吸现象是液态分子间引力与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压力差,使水上升后再流到低处。由於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利用虹吸现象很快就可将容器内的水抽出。


10. 2009年5月28日    16:09义桥二小603  蔡楚楚


1.光从一种透明均匀物质斜射到另一种透明物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就是连通器的原理,加在密闭容器里液体上的压强,处处都相等。而虹吸管里灌满水,没有气,来水端水位高,出水口用手掌或其他物体封闭住。此时管内压强处处相等。一切安置好后,打开出水口,虽然两边的大气压相等,但是来水端的水位高,压强大,推动来水不断流出出水口。虹吸现象是液态分子间引力与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压力差,使水上升后再流到低处。由於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同的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利用虹吸现象很快就可将容器内的水抽出。


112009年5月28日   20:41义桥二小 605  黄斯怡


答案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物之理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答案2:这种现象叫“虹吸”原理。 


      把充满水的教官一端插入水中,另一端垂在盛水的容器之外,而且,出水口要低于水面。这样,水就会从容器顺着胶管流出。


      虹吸原理:就是连通器的原理,加在密封容器里液体上的压强,处处都相等。而虹吸管里灌满水,没有气,来水端水位高,只要出水口于容器水面,水就会源源不断流出。


12. 2009年5月29日   19:31宁围二小603董旭凯


1.是因为光的折射


2.因为大烧杯里水的位置比小烧杯里水的位置高,它的压强就大,所以大烧杯里的水越过杯口顺着管子不停地流下来


132009年5月30日   15:45(回澜小学 502  陈俊杰

水的气化,凝华,水由固态或液体变为气态的过程中,水的密度变小上升,另一方面吸管里的水往高处走,这是由于大气压强的原因。当嘴吸气时,口里的气压低,吸管外面气压高,气压将吸管内的水压上来。(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水泵,压力水井等,原理一样)
再一个就是由高坡下来后有一定的惯性会向高处走一点 

142009年5月30日   21:15义桥实验学校502 许世元


1、那是因为水对光的折射,让我们看起来像是断的。


2、这是因为大气压力对水的压迫使水上升(吸管先前要灌满水)。


15. 2009年5月31日   12:50萧山区云石中心小学五(3)班  陈园园

吸管里的水往高处走,这是由于大气压强的原因。当嘴吸气时,口里的气压低,吸管外面气压高,气压将吸管内的水压上来。(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水泵,压力水井等,原理一样)

16. 2009年5月31日   12:51(萧山区云石中心小学五(三)班顾雨婷)


1.因为这是光的折射造成的错觉,就象你拿望远镜看物体,很远的东西,就如在眼前。


2.是利用虹吸原理让大烧杯里的水越过杯口顺着管子不停地流下来。


17. 2009年6月2日    17:35("嘟嘟" <810930726@qq.com>)


1.这是光的折射,吸管在水下面的部分发出的光在水面发生了折射,我们顺着光的反向延长线,看到吸管似乎断了。


2.这是虹吸现象,因为吸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等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


18. 2009年6月3日    14:05径游中心小学501班 虞伟东


问题一:圈出来的地方为什么看起来是断的?


答:是光的折射原理。


问题二:是什么原因让大烧杯里的水越过杯口顺着管子不停地流下来?


答:是虹吸现象。


步骤:在吸管里装满水,再把出水口密封,放入水中,再把出水口放开,这样水就会不停地留出来。


原因是:进水的部分和出水的部分高度同,因为水有压强,所以吸管也有了压强。吸管的水流完了,上面的水会给下面的水一个压力,水就要往空的地方流了。


这个实验现象主要和两个烧杯之间的高度差有关。高度差造成压强,才会有挤压的作用。实验的关键,吸管要装满水再插入水中,而不是直接插入。


192009年6月5日   21:01(宁围一小604班  蒋海洋)


1、断是因为光的折射作用


2、流水是重力作用和连通器原理



批改说明:


本次答题截止到09年6月5日21时止,共收到有效的答案19份。基本上如果第一题都答到了光的折射现象,其实还有一个烧杯的“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两个作用一起才让吸管在水中看起来是断了。题目中说明了是“断了”,而不是“弯了”。第二题答到“虹吸现象”也是可以的。还有要注意的是这次有两个问题组成,答案最好要标明序号:如:答1、答2。


另外本次答题活动尚有ㄗs:終點︶ㄣ、chen798878796、嘟嘟”三位同学没有把学校班级姓名注明。


参考答案:


答案由  萧山区云石小学  云小科学群 提供


1、圈出来的地方为什么看起来好像是断的?


答:这是因为光线在水中产生了折射现象,同时烧杯的形状和烧杯内的水形成了凸透镜的放大现象,所以使得水中部分的吸管看起来比较大,而且还是折断的感觉。


2、是什么原因让大烧杯里的水越过杯口顺着管子不停地流下来?

答:这是利用了大气压力差,使得烧杯内的水不停地流下来。杯内的水面高,杯外的出水口低,由于管口水面承受不同的大气压力,水会由压力大的一边流向压力小的一边,直到两边的大气压力相等,或者容器内的水面变成相等高度,水就会停止流动。因为管子呈一段弧形,像彩虹,又能直到吸水的作用,也可以称为虹吸现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8 19:56:55编辑过]

TOP
35#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09-6-8 19:12:00的发言:
有点舍不得更新,一更新就要把那些很好的帖子往下移,慢慢就下沉了。

好东东大家都会反复咀嚼,真实的大家都喜欢借鉴学习。

TOP
36#

好帖子,学到了不少,也感悟了很多,谢谢楼主!

行看流水坐看云…… 博客:http://blog.sina.com.cn/d1j2j3y4# 邮箱:yhm770514@sina.com.cn 黑龙江省齐市衣红梅期待与你的交流…… 欢迎光临http://www.qsjyy.com/bbs/《一一网络工作室》
TOP
37#

 

《机械摆钟》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观察摆钟计时,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摆的摆动。


教学心得:找来找去,附近的学生家里没有这种“老款”摆钟,路远的倒是有一个,还在正常使用。那个钟比较大,拿了来不方便。跟该学生开玩笑说,要好好保留这个钟,到时候就是古董了。后来是在网上找了一个视频当“教材”。


这节课时间方面比较充裕,就可以“偷懒”了。我没有给学生现成的摆,只是把做摆的材料简单介绍了一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按说明组装。挂摆的材料是我在实验室的角落里找到的一些竹条(片),这些竹片原来是做什么的我不知道,反正肯定不是用来做摆的。这些竹片的一端是中间是被切开的,刚好可以把摆线从这些切口处卡住,而且卡住后不会动,这样摆点就不会摇晃了,减少了误差。调节摆线长度也非常方便。下课后让学生把摆拆了,下个班上课还要组装。

TOP
38#

我不教这个年段,对这课也不是很了解,看到你的反思后才知道要想上好也要费一番周折,实验室不是有铁架台吗,用那个不行吗?

行看流水坐看云…… 博客:http://blog.sina.com.cn/d1j2j3y4# 邮箱:yhm770514@sina.com.cn 黑龙江省齐市衣红梅期待与你的交流…… 欢迎光临http://www.qsjyy.com/bbs/《一一网络工作室》
TOP
39#

以下是引用清净调柔在2009-6-17 13:58:00的发言:

我不教这个年段,对这课也不是很了解,看到你的反思后才知道要想上好也要费一番周折,实验室不是有铁架台吗,用那个不行吗?


恩,那个竹条是要安装在铁架台上的。所以铁架台也是需要的。

TOP
40#

 

《摆的研究》


两句话说教材:1、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掌握调节摆的快慢的方法。


教后小记:这节课是很多老师都喜欢上的课,教研课上大家也能经常见到它的风采。其实上起来还是有一点难度,感觉是很典型的科学课:猜测影响摆的快慢的可能原因——分组实验得出数据——根据数据的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的结论。难点在于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比如喊口令的,放的,数摆的次数的。否则很容易出现误差。

我分两节课来上这个内容。为的是让每一个组能够把摆幅、摆重、摆长和摆的快慢之间的关系的实验都用做一做,也是当作一种训练吧。(503班这节课已经在之前的公开课中上过了)。多出来的时间我把《做一个钟摆》中的第一部分“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内容也上掉了。感觉这样切割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学生得出摆长与摆的快慢有关以后,接下来又马上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同样长度的摆绳,在摆锤的位置改变了以后摆的快慢就不同了。这又会引起了他们的思考,然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摆长的真正含义。可能还是比较符合教材的知识逻辑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
TOP
41#

 

《做一个钟摆》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能制作一个一分钟摆30次的摆。


教后小记:课前我在办公室里自己做了一个钟摆,一分钟摆30次的话,摆长大概90厘米到98厘米之间都可以的,当然是有一点小误差的情况下,摆长具体是多少我也不知道。网上查了也没有找到,如果有老师知道的话有劳告知。最好是直接数据。


怎么样可以短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呢?学生讨论,摆锤在什么位置比较好,长点还是短点?是否就是要老老实实一分钟一分钟这样地数?怎样减少误差?至少要验证几次才算是可以了?


就这样讨论了大概是10来分钟。最后得出一个方法,先让摆摆起来,只要能做到10秒摆5次,那么这个摆摆30次就刚好是一分钟。保持摆长等不变,再验证一分钟摆了几次,如果多于30次,再延长一些,少了,则短一些。再验证。直到能连续三次都是一分钟摆30次才算成功。记录该数据,准备交流。


基本上这节课能多出10来分钟,就用来做作业。

TOP
42#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一句话说教材:了解摆钟的工作原理,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摆钟。


教后小记:这节课据说是公认的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我估计难点就在于材料难准备,另外么就是误差控制比较难。可能还有学生理解摆钟工作的方法也是难点。


如果学校订了教具箱,大概这节课相对来说就好上多了,只是相对来说。教具箱里有计时器的套件,一共12套。这个套材不是很大,直径6厘米的一个圆盘。我刚开始觉得想要用这来做一分钟的计时器有点困难,因为它里面配的铁条不是很长,只有30厘米左右,离一分钟摆30次的摆长差很多啊,还有一个不当之处是,教材插图中摆钟使用的齿轮是30齿,而这个套材里的齿轮居然有34齿,真当是有点乱来啊。所以说,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用。该批评也是要批评的。

临上课之前,我突然想到,教材中可没有说明,计时器一分钟只能转一圈,只能摆30次。我一分钟转2圈,摆34×2次,转完2圈就是一分钟。我视频里看到的摆钟就是一分钟摆60次的。这样就很兴奋地去上课了。第一个班时间来不及。自我感觉是前面花的时间太多,学生都没有玩过,基本上就是空对空,效率不高啊。后面在班里上课换了思路,先让他们组装摆钟,组装完了按说明使用,让他们有一个直观印象。然后再来讲摆钟工作的方法。时间上就相对宽松了一些。
TOP
43#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09-6-18 7:52:00的发言:
 

《摆的研究》


两句话说教材:1、研究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掌握调节摆的快慢的方法。


教后小记:这节课是很多老师都喜欢上的课,教研课上大家也能经常见到它的风采。其实上起来还是有一点难度,感觉是很典型的科学课:猜测影响摆的快慢的可能原因——分组实验得出数据——根据数据的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的结论。难点在于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比如喊口令的,放的,数摆的次数的。否则很容易出现误差。

我分两节课来上这个内容。为的是让每一个组能够把摆幅、摆重、摆长和摆的快慢之间的关系的实验都用做一做,也是当作一种训练吧。(503班这节课已经在之前的公开课中上过了)。多出来的时间我把《做一个钟摆》中的第一部分“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内容也上掉了。感觉这样切割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学生得出摆长与摆的快慢有关以后,接下来又马上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同样长度的摆绳,在摆锤的位置改变了以后摆的快慢就不同了。这又会引起了他们的思考,然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摆长的真正含义。可能还是比较符合教材的知识逻辑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

       恩,这节课正如你所说,是很多老师比较爱上的课,前些日子经历一个赛课,十节课中,竟然有三位教师都选择了这节课,看来这节典型的科学课还是科学教师们比较愿意挑战的课型,但是听后感触也很多,这节课细究起来内容也很多,一节课下来总是感觉到时间的不充裕,如果想一节课下来,就得在某些地方进行处理,不然时间在大多数老师那里是不够用的,我很同意你的做法,像这样比较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不一定非得在一节课中完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以调整,比如用两课时完成,效果也许会更好。

行看流水坐看云…… 博客:http://blog.sina.com.cn/d1j2j3y4# 邮箱:yhm770514@sina.com.cn 黑龙江省齐市衣红梅期待与你的交流…… 欢迎光临http://www.qsjyy.com/bbs/《一一网络工作室》
TOP
44#

激动,精华了!谢谢大家的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4 20:06:20编辑过]

TOP
45#

 

《昼夜交替现象》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猜测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并用模拟实验证明之。


教后小记;要说这学期哪节课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无疑就是这一节课了。因为这是我这学期的一节区级公开课,我非常想上好的一节课。


这节课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听课老师的想法结合,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是:


一、材料适合模拟实验的开展。电子百拼里的电池座加上灯座组成简单的发光器,用来模拟太阳;地球仪的球体从模型上拆出来,然后用笔穿起来,方便转动,用这个模拟地球。其他的入透明球、立方体、大地球模型、大灯泡等材料准备也比较到位。实验时在教室里营造出一种比较黑暗的效果,教室里的灯关了,窗帘全拉上了,投影也黑屏了。


二、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有一定结构和梯度,适合教学的开展。教学过程略。具体教学实录详见:http://blog.kxsy.net/user2/17051/archives/2009/32812.html


三、教师语言基本上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出现常识性错误。


四、课堂师生交流比较有效,课堂氛围较好。


还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一、教师预设比较多,影响学生生成。我觉得这可能我的这节课的定位有关, 定位很低,能把课完完整整得按照教学设想上下来就行,就不敢放的太开。


二、对学生的评价鼓励不多。太多太滥不值钱,适量而准确的评价很重要。


三、教学时间最后没有控制好,离下课还有三分钟这堂课就上完了。主要是忘了一个环节,各种猜测的模拟视频没有播放,估计这几种的视频和讲解播放下时间就差不多了。


四、有一个学生被点到回答了六次,包括上台演示一次。后来我看录像时统计的。应该说我点名的面还是很大的,基本上都点到了,这个班比较小,只有27个人,7个组。

五、课后小结,让学生说说自己还有什么问题,虽然有一些展开,但是还不够开放。比如还可以追问:你学了这节课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4 20:16:37编辑过]

TOP
46#

评上积极分子很高兴,我会继续努力,谢谢大家。最近在准备教坛新秀考试,所以上来很少。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我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TOP
47#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09-6-30 21:00:00的发言:

评上积极分子很高兴,我会继续努力,谢谢大家。最近在准备教坛新秀考试,所以上来很少。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我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想准备教坛新秀考试,论坛上的资源很多,再好不过了。呵呵。
一直努力中……
TOP
48#

收到积极会员的证书和资料。很兴奋啊。


TOP
49#

祝贺!这是你坚持付出的收获!向你学习!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50#

祝贺勇波!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51#

以下是引用爬爬虫在2009-7-1 17:48:00的发言:
想准备教坛新秀考试,论坛上的资源很多,再好不过了。呵呵。

今天上午考理论,自我感觉书没有白看,基本上没有留下遗憾。不管能不能过第一轮,都要准备第二轮。

TOP
5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能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以及它们的主要观点。


   教后小记:有科学老师说,天文知识大概是小学科学里最难的一部分了。我也有同感。一是知识的内容丰富,难度较大。二是开展实验活动较难,学生又没有直观的感受,看星星的孩子少了。

   这节课大概就是讲历史故事的一节课。讲到古希腊,又讲到15、16世纪的欧洲。主要是对比两种不同的假说所提供的主要观点的异同,然后结合上节课中提出的几种猜测,说说“日心说”和“地心说”分别对应我们之前的哪一种猜测。课堂教学中我较注重给学生渗透一种“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迷信权威”的思想。举例说:“即使没有哥白尼,也会有‘哥黑尼’提出‘日心说’。”
TOP
53#

 

《证明地球在自转》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能了解到傅科摆的原理以及它是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教后小记:这节课的实验难点在于,转动摆的时候,摆座稍微摇晃下,很容易就会让摆的方向发生变化,最常见的就是“绕圈摆”。我自己在做实验时得出了一点经验:摆锤要重一些。摆幅要大一些。转动时要尽量匀速,保持水平。转动的时候如果控制得好,即使下面没有圆盘,直接在空中转动也是可以的。当然最好还是用转动圆盘,这样可以减少纵向的摇摆。

   上课时,为了更好地操作,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比赛,让各小组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够做到平稳转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TOP
54#

 

《谁先迎来黎明》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能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时区的概念。


   教后小记:按照书本上提供的模拟实验方法,感觉动静太大,我们还是动静小点,效果也差不多的方法比较好。用地球仪上贴两个不同颜色的圆片,一个代表北京,一个代表乌鲁木齐。手电筒代表太阳,用两种方向转动,看谁先被照亮。自西向东转,是北京先,自东向西是乌鲁木齐先。

  “逆时针”是自西向东转,和“顺时针”是自东向西转,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分不清。还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记住吧,有一个学生说,东南西北很顺,就是顺时针,北西南东是反的,就是逆时针。这样联想记忆,应该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
TOP
5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到地轴是倾斜的。


   教后小记:用雨伞作为教具是很好的,在雨伞上放一些代表星星的圆点。雨伞轴上的圆点代表“北极星”。雨伞转动起来,“北极星”不动,其他的星星在转动。教室里的吊扇转动起来也是能够看出轴上的图案基本“不动”,周围的螺帽可以代表星空中的其他星星,也是在围绕着中心轴在转动。记得谢小立老师曾经在萧山朝晖小学上过这堂课。听课教师对他的课评价很高。我也从他的课堂中得到了一些参考和借鉴。我建议安排课外任务,让孩子们持续地去观察下星空。否则孩子们得不到第一手经验,课堂上无法引起共鸣。那样就只有被动接受知识了。“动手动脑学科学”就无法体现。

TOP
56#

 

《地球在公转吗》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了解地球是逆时针绕着太阳公转及其证据。

   教后小记:模拟实验加上课件辅助我认为是上天文课的一大利器。这节课的模拟实验是学生在不同方位观察中间几个不动的物体,发现它们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知道什么叫视差变化,以及视差变化的原因。本课使用的课件是我以前从萧山小学科学网上下载过一个flash课件《地球的运动与四季等》,里面不仅有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方式,还有四季和极昼极夜的形成原因等。这个课件对这节课以及接下来的两节课都很有帮助,解决了很多难题。
TOP
5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了解到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后小记:这节课我没有做课本中介绍的模拟实验,只是用了课件加讲解。因为快期末了,手头要做的事情也是很多。比如教坛新秀的准备,撰写师德征文,参加杭州市天文课件比赛等等。就没有花很多心思在这两节课,包括后面的《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学生们的天文知识本来就不扎实,不丰富,我以为他们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点困难。课堂中感觉还好,我给他们讲日食讲座的时候,也发现学过天文知识的五年级比三四年级更容易理解日食形成的原因。
TOP
5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一句话说教材:学生了解到极昼和极夜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轴倾斜有关。


   教后小记:一学期的课终于上完了。我的课后记录也算是写完了,虽然有点推迟,虽然有点虎头蛇尾,但毕竟没有半途而废。坚持到了最后,教坛新秀第一轮完毕,我就马上把我的零碎记录进行了整理,到现在算是完成了。


   撰写课后记录对我帮助很大:一是让我坚持写作,虽然写的不多,可毕竟也是对我的教育教学情况做了一个记录。二是让我能够对这些课上的更用心,不用心,不准备写不出来的。这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三是教坛新秀考试第一轮里很多题目是五下的,得益于我平时的课后记录,我对试卷上的题目基本上是比较熟悉的,做起来也很顺手。四是以后要写论文需要案例,我可以从这里找一些出来用用。五是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我会记住这些与这些学生在一起的日子。


   对课后记录的反思:首先还是要做到及时,以后要尽量。再次是要成一系统,平时多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写作水平。三是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多记录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包括语言和失当之处。课后记录只记录自己是怎么上课的,总感觉太单薄。

   感谢三江侠和一品轩,给我许多的建议;感谢我可爱的学生们,还有杨春晖老师对我的帮助。
TOP
59#

全部完成,可以让这个帖子下沉了。给其他更好的帖子让路。
TOP
60#

好帖子再次上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