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践在春芽——杭州市小学科学“领雁工程”骨干班春芽实验学校实... [复制链接]

31#

 

                                                   春芽践行之四


     老天爷还是那么的愁眉苦脸的,没有一丝愿露笑容的意思。迎着雪子,挤着杭城的早高峰提前来到了春芽。原本星期天刘老师给我们留了作业,由于家中有些事所以没能按时完成作业,所以也只能提前来到教室,补上星期天的作业一份教案设计,这作业也是我们接下来要上课的内容,荣幸的是我们的这堂课将得到刘老师的指点。所以我必须在我们讨论前将教学设计完成。


      由于我上物质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身边的物质》,因此我第一个发言,当我刚讲完第一环节我就被刘老师问住了,他问的不仅是我,而且对教材也提出了质疑,我们在谈到物质的概念时,刘老师立马上网查找资料,并打电话给一些资深专家请教这个问题,然后给我们明确了物体不是物质,但物体是由物质所构成的,对于教材的模糊解释我们进行了探讨和重新设计,在涉及“实际存在”含义问题时,刘老师马上起身去查资料。还有你想了解学生知不知道这个知识,最好就是在课前找一个学生来问一下,以次来了解班级学生的认知情况,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里刘老师的这种不懂就问,不懂就查的学习精神是我们要学习的,不要自己不会,就不给学生讲了,这样只会使自己永远不会;也不要把自己所理解的就讲给学生了,有时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那样到时教给学生的只会是错误的知识,不然初中老师又要质疑我们小学老师的上课了。所以不懂时要多问问,多查查。


      上午我们还听了吴凌捷老师的一节四年级的科学课,吴老师同样给我们所展示的是一节没有经过任何装饰的常态课,从一节常态课的角度出发,我可以看到吴老师的给学生的实验器材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作为一个兼有总务后勤、会计工作的老师能如此细致的为学生准备材料,敬业精神真的非常敬佩,再回想自己,有更多时候把这样的工作交给了学生,以至于他们所带材料经常丢三落四,使课无法有序进行。


      所以我要学习刘老师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和吴老师的刻苦敬业精神。

TOP
32#

 

一日一记之四:今天真的很充实


经过两天休息,今天我们又展开了一天的学习。不知是周一的缘故还是天气的缘故,今天来的同学特别少,可是我觉得今天的实习安排却是实实在在,相当充实。


首先我们在第四节课听了春芽小学的吴凌捷老师执教的《电路出故障了》(四下第一单元第四课)。吴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节常态下的科学探究课,给人的感觉是不带一点修饰,教学方法得当、朴实,教学目标明确,实验活动层层展开,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望。比如:


师:老师课前也组装了电路,但是不亮。请同学们帮我找找原因,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师:好,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有可能电池没电了。


生:可能是连接点太松了。


师:也就是没连接上。(板书:没连接上。)


生:可能是导线出问题了?


师(追问):出什么问题?


生:可能断了。


生:可能导线没连接到铁片上。


师:也就是没连接上。


生:短路了。


师:短路了吗?(教师指着电路图)短路是指什么?


生(齐说):没有短路。


……


以上这个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向,师生之间的互动效率也很高。


另外吴老师的课堂当中还要注意一些小问题。


第一、老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有一个充分的估计,不然老师布置下去的任务完成的效率不高。比如在刚开始阶段,老师提了动手连接的学习任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用电池接亮两个小灯泡,你们会不会连?照图给你23分钟时间连好”。结果呢,花了五六分钟时间也只有一半学生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一斑。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学具袋里的电路材料使用不熟练,操作也不扎实,老师认为这样一个简单任务学生是能够轻松完成而估计不足等原因导致的。上节课的连接方法很重要,学生亲自动手做过了,他们是会比较熟练完成的,但没有亲手动手过,讲了再多的并联、串联方法,学生最后动手还是不会连接。


    第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方法的指导一定要到位,不然学生操作不到位,会导致学生犯错误。比如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时,检测前应该做什么,对各个元件应该怎么去检测,每一部件要检测几次等都要让学生明白。这节课中缺少了这些方法的指导,这是一个欠缺的地方。


今天我们小组还有一块内容是请刘晋斌校长为我们小组内开课的教案进行指导。从下午一点半开始,刘校长为我们不断地分析教材、教法指导、知识难点突破等,其间刘校长两次停下口嚼“江中”牌草珊瑚含片(此处无广告),确实为指导我们辛苦了。


                                                                                3月2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 20:58:29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33#

 夏志明“一天一记之三”2月27日   


 


     刘老师的一节常态课,让人叹为观止,让我领略大家风范,同学们已发表不少评论,现把课堂实录整理出来,征得刘老师同意,发到论坛里,给更多的老师观摩,标题由我上去,恐有不周,见谅。


 


 


小学科学六上年级第一单元第1课


放大镜



 


班    级:春芽实验学校601


分组形式:四人小组,共9


执教时间:209.02.26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前测放大镜知识


师:今天我们研究我们桌上的东西。


生:放大镜。


师:你知道放大镜有什么用?


生:放大物体。(学生齐说)


师:想好了再说,我请人单独说。


生1:放大物体。


生2:把细小的物体放大一定倍数。


生3:办案的时间能发现蛛丝马迹。


师:刚才有同学说,“能放大物体”,对吗?


生:在视觉效果上变大。


生:能放大物体,视觉上变大,实际没变大……


师:很难说清楚,(停顿)


其实真能放大就好了,如能把米粒,把饼干,把肉放大哪多好啊!


生:一齐笑。



 


二:尝试使用,掌握放大镜操作


师:看看放大,其实没放大。你们会用放大镜吗?桌上有两个放大镜,你们玩一玩看,把你要看的物体的图像放大


      了,并想一想你是怎样放大图像的,花两分钟时间吧。


      学生开始观察,教师巡视


师:请个同学说,是怎样放大物体的。


生(刘洋):所把放大镜放在离物体近一点的地方,再这样看。


师:想好了再说,语言再简洁些。


生:我把物体放在离放大镜差不多的距离,不太近也不太远,就看清了。


师:你演示一下。


生:边操作边演示。


师:大家听清了吗,刘洋你能说吗?


生:(摇头)。


师:听好了,待会还请你说啊。


   (师边操作边演示)移动的是什么?不移动的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再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刚才有个同学想把我放大,,结果没看清我,把他的眼睛放的很大。


    (教师举起示意,把放大镜放在眼前当眼镜状用)


生:笑。


师:请个同学来说,你怎样看清物体的?


生:把物体放在前面,移动放大镜,直到看的清楚为止。


师:移动什么?


生:放大镜。


师:如果不移动放大镜呢?(教师示范)有点像老奶奶带眼镜看东西一样,怎么看?


生:可以移动物体。


师:试试看,可以放大物体吗?


     学生尝试后肯定这样做也行


师:放大镜观察物体有几种做法。


生:两种!


生:三种!


师:小组讨论一下倒底有几种!


生:我们认为是两种,一种是移动放大镜,一种是移动物体。


师:移动放大镜的时候,什么不动?


生:物体不动,眼睛不动。移动物体时,眼睛不动,放大镜也不动!


生:老师,还有第三种,眼睛不动,物体与放大镜一起动!学生演示,


师:你只动一个试试,能不能行。



三、师生交流,探究放大镜特点


师:有谁了解过放大镜的结构?谁了解放大镜的特点?


生:中间厚,两边薄。


生:它是一种凸透镜。


师:出现了一种新名词,凸透镜的“凸”字怎么写?


     一女学生上来写


师:这个字这里带点勾,这样写就更好。(老师边说边纠正)


师:凸透镜有什么特点?


生:放大。


师:(停顿,期待学生继续回答)


师:本来我不赞成用手去摸放大镜这类仪器的镜面,今天为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允许你去摸放大镜的镜面,但你得


      把手擦干净?


      学生摸


师:发现了吗?谁能画一画它的特点。


      上来两个同学,一个竖画   ,一个横画     。


师: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中间后,边缘薄。


师:“凸”是一个特点,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你们看到了但还没有发现?你看这是什么字?(指“透”字)。


师:透明,象玻璃一下。如果在玻璃后面放一东西,就成了这个。(教师举起镜子示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 21:12:18编辑过]

TOP
34#

 

四、再次使用,认识放大镜作用


师:放大镜在什么地方用过?


生:观察细小物体。


生:福尔摩斯。


师:现在警察办案也还要用的。


生:我也用。


师:这样吧,我们用放大镜来看看报纸,除了放大外,还能看到啥,报纸在抽屉里。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生:发现报纸上有很多小点。


生:在报纸边缘撕开的地方发现细小的纤维。


生:报纸白的地方发现有许多杂物。


师:一张报纸用眼睛看和放大镜看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你用放大镜去放大计算机屏幕上的图也能发现许多小点。



五、反思特点,模拟放大镜功能


师:放大镜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凸”,一个是“透”,满足了两个条件就可以做放大镜了,这个能放大吗?


    (举起装有水的集气瓶)


生:能。


师:每个小组上来领一个,比较用放大镜与集气瓶放大的字,哪个放的更大些。


生:水瓶也能放大物体,但没有放大镜清楚。


师:你这样做,与放大镜有什么区别?(把纸贴着瓶子从另一面看过来)


      学生再看,觉得清楚些,但不能与放大镜一样。


师:能放大,这是肯定的。放大镜放大的确有大有小,你们认为与什么有关?


生:凸度有关。


生:越厚,越凸放大的倍率也越大。


师:今天老师这里没有材料,没法试。


师:给大家一个培训皿(举起),可以做成放大镜吗,有什么办法?


生:磨。


生:放一块玻璃上去。


师:磨这个办法,我们课堂上时间也不及,也把实验材料搞坏了,你看,我在这里滴一滴水,不要多滴,要小心,


     能发现它会放大吗?(举起滴管,又用吸管试)


     学生尝试。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做一个凸度不一样的放大镜,大家可以在家里试试看。



六、课堂小结,梳理放大镜知识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放大镜


师:还有吗?


生:怎样使用放大镜。


生:放大镜的特点。


师:什么呀?


生:凸出来,透过去。


师:你总结的比我好。


生:放大镜的制作。

师:今天的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把材料理好,凳子放好,下课。
TOP
35#

终于注册成功,上来了!


 


 


春芽实习感受之一


     在杭教院听刘校长讲座那刻起,就喜欢上了这位随和又极具亲和力的老师。而刘校长关于天文方面的讲座内容,又让我平添一份喜悦和敬意(我曾经也非常喜欢天文方面的知识,自制过一些天文望月镜)。所以,当时就与其他组的一个学员调换了实习小组,拜在了刘校长的门下。


     平时,因为事务较多,教学上比较懒散,于是想趁这个学习机会,给自己施加些压力。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在思想上我是要求进步的,嘿嘿!正如刘校长之后对我们所说的那样,人哪,有时候真的需要压力,有很多东西都是逼出来的。可要做到自己逼自己去做一些事,真的很难。


     一直想早日听到刘校长的课,今天终于如愿了。《放大镜》一课是常规课,常规课最能反映出一位科学老师的教学功底。


     上课前,刘校长来找我们,让我们组内的学员给他准备上课的材料,但并没有说明他需要哪些材料。当时我就纳闷了:教案已设计好,所需的材料只有他自己清楚,我们帮他准备的实验材料与他的教学设计肯定不会完全一致,这不会引起教学组织上的混乱吗?难道刘校长会在上课那会儿,临时根据我们准备的材料来改变教学环节?当时,我心里就暗暗佩服这家伙真有水平。一节课下来,心里悬着的石头才落地。刘校长把我们准备的放大镜、培养皿、烧杯、水、镜子和报纸等材料都用上去了,并且用的恰到好处!而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纰漏。这反映出了刘校长高超的临时组织教学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另外,我们还一致认为刘校长具有极强的课堂调控能力,任何环节都是不慌不忙、胸有成竹。这也是我最想具备的素质之一。


     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刘校长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因为这是一节常规课),期待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19:48:24编辑过]

TOP
3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4 9:35:13编辑过]

TOP
37#

 

春芽践行之五


      今天春芽实验学校特意为我们小学科学骨干班“领雁工程”学员开设了五堂公开课,这无堂课分别有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杨欣,二年级数学教师王建,五年级语文教师蓝生春,五年级英语教师杨蔚,和三年级数学教师杨奇平承担。这五位老师的上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这简述一二。


     杨欣老师:有朝气、有活力、充满爱。杨老师今天给我们上的是一个绘本剧《猜猜我有多爱你》,用她富有磁性的声音给学生讲故事,边讲边提问,让学生进入故事的角色中,同时在提问中明白生活中的道理,同时她在学生完成练习时采用了一种极柔和、富有感染力的轻音乐伴随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的共鸣更加的深入。最后她还设计了把自己的爱表现出来,献给在场的爸爸、妈妈(家长开放日),通过课堂来加深亲子间的交流。有一个意见就是能否让学生自己再多读读这个美丽的故事,加深对母爱、父爱的理解。


      王建老师:有能力、有创意、素养高。王老师今天给我们上了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整堂课基本上是用课件来完成的,特别是一开始数小棒中,通过电脑课件很规范、很清晰得向学生传授了如何来数数,从一百一百的数,到一十一十的数,再到一个一个的数,所以我特别羡慕王老师的电脑功底。第二我佩服王老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数的过程中,可以把奥运的知识、汉语千字文的知识渗透给学生,一举多得,同时还通过游戏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要孝,和学习的精神——静思,真正得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里也有一点想法,王老师在提前下课的十分钟里是否可以安排一些练习巩固一下。


      蓝生春老师:很沉稳、很扎实、有思想。蓝老师今天给我们上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名篇《将相和》,重点就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廉颇的话、蔺相如的话及廉颇负荆请罪的场面。蓝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朗读的培养,通过读来理解当时故事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性格特点,每次对人物的分析都是非常的到位和详细,所以说蓝老师的课很扎实,不足的是就是没有听到最后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让学生想象蔺相如会怎么想,怎么说?


      杨蔚老师:有水平、有实力、有魅力。杨蔚老师给我们上的是《How  to  send  an  e-mail》,课堂在欢快的《幸福拍手歌》音乐声中随着同学们的鼓掌声、跺脚声开始的,然后幽默的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猫头形象状的鼠标,并教给学生鼠标的单词mouse,接着通过玩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鼠标点击的小游戏来认识本课用的最多的一个单词Click  on,最后通过对话练习了解如何使用word   paint   QQ    e-mail power  point ,我就是觉得最后教发送电子邮件这部分的教学时间是不是放得太少了。


      杨奇平老师:破常规、有新意、效果强。杨老师给我们上了三年级的数学课《掷一掷》,课堂在猜我们一位学员的年龄中开始,接着是猜准的同学有机会摸糖吃,通过这两个活动的预热给学生渗透一种概率的思想进去。然后引入嗀子,通过嗀子掷点,点数出现几率的高低分析产生高低的原因,最后从这个规律中告诫学生不要赌博,赌博都是骗人的把戏。杨老师把课堂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并给学生一个警示,同时也可起到宣传作用。杨老师在一开始口误把观察我们的学员说成了参观一下这位老师,希望杨老师以后注意。


      我是一位科学老师,语、数、英对我来说是外行,所以我这里说得都是自己的一些片面之词,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18:40:48编辑过]

TOP
38#

                                                       春芽实习感受之二


      三个小问题:


      1.在解决“放大镜放大物体图像的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中,当时是用放大镜和装水的烧杯进行比较的,结果受器材一致性等因素的制约,预设目标没有达成,如果再准备一个大小相同但放大倍数更高的放大镜来作对比(触摸镜片),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二是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文中以及在课堂上,都归纳成两种。我认为,使用方法并不一定要拘泥于这两种,因为在实际观察中,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钟表修理工在修理手表时,我们可能会认为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实际他采用的方法是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然后同时移动放大镜和脑袋,改变这两者与手表之间的距离来实现放大的。另外,在这节课的课堂上,有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脑袋和远离眼睛的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来实现放大的。总之,只要学生观察到清晰而又放大的物体的图像,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是可以的。


      3.在课前讨论时,刘校长曾讲到,要想通过放大镜看到清晰而放大的物体图像,必须把物体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或是把眼睛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如果同时把物体和眼睛放在放大镜两侧的焦点以内,那是看不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的。当时,我感到很疑惑。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偷偷拿了一个放大镜做实验,发现即使同时把物体和眼睛放在放大镜两侧的焦点以内,也是可以看到清晰而放大的报纸上的字的。

TOP
39#

 

春芽实践感想一


实践在春芽  幸福在春芽


      虽然到春芽实习才三天,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三个实习小组是幸运而幸福的。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有刘晋斌老师在作我们的导师,也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导师团队伍。刘老师是校长之然不用说,陈老师是办公室主任,吴老师是总务主任,有这么强大的导师团在,我们实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有什么要求,都能很快得到解决。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的敬业和专业。他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学有所悟,他的认真敬业让我们肃然起敬。身为一校之长的刘老师,自然公务繁忙,却仍然带着一个毕业班的科学教学,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对我们的用心良苦。在我们实习的第一天,刘老师在欢迎会上就向我们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注重梳理与反思;二是精读一本书;三是每天300至500字的感想;四是积极撰写论文。这四个要求听听看还真不轻松,但我很认同刘老师的说法:人是靠逼出来的!再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排除一切干扰在这里潜心专研,这个时候如果再逼不出来,那别的什么时候也不可能逼出来了。刘老师对我们听他的课有个要求,要我们为他设计教学并准备教具学具。这个方法真管用,课前研讨和学具准备让大家都积极地互动了起来,从而增加了听课的针对性。课后再评课议课又进一步促进了教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到点东西。你说刘老师是不是用心良苦呀!听说其它两个实习点要比我们轻松自由,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们是来学习的,如果学不到东西,那真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又浪费感情了!
TOP
40#

 

春芽实践感想一


实践在春芽  幸福在春芽


虽然到春芽实习才三天,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三个实习小组是幸运而幸福的。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有刘晋斌老师在作我们的导师,也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导师团队伍。刘老师是校长之然不用说,陈老师是办公室主任,吴老师是总务主任,有这么强大的导师团在,我们实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有什么要求,都能很快得到解决。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的敬业和专业。他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学有所悟,他的认真敬业让我们肃然起敬。身为一校之长的刘老师,自然公务繁忙,却仍然带着一个毕业班的科学教学,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对我们的用心良苦。在我们实习的第一天,刘老师在欢迎会上就向我们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注重梳理与反思;二是精读一本书;三是每天300500字的感想;四是积极撰写论文。这四个要求听听看还真不轻松,但我很认同刘老师的说法:人是靠逼出来的!再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排除一切干扰在这里潜心专研,这个时候如果再逼不出来,那别的什么时候也不可能逼出来了。刘老师对我们听他的课有个要求,要我们为他设计教学并准备教具学具。这个方法真管用,课前研讨和学具准备让大家都积极地互动了起来,从而增加了听课的针对性。课后再评课议课又进一步促进了教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到点东西。你说刘老师是不是用心良苦呀!听说其它两个实习点要比我们轻松自由,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们是来学习的,如果学不到东西,那真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又浪费感情了!
TOP
41#

 

春芽实践感想一


实践在春芽  幸福在春芽


虽然到春芽实习才三天,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三个实习小组是幸运而幸福的。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有刘晋斌老师在作我们的导师,也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导师团队伍。刘老师是校长之然不用说,陈老师是办公室主任,吴老师是总务主任,有这么强大的导师团在,我们实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有什么要求,都能很快得到解决。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的敬业和专业。他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学有所悟,他的认真敬业让我们肃然起敬。身为一校之长的刘老师,自然公务繁忙,却仍然带着一个毕业班的科学教学,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对我们的用心良苦。在我们实习的第一天,刘老师在欢迎会上就向我们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注重梳理与反思;二是精读一本书;三是每天300500字的感想;四是积极撰写论文。这四个要求听听看还真不轻松,但我很认同刘老师的说法:人是靠逼出来的!再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排除一切干扰在这里潜心专研,这个时候如果再逼不出来,那别的什么时候也不可能逼出来了。刘老师对我们听他的课有个要求,要我们为他设计教学并准备教具学具。这个方法真管用,课前研讨和学具准备让大家都积极地互动了起来,从而增加了听课的针对性。课后再评课议课又进一步促进了教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到点东西。你说刘老师是不是用心良苦呀!听说其它两个实习点要比我们轻松自由,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们是来学习的,如果学不到东西,那真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又浪费感情了!
TOP
42#

 


春芽实践感想二


     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如果说到春芽的前两天是相对轻松的,那么到第三天也就是实习第一周的周五,我们才明显感觉到了紧张和压力!看来我们还是缺乏一些预见能力和组织能力。但幸运的我们还是在周末之前完成了对下周工作的安排。否则真有点手足无措了!


我们初步排算了一下,我们在实习第二周内要完成大部分的实习任务。除了每个人的上课,听指导老师的课,还要写课堂观察报告、诊断报告等。所以在周五下午,我们组经过再三的推敲,与指导老师陈老师一起讨论出了上课方案,选定了教材,安排好了上课时间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下周虽然紧张,但也算是了然于胸了。


下周开始,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TOP
43#

    造梦人


 


“领雁工程”第三阶段的培训开始了,拿到课程表时有些惊喜!前两天就安排了两位特级教师给我们讲课。今天是徐闻音老师来给我们讲课,对于徐老师仰慕已久,知道他是特级教师,年纪大概有个四五十岁了,留着很有个性的山羊胡。也听过他的一节课。印象当中,其人和其行都是颇有大师风范的。


徐老师出现了。其人未到,其形先到。大屏幕中出现了徐老师的照片(后来才知道是在青藏高原上拍的)。出乎意料的是,徐老师之后的讲课就是用照片来讲故事的。用徐老师的话说“照片就是故事,照片就是案例!”。今天徐老师就是来给我们讲“一位科学老师的成长旅程”。


看着他的照片,听着他的故事,我想不好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是“震撼”!?是“纯粹”!?。在法院工作四年后毅然离职,扣开了小学教学的大门。从教二十多年来,曾无数次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考察、去采集、去探究。照片中都是徐老师与学生纵情研究,忘情山水的动人镜头。徐老师的纯粹是用童年情结的,如果说徐老师热爱学生是纯粹的,那么徐老师热爱教育是有情结的,那就是徐老师的童年情结。徐老师有幸读了一所了不起的幼儿园,跟随了一位了不起的院长老师。留下了他宝贵的童年记忆。或许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才是真正让人羡慕的,也是最宝贵的。而我们小学教师,正是每个孩子童年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


徐老师通过旅行来丰富自己的感性体验和生活阅历,然后又将它们诉诸在自己的课堂上。看,徐老师去了青藏高原后,就上了一节《青藏高原》,让学生体验藏民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模拟藏民喝水。从大海边回来后,又上了一节《螺壳》,把几吨的沙子搬进了课堂,让学生在沙滩上无耍。深爱植物的徐老师,每周必去植物园,在落叶缤纷的季节,徐老师又把秋天请进了课堂,用四麻袋的落叶和吊扇吹动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让学生感受秋天的声音,呼吸秋天的气息。而这正是徐老师上好课的三条规律之一——“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是啊,自身没有丰富的感受和体验,又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用另一位学员的话说“徐老师的课早已超越了课堂”。是的,这已经是一种课堂艺术了。一种如痴如醉的艺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特级教师?从徐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特级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技能的超群,更在于精神境界的超越。一种与教育融为一体的境界。“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这是徐老师信奉的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再一次提醒着当代的教育,什么是幸福?幸福首先是以人为本。能成为徐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徐老师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扎实的知识体系,更在于充实的精神生活,或者说是一个立体的、幸福的童年。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你用心灵写诗,我用心灵读你!”。徐老师不就是用整个心灵写诗吗?写的是生活的诗,教育的诗。而我们似乎怎么读也不够!……


 


    徐老师语录:


    1、好老师是什么?——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拔、人格上的影响


    2、童年的教育是融入到人的血脉中去的,是刻骨铭心的。


    3、我们都是造梦人。


    4、什么是好课:一是双基扎实;二是学有趣味;


    5、好课的三点规律:一吃透教材;二是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并将前两者结合进行艺术加工;三是教育对象的直观性;


    6、好课也要打磨。好课是艺术,是一种如痴如醉的艺术。

TOP
44#

 

春芽实践感想之三


吃透教材——易也不易!不易也易!


     提到“吃透教材”,谁都不陌生。在历次研讨会或培训讲座中,逢会必讲吃透教材的重要性。这不,徐闻音老师刚刚还讲到好课的三个规律之一:就是吃透教材。听是一直这么听着,却似乎从没深刻体会过吃透教材的重要性。这次有幸在领雁班的实习中多次体验了其重要意义。


第一次要感谢于徐老师。徐老师在上《放大镜》一课之前和我们的研讨中,大家七七八八说了很多教学经验和教学困惑。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教材中“放大镜的使用”这一内容的按排。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感觉这个内容有“鸡肋”之闲:上,则上不出什么味道;不上,又违背了教材安排。其它老师也都提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但总感觉没有切中要害。这时,一直听我们讨论的徐老师说话了:“这里应该是隐含着“放大镜成像原理中焦点和集距的的知识概念……要能通过放大镜看到清晰的像,目、物、镜三者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距离。”徐老师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我们都有悄然大悟的感觉。


第二次要感谢于网络同仁。这两天都在忙着准备实习汇报课。我的汇报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做一个钟摆》。刚开始备课的时候,真是一头雾水,理不出一条教学的主线索。心里也非常着急。于是去网上查找了一些其它同仁的教学设计,结果在教学设计中道是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却在别人的教后反思中收获重大。看了网络同仁的教学反思,我才弄清楚了本课时的逻辑结构,感觉豁然开朗。心中大喜!


第三次要感谢于同组学员。这两天为了上好汇报课,我们小组学员经常坐在一起研讨教学。我们小组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时间单元的“567”三课,由于教学内容的承接性,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在第6课研究摆的快慢中,重点研究了摆的快慢与“摆锤”、“摆重”的影响,与修改前的教材相比,舍弃了对“摆幅”这一因素的影响。原因是在第5课的教学中已经隐含了“摆的快慢与摆幅无关”这一概念。那么就需要执教者在教学中把握到这一点。


以上三例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师用书中可都没有讲到,所以这可教师个人的造诣高低了。真是佩服这些个高人,能慧眼识珠。


我在想,能吃透教材或能对教材吃透到什么程度?主观因素首先在于对教材的仔细研读和反复研读;二是对教材的单元统领与整体把握;客观原因就在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学识涵养和教学功底。


看来,想要吃透教材,提高专业水平,易也不易,不易也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TOP
45#



TOP
46#



TOP
47#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盐、纯净水、苹果、纸杯、一杯水、火柴1盒、铁生锈图片、回形针、小纸片、粉笔、多媒体等


学生:回形针、纸、粉笔、记录纸各一份等。


教学过程】:


一.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


1.出示给学生一杯纯净水和一勺盐,告知学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2.放在一起充分搅拌,盐完全溶解,问学生杯里有几种物质?为什么?


3.教师解释:当盐在水里完全溶解后形成的盐水溶液是混合物,但它是有盐和水两种物质所构成。


4.再出示一个苹果,告知学生这是一个物体,请一个同学上台尝一口,把尝到的滋味告诉大家。(有点甜、水很多、有点酸)


5.教师解释:苹果有点甜是因为里面有糖这种物质,水很多说明有水这种物质,同样还有酸性物质,当然它还有很多类似与这样的物质。


6. 小结:我们身边的书本、橡皮、椅子、植物、动物等物体像苹果一样都是由多种物质所构成的,所以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而且这些物质又时刻发生着变化。


二.物质在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出示一次性纸杯,把它捏扁,问纸杯发生了哪些变化?


  (形状、体积……)


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状态 、形状、大小……)


3.比较这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拿出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另一个点燃,问这两种变化一样吗?


2.哪一种变化跟纸杯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似?


3.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前者:只是形状、体积、状态的改变;后者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并发光、发热了。


4.再出示铁生锈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是属于哪一种变化?


5.它的变化跟火柴燃烧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个快速、剧烈,一个缓慢、柔和)


6.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问房屋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岩石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公路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


7.小结: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办法让回形针、纸片、粉笔发生变化?


2.让回形针、纸片、粉笔等其它物质发生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并记录:用了哪些方法?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交流实验结果。  结合实验记录,问:纸片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


四.小结延伸


小结:有些物体只是形状、状态、大小、体积等发生了变化,有些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课后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体的变化


 

TOP
48#

请刘校长多多指点!
TOP
49#

 


一日一记之五:发到“新书”了,高兴;一连听了五节课,真累。


今天春芽实验学校特意为我们这批“领雁工程”科学班学员连开了五节课,包括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尽管没安排一节科学课,但是课程始终是相通的,或许这五节课中能让我们从中看到科学课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所以对我、对大家应该说都是获益匪浅。挑选几课,分析如下:


杨欣老师上的是一节温馨的语文阅读课,这种课型在以前很少有机会听到,因此感谢这样的机会,让我聆听到。老师在教态上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语言生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涓涓细流,充满人情味。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了师生、母子之间的亲情表达的设计,如“能不能亲亲(抱抱)我?”“你怎样向在座的妈妈表达你对她的爱?”等,很好地将学生的情感教育融合进课堂教育。


王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千张纸,一千根牙签,一千根吸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字“1000”的概念,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数字中遇到的难点,形象,直观。教师从选材到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同时又进行了拔高,将认识1000以内的数字通过形象思维,头脑建构,得到较好的发展。


蓝老师上的是《将相和》,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语文句段教学中的品读训练,在品读中提高。品读是在精读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许多环节蓝老师带动学生进行积极地品读,如“蔺相如说的话与廉颇说的话比较一下,他们说话有什么不同?”师生的分析细微入致,头头是道。


……


听课真够累的,不过也有让我们高兴的事。上午休息时,刘晋斌校长对我们说,要奖励我们每人一本书,我们一听都有点雀跃起来。到中午时分,刘校长果然捧着一叠书进来,大家拿到手一看,是张之仁老师编著的《自然课改革实践》。此书尽管成书较早,但是在当今依然符合小学科学课的一些理念,大家自然喜欢。没过多久,沈雅飞又给大家发起了“新书”——张红霞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是沈雅飞从网上订到的,在春芽实习的十七位学员几乎都订了这本书,可见这本书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同时这是一本我梦寐以求的好书,很多次从其他同行那里听到过这本书名,一直没亲眼得见,一下子收获了两本“新书”,你说能不开心吗?谢谢沈雅飞同学!


 


                                                    余杭区瓶窑一小  何志强    3月4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4 20:54:02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50#

一日一记之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第二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不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白糖,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身边的物质能发生一些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节课我们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混合沙和豆:


1、谈话:说到观察,我想考考同学们的观察力。将沙和黄豆分别倒出一部分在白纸上,


描述沙和黄豆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3、猜测:将沙和黄豆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来证实?能不能把沙和黄豆全部混合在一起?为什么要留下样本?


4、学生做混合沙和黄豆实验,边实验边观察它们的变化。


5、提问: 混合后的黄豆和沙子与没有混合的相比较有什么变化呢?怎样才能让我们观察的更清晰?


6、利用筛子进行分离,教师介绍方法和提示:分离时注意仅将混合在一起的放到筛子上,样本不能动。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黄豆和沙子和我们留下的样本比较,它们是不是发生了变化?黄豆还是不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吗?


8、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发现黄豆和沙子有多大变化,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在科学实验中,没有明显变化和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让我们在看下面这个实验,物质有没有变化呢?


三、加热白糖:


1、白糖我们都见过,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仔细的观察白糖,并把特点记录下来。


2、说说白糖的特点,形状、透明度、颜色等等。


3、预测:如果给白糖加热,你认为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4、让我们先看看白糖加热的材料,有蜡烛、火柴、不锈钢汤匙等,你认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引导、讲解方法和注意点。


5、交流:你们都观察到哪些现象?加热后的白糖与没有加热的白糖样本有哪些变化?


6、小结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7、提问: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


8、比较一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9、拓展: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物体也在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


蜡烛燃烧、不锈钢汤匙变热变黑等


四、总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去观察身边的变化属于哪种变化,对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一步去观察。


                                           余杭区瓶窑一小  何志强   3月4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4 19:54:43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51#

有幸聆听了两位的课,嘿嘿

TOP
52#

 

                                                春芽践行之六——上课体会


      今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原本课本的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可是与刘老师探讨后发现教材中所下的定义“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就是物质”也并不是那么的严谨,于是上网查找关于物质的概念定义,可是没能找到相关的科学方面的概念定义,查到更多是关于哲学思想上的一种界定。还有对于书本上出现的电、火、声音、光等一些物质的举例在查了资料后发现也并不是那么确切,为此为了不混淆学生和教错学生,我把这部分的内容都跳过了,为了不让学生问起,我连教材也没发给学生,只通过给学生看糖和纯净水这两种物质,让学生明白糖水溶液是混合物,它有糖和纯净水这两种物质所构成,再举例苹果是一个物体,它同样是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由此引申世界也是由物质所构成的。


     课本的第二版块是物质的变化,更确切的说应该是物体的变化,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对四个图片稍作了排列,先出示第一环节把纸杯捏扁,然后出示水结冰环节,让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相同点。然后用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做过渡,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火柴折断和前面的两种变化是相似的,再与火柴燃烧作比较,从而认识火柴燃烧以后不能再回到原来的状态,发现火柴燃烧以后是有新的物质所产生的,由此认识火柴燃烧与前面的几种变化是不同的。接着引出铁生锈的例子让学生对比并进行归类,得到铁生锈的变化所属的类别。在这里我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比较火柴燃烧和铁生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发现变化的速度有快慢、程度也不一样。


      第三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让物体发生变化,并记录所用方法和观察变化的现象,这部分是比较简单的,与书本基本上是类同的。


      对于这节课我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说物质与物体时也搞错了,因为有时真的不是很分的清楚,如果错了那就对不起学生了,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是误人子弟啊。这也让我看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学习,保持自己不断的向前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5 18:08:07编辑过]

TOP
53#

为这样的研修活动叫好!刘老师辛苦了,学员幸福着。
TOP
54#

 

一日一记之七:《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后感


昨天在601班匆忙上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匆忙赶70多公里路回家,今天早上又匆忙早早赶70多公里路前往春芽,所以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自己的教学,因此这篇教学反思要到现在才出炉。


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科学概念的目标定位在“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和“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两个层次。对于第一个目标,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试图通过混合沙和豆、白糖加热两个实验来构建,这一点我觉得自己通过教学,学生普遍掌握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且知道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对第二个目标的达成,原本想通过白糖加热的变化过程,向学生提问“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白糖加热)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让学生知道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物理变化,由于时间关系和自己处理不当,最后没有如期完成,深感遗憾。在情感态度目标中,我制定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这样一个目标,希望学生能实事求是地汇报自己的所见所得,不虚假,不凭空。学生在汇报豆的特点时,学生就“豆颗粒大”“会长出芽”,这就是一种不真实的观察,课堂上应该及时纠正过来。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由于对601班学生情况的了解少,让我对在这个班上课事先心存一种担忧——怕学生太活了,不容易控制教学过程。所幸在学生这块配合没出多大问题。问题出在自己的教学调控上。首先在做混合沙和豆实验中,花的时间偏多了点,让学生记录沙和豆的特点其实在四年级就学过了,这个环节可以改为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这样能更好点。这是其一,其二是加热白糖的实验过程中,没有给学生一个时间的概念,使许多小组的学生在完成了加热任务后,看到别的小组或还在做,或现象比自己的更进一步,禁不起好奇心的诱惑又重新开始做一遍,耽误了许多时间,学生对现象的关注也转移到好玩上。其实在前一个环节,我给小组活动一个时间,比如“给你们2分钟收拾材料,记录并准备交流”、“给你们半分钟准备”等,这个方法其实对学生是比较有效的,能让他们既能迅速完成实验任务,又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只可惜在后面这个环节漏掉了。也就是教学环节还可以更紧凑一点,这样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能比较圆满完成了。


欢迎同行们跟贴,多提宝贵意见!


 


                                          余杭区瓶窑一小  何志强  3月5日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5 21:04:29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55#

你们两位还是很及时的,我只能明天贴了。
TOP
56#

岳老师啥时来瞧瞧我们组的帖子!

TOP
57#

老师们,你们辛苦了。真的很抱歉,最近学校事情多,你们上好课之后都来不及及时与你们交流,你们的课很棒!我十分地受用。你们上传的文章我都看了,感动之余感受到老师对科学教育的执着!更感到字里行间的闪光点。下周我一定找一个完整的时间与大家交流。


另外,23号的课还想大家帮我出出主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6 14:45:31编辑过]

TOP
58#

  《铁生锈了》教学设计


 


铁生锈了


                                                        余杭区径山镇潘板中心小学  李振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与水、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来论证自己的推理和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铁锈、电路检测器、磁铁、铁锤、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1.出示一根新的锯条和一根生锈的铁钉,让学生找出两者在外观上的最大差异。


2.铁生锈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投影课本第34页图片。


3.设疑: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如何验证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小组讨论:怎样证明铁锈就是铁,或者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引导思路:要辨别铁锈是否是铁,主要是从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


3.交流辨别方法:看颜色、看光泽、观察是否有空隙、手感、敲击、导电性和能否被磁铁吸引等(在能否被磁铁吸引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把铁锈从生锈的铁上刮下来)。


4.小组实验并记录。




































颜色









铁片










铁锈










5.各小组之间交流记录表:如何用你的发现来说明你刚才的看法?


6.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敲击、导电性和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而是一种新物质,所以我们说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三、探索铁锈形成的原因


1.铁生锈的危害:铁锈是人们不希望得到的东西。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1/4被锈吃掉了。不仅如此,还会因为设备锈蚀,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引起停工停产,给我们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提出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或者说,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3.学生讨论、猜测,并交流。(预备提示:我们一般在哪里可以找到生锈的铁?)


4.学生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补充一个“实验器材”)。


①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如“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铁生锈与______有关吗?”三个研究问题,哪个最合适?为什么?


②在“我们的假设”中,可以写写理由或看到的某种现象。


③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即实验方法)?注意事项:对比实验,2份材料;变量只能是一个。


实验方案


组长:             组员:                 日期:


研究问题:


我们的假设:


实验器材(补充):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


5.交流研究方案,相互质疑补充。


6.各小组修改研究方案。



四、总结


1.铁与铁锈的特征对比;设计研究铁生锈的实验方案。


2.提醒学生一定要把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

TOP
59#

 

                                                             春芽践行之七 


     在春芽的两个星期中,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因为我不仅有幸聆听了省特级教师刘晋斌老师的常态课,还与他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教材,并进行教学设计。除此之外,从周三开始我又有幸向来自全市各地的骨干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吸取教学经验,从而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以下是我听课后点滴收获及感想,如有不恰之处,请多多包含与原谅!


      王维老师: 《一天的食物》


      王老师的课从一开始就非常吸引我的眼球,在导入时用一个有趣、有挑战、又有铺垫的比赛——考考你的记忆力引入,通过出示一些动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花短暂的时间进行识记,然后复述,在点评时分析如果能分类进行识记那样可以记的更多,给后面的食物分类进行铺垫。其次就是他所设计的要学生提前完成的一张一天食物的调查记录表,在接下来的几个环节中步步筛选,层层利用,一直到最后,利用率非常的高。有一点想法就上最后能否点明科学家所用的分类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该如何正确的分类。


      杨慧老师: 《一天的食物》


      杨老师和王老师所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但两人所上出的风格截然不同。杨老师同样采用了吸引眼球的导入,给学生看了一些她女儿成长的系列照片来说明人的生长离不开食物。接着给学生一张记录表,把前一天的食物进行记录,并讲解记录的方法,接着给了学生多张有食物名称的小卡片,让学生先进行分类,然后再填写到表格中,最后帮学生进行分析。可惜的是最后也没有向学生说明一下课本的分类方法和思想。


      何志强老师: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何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非常注重对学生科学习惯、科学素养的培养。如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上有这么一句:“豆子的体积比较大”,何老师马上补充:“豆子的体积比篮球大吗?”还有一学生说:“沙子数量和豆子数量差不多?”何老师又说:“是数量差不多还是所占杯子体积上差不多?”这些不仅慢慢地影响着学生,同时也可发现他非常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第三他对实验的科学性也非常重视,从实验的方法、过程及注意事项等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他的那种成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于有一个环节就是观察白糖,是否有必要了,因为前面的课中刚用放大镜观察过。


      尤春燕老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尤老师同样在课的开始用送礼物的方式导入新课,在一张白纸上用淀粉与水的混合液在上面写字,然后用碘酒让字显现出来,可能是由于在用刷子刷的时候上面的碘酒太浓了,或者纸张不对,最后的送字效果不太明显。接着又是一个实验让学生咀嚼米饭体会它的甜味,然后验证是否是淀粉的作用,用碘酒在淀粉上实验,接着又是大量的蔬菜,让学生在蔬菜中寻找淀粉的踪迹,从课开始到结束始终都伴随着大量的实验器具,这一点非常的佩服尤老师的耐心和毅力,将这么多的材料准备齐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6 20:07:00编辑过]

TOP
60#

反思   


     本周我们在春芽实习的三个小组陆续开始借班上课了。我们小组选择了五年级第二单元的内容,经大家讨论,最后决定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经过两天的备课,顶着压力走上了讲台(压力是自己施加的)。课后小组学员说我一定是位语文老师,厉害啊,猜得好准,不知道是不是我罗嗦的语言让他们得到了这个信息,当自己拿到课堂实录后,心里还真对不起帮我记实录的宋老师,太难为你了,一堂课我居然说了那么多,而且语速还那么快。哎!其实我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这个不足,也一直在努力的尝试如何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更精练,更简洁,表达的更清楚,可是成效不明显。


     课后自己静下心来反思,发现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处理到位。


1、如课堂上有些话完全可以不说或少说,如学生的回答,有的就没有必要重复;当学生思路偏向的时候,应该及时的调整,而不是沿着他偏向的思路再多说什么。


2、在指导学生连续测10秒中内摆动次数的这个活动中,指导的语言和方法过于复杂,心里是担心学生不会操作,其实到后来是学生都会了,还在听我罗嗦,反而有的又搞混了。


3、为了节约时间完全可以把测一分钟内摆摆动的次数改为测30秒或测10秒内的摆动次数。当学生发言的时候,一定要听清他的想法,而不是为了抓紧时间而匆忙应付。


4、最关键的是,学生实验时一定要走进学生,巡视他们的操作,掌握各组的实验过程,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并且要多留意各组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简单的巡视。仅仅就看他们实验完成了没有是行不通的。不做一个有心且仔细的巡查者往往会给自己制造困难。如在我的这堂课中,有学生分组测量10秒内摆摆动次数的实验操作活动。课前我将9个小组的摆绳都调整过,有的长,有的很短,目的就是想在学生实验中得出:不同的摆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并不完全相同。可奇怪的事发生了,9个组的实验结果居然都十分的接近,可以说是基本相同。这就怪自己没有仔细留意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也许这样一致的实验结果是学生心里的结论,而不是实事求是的结果。出现了这样的结果下,下课铃也随之想起,这时的我只能向下一个执教老师说声对不起。我想大概是前面的操作环节给学生留下了“摆每分钟摆动60次”的深刻印象,所以学生心里面都认为10秒内摆动应该是10次的结论。


     哎,要上好一堂课的确要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更多是的还要能充分预测学生的情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6 20:11:40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