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磁铁的磁性》课堂始末
气喘吁吁就为喻头点将
2006年11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的铃声刚响起,我的手机伴随着“不怕不怕”的音乐响起,一看是喻头,慌忙接电话,“严益锋啊,我是喻老师,你上《磁铁的磁性》吧?好好准备一下。”喻头说毕,受宠若惊的我只知道:“哦,哦……好的,好的……谢谢!谢谢……”中结束交谈,被幸福冲昏了头脑,来不及说再见。
撒腿跑到校长室,气喘吁吁地汇报情况,校长表示支持。心哪,久久不能平息,以至于说话都有点结巴。
为了缓冲激动的心情,在办公室重新坐定,来了两次深呼吸才搞定。(呵呵,夸张了点)
话该从11月7日说起,偶尔看到喻头的博客上发了一个关于举行网络研修班第二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上课报名通知,曾经历过第一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炮轰上课老师的场面,说真的,有点犹豫,怕被轰啊……(呵呵)但又一想,报名的老师中,我最年轻,轰一下也无所谓,况且还有露脸的时候,于是权衡了一下,在2分30秒左右就下了决定——报,9月份参加了绍兴市优质课听课活动,听了好多的《磁铁的磁性》,那时候我们几个人争论得好厉害,有好多想法,于是就报了被上得连“油腻”都没得刮了的经典课例——《磁铁的磁性》,只为想把自己个人对课的观点融入其中。
一天中,拉好所有网络上的课堂实录,屁颠屁颠地跑到学校初高中的实验室,了解了那边的磁铁课程,以及实验室的器材,准备好一切我这课中可能要用到的材料,什么磁力板、铁粉、磁感应线演示器、各种形状的磁铁……统统“牵洋到手”,累得气喘吁吁。
推掉后几天约定的一切应酬,讲各种理由,忽悠好多故事,终于安排妥当,忙得气喘吁吁。
铁定心:要上一堂与众不同的、能引起争论的研讨课……
要紧牙关就为心头信念
本想安心准备我的课,本想推掉一切事务,可是突然发现有些事你推掉了,心头却依然挂着。
在接到通知之前,我一直在准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的事情,安排人员,准备材料,策划有关展台布置的人员安排,督促各班级的成果上交等,虽然早就把事情托付给学校的其他老师,可是心头始终记挂着,况且展评时间突然提前了,措手不及中又带来了一些比较仓促的事情,于是加班加点跟其他老师安排一切事务,托付好各种事情,忙碌了两个晚上,无法静心思考一些问题,只能在睡觉前看些资料和书,我想先来补充自己的新理念,激发自己新的灵感,有种临时抱佛脚的烂补。
11月17日已经是星期五,忙碌了一个星期,晚上终于有时间好好整理我的灵感,仔细分析教材了: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戴上我的小耳麦,抛掉一切声音,让心安静一些,再能安静一些,整理各种教学环节,我发现,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磁铁磁性的认识已经不属于重点了,应该抓住“铁一类”的科学概念,努力从材料入手,寻找可突破的东西,突然发现桌上的几个一毛硬币,发现2005年版的新硬币居然能被磁铁吸引,预感它应该不完全属于铁的物质,于是赶紧网上找资料,发现它是铁和镍的合金,一个教学的点终于突破,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处理教学重点——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时,发现铁粉是一种非常好的材料,结合教材中的回形针和小铁珠,我想到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自主设计实验来突破自己的认识,从而来完成自己的教学难点与重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终于将课粗略地搞定,家人早已进入梦想,蹑手蹑脚地整理洗刷一番,钻进被卧休息,突然发现睡意已经全无,于是又翻开《科学课》杂志,暂且把它当作催眠剂。

忍痛割爱就为顺理成章
11月21日,连续两天的阴雨天气,在今天傍晚终于破天慌地放晴了,高兴……今天,很有信心地拿着我原汁原味的教学预设开始在自己学校的四(2)班试教,这班孩子我三年级教过他们,当听说我今天要给他们上科学课,教室里“耶……”的欢呼声掩盖了我的声音,惊醒了教室边上树上栖息的小鸟,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和我拉家常,跟我讲许多他们的故事……望着他们期盼的神情,心里有种久违了的成就感。
今天我还请来了市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想让他们也一起参与我的课堂研讨,并能帮我的课把把脉。课在动听的《秋日的私语》中拉开序幕,孩子们激情高涨,对磁铁磁性的研究和对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也能比较深入地进行研究。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时候,我出示三件物品:铁粉、小铁珠和尺、回形针。请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说明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结果有4组是选择铁粉的实验,2组选择小铁珠的实验,还有1组是选择做回形针的实验。各小组的实验也比较成功:铁粉比较直观;小铁珠的实验,确定五个点,分别是2里面、1.5厘米、0厘米、1厘米、1.5厘米的距离小铁珠被吸引;回形针也设定5点,分别是8、4、1、6、8枚,最后得出数据,磁铁的两头磁性比较强,这里由于各小组选择的材料不同,实验的时间也不同,我没有作具体的说明,结果快慢比较多,也导致课堂时间延长了6分钟,最后环节我是安排了一段小录象哆嘞A梦的《NS徽章》,给学生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炮轰”阶段,我先就设计的理由与课后的感受谈了许多自己的观点,然后敞开胸怀由这些朋友“炮轰”:
黄总:现在的新老师的观念真是“新”,这节课我的理解是,磁铁磁性的研究要抓时间,你用了14分钟,我觉得只用10分钟到12分钟就可以解决,废话太多,就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研究,你安排了三种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确定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我不赞同,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觉得重点不是放在我该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问题,不是求一个结果,而是求这个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寻找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关键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这个很关键,我觉得你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对。
池首席:我赞同黄总的观点。
王阿飞:我觉得课设计得很好,但是前面使用回行针与后面再使用铁粉,这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多少,这个要值得考虑的。
……
大家对我的课谈了很多,但争论最多的是:我安排这么多的材料来求证一个结果,但是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发展,其意义有多大,使用多种材料来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学生在课上有多少发展?
这点是我认真分析这课这么多天来我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难道我的切入点,或者教学目标的定位真的错了吗?我坚持认为安排铁粉是比较形象地认识到磁铁的各部分磁性是不同的,安排尺和小铁珠的测量以及回形针是让学生能理性地考虑问题,用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个认识真的错了吗?我很矛盾。
晚上,两个观点始终左右着我,我该舍取谁?定位到什么程度?我矛盾,我彷徨,那是一种心的煎熬……
11月22日早上,我决定不了,再次打电话给我市的科学中坚力量,林建锋老师,他也帮我认真分析了课,他也赞同要挖深,要充分让学生先动脑然后再动手,磁铁的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结果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
终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观点,终于还是舍弃了自己原有的教案,我觉得那真的是一种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是教科学,并学习科学的,我们必须追求真理,这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都应该崇尚和追求的,该忍痛割爱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边擦眼泪边大刀阔斧,这是一种责任与追求……(夸张了一些,呵呵)
11月21日,连续两天的阴雨天气,在今天傍晚终于破天慌地放晴了,高兴……今天,很有信心地拿着我原汁原味的教学预设开始在自己学校的四(2)班试教,这班孩子我三年级教过他们,当听说我今天要给他们上科学课,教室里“耶……”的欢呼声掩盖了我的声音,惊醒了教室边上树上栖息的小鸟,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和我拉家常,跟我讲许多他们的故事……望着他们期盼的神情,心里有种久违了的成就感。
今天我还请来了市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想让他们也一起参与我的课堂研讨,并能帮我的课把把脉。课在动听的《秋日的私语》中拉开序幕,孩子们激情高涨,对磁铁磁性的研究和对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也能比较深入地进行研究。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时候,我出示三件物品:铁粉、小铁珠和尺、回形针。请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说明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结果有4组是选择铁粉的实验,2组选择小铁珠的实验,还有1组是选择做回形针的实验。各小组的实验也比较成功:铁粉比较直观;小铁珠的实验,确定五个点,分别是2里面、1.5厘米、0厘米、1厘米、1.5厘米的距离小铁珠被吸引;回形针也设定5点,分别是8、4、1、6、8枚,最后得出数据,磁铁的两头磁性比较强,这里由于各小组选择的材料不同,实验的时间也不同,我没有作具体的说明,结果快慢比较多,也导致课堂时间延长了6分钟,最后环节我是安排了一段小录象哆嘞A梦的《NS徽章》,给学生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炮轰”阶段,我先就设计的理由与课后的感受谈了许多自己的观点,然后敞开胸怀由这些朋友“炮轰”:
黄总:现在的新老师的观念真是“新”,这节课我的理解是,磁铁磁性的研究要抓时间,你用了14分钟,我觉得只用10分钟到12分钟就可以解决,废话太多,就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研究,你安排了三种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确定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我不赞同,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觉得重点不是放在我该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问题,不是求一个结果,而是求这个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寻找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关键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这个很关键,我觉得你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对。
池首席:我赞同黄总的观点。
王阿飞:我觉得课设计得很好,但是前面使用回行针与后面再使用铁粉,这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多少,这个要值得考虑的。
……
大家对我的课谈了很多,但争论最多的是:我安排这么多的材料来求证一个结果,但是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发展,其意义有多大,使用多种材料来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学生在课上有多少发展?
这点是我认真分析这课这么多天来我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难道我的切入点,或者教学目标的定位真的错了吗?我坚持认为安排铁粉是比较形象地认识到磁铁的各部分磁性是不同的,安排尺和小铁珠的测量以及回形针是让学生能理性地考虑问题,用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个认识真的错了吗?我很矛盾。
晚上,两个观点始终左右着我,我该舍取谁?定位到什么程度?我矛盾,我彷徨,那是一种心的煎熬……
11月22日早上,我决定不了,再次打电话给我市的科学中坚力量,林建锋老师,他也帮我认真分析了课,他也赞同要挖深,要充分让学生先动脑然后再动手,磁铁的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结果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
终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观点,终于还是舍弃了自己原有的教案,我觉得那真的是一种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是教科学,并学习科学的,我们必须追求真理,这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都应该崇尚和追求的,该忍痛割爱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边擦眼泪边大刀阔斧,这是一种责任与追求……(夸张了一些,呵呵)
11月21日,连续两天的阴雨天气,在今天傍晚终于破天慌地放晴了,高兴……今天,很有信心地拿着我原汁原味的教学预设开始在自己学校的四(2)班试教,这班孩子我三年级教过他们,当听说我今天要给他们上科学课,教室里“耶……”的欢呼声掩盖了我的声音,惊醒了教室边上树上栖息的小鸟,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和我拉家常,跟我讲许多他们的故事……望着他们期盼的神情,心里有种久违了的成就感。
今天我还请来了市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想让他们也一起参与我的课堂研讨,并能帮我的课把把脉。课在动听的《秋日的私语》中拉开序幕,孩子们激情高涨,对磁铁磁性的研究和对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也能比较深入地进行研究。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时候,我出示三件物品:铁粉、小铁珠和尺、回形针。请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来说明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结果有4组是选择铁粉的实验,2组选择小铁珠的实验,还有1组是选择做回形针的实验。各小组的实验也比较成功:铁粉比较直观;小铁珠的实验,确定五个点,分别是2里面、1.5厘米、0厘米、1厘米、1.5厘米的距离小铁珠被吸引;回形针也设定5点,分别是8、4、1、6、8枚,最后得出数据,磁铁的两头磁性比较强,这里由于各小组选择的材料不同,实验的时间也不同,我没有作具体的说明,结果快慢比较多,也导致课堂时间延长了6分钟,最后环节我是安排了一段小录象哆嘞A梦的《NS徽章》,给学生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炮轰”阶段,我先就设计的理由与课后的感受谈了许多自己的观点,然后敞开胸怀由这些朋友“炮轰”:
黄总:现在的新老师的观念真是“新”,这节课我的理解是,磁铁磁性的研究要抓时间,你用了14分钟,我觉得只用10分钟到12分钟就可以解决,废话太多,就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研究,你安排了三种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来确定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我不赞同,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觉得重点不是放在我该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问题,不是求一个结果,而是求这个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寻找多种材料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关键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这个很关键,我觉得你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对。
池首席:我赞同黄总的观点。
王阿飞:我觉得课设计得很好,但是前面使用回行针与后面再使用铁粉,这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多少,这个要值得考虑的。
……
大家对我的课谈了很多,但争论最多的是:我安排这么多的材料来求证一个结果,但是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发展,其意义有多大,使用多种材料来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使用同一个材料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学生在课上有多少发展?
这点是我认真分析这课这么多天来我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难道我的切入点,或者教学目标的定位真的错了吗?我坚持认为安排铁粉是比较形象地认识到磁铁的各部分磁性是不同的,安排尺和小铁珠的测量以及回形针是让学生能理性地考虑问题,用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个认识真的错了吗?我很矛盾。
晚上,两个观点始终左右着我,我该舍取谁?定位到什么程度?我矛盾,我彷徨,那是一种心的煎熬……
11月22日早上,我决定不了,再次打电话给我市的科学中坚力量,林建锋老师,他也帮我认真分析了课,他也赞同要挖深,要充分让学生先动脑然后再动手,磁铁的各部分磁性的强弱的结果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
终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观点,终于还是舍弃了自己原有的教案,我觉得那真的是一种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是教科学,并学习科学的,我们必须追求真理,这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都应该崇尚和追求的,该忍痛割爱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边擦眼泪边大刀阔斧,这是一种责任与追求……(夸张了一些,呵呵)
苦思夜战为锦上添花
11月24日,背上大包小包,整一个“搬运工“踏上了去嘉兴南湖的汽车,喜欢乘车的感觉,因为喜欢大巴车摇曳的感觉,喜欢窗外飞驶而过的山,喜欢窗内柔柔的暖气与淡淡的轻音乐环绕的惬意,最主要喜欢的还是好久没好好休息了。
下午3点40分到达南湖,初次来南湖,感觉南湖很漂亮,城市的布局错落有秩,处处洋溢着禾城特有的美丽,两个城市细节我很感动:一个是每辆出租车的右侧反光镜上缠绕着一条橙色的丝带;另一个是建设银行的存款取款排队非常有秩序,这使我这个挺“野蛮”的人也变得秩序井然,我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话题扯远了,呵呵)
终于到了下榻地点——南湖文华苑大酒店,看到好多朋友与前辈已经到了,包括喻头、猫、海风,还有忙碌着的影子。
晚上,海风请客,等了好长时间的出租车,感谢那冷风(才有暖暖的酒喝)终于大伙汇聚拢来,第一次见到吴王不凡,第一次见到笔记本,第一次见到可爱的海风女儿,与其美丽的妻子……尽管第一次,但是我从没感受到第一次的生疏与拘谨,这种感觉很爽,因为我们心无挂碍,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与追求。
7点30分开会,我们的网络研修班会议,大家仍旧畅所欲言,我们的心很真诚。
会议结束已经11点20分,赶紧在307集合,笔记本,这个我又第一次见到的绍兴大哥也热情地和我们参与课的进一步研究,一直忙碌到12点半,倍受感动。今天大家在一起,主要是把我的课理顺,并争取能出现亮点。
导入的改变:更简单明了
我们知道的磁铁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磁铁?有什么用?”的话题聊天教学。
研究磁铁的磁性:让学生对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作初步的判断,这个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对已有认识的唤醒,以及对磁性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磁性强弱的研究:衔接环节要改,这是我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建议我创设一个情景,假装回形针撒了,然后自己去拣,从而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用磁铁去吸,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回形针两头吸得多,这个情景的创设是很经典的,一方面对前面部分的很好衔接,另一部分能顺利地引出问题,引发思考。但是我最终放弃了,只为一点,教学要求真,这里的“真”是一种“真诚”,就为这点,我无论原先的设计多少格格不入,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它。
理顺所有环节已经1点40分,想想该为明天养精蓄锐了,尽管没有睡意,还是早点洗刷休息。
待续……

大汗淋漓却漏洞百出
5点醒来,先在脑中盘了一遍教学流程,整装出发。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11月24日,背上大包小包,整一个“搬运工“踏上了去嘉兴南湖的汽车,喜欢乘车的感觉,因为喜欢大巴车摇曳的感觉,喜欢窗外飞驶而过的山,喜欢窗内柔柔的暖气与淡淡的轻音乐环绕的惬意,最主要喜欢的还是好久没好好休息了。
下午3点40分到达南湖,初次来南湖,感觉南湖很漂亮,城市的布局错落有秩,处处洋溢着禾城特有的美丽,两个城市细节我很感动:一个是每辆出租车的右侧反光镜上缠绕着一条橙色的丝带;另一个是建设银行的存款取款排队非常有秩序,这使我这个挺“野蛮”的人也变得秩序井然,我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话题扯远了,呵呵)
终于到了下榻地点——南湖文华苑大酒店,看到好多朋友与前辈已经到了,包括喻头、猫、海风,还有忙碌着的影子。
晚上,海风请客,等了好长时间的出租车,感谢那冷风(才有暖暖的酒喝)终于大伙汇聚拢来,第一次见到吴王不凡,第一次见到笔记本,第一次见到可爱的海风女儿,与其美丽的妻子……尽管第一次,但是我从没感受到第一次的生疏与拘谨,这种感觉很爽,因为我们心无挂碍,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与追求。
7点30分开会,我们的网络研修班会议,大家仍旧畅所欲言,我们的心很真诚。
会议结束已经11点20分,赶紧在307集合,笔记本,这个我又第一次见到的绍兴大哥也热情地和我们参与课的进一步研究,一直忙碌到12点半,倍受感动。今天大家在一起,主要是把我的课理顺,并争取能出现亮点。
导入的改变:更简单明了
我们知道的磁铁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磁铁?有什么用?”的话题聊天教学。
研究磁铁的磁性:让学生对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作初步的判断,这个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对已有认识的唤醒,以及对磁性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磁性强弱的研究:衔接环节要改,这是我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建议我创设一个情景,假装回形针撒了,然后自己去拣,从而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用磁铁去吸,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回形针两头吸得多,这个情景的创设是很经典的,一方面对前面部分的很好衔接,另一部分能顺利地引出问题,引发思考。但是我最终放弃了,只为一点,教学要求真,这里的“真”是一种“真诚”,就为这点,我无论原先的设计多少格格不入,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它。
理顺所有环节已经1点40分,想想该为明天养精蓄锐了,尽管没有睡意,还是早点洗刷休息。
待续……

大汗淋漓却漏洞百出
5点醒来,先在脑中盘了一遍教学流程,整装出发。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11月24日,背上大包小包,整一个“搬运工“踏上了去嘉兴南湖的汽车,喜欢乘车的感觉,因为喜欢大巴车摇曳的感觉,喜欢窗外飞驶而过的山,喜欢窗内柔柔的暖气与淡淡的轻音乐环绕的惬意,最主要喜欢的还是好久没好好休息了。
下午3点40分到达南湖,初次来南湖,感觉南湖很漂亮,城市的布局错落有秩,处处洋溢着禾城特有的美丽,两个城市细节我很感动:一个是每辆出租车的右侧反光镜上缠绕着一条橙色的丝带;另一个是建设银行的存款取款排队非常有秩序,这使我这个挺“野蛮”的人也变得秩序井然,我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体现。(话题扯远了,呵呵)
终于到了下榻地点——南湖文华苑大酒店,看到好多朋友与前辈已经到了,包括喻头、猫、海风,还有忙碌着的影子。
晚上,海风请客,等了好长时间的出租车,感谢那冷风(才有暖暖的酒喝)终于大伙汇聚拢来,第一次见到吴王不凡,第一次见到笔记本,第一次见到可爱的海风女儿,与其美丽的妻子……尽管第一次,但是我从没感受到第一次的生疏与拘谨,这种感觉很爽,因为我们心无挂碍,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与追求。
7点30分开会,我们的网络研修班会议,大家仍旧畅所欲言,我们的心很真诚。
会议结束已经11点20分,赶紧在307集合,笔记本,这个我又第一次见到的绍兴大哥也热情地和我们参与课的进一步研究,一直忙碌到12点半,倍受感动。今天大家在一起,主要是把我的课理顺,并争取能出现亮点。
导入的改变:更简单明了
我们知道的磁铁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磁铁?有什么用?”的话题聊天教学。
研究磁铁的磁性:让学生对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作初步的判断,这个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种对已有认识的唤醒,以及对磁性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磁性强弱的研究:衔接环节要改,这是我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建议我创设一个情景,假装回形针撒了,然后自己去拣,从而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用磁铁去吸,再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回形针两头吸得多,这个情景的创设是很经典的,一方面对前面部分的很好衔接,另一部分能顺利地引出问题,引发思考。但是我最终放弃了,只为一点,教学要求真,这里的“真”是一种“真诚”,就为这点,我无论原先的设计多少格格不入,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它。
理顺所有环节已经1点40分,想想该为明天养精蓄锐了,尽管没有睡意,还是早点洗刷休息。
待续……

大汗淋漓却漏洞百出
5点醒来,先在脑中盘了一遍教学流程,整装出发。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联系好南湖国际实验学校406班的班主任老师,熟悉好班级,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一群可爱的孩子。
上午第三节课,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四年级科学老师已经上过,让我选择三年级上。当头一棒,我的课定位在四年级啊,赶紧重新熟悉班级,重新整理教案,忙得大汗淋漓。上天该考验我的应变能力了。
这群三年级的孩子很优秀,思维相当活跃,我相信他们到四年级后一定会是一群优秀的孩子,可是三年级毕竟是三年级,认识水平、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同四年级相比肯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短时间我调整了要求,但是还是让他们承受不了,感觉自己很残忍……课上得晕呼了,也上得大汗淋漓。
总结反思:
1、很多网友都说我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我认为恰恰相反,教学基本功的首要功底就是临场处理能力,我在这方面是最缺乏的,这也是导致我的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经不起推敲的主要原因,需要狠心练习。
2、磁铁磁性的认识的环节,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个环节要学生认识镍,语言组织上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实为汗颜。
3、本课的重点在我设计安排中是确定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的研究,其设计意图是用同一种材料设计多种方法来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在这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了两个层次推进的问题:A、当演示回形针在磁铁上的表现的时候,大家发现磁铁各部分磁性的不同,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各种方法来试图研究)B、推进问题:其实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研究,如果老师只提供给你一些回形针,要想知道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我们又怎么来研究呢?这里安排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渗透为同一个目的,我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条件限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一材料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但是具体课上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的,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形象思维始终主导着他们,我前面用回形针演示引出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形象地认识到可以使用回形针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框定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所以当再次提出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会从使用回形针去考虑问题,也就是我上面设计的两个环节,直接跳级进入第二个环节,同样使得这个教学环节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再次用回形针验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反而没有得到发展,走回头路了。我认为这跟三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是分不开的。
我在自己学校四年级试教了3次,都没有出现这样走回头路的情况,是因为四年级的孩子能比较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已经知道科学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以为地感觉来判断问题。
当然最主要的我临场应变的能力太弱,当出现各种课外课内情况后,没有很好地调整相应的教学环节与问题引导。
4、在使用一枚连一枚的方法摆放回形针的时候,我们都发现有部分磁铁的四分之一处的磁性有时要比两头强,我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去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回形针越挂越多的时候,四分之一处的回形针在不知不觉中会滑到磁铁的两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应该让学生发现,并逐步地引导,我想会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摆放回形针的最好方法就是磁铁的五个点上各放一枚回形针,让后将其他的回形针都挂在上面,看哪里挂得最多,这个实验我用了好多次,效果非常好,但是课上得没有我预料的这么尽兴,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只有在遗憾中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会深入去思考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问题与设计。
课上得不怎么畅快,自己也郁闷了几天,但是我发现经历了才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课堂的遗憾成为你教学思考的切入点,这是我所追求的。
谢谢各位网络朋友们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在“争论”中活得精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4 22:43:0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