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贝贝”日常教学感想点滴日记(师生互动) [复制链接]

1#

[原创]“贝贝”日常教学感想点滴日记(师生互动)

日常教学感想点滴日记


直接切入主题吧,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节课能否有效启动中年段学生的有效思维,关键在于两点:


1、课前导入


2、实验启发


有很多话想说,但一下子又组织不起来,所以我想在这里建一个点滴日记帖,把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好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也请大家经常来补充、修改。


先从现在上到的课开始,以前的感想找机会补充起来。


 


11月21日


四上“声音”单元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缺少真空玻璃钟罩怎么办?


可以借用初中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请详见我在“教师之家”“将不同工具组合起来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你也试试吧 ”一帖。




 


有老师提出在没有初中部的学校借不到“马德堡半球”该如何处理?


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


1、拿一次性杯子(塑料的效果好,可以有效与你嘴的周边结合)罩住嘴讲话


2、把响铃的手机放到有盖的盒子里


封得越严实,学生发现听到的声音越小,也就想到声音传播的途径--空气方面发生了变化。


同时启发学生联想,神舟七号的宇航员是如何进行沟通的?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发现在太空中是没有办法通过空气传播声音,也就可以进行拓展,通过无线电也可以进行声音传递(当然,这是超出教学大纲要求的,但我想让学生了解)。


 


补充杯子罩嘴的实验,再让学生拿起他们的杯子罩住他们的耳朵,发现声音越听不到了,启发他们用什么方法在这种实验条件下还能清楚听到声音。


此时可以引出“土电话”的制作,棉线可以从学生美术课的学具袋中取用(可以减少教师准备实验器材的压力),钻洞可以使用生物解剖器中的探针来进行。学生会发现能清晰听到声音,又会展开联想,是什么替代了空气进行了声音传递?


 




 


做一个主课老师“深恶痛绝”的实验——“作弊”实验


让两个学生采取用偷对答案的方式对行沟通,结果很快就被“扮演”老师的学生发现,此时使用“土电话”,大家发现“老师”没有办法有效抓到两个“作弊”的家伙,为什么会这样?


 


此时又可以增设变量,


1、崩紧的棉线与松弛的棉线


2、棉线上有其他物体与棉线上没有其他物体接触


将上述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对比实验,学生又会体验到棉线的振动幅度直接影响到了声音的强弱


同时,在第2种实验上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3人、4人、多人通话实验,即在棉线中心为圆点连出多根棉线,接上一次性杯子,学生可以进行多方通话,兴趣大增,同时发现声音减弱,找出其原因。



 


通过地道战、墨攻等影片启发学生,为什么电影里的人物要把缸埋在地里?作用是什么?


因耳贴地面不卫生,我要求靠墙学生耳贴墙壁,其他学生耳贴桌面,自己走出教室,敲打外墙,请学生描述听到的情况。


学生会写出三种声音传递路线:


1、拳——墙——耳


2、拳——墙——地面——桌脚——桌面——耳


3、拳——墙——空气——另一只耳


发现了两点:


1、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有强弱


2、声音是要有物质层层传递,如果把其中任何一种拿掉没有办法或很难听到声音


也就明白了埋缸的作用。


如果真想耳贴地进行此实验,可以使用下个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木制听筒模拟“缸”来进行。


 


先写这么多,还要回自己的“教师之家”区看看,如果想到什么别的再回来补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4 7:59:4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2#

11月22日


四上“声音”单元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耳的构造,了解耳里各器官的功能,但书本上的内容太少,除了一幅插图与短短几句解释(而且不全)外能提供给学生的就没有什么有效信息,使用的语言也过于诲涩。


  本来是想给学生找一找耳的模型,但没找到,所以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记忆相关知识点呢?我想到了一个方法,采取“欲擒故纵”之计:


  就是在上课后故意不给学生演示、讲解、实验、导入,而是让他们来谈一谈为什么我们除了能发出声音外还能听到声音。


  在学生带着略显失望的心情说出利用空气振动、利用耳朵接收等结果后,继续让他们机械地翻书看插图,说出耳朵的结构图顺序,于是学生也机械地告诉我一些书本上的知识。


  如果要死记硬背,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到这里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知识他们能记多久?能记多少?


  于是,我在这里加入了一个环节,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同学们,今天你们将进入一个童话世界,你们将化身为声波MM去作一回客,在路上你们会看到很多新奇的“人”和物,他们会引领你到达目的地。”



  “你们今天将去拜访大脑大哥,他可是一个大富翁,家里住着大别墅,还有一个大花园,并有管家帮他打理家务,要见他一面真的是很不容易,现在,就请大家出发吧。”


  首先,我们坐车来到别墅门口,大脑大哥把他的大门造得象一只耳朵,这样在门口就不会堵车,真有创意;


  进入大门,我们看到一个大花园,有一条绿草地铺成的花园步行道,顺着这条步行道一直往前走;


  在花园的尽头我们可以看到一扇中国古代的圆拱门,敲一下门,里面出来了一位长着大大“八字胡”的门卫老爷爷,他向你要请柬,等你出示了请柬之后他会把请柬交给别墅里的通信兵——大蜗牛一只,并让你跟着它一起往里面走;


  这只大蜗牛会背着你的请柬通报大脑大哥,但是,当它爬到房子门口时,有一位漂亮的管家接过请柬,并确认无误后将你迎入房门,而在客厅里,你们将见到这里的主人——大脑大哥。


 


  那么大家想一想,你们在这一路上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人”和物呢?


  这下学生开始活跃了:


学生A:耳道就是草地上的步行道


学生B:圆拱门就是鼓膜


学生C:“八字胡”门卫就是听小骨


学生D:通信兵大蜗牛就是耳蜗


学生E:漂亮的管家就是听觉神经


 


  那这些“人”和物都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A:声波可以顺着长长的耳道一直传递到鼓膜(顺着步行道到达圆拱门)


学生B:出现的门正好可以将耳朵分成“外耳、中耳、内耳”不同的部分,而敲门时就象鼓膜将声音转化为了振动(请柬)


学生C:听小骨(“八字胡”门卫)感到了振动,它把这个振动(请柬)交给了负责内耳传递的“耳蜗”(大蜗牛)


学生D:耳蜗把振动送到听觉神经,并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因为管家听不懂蜗牛语,需要蜗牛翻译一下)


学生E:听觉神经接收到听觉信号后就直接送到了大脑(拿过请柬交给了大脑大哥),人就听到了声音


 


  经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后,现在就算让他们忘掉这些都已经是件很难的事情了,我觉得,在这个知识点上我成功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2 13:41:11编辑过]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3#

 


11月23日点滴感想帖“鼓膜!我能感觉到你的存在吗?”


四上“声音”单元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在本课中,学生能通过书本上的小实验,即用气球蒙住杯子进行鼓膜的模拟实验,同时可以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作业本中。


但是,本课作业本的表格内容存在一个问题:


 


第2题 观察鼓膜振动的实验 



 



从我个人角度来分析,这一题出得不够好,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特别是语言组织不够精炼,显得很诲涩,学生往往会花很多的精力在把题目看懂,而这种浪费对实验几乎不存在有效性。


我个人认为,应该用较平实的语言与常用的工具来进行实验,所描述的文字也应该这样。


下面这张表是我作的相应修改,不知可否,也请大家指正: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气球膜的振动情况


我的猜测


实际的情况


 


振动的音叉到气球膜的距离相等


 


气球膜上方音叉发出的声音较强


 


 


气球膜上方音叉发出的声音较弱


 


 


 


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弱相同


振动的音叉距离气球膜较近


 


 


振动的音叉距离气球膜较远


 


 


我的发现


 


 


解决完作业本上存在问题,我们再言归正传:


师生通过童话故事与鼓皮的振动模拟并了解鼓膜的振动,此时他们再去做上述的第2题已经没有太大的难度。


那么在做书本上的实验时,我们能不能再拓展一下,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呢?当然可以:



 


1、将书本中的杯子换成了塑料可乐瓶,将气球扣在瓶口,将气球绷紧,就模拟了一张“鼓膜”(为什么要换可乐瓶,做下面第2点实验时是关键)



 


知识点:


使用振动中的音叉接触“鼓膜”,“鼓膜”会产生振动,敲得越重,振动得越强,敲得越轻,振动得越轻,当敲击音叉的力量超过一定程度时,学生们惊奇地发现“鼓膜”破了,为什么呢?学生们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很快指出:“声音越强,鼓膜振动也越强,当鼓膜振动幅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会破裂。”同时体会到日常生活中噪音,强声对人身体的损害,也明白科学用耳的道理。



(不好!“鼓膜”破啦)
 


2、捏动可乐瓶,观察“鼓膜”表面的情况



 


知识点:


学生发现捏可乐瓶时,“鼓膜”表面向上凸起,而松开可乐瓶时,“鼓膜”表面恢复原状。这是什么原因?耳朵里的鼓膜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现象?



(看到鼓起来了吗?)
 


后续实验:


(1)   回忆坐电梯快速下降时耳朵里的感觉(堵塞感)


(2)   回忆潜水到深处时耳朵里的感觉(刺痛感)


(3)   感受耳朵里鼓膜的凸起感觉,即一手捏住鼻子,一手堵住一只耳朵,作出从鼻子里出气的动作,会感觉到没堵住的耳朵里鼓膜向外有凸起的感觉。(利用气压差的原理,但不用学生现在掌握,只需感受到鼓膜能象气球皮一样凹凸就行)



 


嘿嘿,家里没有气球,简易实验器材又丢在学校,照片又忘了拍,所以先把日记写好,相关照片后面再补充上来。


现在都补好图片了,请大家看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4 22:46:23编辑过]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4#

贝贝真是有心人。
TOP
5#

 11月24日点滴感想贴“耳朵,你好吗?”



 


有些学生喜欢吵吵闹闹,竟然说喜欢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对于这样的“刺头”和“抬杠”学生,有些老师会不予理睬,有些会大声呵斥,也有些老师会批评教育。


但是你说他们真的一定会喜欢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吗?我觉得不尽然,他们其实是想跟你这个老师抬杠,看看你有没有办法说服他们,正是在给你出难题。


如果这时候你没有满足他的抬杠欲,没有给他点“厉害”瞧瞧,他在后面还会再给你找麻烦。


这不,今天在我的课上就冒出了这么个学生,这还是一个平时蛮听我话的学生,就是因为对他太好,可能他觉得出点轨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乎,老师的问题出来了。


他敢公然跟老师唱“反调”,这种“反动分子”当然属于“严厉”打击的对象,于是,我假装说要带领大家做实验,请组长上来领材料,然后把一位女孩子叫到身边,偷偷把一面鼓(嘿嘿,就是上次做了“鼓面泼水振动”与“隔鼓说话摸振”实验的那面功勋鼓)交到她手里,让她不露声色走到那个“反动分子”身边,突然大力敲击鼓面,而且要连续敲击,看看他有什么反应。


哈哈,大家看,这就是“反动分子”的下场,狼狈吧!哈哈!活该!谁让他敢跟我作对!



  


(怎么样?这样的表情可不是随便就能装出来的,不过属于抓拍,有些模糊,有些可惜。)


再来看看当声音远离时,他都还没缓过劲来,真是笑死人了。而学生们兴奋得都冲出了座位来看好戏。


 



这时再问学生生活在噪声的环境里是不是会影响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虽然还有一个不服气,但这个不服气的再也没有胆量敢接招了,其他学生也就认为他就是在抬杠。原来“人民民主专政”原来就是这个道理,用怪招“严厉地”打击“敌人”,用妙招“开心地”拉拢“人民”。


当遇到过强的声音,刚才那个“反动分子”做出了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用手后捂住耳朵,此时正好可以进入到下一个讨论:


“我们除了用手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耳朵?”


哈哈,这个问题一出,轮到学生想破头了,还有什么方法呢?而我,可以叉着手站在一边看他们的窘样了,真开心哪!


看他们实在想不出,我上场了,请学生跟我一起做,伸出左手捏住鼻子,伸出右手食指堵住右耳耳道,紧闭嘴巴,作出从鼻腔呼气的动作。学生们发现这正是上节课我让他们做的体验鼓膜鼓起的实验。


随后,让他们张开嘴,再做上述的动作,学生们惊奇地发现,鼓膜不再有刚才那种感觉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反动分子”近照)


大道理我是不跟他们讲的,还是用实验来解决吧。


请看,还是上节课用过的可乐瓶和气球,在不出示剪刀的情况下,让学生想想办法,如何才能使蒙在瓶口的气球皮不再鼓起来,在说了几个错误答案后,终于有学生想到把瓶子扎个洞,此时出示剪刀,让学生把瓶底剪开,学生们发现此时再捏可乐瓶,瓶口的气球皮再也不会鼓起来了。




学生的发散思维此时也起了作用,他们联想到剪开的瓶底就是自己的嘴巴,捏瓶子就是作出鼻腔呼气的动作,而他们早就知道人的鼻、口、耳是相通的,这样作出呼气的动作再也没有气压差作用于鼓膜上了,再拓展联想,学生觉得当有巨响时,把嘴张开,可以起到一定保护鼓膜的作用。


哈哈!没想到一节抽象的听力课,竟然在如此开心的情况下结束了,学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大家都觉得时间太短(因为是初中部在一起,小学也是45分钟一节课),大家还能再玩下去,真是好可惜。


而我觉得现在自己已经不是在上课,而是每天在玩课,玩学生,玩科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4 22:58:22编辑过]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6#

 


11月25日点滴感想贴“发声罐减声法”



 


今天因为和各位版主开月例会,写日记的时间就不多了,还要去教师之家看看,先在这里简单写几句:


 


让发声罐减声,学生的方法永远比老师来得巧妙,在作业本上给了两种方法,一是用手捂住,二是包上厚纸。


这样的方法在学生眼中真是“小儿科”,这不就是当有强声时,用手捂住耳朵或用保护性装置吗?“太简单了!都不值得一看了!”学生们说。


“那你们有好办法没有?”


“当然有了!”


学生们说,干嘛老是在外面想办法,难道就不能象刚才张嘴体验鼓膜一样从内部着手?


请看:


1、减少发声罐内铃铛或豆子的数量(当然不能装得太满的情况下),数量越少,声音越轻


2、罐内灌上水,水越多声音越轻


3、给铃铛或豆子包上纸团或布团


4、罐内塞橡皮(减震橡胶是怎么被他们想出来的?)


5、用绳子把铃铛悬空吊在发声罐内


6、用胶水把铃铛固定在发声罐内


7、放在水桶里摇发声罐


8、把发声罐扔到太空里去


9、摇得轻一些


10、把里面的空气抽干



 





 





哈哈,没想到小孩子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课标上说得真不错,低估比高估孩子更可怕,小孩永远也是大人的老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7 1:36:31编辑过]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7#

贝贝的帖子,思考细致又有趣味性,下次等我详看,再来讨论,先顶!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8#

  11月26日点滴感想帖“老朋友,新老师”


四上《我们的身体》单元第1课《身体的结构》


  在谈今天的感想前,想先讲一个给三年级时学生讲的小故事。


  这是一个大家觉得非常简单的故事:


  有几个探险队队员到一座雪山上探险,然而他们不小心把自己随身带的水袋失手落下了山崖,这该怎么办?他们找到一个避风的的山谷,升起了一堆火,从山上挖来了一块冰,把冰放在脸盆里加热。然而他们太困了,不小心都睡着了,当他们都醒过来时,发现脸盆里是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


  请问同学们,探险队员们遇到了什么情况?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们?


  这是三年级学生遇到水到底是固体、气体、液体这个问题时我讲给他们听的一个小故事。


  在故事里,学生想到冰可以用来制水,水加热后却不见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一些学生会说变成了水蒸气,那水蒸气又去了哪里?学生们觉得很难回答。


  正因为学生觉得很难回答,我们的机会来了,学生已经切身感受到水蒸气消失在空气中,看不见摸不着了,这就可以顺水推舟,推出气体这个概念。而冰是固体,剩下的水当然就是液体。


  如果此时老师继续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话,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好办法帮助探险队员,让他们在睡着时水蒸气不会跑远,醒来还是能喝上水。


  有学生设计出在脸盆上倒扣一个脸盆,这样水蒸气跑到倒扣的脸盆上时会又变成水。


  这样就提前将冷凝这个概念向学生作了介绍,为三下的课作了很好的基础。


  如果还有学生对固体与液体从概念上分析还存在困难的话,给学生出示两件他们课间经常吃的东西,他们就全明白了。


 


  蛋糕大哥真老实,放在哪儿是哪儿;牛奶小妹真调皮,一松开口到处走。


 


  说了一些三年级的教学小故事,我们还是谈回到四年级的感想吧。


  《声音》单元结束了,学生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这个单元,他们还想再继续探究下去,想把在他们心里挖开的一英寸小口子再挖下去,一英尺,一英里,一直挖下去,可以我们的教学大纲不允许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那么多事,所以……


  新的单元开始了——我们的身体,它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自己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在开始这节课之前,老师将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而这位新朋友,他就和大家生活在一起,今天将让他为大家上课。


  我转身走出教室外,扶起靠在墙边的这位朋友,引进教室,尖叫声、欢呼声、大笑声瞬时充满了整个教室。



(上面的照片是课后补拍的,学生学着我给他们上课时的动作一板一眼模仿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


 


  “大家好!”


  “今天是大家第一次见面,其实我们早就是老朋友了,我就生活在大家的身体里,我的名字叫‘骨骼’,有的人会叫我‘死人骨头’,也有的人会叫我‘骨骸’,还有人会叫我‘白骨精’,其实这些名字都带有一个‘骨’字,也就是我的小名,从今天开始只要是科学课,我就会陪着你们的陈老师走进课堂,为你们讲解一些我与我的那些兄弟姐妹的故事,大家欢迎吗?”


 


  呼啦啦,讲台下全鼓起了掌,学生们第一次看到讲台上会有两个老师给他们讲课,而其中一个竟然还是生活在他们身体上的老朋友,那种惊谔都画在了他们的脸上.


  


  “今天,我只是一个嘉宾,我会带大家做一个模仿游戏,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动作,做完动作后你要想一想,那是什么部位?请大家一起说出来。”


 


(这是头)


 



(这是手和臂)


 



(这是腿和脚)


(……)


(因为时间有限,我只拍了一部分照片)


 ……省略一部分


 


骨:“大家做得好极了,请问你们平时能直接看到我吗?”


生:“不能!”  


骨:“喔,大家说不能,为什么呢?”


生:“你外面还有其他东西。”


骨:“是呀,我外面还有好多兄弟姐妹在一起帮助我,有肌肉大哥、皮肤小妹、神经小弟、血管大姐,因为我长得不好看,怕吓着大家,所以他们把我层层包在最里面,我在里面默默支持着他们。我还有心脏妈妈和大脑爸爸”


生:“那你在最里面,我们该如何找到你呢?”


骨:“当大家到医院拍X光片时,是不是可以从底片上找到我?”


生:“那除了皮肤小妹,别人都不能直接看到,那怎么才能找到你们呢?”


骨:“你想知道心脏妈妈住哪儿吗?请把你的耳朵贴在别人胸前。”


  “你想知道肌肉大哥是不是醒了,可以用手去捏一捏,看看他有没有变结实。”


  “你想知道我在哪里,也可以透过皮肤小妹和肌肉大哥摸到我。”


生:“为什么你们左右长得那么象呢?而且大小、长短都差不多?”


骨:“哈哈,要是我把右腿长得长一点,你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那就成瘸子了!”


骨:“大家答得都非常好,现在请大家站起来,作为今天我们这一课的结束,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并动手摸一摸肌肉大哥的存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9 7:21:48编辑过]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9#

巧妙的设计,生动、精彩的课堂,这样的科学课孩子们怎能不喜欢?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0#

图文并茂,这种形式值得大家学习!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