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下教学反思专贴 [复制链接]

1#

三下教学反思专贴

 

温度和温度计


    第一:教材环节的处理:教材的第一环节是安排让学生体验不同水的温度的冷热程度,用手来体验水的冷热,其中特意安排了摸完热水后来摸温水的感觉是凉的,摸完冷水后来摸温水的感觉是热的,而其实温水仍然是这杯温水没有改变过。只是参照对象改变了,使人的感觉不同而已。个人认为这一环节这样设计有些繁琐,基于一节课要完成其它的重要任务,加上实验室的冲突而未能在实验室上课,我将这一环节简化成三个不同温度水的杯子让全班学生来摸一摸,仅仅是让学生有这样的一个感悟,用我们的手能感觉水的不同的冷热程度,而且我认为学生用手来感觉水的初步的温度还是可行的,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二:难点的突破:本课的难点是零下温度的认读和温度的读写法。其实读写法还是相对简单,最难的是零下温度的认读。为了在这个关键时刻让学生能认真听课,认真思考。我特意设置一个特别加分制,我在上课前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零下温度的温度计,这时让学生来认读温度计的温度是多少,如果能读出正确温度的同学额外加两分。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盯在了黑板上,并让学生认读,还要把读出的温度写在记录本上,再说给同桌听,然后,我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评判,对的同学加分。再请会认读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样读温度计上的数字的,通过两次的认读,大部分学生能认出数字。自我感觉效果还是不错。


    第三:使用记录本记录。学生都有一本科学记录本,在这本记录本上记录学生课堂上的发现,课外的发现,生活中的发现,汇集这样的一本本子,从三年级开始使用,随着年级的升高,仍然继续使用同一本记录本。今天的这节是知识概念性教学的科学课堂,知识面全,概念要落实,如果课堂上不采取一些记录本练习的习惯,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会有所欠缺。所以从开始温度,以及温度单位的书写,温度的读法和写法,零下温度的认读等都请学生在记录本上练习过的。这样更便于学生的巩固。


    从整体上说今天的这节课学生学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扎实。当然我总结出我今天的这节课堂缺乏一点创新,缺乏让学生自主研究的氛围,想来,这样的课堂也不适宜让学生自主研究。

分享 转发
TOP
2#

课堂学习加分、科学记录本,我也尝试实行了,不过还是想学习一品轩的具体做法,如果可以发到我的邮箱:lixu1818132@126.com。谢谢哦。


感觉一品轩的课堂紧凑、自然、高效,对于教材处理的认识,也让我感到有独到之处,三四年级的科学从未上过,这样也让我有了一次课程培训了。不过还是想听听六年级的反思,这样我能够有熟悉的教材的感悟,更好。期待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21:27:11编辑过]

TOP
3#

同样我也用了3个杯子,节约点时间,这节课内容太多了,每个班我都拖课了,不过35分钟,我把作业本上的作业在课堂上也解决了。读数的问题用课件展示后,直接做作业本上的作业,效果还不错哈哈,4节实验课上完,累啊!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

非常乐意能和楼上两位老师切磋课堂教学,只是这两天忙于打球,过两天我们再互相学习。
TOP
5#

 

测量水的温度


      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是: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仔细分析会发现在概念中没有提到正确使用温度计。我认为正确使用温度计在这一课里应该是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学生不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那后面的研究全然白费功夫。


      研读教材之后发现这一课的任务安排是非常紧张的。我对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分为两课时来进行学习。第一课时是要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和完成教材的第一个概念,也就是说第一课时是操作技能的培养,我认为学科学这点必须要落实。第二课时是安排不同的组用不同量的热水,进行连续测量水的温度,间隔两分钟测一次,而且要严格规范间隔时间的准确性。当然我对数据记录表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水量部分。这样全班测完之后把同学们测得的数据汇总到一张大表格上,再请学生来仔细分析这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上可以做文章。


      今天已经上了第一课时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时间上恰到好处,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注意事项:使用温度计的安全问题必须要落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5 10:56:36编辑过]

TOP
6#

根据季节的情况随时要改变单元的顺序
TOP
7#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09-2-25 12:23:00的发言:
根据季节的情况随时要改变单元的顺序

所以先教学温度和温度计这一个单元。

TOP
8#

 

《水结冰了》课后反思


        水结冰了,我正如水一样,上完这一课自己也快结冰了。这一课的难度可想而知,上完三个班总结如下:


        第一:冰的观察。通过学生的观察冰的特点:很滑、白色、透明、有固定的形状、无味、不会流动等。其中白色是错误的观察结论,可是学生手上拿的冰中间的确是白色的,只有周围一圈是无色的,这又怎么解释呢?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到这个小问题。我只能这么说:“小朋友们看到中间是白色的原因是它这个地方的温度最低,周围的一圈是无色透明的,其实这一圈的温度稍高一点,已经开始融化了。如果过一段时间来看这块冰,中间的白色还会有吗?同学们可以下课后再继续观察。”我无法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学生冰就是无色的,可我又担心学生学完这一课后知识得不到巩固,也不能掌握扎实的知识,(期末可是要统考的啊!)


        查找资料显示:冰中间有白色出现的原因是正常温度下水中溶解有空气,当水到零度以下时,空气便不再溶解在水分子中,看起来是白色,实际上是很微小的空气泡。


        因为备课时,自己没有拿出一块冰来仔细观察,想当然的认为学生会正确观察出冰是无色的,结果课堂上出现这样的一幕。如果我自己预先观察一下,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突发问题了。所以,在做实验之前,不论是观察也好,实验也好,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教师一定要做一遍,并对不同的情况做不同合理的解释。


        第二:冰和水的混合物是多少摄氏度?这一个问题是在配套的作业本里有,所以也只能让学生来完成这一个小实验,冰和水的混合物,学生测出来是-4℃,也有-5℃,也有是-2℃。而我自己非常的清楚冰和水的混合物应该是零摄氏度,后来分析原因,原来学生在测量的时候玻璃泡很容易碰到冰块的地方,而冰和水的混合物一般情况是要将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的地方,而不能碰到冰块的地方,这一个微小的变化,学生真的难以做到,当然让学生有这样的误差还是可以的,但是我想,这样的误差是不是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科学概念呢。矛盾中……


        第三:对书本上49页的一句话有疑问:“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这句话的本意是让学生得出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是0℃,如果按照书本上这样示范的来操作,试管里的水何时结冰,你用眼睛能判断吗?如果用眼睛看到试管里水结冰了,温度计上的温度也就到了零下3或者是零下4摄氏度了,这样的观察能反映正确的科学概念吗?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思考。


                                                                                     2009年2月27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 13:37:02编辑过]

TOP
9#

这个单元可把我上得够呛,天天实验室啊,累得很啊!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0#

是的,同感,我还没上完这个单元。

TOP
11#

 

冰融化了


        这一课我是这样处理的,根据我在家中做冰融化的实验显示,如果这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冰融化的实验前后一共有两个实验,都是不可行的。时间得不到保证,会造成什么都学不到。


        首先我仔细测量了冰融化的实验,从实验开始一直过了40分钟,还没有完成冰融化的一个过程,本想让水和冰混合融化会更快,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我还是选择了冰融化的过程,只是时间太长,我在家中做好实验后,得到的数据让学生来分析。数据表格是这样显示:
























































































时间(分钟))


冰的温度变化


水的温度变化


0


-15


8


2


-15


7


4


-10


6.8


6


-7


6.3


8


-3.5


6.1


10


-1.7


6


12


-1.2


6


14


-0.8


5.8


16


-0.5


5.8


18


-0.2


5.7


20


0


5.7


22


0


5.6


24


0


5.6


26


0


5.5


28


0


5.4


30


0


5.4


32


0


5.3


34


0


5.3


36


0


5.3


38


0


5.2


        加上我做实验过程中的两个短片,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分析上面这张表格知道学生在认读零下温度的高低有一些困难。判别零下1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哪个温度高,学生一下子还没有反应过来。下回上课对于零下温度大小也要做一个比较,不然不通过训练,三年级的学生是一下子难以认识。


           第二个活动是冰融化比赛,这个活动为了让学生能得到更准确的比赛,是安排给学生回家做。四个班级学生回家作业情况是这样,有一个班只有4位学生没有完成,一个班级12位学生没有完成,一个班级是只有12位学生完成,一个班级有10个学生未完成。之所以要布置这样的回家作业是想了解一下学生回家作业究竟会不会做。同时这节课用到的冰融化实验,如果在学校完成一下子难以完成,同样大小的冰很难找到,再者,几种课堂上想到的方法:用火烧、用电吹风吹等难以完成,而在家中只要有家长的适当指导学生会很快完成这样的实验。只要学生能回家做一做肯定能完成的,这个实验其实并不是很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1 8:53:14编辑过]

TOP
12#

 

    水和水蒸气


           书本上开头的导入有这样一句话:“地面上的积水到哪里去了呢?”,“是水渗到土里去了吗?”如果我是三年级的学生我或许完全会这样理解。开头这样的例子还不如换成:“洗好碗后,碗上有小水珠,第二天,水珠还在吗?”这样的疑问学生会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水珠会不见的呢?从而引入课文更适合。


           这一课的难点:什么叫做水蒸气。水蒸气是用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而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显示学生都认为开水开了之后的白汽,嘴哈出来的白汽都属于水蒸气。我是通过讲解然后让学生看一段蒸锅冒出来的汽来分析这个是不是水蒸气,通过短片的观看和自己的讲解,学生似乎强扭了这个概念,但是没有用真正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这点会更好,不过我用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以短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也能理解了这个白汽不是水蒸气,同时学会了水蒸气概念,也为前一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为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有一个概念是直接出现了水蒸气,我个人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建立水蒸气的概念,直接上这一课,学生会感觉莫名其妙,这个水蒸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会有些不太明白。所以,我让把《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放在了《水和水蒸气》一课之后进行教学,这样的调整我根据自己小时候接受概念的顺序来说,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1 8:54:28编辑过]

TOP
13#

一品果然有见解,这个单元快的班级我已经结束了,不过在上这个单元时,苦于实验室的准备和收拾,对于课堂设计本身并没有花费太多功夫,效果看来不是太好,学生一知半解的现象比较明显.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4#

因为这个单元的难度太大,如果学生的活动多,只会停留在活动的形式上,而不能真正理解这些现象的原因所在,其实这个单元的这些活动学生早有接触,对这些现象早有所知。所以用短片分析会更有效果。
TOP
15#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今天刚结束了一节《水珠从哪里来》一课。给我体会是演示实验比分组实验更好。应该这么说,今天教学的这个班级的学生是比较好动,聪明、活跃的一个班级,如果纪律组织不好将是前功尽弃,想学的同学学不到知识,老师会利用一部分时间组织纪律。


    课的引入是先复习前几节课的水变成冰、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的概念,然后一个提问:“水蒸气能变成水吗?”学生根据他们的课外知识知道水蒸发到天空中会变成云,然后下雨落下了就变成了雨水,的确是这么一回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使水蒸气到了天空后变成了云呢?这一点学生还不是非常明确,这时其中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是因为水蒸气到了天空中遇到了冷空气变成了云。而云是水的形态里的哪一种呢?学生不知道,这时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知道了云、雾都属于液态的水。


    接着我问:“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天空遇冷变成了云、变成雨水落下。那么你能让我们教室里的水蒸气变成水吗?”这个问题的出现引起学生的思考。


    生:“可以把教室冰起来。”
    生:“可以开冷空调。”


    生:“可以拿一块冰来降温。”


    生:“可以开电风扇来把教室变冷。”


    以上学生的回答能让我知道学生的思维已经比较严密了,他们知道水蒸气要遇冷之后才能变成水。这个其实就是本课的目标,利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提升,同时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的目标和难点。


    第二个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是不是可行,就是把冰放在玻璃杯里,看杯的外壁上会有什么出现。首先让学生知道杯的周围有没有水蒸气,凡是空气在哪里,水蒸气就在哪里。然后开始实验,这个实验是分组实验,而这个班的学生非常好动,还没等我分发材料,学生已经热开了锅,我发了几个组的材料,学生就开始除了观察外壁之外,还去玩弄冰块……等等!哦,一发不可收拾了。稍等片刻学生有了新发现后,我赶忙把学生的材料收回来,这会儿才又重新回了学生认真思考听课的状态中来了。当时我想,如果换成是演示实验,老师操作,并且把我操作的实验分别传给学生看,对于这个顽皮班级来说或许会更好。当然,如果是纪律比较好的班级这个实验进行分组实验还是比较不错的了。


    第三环节是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像水蒸气遇到冷之后会变成水的例子。


    生:“打开冰箱冷冻柜时看到的白雾。”


    生:“从冷冻柜拿出的饮料瓶过一会儿会有水珠出现。”


    生:“夏天棒冰拿出时看到冰棍外面有水珠。”


    生:“早晨起床看到窗户玻璃上有水珠。”


    生:“下雨后有露珠。”


        对于生:“下雨后有露珠。”这一点,我马上展开疑问,让学生来思考是不是这样的现象,然后再次追问:“秋天的早晨会看到有露水。”是不是水蒸气变成水的情况,没有学生能回答出,只有几个学生这样说:“那是因为早晨太冷的缘故。”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只有我解释给学生听,原来那也属于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特别是白天和夜晚温差比较大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这样的一节课,我看着它从静静的状态到喧闹的状态,再到静静的状态。由于学生的聪明才智这节课的目标是完成了,完成得比较出色。最后我感觉自己的心态是,这节课让我吓了一跳,差点要上砸了。

TOP
16#

不同班级在应用教学策略时也应有所选择,邵老师显然对教材的体系和环节进行了改动,变得更加合理和有效。对于水蒸气的认识和水循环,学生们的确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知识了。只是对于水气、水雾、、水汽、水蒸气,学生们还是有些模糊不清!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7#

【只是对于水气、水雾、、水汽、水蒸气,学生们还是有些模糊不清!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草帽说得极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做充分的备课,它是本单元的总结和概括。
TOP
18#

 

《我们知道的磁铁》教学反思


        学生眼中的磁铁,本课是磁铁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对于磁铁是个怎么样的一种物体似懂非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学生认识磁铁的前概念:1.是磁铁有时能互相推开,但其中一个磁铁反一面的时候又能吸住了。2.桌子架是磁铁做的。(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学生把能让磁铁吸住的也认为是磁铁,大约有近一半的学生是这样认为的。)3.磁铁能吸铁做的物体。(有80%的学生能了解这一个概念)4.磁铁能吸金属。(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只能说磁铁能吸一部分金属,这个概念有80%的学生认为磁铁能吸金属。)学生的这些前概念在这一课中暴露出来了,这让我有一个心理准备,让我开展后面的教学活动有一个基础,能很好地调整我的教学方法,感觉这样的收获挺大的。从而联想到在教学一个单元之前对于这个单元的相关内容最后是能在上课之前做一个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教学第三单元《水和温度的变化》一单元最后两节课中学生对于霜、雪、雾、云、露这些自然现象是属于水的哪种形态?它们又是怎么样形成的?其实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完全是空的,甚至是有着错误的概念,如有一大部分学生认为云是属于气态的水。这样的前概念对于我的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麻烦,我在教学这些现象的时候只有水珠和霜是做过实验让学生来体验它们的形成,但是这些自然现象的形成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所以,它们始终不得其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 23:06:44编辑过]

TOP
19#

 

《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反思


    2009年3月10日。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是如此之高,他们从开学就一直盼望着能种植凤仙花了,今天天气好转总算是等到这一天,学生那高兴的劲儿,让我知道今天的课堂他们肯定会非常感兴趣的。


    当我拿了两盆花盆进教室的时候他们想今天是不是要种凤仙花了呢,可是在种凤仙花之前需要做一些事情,要注意这些事项,才能很好地种植凤仙花,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学得非常认真,似乎都学会了怎么来种植凤仙花。

    另外我拿了从网上搜集的学生的观察日记和记录,想让学生能有一个参照的样本,这样他们就知道该怎么来记录凤仙花的生长过程了,特别是我出示这个范本的时候,学生都惊讶了,惊讶一:佩服那个学生的日记写得如此之后;惊讶二:其实就是一种兴奋,兴奋他们将来自己也能得到这么好的凤仙花,并且还要做记录,真实太好了。从学生脸上的表情我知道了他们今天的向往,向往自己亲手种的凤仙花能成长。我拿来的那个范本其实对这节课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 23:09:27编辑过]

TOP
20#

 

《我们先看到了根》教学反思


    2009年3月31日这一课的重点其实就是种子变成芽的过程,以及根的作用。今天上完两个班之后的感觉是让我失望了,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种植用透明杯子来做这样的实验,那么学生就根本不知道种子在土里究竟是怎么长成芽了。仅仅只有几位同学去做过这样的实验,也就是那几个同学才有这样的感受,他们感受到了根的作用,也能非常清楚地看到根的生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可以说只要实验做过了,这节课的内容在他们的观察中都能得到答案。只可惜……我真的非常生气。


    突然我有一个想法,明天还有两个班未上,我是不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我的花盆里把芽挖开,让他们来感受根的作用呢?或者请一个同学把我的透明塑料杯里的凤仙花拔出来移植到大花盆中,让学生感受这样的一个经验。我想,这样的教学环节的处理,他们会不会对根的作用有一个很深的体验呢?明天拭目以待。


第二套方案是1班和2班的孩子都去做过了蚕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他们会不会有一些收获呢?看学生明天是怎么样来回答的。


    第三套方案是我到菜市场购买已经有一点发芽的蚕豆,让学生学完这节课后马上种植到透明杯子的边缘,看看他们之后的生长会有什么变化。


    2009年4月1日,今天又上完了两个班的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给我的感触是学生会种植蚕豆种子,而且蚕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学生全然观察到了,所以,今天的课堂上学生说得津津有味,而且实事求是地把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来了,特别是先看到了种子的什么地方破壳而出,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理解非常到位,而且很深刻,其实今天我同样用课件出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没有选择挖开凤仙花观察是有原因:一对生命的爱护;二是没有那么多的凤仙花让学生来挖,一旦挖过的凤仙花就很难再种植活了。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这是种植第10天的凤仙花



这是种植第12天的凤仙花


这是种植第14天的凤仙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 23:13:46编辑过]

TOP
21#

第14天的凤仙花



就在第14天移植凤仙花过程中发现了它的根很长


TOP
22#

 

磁铁有磁性


        磁铁有磁性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首先磁铁能吸引怎么样的物体,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是:磁铁能吸引金属之类的物体,非金属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然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磁铁不能吸引全部金属,只有吸引含有铁的金属物,利用硬币来检验能完全检验出金属铜不能被磁铁吸引,因为我已经让学生检验了导线铜能否被磁铁吸引,结果是否定的。所以,学生猜测五角的硬币其中一枚能被磁铁吸引的和另一枚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硬币可能是里面的材质不一样,根据学生的猜测只有一个学生说:“老师,可能是材质不一样。”我继续追问:“那你认为是什么材料做的呢?”学生片刻后一生说:“能被磁铁吸引的那枚可能是铁做的,不能吸引的那枚可能是铜做的。”唯独只有这一个学生能说出这样的猜测,可想而知,学生对于材料的了解的确不是非常清楚。再者,之后出现了老版和新版的一角的硬币,其中新版的能被磁铁吸引,老版的不能被磁铁吸引。再让学生猜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其中近一半学生的齐声回答让我知道了,他们认为老版的一角硬币是用铜做的,因为他们刚刚验证了铜不能被磁铁吸引,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而其实后来我告诉学生这一枚硬币是用铝做的,学生略明白了一些,原来金属铝也是不能被磁铁吸引,“那么其它的金属呢能否被磁铁吸引。”这时学生的思维是在考虑这样的问题,之后马上有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金能被磁铁吸引吗?银能被磁铁吸引吗?”我其实真的很想回答这个学生的问题,它们是不能被磁铁吸引的。可最后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回家做这样的试验,因为学生手上有磁铁,他们可以去吸引许多物体(包括其它的金属)。思考着:仅仅在课堂上做了几种金属是否能被磁铁吸引的实验,不能让结论更严谨,更有说服力,通过学生的这样的疑问,我节课必须要找比较多种类的金属,一一实验让学生来判断,才能有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TOP
23#

凤仙花成长过程图片记录


第15天的凤仙花



第18天的凤仙花



第21天的凤仙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8 15:25:04编辑过]

TOP
24#

第25天的凤仙花



 


第29天的凤仙花



 


 


2009年4月8日凤仙花生长第30日,我观察凤仙花的生长的时候有了一个大发现,它的第二对叶子已经长出来了。我迫不及待地与学生分享我的成果,学生也与我产生了共鸣,他们的凤仙花也长出第二对叶子了。每当我有新发现的时候都会在上课前几分钟与学生分享我的成果。


TOP
25#

第32天的凤仙花


 


TOP
26#

 

三年级孩子初涉实验设计方案


——《磁铁的磁极》教学反思


三(4)班学生的课堂让我对这课里面的一个环节有了一些想法。验证磁铁磁极的磁性强的实验设计,书本上的设计是用回形针放在磁铁的各个部位,验证各个部位的磁性的强弱。如果让学生想办法来验证并不一定能想到书本上的这个方法。课堂上学生的答案让我有了思考,他们想到的验证方法一:拿一把钢尺,让磁铁的磁极靠近和磁铁的中间部分靠近,结果磁极靠近时钢尺能被吸引过去,而中间靠近时钢尺很难吸引过来。方法二:如图




用一个钢珠放在中间,两块磁铁其中一块让磁极靠近,另一块让磁铁的中间部分靠近,两块磁铁与钢珠的距离相等,然后慢慢移动两块磁铁接近钢珠,看钢珠先吸引哪块磁铁。这两个方法其实完全能验证磁极磁性最强,只是有一些条件要控制,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也就是所谓的对比方法中不变的条件要尽量做到一样。这也是三年级学生实验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不变量的控制,促使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学生的想法往往是来自他们最基本最基础的,也是最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这样的实验往往会给学生概念的形成更直观,这些实验设计的方法我认为还是非常可取的。

    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对实验的设计,在今天这节课上有了初步的体现,这几位学生的回答对于提高他们今后对实验设计有很大的帮助,说明他们会思考,会想办法,会用科学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要鼓励这些孩子,还要发展更多的孩子能表达他们对实验设计的想法
TOP
27#

写得真好,真有深度。不像我只是记账式的,我会不断学习的。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28#

 

分组和演示实验结合帮助学生建构多个概念


——《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科学概念教科书上定为两点,然而在课堂作业本上涉及的科学概念有4点,其一是磁铁有南北两极;其二是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其三是任何一块磁铁都有两极;其四是断裂的磁铁有几个磁极,分别是哪两个磁极。这样的四个科学概念如果要学生真正能掌握,必须要做四个实验才能证明这四个科学概念。基于教科书的设计和定位为前两个科学概念,所以,我在课堂上以前两个科学概念为主,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自己动手操作来得出,后两个概念是教师演示实验为主。


第一个概念我采用了萧山邵亚华的实验设计,即让每组一位学生拿着条形磁铁让其自由转动,待磁铁静止之后看磁铁的指示方向,而其余同学则站着教室的周围看全班8组同学操作实验的结果,并每组实验重复一次,这样全班同学的实验足以能证明磁铁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这样的实验设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看后非常惊讶,这样的实验效果非常好。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也很准确而且也很明了。第二个科学概念通过这两节课的学生对他们来说应该非常简单了,只是在这里还需要通过实验再次证明学生平时得出的经验,这样的话概念的形成就无可挑剔了。至于第三个和第四个科学概念,个人认为因为时间的紧迫,还是以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我拿了蹄形磁铁,按照学生说的方法让其静止不动看实验结果是否和学生的猜测是一致的,重复这样的实验几次,足以证明之。第四个科学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是非常迷惑不解的,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前概念是:一块磁铁变成两块之后,磁极还是原来的两个,极少数学生认为两块磁铁一共有4个磁极。还有每一块磁铁上如果有两个磁极那这两个磁极的方向指的是什么方向的呢?全班学生都认为断裂后原来是南极一侧的一块磁铁两个磁极都是南极,相反之是北极。这时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我演示实验给学生看,用一个已知名的磁铁来吸引断裂的磁铁来判断。这样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后修正了自己原来的看法,并且得到相应的科学概念,这样的实验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这节课的概念多,我教学时间紧凑,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完成了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TOP
29#

 

学生有必要做每个实验吗?


——《磁铁的磁力大小会改变吗》教学反思


磁铁的磁力大小会改变吗?第一次教学这方面的内容,当我读完第一遍教参之后,自己还没有弄懂这方面的内容,再次研读教学参考资料,总算知道了磁铁磁力大小会改变,至于怎么改变有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改变方法。


课本上教学目标只要求磁铁磁力大小会改变,没有具体说怎么改变,然而通过书本上的实验设计得出的结论是磁铁异极吸合在一起磁力会增大,磁铁同极吸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小。个人认为磁极的吸合的确会出现以上的结论,但是非磁极的吸合磁力大小的改变恰恰相反,这一点概念是让学生知道还是不让学生知道呢?我犹豫了很久,如果不让学生知道,那学生的概念只有是磁铁异极吸合磁力会增加,磁铁同极吸合磁力会减小这样的一个概念。加上课堂上让学生做磁铁异极吸合吸引回形针的实验,学生操作时可能没有那么精确和准确,再者,书本上只设计了最多做4个磁铁吸合的磁力大小的比较,4个磁铁吸合的磁力大小不能完全看出一定的规律。如表格,这是三(3)班孩子的实验数据:












































































 


1


2


3


4


1组


4


9


11


13


2组


5


10


13


15


3组


5


10


12


14


4组


5


10


11


13


5组


3


8


14


15


6组


5


11


12


13


7组


5


11


13


15


8组


4


9


11


13


9组


2


7


9


13


10组


2


3


7


8


11组


5


10


12


12


就以上这个表格只能略微看出3块磁铁和4块磁铁吸引回形针的增加个数逐渐减少,如果再继续增加磁铁的个数,吸引回形针的个数又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呢?会不会磁铁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磁力就停止不动了呢?


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我在三(2)班教学时,我把实验方案略做修改,改成最多是8块磁铁异极吸合在一起的磁力大小的比较,如果最多是8块磁铁异极吸合的实验要学生来完成,可以肯定地说学生根本就完成不了,所以就改成我做一个演示实验,通过课堂上我的演示实验,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同时根据已经知道的几个数据学生无形中在猜测再增加一块磁铁可能会吸多少回形针,让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推测,同时学生在自己的猜测和老师的实验中找到了一些乐趣。最后得出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磁铁数量


1


2


3


4


5


6


7


8


吸的回形针个数


2


5


8


9


10


11


11


11


这样的一组数据呈现在黑板上要学生来分析和解释的时候,学生一目了然,都得出了一个规律,磁铁增加的时候,它所吸引的回形针的数量不是成倍增加,而是先增加的数量多,到后来增加的数量会逐渐减少,甚至是到后来都不增加回形针的数量。学生能分析出这一点规律其实这节课的一点目标已经完成了。同样的方法,如果将同极磁铁吸合,通过演示实验只能吸住一枚回形针,从而得出同极磁铁吸合磁力会减小的结论。最后,有时间多,抛出了一个疑惑问题,就是两块磁铁非磁极吸合的情况是跟我们课堂上做的实验恰好相反,学生有了很大的疑惑,甚至有同学说:“老师,不会是我听错了吧?”这样的疑问。我让学生课后寻找资料来解答。

这节课带给我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有必要每个实验都让学生来做?
TOP
30#

第40天的凤仙花,长出2对真叶了,郁郁葱葱的叶子非常可爱,准备移植到大花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