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草帽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对比(08年、10年) [复制链接]

31#

以下是引用没胡子的山羊在2008-10-6 12:31:00的发言:
小兵真不错啊,细致、有心,窃以为,坚持下去,假以时日,必有厚报!

多谢鼓励,假期几日外出在外,都没有时间和机会写东西了,现在又来努力了。


希望大家共同交流,彼此共同提高!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2#

 

            韦恩图的妙用


                   ------《大树和小草》教学反思


    带着采的三叶草和狗尾草进入教室,每个班级都会一阵欢呼,可能是因为老师又带来新的观察事物了吧。在注目的眼神中进入教室,哪怕我再跑远点去弄材料,我也一百个愿意。


    对于小草,学生并不陌生,但能说出名字的却是不多。虽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也许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的许多特征,然而反馈的结果并不如人意,好几个班级学生注意的植物结构相对比较集中,思维不是太开阔。在介绍“一年生”时,有几个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难懂的生词,而且解释的比较到位,说明部分学生对植物的寿命认识上已经有了一些基础。


    在比较相同和不同点时,也许我有些拔高了,扶学生扶的不太够,学生的关注点还是显得有些集中,能够多方面来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学生不多。在比较过程中,韦恩图作为第一次出现在科学课中的概念图,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在讲解韦恩图填写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愿意,我并没有按照参考书本来照搬,而是先让学生认识韦恩图,自己谈谈如何来填写。多数学生知道中间是用来填写共同点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答共同点,并及时填到韦恩图中,然后分别把另外的不同特征分别填写到两边,这样时间节省了一点。在填写的过程中,学生偶尔会发现,不同的特征里面还可以重新找到相同的地方,我借机将相同点再移至中间。额外说一点,这样一个表格,要让三年级的学生很完整的填写好,比较困难。一来思维全面性还需要提高,二来写字速度慢,课堂时间不够,而要学生课外去整理更是不太可能。因此,我写,学生说。学生再来抄我的板书,不知还有没有更好的妙招,只是上到单元末,个人以为在区别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相同和不同点时,还可以用韦恩图来总结。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3#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教学后记:


    感想1:个人觉得教材上表格过多,需要学生填写的东西浪费大量讨论的时间,三年级学生写字的速度比较慢,也决定了孩子们更适合多动手、多思考讨论,而尽量少记录的学习模式,也许是学校课堂只有35分钟的缘故,总感觉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可能在重难点把握上还有些不够成熟。(第一个班级)


    感想2: 第二个班级及时调整策略,用举例的形式,让学生探讨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生存需要,再用韦恩图来总结共同点,我控制的节奏比较快,学生思维跟得也比较快。在了解向日葵的一生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完后思考,有哪几个阶段,学生对于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枯萎这几个阶段相对比较了解,对于第二幅图长根,学生认为是发芽的比较多,第四幅图子叶张开,更是没有学生知道,在这里我补充了子叶的知识,学生听着很感兴趣。


对于向日葵的一生,图画显示的部分我以为学生能说出上面几个阶段已经很不错了,我把它展示在黑板上,在后面在描述大树的生长时,可以顺势做一些比较。因此,感觉这个班对于向日葵与大树一生的变化弄得还是很清楚的。


在描述相同点和不同点时,生长过程的相同和不同大家说的很好,但是要引出寿命不一样,还需要老师尽可能引导,在这个班级有学生说到他们一个是草本,一个是木本植物。我马上借机深入,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还有哪点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学生看课本的图式,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再次给学生强调的过程。学生的关注点马上回到植物活得时间上,能够轻而易举将关于植物寿命不同说的很清楚。


在课上到这个时候,学生在总结植物的相同特点时,已经能够基本说出,植物一生的变化过程,植物的生长需要差不多,植物都会繁殖和死亡等等,虽然学生在描述的语言方面还没有能做到准确、科学化,但是从他们儿童化的描述中,已经能够归纳和总结出植物的共同点,并且指向植物是生命体这样一个核心概念。


      感想3: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方面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在看问题的角度上,归纳于总结的能力明显比较弱,表现在许多孩子的眼光仅停留在一些特殊的事物上、而且往往喜欢死抓住不放,不能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当然这样的孩子在知识面上是比较广泛的,比起那些不知道质疑的学生水平和能力要高出一截。比方说,学生认为有些植物可以活很久,而且不会死亡。他看到一些书上有些植物的寿命很长,可以活几万年,于是孩子们有些人为有植物能活得更久,甚至不会死亡。这也在另一层面上反映出孩子的推测和判断能力。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4#

 

        动物资料查询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里,我们将要认识几种小动物,初步了解动物的相关知识。为了更好的学好这一单元,请同学们通过书籍和网络查询下列相关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同时可以将相关知识打印出来,以编写小报形式展示出来。













































动物名称


身体组成部分


怎样运动


喜欢吃哪些食物


怎样呼吸和排泄


喜欢生活的环境


其它情况描述


蜗牛








蚯蚓








蚂蚁








金鱼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5#

三年级八个平行班,你真幸福!曾经我也这样教过,上两遍教案就背得滚瓜烂熟了,然后跟随着学生的应对不断地有自己的变式。这样子准备工作充实而到位,对自己课堂的动态生成有着长足的进步。


现在新校区跨三个年级的科学课前准备工作量确实不小,食用油还没处理掉,蜗牛就爬上课桌了……

TOP
36#

很同情你的遭遇,个人认为作为科学老师,如果同时跨三个年级,是不合理也不合适的。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我上个学期带的是五六年级,18节课一个星期,准备材料能让人疯掉,现在虽然是一个年级,但是一个星期20节课,也是很忙的,都没有多余时间打球了哈哈!


希望你能与领导多沟通,改变自己的现状,同时多谢你来关注我!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7#

 

《寻访小动物》教学后记


经历了植物单元的洗礼,学生们梦寐以求的《动物》单元终于来了,也许是因为孩子天生对于动物的兴趣要大于植物,所以个个都明显显得要兴奋些。


大伙儿对出去实地观察都是跃跃欲试,然而论起怎么观察才能更好,观察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各班的回答参差不齐,谈注意事项明显要多于怎样观察。这是基于孩子对于观察的策略和方法还明显了解和应用不足。这对于我在阴道中的用语考验还是有些考验的。


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去实地观察,我尽量节约在课堂上说的时间,在孩子们说到参差不齐的观察方法后,我及时给于了补充,在关键点上进行了把握,观察方法和思维的形成也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还是慢慢来了。注意事项方面,学生往往都能想到保护小动物、保护自己,不留下任何东西。多数班级在这点上说的比较详细,也就不需要我罗嗦了。只是在实际观察中,还是有孩子露出了孩子的天性和本性。比如抓小动物,大声喊叫、甚至有踩小动物的(如蜈蚣)。这些也都被我及时阻止和进行教育。


学校的植物繁多加上空地比较开阔,学生们找到了许多秋天中常见的小动物,大概有10多种,作业本上都已经填写不下去了。在写名称过程中,多数孩子的对于动物名称不会写,略显遗憾,毕竟三年级的孩子识字有限。


纵观课堂,个人以为不同习惯的班级在开展这样的实践探索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和探访能力差异比较大,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先前观察习惯,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和指导,尤其是有些男孩子,虽然兴趣浓厚,但仅停留表面,缺少细心和恒心,认真观察和做好记录,需要今后继续努力。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8#

 

                           与徐承楠先生谈小学科学


偶尔的一个机会,今晚读书会俱乐部的活动能够遇到徐先生,虽然在学校科研论坛和教师大会上听过徐先生的发言,但毕竟是远观,无法做近距离交流。今天天赐良机,能够与徐先生坐着一起吃饭,面对面交流了许多关于科学的话题。


徐先生对于科学的认识,自然超出晚辈不少,而且徐先生透露出的教育境界更是我等追求的楷模,早在大学读书期间,便对杭二中的名校长十分佩服,从事小学科学教育以来,自然视徐先生为偶像和榜样,今日之见面与交流,更让人有种“听君一言,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本以为徐先生对小学科学的不会很了解,然而交谈后发现其实教材的编写者早就小学科学的编写请教过徐先生,因此自己感到非常之幸运,能够得到大师级人物的指点。


对于目前小学科学的现状,我自身比较关注的是小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教材编写的体系,当然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是想听听徐先生的意见的。


徐先生认为,小学科学的设置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设置这样一个学科,他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科学,科学的定义表明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的内容主要还是一些科学常识和知识,还不能真正称得上科学,能算得上科学的可能到了高中才会接触一点。小学科学的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让孩子经历这样一些感性的学习过程,有过一些体验与认识。并不一定要形成概念。


对于目前的小学科学概念,徐先生认为教材上的概念问题很多,许多概念的提法和界定都存在问题。(我问道:是不是小学科学的概念界定需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需要浅显一点,因而影响到科学性。)徐先生不怎样认为,他说小学科学概念可以浅化,但却不能不科学。他举了很多例子如六年级物质单元中关于什么是物质?他认为物质的概念分成哲学的概念和一般的科学概念。哲学定义的物质即存在的东西就是物质,显然我们定义的是属于科学概念范畴。徐先生说让孩子去判断火是不是物质,声音是不是物质,显然是教师本身对物质的概念理解不深,就如我们很多教师对于火和声音是不是物质也是有很多模糊之处的。他说曾请教过一位化学老师,火是不是物质?老师回答,火就是火,不是什么物质。徐先生认为,火只是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所伴随的一种现象。让学生来判断这样的问题,纯属无稽之谈。


另外,徐先生对于物质、物体和材料概念的定义也存在看法,他认为材料的定义是属于工程技术层面的,而物质和物体才是科学层面的,把物质和材料混杂在一起,也是存在问题的。


徐先生对于运动和力单元相关概念的阐述最为不满,他认为里面有许多概念错误。比如《我们的小缆车》里面研究拉力大小和小车的运动,让学生经过改变拉力大小,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快慢,从而最后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速度越慢。这个错误的概念在科学发展史上已经出现并被大众所认识,而科学上还在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错误概念。对于其它问题,徐先生没有细细谈来,我想在《运动与力》单元,许多概念的界定肯定还需要细细斟酌。


读书会期间,徐先生还就最近杭州倡导的生态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前任何教育模式必定根植于一定的文明程度,在工业文明时期,搞生态教育模式,是缺少生长的土壤的,但作为理论与现实的衔接,为今后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这是有利的探索。许多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和革新,作为一线教师,需要领会其基本精神,但不必苛求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目前教育理论的思想往往缺少根基,说白了是一种缺少现实基础的前瞻的理想状态。


另外,徐先生还对自己的最初办学想法和自己的一些经历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和沟通,让我觉得要到达徐先生的境地,还有很长很长的路好走,也许永远也到不了这样的高度,我只能在努力中慢慢前行,向着一个高度攀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30 22:21:05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9#


“放我出去,放我出去!”


 


 


“小子,你拍谁呢!?”


爬啊爬,别看我速度慢,我的耐力可不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19:57:19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0#



仔细看看,这就是气孔吧,可排泄孔暂时没找到!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1#


“爸爸妈妈,等等我啊”


老婆,我们等等咱孩子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19:54:31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2#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3#

 

转载: “探究——研讨”教学法案例:兰本达怎样上“蜗牛”观察课?


 


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她早年从事教育工作,40年代创立“探究—研讨”教学法,20年代后期开始多次访问中国。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她和布莱克伍德、布兰德韦恩合著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文版。1984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小学自然教材教法讨论会期间,兰本达应邀来华,对北京育才学校三年级22名8—9岁的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蜗牛》,为与会同志作“探究—研讨”教学法的表演。当时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导师刘默耕老师做了详尽实录。


虽然所选的“案例”已过去了17年,执教《蜗牛》的兰本达教授和记录的刘默耕老师已先后于1990年和2000年相继去世,但是《蜗牛》的课例是新活的。《蜗牛》一课所体现的教学理念至今仍闪闪发光并指引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1.孩子们自己能进行观察,教师要提供使这种观察得以发生的情境和材料。


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活动,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的。而教师要为孩子们的观察做好准备,要选择教学内容,要尽量把观察的活动安置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自然对象进行研究。所谓自然发生的条件,就是说,在观察时人们不干预自然对象,使其保持“庐山真面目”。因为我们是相信一切学问都来源于客观现实,而不是来自某个领袖或个人。自然课第一性的教材不是课本,而是活生生的大自然。兰本达教授执教《蜗牛》时没有先告诉学生观察蜗牛的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再交待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观察”起来。而是提示“放大镜”后,立马放手让孩子们观察起蜗牛了。这是因为她懂得孩子们面对一个盘子里放上三四只蜗牛和3个放大镜,多么有趣的东西,谁不会用手去拨拨弄弄,去探究一番呢?这就是孩子们的天性决定的,不要说学生,假如换成是咱老师也会这样做的。因为这东西动起来了,发生变化了,多么有趣,那么孩子们就会自然地投入探究活动之中了。在这堂课,教授一连15分钟,没有对整个班级的学生统一说句话,而是不时去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桌旁观察孩子们的活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常常单跪式的蹲在小组桌旁与孩子们一起观察,这样和孩子们眼对眼、面对面一起共同探究,一下子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既让孩子们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往下监督他们,不是惟一正确的真理化身,又让孩子们觉得老师是可依赖的“靠山”,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请教老师。同时,“蹲”下身来看学生才能真正看清孩子、认识孩子、发现孩子。当然,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观察,并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而是需要用老师的眼睛和耳朵关注着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哪几个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着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要帮助他们跳出来。在孩子们的观察活动中,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中”,挑逗、引发孩子们的思维,“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你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这都是兰本达教授先进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当孩子们的观察进入“蜗牛吃东西”这一步时,教授及时提供食物的材料,使每个组每个同学的双手都有具体的事干,每双眼睛都有具体的东西可看。当觉得孩子们的观察快要衰减下来,就结束观察,把高潮引向研讨。


2.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不是教师能教会的,而是靠自己在实验中学会的。


有人担心,孩子年龄小,不会观察,不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怎么办?兰本达教授的《蜗牛》一课,让我们看到“方法”这东西,也是一种知识,也不能靠别人灌输,而要靠自己收集事实、整理事实才能“悟”出来。开始观察时总不免要“胡想、胡说、胡干”的,但是在干的过程中就会发生观察活动的事实,然后再引导他们来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加工。步骤不对的调整一下,方法不好的换个方法再试试,正确的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只能从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


我们现在的教学班,通常达几十个人,尽管用同一教材又在同一时间内学同一内容,进行同样的观察活动,但是由于各人的需要、愿望、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观察的目的、方法、结果也不会一样,无法强制统一。我们需要统一的是研究的方向要大体相同。像《蜗牛》一课的科学现象是“蜗牛怎样和环境相互作用”,所有的观察都引导孩子从“相互作用”角度去思考,兰本达教授头脑里的概念是:“生物根据它们的遗传性跟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在具体观察中是尽量地鼓励孩子们主动、独立,尽可能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观察蜗牛。从孩子的角度讲,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去发现秘密。假设兰本达的问题提出来,那就可能破坏了孩子们对蜗牛的神秘感,减弱了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就不会出现课堂上那种积极主动的、独立而热火朝天的观察活动了。所以,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只有老老实实地按照“实践出真知”的规律,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观察中学会观察。


3.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引导孩子们把观察的对象、观察到的现象、观察的过程、观察方式及发现的秘密,尽量完整、真实地描述出来,促使他们认真、细致、全面、反复地观察,达到观察的要求。


兰本达教授把这一活动独辟为“研讨”,孩子们从用有结构的材料所进行的观察活动中产生积极性,进而产生了“前语言”学习,这种“前语言”学习,通过研讨变为思维,而通过思维和语言的不断相互作用,发展了越来越深入的科学“真知”(概念)。


《蜗牛》一课中的研讨阶段,兰本达教授把材料从孩子们那里拿开了,免得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研讨时,他们围成一圈,形成可以自由地互相交谈的气氛。在讨论中孩子们提出许多事实,但是没有一件是教授提出来的!这些事实都来自孩子们观察蜗牛和观察蜗牛时所见所想的相互交谈。而作为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一个是提出问题把学生的研讨朝中心问题方向靠;一个是处在中立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服务,鼓励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发言(发现)是靠得住的。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即使是“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都同意也得把它写上黑板。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体现“民主精神”,更体现“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教学新理念,同时也便于孩子们做科学研究笔记。当然“错误的发言”对教师是一个警觉信息,可从中发现孩子在想什么。下一课,就应该带一些会产生矛盾的材料,以促使孩子们发展出更适当的事实和概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错误。再一个是准确捕捉孩子们讨论中暴露出的各种信息,筹备、规划下一节课选择怎样的材料进一步深化探究。《蜗牛》一课中,兰本达教授针对孩子们对蜗牛的黏液较感兴趣,而该研究方向又是中心问题,因此及时将准备好的“粗糙/光滑;潮湿/干燥”等材料和蜗牛一起发给孩子们,让他们带回家去进一步研究黏液起什么作用,达到课虽完,但意未完的效果。下课,只是孩子们独立研究活动的“暂停”。


读了这篇文章,自己感觉很不错,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难道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吗? 教师更多地是一个协助者,而不应该成为一个古板的引领者,永远不要低估孩子自己探究的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20:57:38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4#

 

            是科学家法布尔弄错了吗?


      教授动物单元以来,学生对于动物的浓厚兴趣早在我意料当中,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也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少先队大队长需要在广播操结束后,全校提醒学生在观察小动物时,注意保护学校的植物绿化。


       正是孩子们的这种兴趣,这期间学校里的孩子带来的课外书更多的是科普类的书籍,尤其是法布尔的《昆虫记》,许多学生都在阅读这本书,语文老师也不失时宜的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有了亲身的体验和观察,没有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难事。


       下午上课进去,学生们看到我,马上抓牢握不放,纷纷问道:“邹老师,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面为什么会有蜘蛛呢?你不是告诉我们蜘蛛不属于昆虫吗?它是有四对足的呀。”孩子们的眼睛一双双盯着我,期待着我给他们一个圆满的回答。


      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显然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随即回到:“你们认为呢?”学生们转而低下头,思索着~~~~~~,一会儿,一位男生说道:“也许法布尔那时也不知道蜘蛛不是昆虫,所以把蜘蛛也写进了《昆虫记》。”许多学生都表示赞同这样的说法,但是有几个学生私下嘀咕:科学家都会弄错啊。


     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课堂常规过后,我首先表扬了同学们的质疑精神,跨他们是聪明的并喜欢动脑筋的孩子。接着,我把这个问题向全班同学抛了出来,让大家讨论,为什么在《昆虫记》里会有不是昆虫的蜘蛛?


      同学们的意见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法布尔不知道蜘蛛不是昆虫,因为那时候没有说四对足的不是昆虫。


2、法布尔是故意把蜘蛛放进《昆虫记》来考考我们的。


3、法布尔也许不是科学家,可能是一位语文老师或作家,他也不怎么懂科学。……


     综合起大家的意见,多数同学赞同第一种说法,即法布尔认为蜘蛛属于昆虫,所以把它也写进《昆虫记》。


     回到办公室,我赶紧打开电脑,查询相关资料,想要弄明白是不是法布尔弄错了。起初我的想法是法布尔在写《昆虫记》时,把一些不属于昆虫的小动物也描述进去了,丰富书本的内容。当查询网络资料时,突然发现,原来这样的问题其实在网络上早有争论:看看部分网友的解释:


    


    法布尔生活在19世纪初,当时的人们对于昆虫知识缺乏透彻了解,普遍把蜘蛛、蜈蚣和蝎子那样的动物当成昆虫,即使到现在,仍有人把蜘蛛认同为昆虫。《昆虫记》介绍蜘蛛是考虑到大众的基本认知,拿现在的话说,它是一本科普书,不是专业书,昆虫学家也要迎合当时大众的口味,既然大家都觉得蜘蛛是昆虫,那么作者把蜘蛛列入其中也是可以想象的,因为蜘蛛毕竟是身边常见的虫子,描述起来使作品更有吸引力。原谅作者的“媚俗”之举吧!


回答者: 胡斯鹅黄 - 董事长 十六级  


     从分类学的角度看,蜘蛛确实不属于昆虫,而属于蛛形纲,如有八条腿,只有头腹部等。但是在日常生活及学术活动中,不仅人们把蜘蛛看成是“昆虫”,就是从事蜘蛛研究的科学家也经常参加昆虫学家的学术活动,如果你关注昆虫学的期刊,会发现有很多蜱、螨和蜘蛛的论文,这大干是约定成俗的事件吧。事实上不少从前的博物学家以及今天的昆虫学家,他们自己即研究昆虫也研究蜱螨或蜘蛛。因此,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描述蜘蛛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更多原因,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也许只有作者或者通过对当时文献的解读,才能推测和判断出法布尔将蜘蛛归入《昆虫记》的事实真相吧。


    不管怎么说,我都会这群聪明的孩子感到骄傲,正是有了这样的质疑和探究精神,他们的科学探索之路才会走得更加多彩,虽然难免有些坎坷,但他们一定能够比一般的小朋友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5#

学习了

TOP
46#

 

                小蜗牛失踪记


     蜗牛一课早在开学初就开始准备,我没有教过三年级,在原来的学校,类似蜗牛这样的材料,以学生去买居多,学校肯定是不负责去买的,而且在小地方蜗牛还不太好买,反倒在校园的草地和花丛中,下雨天里,仔细找找,兴许还能找到几只。


      由于有了上学期学校购买蜗牛的经历,本次上蜗牛课,我也理所当然地要求学校买了一箱蜗牛,计150只。运来的那天,除了一箱蜗牛,还附带了20条金鱼,只可惜最后生死由命。搬到办公室,拆开网带一看,马上头脑发麻,100多只白白胖胖的法国白玉蜗牛聚集在小小的泡沫盒子里,慢慢地移动。买来问题不大,可这些活的东西,照顾起来可也是大事一件啊,事先不仅征询师父,也查阅了网络上一些饲养蜗牛的资料,可真正遇到这么多蜗牛,也挺令人头脑发麻。I


      每天的课时都很多,备课、批改,坐班,事情也挺多,养蜗牛自然又多了一件事,每天都去食堂讨些蔬菜,每天给它们洗澡一次,不然塑料盒内必定一阵臭味。然而,第二天还是出了点意外,放在我办公室内蜗牛全部神秘失踪,一直到了晚自习结束,仍然未按时回归。我的心里乱做一股麻了,本来有些事情已经够麻烦了,现在是谁在和我开玩笑呢?当蜗牛拿来的时候,办公室里的好多年轻老师都开起玩笑,弄几只蜗牛尝尝,早听说蜗牛是国际四大美食之首,在法国大餐里是必不可少的一大美食,在必胜客等高级餐馆里也常常有油炸蜗牛、椒盐蜗牛等大菜。但老师开玩笑到了晚上总得拿过来了啊,因为今天不仅没有洗澡,蔬菜放的也不多,并且明天上课要用,全部没有了拿什么上课呀。一天的心情被完全破坏,不得已我使用了校讯通,动用短信平台给小学部全体教师发了一封短信:大意是蜗牛失踪,本人明日要用蜗牛,望能告知信息。于是,“蜗牛事情”在第二天迅速成为全校教师的话题,每位见到我的老师都问道:你的蜗牛找到了没?俨然把我当作这些蜗牛的爸爸了。


      直到遇到自己班的班主任,她告诉我,我的蜗牛在班级跑开了。原来是在自己班级!是谁搬的动这一箱蜗牛呀,迅速到班级一看,原来是两个学生私自跑到我的办公室搬去了蜗牛,原因是在这之前,我对班级学生说过,蜗牛拿来后讲会发给他们,这些天真的孩子早已准备好了饲养蜗牛的器具,就等着蜗牛“光临”了,于是,迫不及待地在老师没有完全授权的情况下就把全体蜗牛掳走了。


      事情终于解决,我的心也平静了下来。教室的蜗牛经过一天,早已臭哄哄的,迅速讲泡沫箱搬走,到厕所间给它们洗澡。冲了水,这些小家伙过了一会,就伸出了自己洁白的身体,慢慢地“游”动起来,虽然速度很慢,但贵在坚持,贵在永恒。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7#

 

                      兴趣与知识的比拼


                             -----《我们周围的材料》反思


    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我们的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许多认识。在他们内心世界里,已经知道许多物品和材料。比如木头、各种金属、玻璃等等,于是,在孩子憧憬和期待中,我们正式走进物质世界。


   课前,我准备了两把几乎相同的尺,一把是塑料尺,一把是铁尺。让学生来拿拿看,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一个漂亮的小女生拿完尺后。


   说道:我感觉这把尺很重,这把尺轻。


   为什么它们轻重会有明显不同呢?


   是因为一把是铁做的,一把是塑两做的。学生齐呼道。


   我还想让他们说得更具体点,虽然这只是第一次上课。于是,又叫学生上来拿了拿,问还有什么感觉?


   塑料尺软的,铁尺硬的。


   还有补充吗?又上来一位拿。


   塑料尺钝一点,铁尺尖一点,容易戳伤人。


   由于我拿在手上,明显感觉到铁尺很冷,所以我又叫学生上来试试。结果,学生的回答:铁尺很有弹性,塑料尺没什么弹性。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不同感受呢?


   因为一个是铁,一个是塑料。他们的材料不一样。


于是,引入材料。


   这就是我花4分钟时间所获得的结果,显然学生对于特定材料的认识,已经大大超乎我们的意料,只是学生过多运用的过去的经验,而不是现在的体验。所以对温度的感觉,没有想到或者没记得说出来。


这只是我在不同班级教学时的一种尝试,通过这种尝试,让我了解了更多学生已知的信息。


什么是材料,这样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往往只能从表面上一些特征来回答:


   1、材料是组成物质的材料


   2、材料是一种东西。


   3、材料的作用各不相同。


`````


    既然定义不出来,不然找找我们身边的物品有哪些材料制成的吧。看看我们学生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1、玻璃做窗户的好处?


   学生:窗子是用玻璃做的?


   师:为什么用玻璃呢?


   生: 因为窗子是透明的


   补充,因为窗子是透明的,阳光可以通过窗子照射进来。


   你们同意吗?同意!


   一生站起来,问道,老师,我觉得窗子用玻璃做,还有是因为玻璃边上还留有空隙,不会密封住。如果用木头,光线照射不进来,教师里面是黑的,而且木头密封住,里面没有什么空气了。


   众生抗议,玻璃边上是密封的,都用胶水堵住的,一学生指着他边上的窗子玻璃喊道。


   那么,你们觉得用玻璃做窗户,主要是它有什么特点呢?


   玻璃是透明的,方便光线透入。


   2、纸代替木头、竹片的好处?


生,我们的书本是用纸做的。


纸是木头做的。


为什么用纸做书本,大家知道我们以前写字写在竹简上的。


生:因为纸比较轻


纸比较容易写字


一生抗议,竹简写字也容易啊,用毛笔可以写啊。


   生:毛笔写字浸水后,字就会没有的。


   师:把我们这本书上的字,全部用写在竹简上会怎样?


   生:很很重,搬都搬不动了。


       一片竹简上写不了几个字,翻都翻死了。


   还有吗?写一本书就需要那么多竹,现在书那么多,会怎么样?


生:要把竹都砍完了。多浪费啊。


师:看来,用纸代替竹,不仅轻便,而且节省了许多木材。


   3、铅笔芯是用什么做的?


   在讨论铅笔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时,学生很顺利地说道,有木头和漆(表面的颜色),唯独不知道铅笔芯是何种材料,许多同学都认为是铅,因为叫铅笔。


我觉得这是个好问题,既然那么多同学认为是铅笔,就做了一个小调查,多少学生认为是铅做的呢?全班四个人没有举手。


于是,我又引导,铅是一种什么东西?部分学生喊道,它是金属。


我称赞道:铅是一种很重的金属,比铁还重,加入把一根长长的铅放在你的铅笔里,你觉得~~~~?


再问:许多同学都不认为里面是铅了。


但是,疑惑形成了,不是铅,那是什么材料?加入没有铅,为什么叫铅笔?


哈哈,这不是正是我要的,把你们的兴趣和胃口调起来,想不让你们听都不行。


许多学生都盯着我回答,那就让我告诉你们吧。


铅笔芯里面是一种叫石墨的东西,它是碳的一种。


那为什么还叫铅笔呢?学生问道。


那就自己去查查资料吧,也许你会知道更多的。这时候,可不能都靠我呀,自己去找找。


   下课后,许多学生争着上来问问题,这是一种什么材料,这时什么东西?橡皮是什么做的?红领巾是不是丝绸做的?~~~~~~


   看来,经过了对动植物的研究,孩子们现在已经想开始了解身边的物质了!这是什么做的呀?这里有没有什么材料呢?


   短短的35分钟,让我没有充分时间让学生填写书本上的两张大的表格,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仅仅做了一些讲解。但是,显然学生对物质材料的探究兴趣,很明显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憧憬着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会对更多物质展开研究,也许他们会发现,这里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附百度资料:现在的铅笔并不含铅,而是用石墨和黏土制造的,之所以这样命名是由于其历史沿革造成的。古希腊、罗马曾用金属铅制成类似铅笔的铅棒。它们多为锥形,与其他物体磨擦后留下铅的痕迹,用来划线做标记。14世纪,欧洲出现类似现在的铅笔。1565年,英国开始以石墨为笔芯,手工制出最原始的木杆铅笔。166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铅笔厂。1790~1793年,法国康德采用黏土将石墨黏结制成笔芯,奠定了现代铅笔工业基础。在铅笔的笔杆上通常都有硬度标志,H表示硬质铅笔,前面的数字越大硬度越大:B表示软质铅笔,前面的数字越大笔芯越软。HB则表示软硬适中的铅笔,适合日常书写之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2 12:51:59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48#

又有很多好的帖子,期待精彩继续。
TOP
49#

那就应该适当的给我点评一些文章,指出我的不足。而不仅仅只是鼓励对吧。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50#

受教了  呵呵向您学习
慈溪的小邹
TOP
51#

 

《那种材料硬》反思


     上完8个班,最明显的感觉是该课时间紧张,内容太多。教学内容的安排分成三个部分:一、比较硬度;二、认识金属;三、饮料罐的故事。但是,硬度比较实验需要学生从探讨实验方法,注意实验事项,完成实验记录表格,讨论实验结论等步骤,这是一个完整的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做好一个完整的比较实验,其难度已经开始增高,要短时间让学生完成这个实验,个人觉得不可取。我上的最快的班级用了20分钟解决所有第一个大项。第二个步骤认识金属相对比较容易,至于教材所设计的问题,也是层层深入。金属看起来是什么样的?金属可以拉成丝或薄片,金属还有哪些特性?学生对于金属的前概念理解是相当不错的。比如金属导电、导热、能反光(有一定光泽)等等,学生们几乎都能想到,我在教学时并不是每个实验都做,选择性的做导电或者导热实验,用钳子拉弯金属等等。


     只是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学生认为塑料和木头是不导电的。(也许他们认为导电的就是能导电,不导电怎么样都不导电)。实际上塑料和木头不导电主要在于两者电阻值太大,导致电流量太小,而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最后一部分,学生也需要花一些时间来阅读这个故事,但是利用铝的什么性质,多数孩子是不清楚的 ,因为延展性要到下节课再谈,所以学生用词都不算正确,这也不足为奇。只是,我隐隐发觉,孩子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有许多路要走,这不仅是由于物质的特点实在太多,并且将物质与材料混为一谈,似乎也有些影响到他们认识材料的过程。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52#

 

    《它们吸水吗》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在时间上很紧张,有点走马观花的味道。第一部分,比较材料的吸水的性质,书本上说的这几种材料,如果只是利用学具袋的用具,恐怕需要消耗一些时间。因此,我直接提供了报纸和餐巾纸,木头,保留了塑料片和铁片。但这样其实改变了一个特征,即几种材料的厚薄不同。事实上,材料的厚薄对不同材料吸水能力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再说我觉得这个实验做得还比较粗糙。我开始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法,重点讨论了如何滴水、观察哪些变化,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们经过讨论、反思后和我的引导后都做的很好,这点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证明。


    纸的吸水速度非常快,尤其是餐巾纸。木头的吸水性也比较好,只是速度慢了一点,塑料和铁片的吸水性不怎么样,水滴没有明显变化,因此,学生根据自己看见的或者猜测的,在下面有说塑料吸水性好的,有说铁好的。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其实学生的判断都显得有些主观,要比较出来有些难度,我也没有过意强调这个排名,就暂时把两种材料的吸水性列在一起,近似相同。


     关于这两种材料,作为教师,我自己也不敢下结论,究竟那种材料的吸水性比较好。如果没有合适的材料,足够的时间,比较这两种材料的吸水性凭着学生的观察,我以为是难以有结论的。幸好,课堂的教学目标也没有说一定能比较得出来,学生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实际上更重要一些。


    纸吸收水的能力如此之强,学生们却是一点也不惊奇,实际生活中这种经验实在太丰富了。但是说道原因,学生一下子还真说不来。可能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吧。只有当孩子们观察了餐巾纸后,发现纸吸水秘密的学生多了不少。餐巾纸(有些纸可能一下子看不出来)撕开后,学生很容易发现,纸由一层层的、而且有许多小孔,能透过光线。水可以从这些小孔中渗透过去,所以吸水能力强。学生观察纸的特征后,能够描述出许多纸的特点:软、易折、透光、能写字、容易燃烧等等,可以说,纸的特点孩子们知道的很清楚,此后,再来说纸的制造、原料,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在讲解纸的制造技术时,我穿插了造纸艺术、造纸的种类(尤其对宣纸的制造进行了介绍),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我又拿出自己造的一张纸,很平整很均匀的。学生们看了,很羡慕也很激动,纷纷行动起来,要自己造纸。这不,上个周末和今天,许多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做一个“小蔡伦”!


有空,我将把学生造的纸,拿出来给大家晒晒,可爱的学生,正在不断改进他们的造纸艺术,争着造自己人生第一张白纸。


     加油吧,孩子们,这样有趣的活动,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53#

 

《水》的教学反思



     <<水>>作为第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认识生活中液体的重要一课。由于身边的材料比较少(工具箱都没有),我没有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让学生感知。这个方法虽然好,但是要把水装在一个密封的袋子里,没有那种袋子,也只好作罢。对于水的认识,学生的前认知都很丰富。用途方面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我主要把水的用途归结为:洗、喝、浇。当然还有很多没有一一列出,用了省略号表示。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对于水的存在方式有了很好的前概念,很多班级都能说出水的存在有:雾、冰、霜、雪、云等等,还有的说眼泪、血、淡水、盐水,地下水。五花八门的答案揭示了孩子们对水的存在形式了解非常丰富。水是什么样的?学生对于水无色、无味、透明的认识上有些偏差,有部分学生认为水有颜色(水是白色的),并且认为水是有味道的。这种前认知恰恰表明学生对于水的真实理解。因为生活中的水几乎没有以蒸馏水的形式存在的。矿泉水由于有矿物质有味道、自来水含有漂白物质,也有点气味。


在讲解分类标准的过程中,学生都不太说得出来。对于标准的确定,我也觉得很难,学生在观察液体的过程中,发现液体能够流动,固体不能自己流动,在这个基础上,我将水装在不能得容器内,让学生比较水在不同容器中的不同。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有高度不同、高矮不同、多少不同、重量不同等等,只有个别学生提到形状不同。此时我就顺势引导下来,学生明白液体的特征是形状不固定,能够说出前面不同点的学生其实已经说到了水在不同容器中的形状不固定的特征了,那么下节课再来讨论就更有依据和基础了。


这节课,我在兴趣引导方面不够,学生更多地是理性的思考和实效的比较,希望在后面的课堂中能够弥补不足,做得更好。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54#

 

               三年之痒



    转眼一个星期又要末尾,整个人却没有丝毫的工作热情,不想做任何事,看看网页上各位同事的帖子,回了几个贴,幸好今天早上没有课。最近两个星期,人一直感冒着,不见的好起来,但是工作还是要继续做。


周一来学校,在转弯口与学生家长的车子追尾,自己毫无意识,可能衣服穿得厚了点,手套戴在手上,没有及时刹住车子,造成了追尾。幸好,学生家长也比较客气,没有麻烦交警,私了赔了200。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件事情让我一个星期没有情绪,但是星期一的两节课让我更加郁闷,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准备好了器材,带孩子们到实验室上课,学生都很高兴,由于实验室距离教室比较远,路途耗费的时间太长,这个学期一共才去了2次,最后一个单元涉及到液体,在教室里容易弄脏教室,只得去实验室。在实验室前,做了不少规矩,多数半年也比较配合,但是,还是有3个班级,来到实验室就像发疯一样,吵个不停,根本没有办法上课。课堂上把水和油弄得到处都是,可怜的我辛苦的准备了材料,换来的却是垃圾满桌,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知识积累、习惯养成都毫无长进。真让人郁闷,浪费了一节课,却只说了一半的内容(来实验室用了4分钟,坐下安静下来花费3分钟,课堂观察讨论整纪律用了6分钟左右,最后实在上不下去了,收拾东西回教室)。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打击最大,可反思下来,规矩也做了,到了实验室却是另外一番情景。


星期三下午,三年级举行了家长开放课活动,我被领导安排上两个班,两节课。连续两节《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伴随着器材的整理,工作量相当大。早晨和中午,我花费了一个半小时才把教师的器材整理好,还不算前期的准备。第一个班上下来,孩子们很配合,实验操作、实验次序都可以,甚至可以作为公开课来上,也不差。结束后,我用了5分钟就把学生使用的东西整理好,(因为桌上没有残留什么液体,混合实验我也是叫三对学生涌三种方式来演示)等着第2个班级来上课。


第2个班级,是我作为副班主任的班,刚刚组建的班级,班内男生偏多,课堂听课习惯不好的孩子比较多。由于孩子们平时来实验室上课的机会比较少,刚刚一进来,就变得找不到位置了。(实验室48个位置,我们班级是36名学生),有几个胆大的孩子就叫到,随便找个位置就坐下了。孩子们并没有安静下来,还在为座位的事情弄不清楚。在找位置的过程中,两杯油和水被打翻,害得我马上找抹布查,真佩服这群小东西,到安静下来就花了5分钟。课堂开始后,用感官来比较液体过程中,马上出现问题了。孩子们把滴管吸了油滴,滴在了报纸上,这是第一个预想不到(至少没有那么快)。那就看看滴在报纸上有什么现象吧,反正接下去也是做得。顺便讲讲滴管使用的要求。(不能将滴管倒置过来,液体容易可能腐蚀滴管尾部橡皮套),并且在投影下演示了滴管滴液滴时位置要靠近一点。这样可以使液滴的形状更加明显。可是,后面做得时候,孩子们还是高高举起滴管(学生材料袋内的塑料滴管)。瞬间许多孩子的报纸和腊光纸上全部都是油和水,而不是前面上的那样是干干净净、清清楚楚的几滴液滴。有些孩子还在那边大呼小叫,什么东西打翻了,油倒出来了,用水冲洗滴管的现象(油粘在手上了冲洗不掉)。


孩子们如此混乱的场面,让我真正见识了他们的厉害之处,况且来了那么多家长听课,他们竟然想这样来表现他们的学习态度,也许这就是他们最本质的一面吧,想起以前家长开放课,学生都会端端正正,试图告诉家长我在学校如何认真听讲,但今日却完全暴露本性(也许是第一节语文课神经绷得太紧,科学课终于可以放松一下,清清嗓子了。)看来,完全按教案设计来上,肯定是不可能了。那怎么办?整个实验室乱的有点像锅粥(至少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实验时间到了,我拍手停止,还有一些小组执迷不悟,仍旧刻苦钻研着。我拿出两个小组的两张使用过的报纸做比较。一张几滴液滴很明显,很干净,一张全部湿透,液体混合在一起看不清楚形状。告诉他们怎样做实验才是正确的。


叫了两位学生上来画液体的侧面图,学生画了个正面图。其他学生也支支吾吾,幸亏还有学生知道用扁平和鼓鼓的来形容液滴的形状,将就着把这个部分说完。


此时,早有孩子将两种液体混杂在一起,发现油浮在水面上了。我顺势抛出这个问题,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油会怎么样?这下子班级炸开锅了。有说浮的,因为有些已经看见浮在水面上了。有说沉的,这个时候没有看见油浮在水面上。矛盾出现了,我的机会也就来了。怎么来研究?该如何混合?学生的思维也马上重新跟着我走,将油倒在水里,将水倒在油里,两者一起倒在一个新的杯子里。我还补充道,可以用搅拌棒来搅拌一下,看看最后结果是什么。当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油全部都浮在水面上了。


对于原因的分析,倒也不难,比较过前面材料在水中的沉和浮,学生能够理解油比水轻,所以能浮起来。并且有部分学生还发现了油和水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前面班级学生没有说到的,既然脱离了教案,也没有时间规定,我就不管了。那就在深入一点,把白醋和水混合在一起,咱们也看看有什么现象。学生们通过眼睛观察,发现并没能看出明显的区别,那用什么方法,可能区别出来呢?学生说到闻闻看,有醋的味道的。


这群小家伙,可以说也是一帮一乱取胜的高手,虽然没有按照课堂上按部就班的来,但是一个个“意外”,让他们发现了不少油的特征,比如弄在手上的油 粘性很足,用水洗不掉,需要洗洁精。滴在地上的油很滑等等。


细细想来,除了8班的规矩差点,其实,课堂上出现一点不合规矩、出现一点意外情况有何不可呢?孩子毕竟还是孩子,目前来说,能保留这种学习兴趣也许比练习惯更为重要。只是,一趟原本35分钟的课,我花费了45分钟,这在平时又怎么可能?在平时出现这么多意外,作为教师我会像今天一样来处理吗?我会很亲近的来帮助他们吗?我觉得,现在我还没有那种耐心,看着自己准备的材料在这样被糟蹋?我静不下来。这也许是我的错误,为什么要如此看重孩子实验时的“胡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真的学不到什么吗?而在我看来,他们的胡闹牺牲多数孩子学习的机会,至少对于多数学生是不公平的。


我苦恼中,8个班的学生,水平层次不均匀,习惯层次不齐,家庭教育背景差异太大,让我甚至有点讨厌现在的处境,讨厌现在的这份工作,也许是身体感冒扰乱了我的心情。我已经语无伦次,该说不该说的东西都说出来,让人才感觉痛快!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55#

草帽,今天我到你那里去过了,你的电话打不通,溜到哪里偷懒去了?


你的反思很不错,虽然不是追求天天发帖,但写出来的一定是深刻的心得,向你学习。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56#

写教学反思,每课一帖,实在太辛苦了,更难得的是写得这样深入、细致,向草帽致敬。
TOP
57#

 

   敬告某些无理家长自重



     学校开办初期,创办老校长觉得招生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生存根本,家长在这里被“供奉”为真正的上帝,对老师稍有不乐意,家长告状、教师道歉的事时有发生,虽未大量公布于众,教师内部晓得居多。反之,教师之尊严,学校却顾及不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固然不错,对家长之宽容,对教师之苛刻,使部分家长的私欲不断膨胀,似乎忘记了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似乎以为多交了些钱,便要将孩子完全托付于学校,托付于老师,孩子的不足,往往以怪老师居多,素不知自己平时的教育没有跟上,使得个别孩子完全没有礼数,更谈不上规矩和良好的习惯。此乃教育之不兴,亦是儿童之不幸。


      班内有一生,自入校以来,便是校中名人。报名第一天便对其他小朋友拳打脚踢,甚不规矩。入校两年多,有所改变。入三年级半载,改变甚多,其家长却不明事理,不辨是非,对教师之教子方法质疑,实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事情起因乃一小事,其子作业未完成,时已放学,作为班主任,令其子在校内做完作业再回,教师检查后,方能回。区区小事,可见教师之辛苦,教导学生竭尽全力,付出所有。然作为家长,却不能理解,恶言相向。在教室外等待期间,多于其他家长说,师叫吾儿作业于校内,是何意?我既来这,吾儿回家后自然回完成作业。(岂不知,其子回家后,作业大量落下,顾师出此策)。是否因吾未送礼物于师?师在节日期间,多发于信息,是否在暗示我们要送礼等好不达意之语,令人费解。


      其子乃班级“好手”,费我等精力六七成,家长知其子性,仍有此等想法,令人愤恨!师好心教学,却不得好报,反诬陷于我等,搬弄是非,此等家长,实质前期受宠过多,对师严格,毫不讲理,乃吾之不幸,亦是其子之不幸。


望些家长,因反思个人之教法,体谅教师之苦心,方能让其子步步高升,不断突破。




不太会写文言句式,有的时候感觉挺有意思的,随便胡诌几句,但却有事实,内容不是我编造的。这样的家长,只能说不可理喻,不配为人父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1 0:06:38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58#

能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我很佩服!您的教学态度和毅力值得我学习.美中不足的是,其中某个错别字大煞风景.希望以后能加以改进.
TOP
59#

 

                 重视学生科学探索习惯的养成


                                        ---- 家长开放课的反思


      星期三下午,三年级举行了家长开放课活动,我上两个班。连续两节《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案我早已滚瓜乱熟,只是为孩子们准备好科学探究的材料花费了我2个小时,我期待孩子们能表现出家长希望看到结果。


      第一个班上下来,孩子很投入,观察和实验都非常有序,操作方法都掌握的很牢固,课堂纪律、次序都做得很好,大家在观察实验与比较中,对水和油有了不少认识,也学到了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家长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言语表情中透露出满意的笑容。


第二个班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意外”,让人哭笑不得。


 情景一:


    由于实验室的座位比较多,许多孩子找不到之间的座位了,许多孩子自由散漫,不按规矩就坐,吵嚷着许久才安静下来。


情景二:


    在找位置的过程中,有两个小组放在桌子上的材料水和油被打翻,水和油都倒了出来。


情景三:


   教师在指导观察方法和听取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手总是停不下来,还拿着材料在观察或“玩”,全然忘记了有时听比动手更重要。


情景四:


    学生上完课后的实验室,水和油满地都是,一些浸润的报纸和蜡光纸还留在桌上,滴管内混合了油和水。


      两堂相同内容的课,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两个班级都是刚刚从三年级开始学科学的,都是我个人教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我考虑到两点,从课时安排来看,由于第2个班第一课语文课已经上的很累了(语文课坐姿纪律要求比较严格),孩子们可能想到科学课上来放松一下。其次,新组建的班级,组内合作配合的意识还没有形成,需要进一步培养团队精神。


      反之,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学生如何来实验室上课的习惯培养必定是任重而道远。记得当初刚接手教学三年级的任务时,我就关于此问题请教过相关专家,省教研员喻老师提供了一些建议:把握好兴趣和习惯养成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某些习惯,把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如:学生喜欢观察实验,进入实验室时,可以让学生看器材,一般不动手摆弄,等课堂教学中用到了才能动手;实验室的器材应该摆放有序,上课结束一定要把器材整理好,放到原来的位置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比较重视课堂常规的培养,只是由于班级差异,一些班级做得很好,另一些班级做得不太到位,这次家长开放课的两堂不同效果的课也证实了这点。因此,这更加提醒我要加强一些不太“守纪律”的班级学习习惯的培养。


同时,让我想到,当孩子们来实验室上课时的兴奋样,毫无疑问,他们喜欢来实验室上课,但是由于路程遥远,来去花费时间过多,来实验室上课的有效教学时间花费会比较多,实验室空间大等客观原因也导致我不能过多带孩子们来实验室上课。许多实验课都在班内进行,这也影响了学生进实验室习惯的培养,使得进实验室上课成为稀罕事。


     另外,从另一方面看,学生们不墨守陈规,不按部就班的习惯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若如完全按照教师的上法和教材规定的套路,学生们在课堂上往往只能看到相应的教师想要的东西,而缺少了“意外发现”和“奇迹”。正是由于学生的调皮,也让他们看到了循规蹈矩班级并不一定能够发现的结果。孩子们的好奇心永远不能被低估。正如喻老师说的,为了某些习惯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兴趣,就得不偿失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科学充满了神秘,充满了许多未知的知识,只要保持这种浓厚的探究兴趣,有的时候,上课闹出点小意外,又有何妨呢?


       科学学习的习惯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只要能留住孩子们的心,假以时日,必能让他们端正态度,一起来学科学,做科学。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60#

 

                 写在2009年的开始


      2008年的最后几天,我在自己的BLOG中发了一些期末的复习资料,并通过家校通告诉了孩子们我的BLOG地址,转眼几天,我的BLOG点击量因为有了新的关注群体,又活跃了很多,评论和留言也更多了。


      自从06年毕业,我开始在这里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记录自己在教育岗位上的点滴,一年以前,我又开始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记录下来,博得了许多同行的赞许。只是,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愿望,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分享我的经验和教学点滴,正像一位家长说的: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沟通。信息时代沟通的方式太多,唯独减少的是当面沟通。网络和电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沟通平台,只要有闲暇,可以静静地坐下来,看看别人的言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要在9月份以前,我是不敢想的。在老家,虽然是县城最好的学校,经济条件最好的生源,但是电脑在县城并不是普及的事物,即使有,很多家长也不太喜欢来摆弄,在网络上也大家做交流更是稀少,不像在江南,许多信息都是通过校讯通或其它网络平台传递。只是在这里,自己有个小小的提醒:信息沟通更需要的只直接沟通,关注自己的孩子,见到老师,多和老师谈谈,保证会有一点收获。(这里,我不说教师要主动和家长沟通,并不是说老师不应该,而是因为在学校,教师需要关注的人、关注的事太多了,没有精力顾及每个家长,因此家长需要更主动。)


      来到江南,我开始在浙江小学科学网论坛上开辟自己的反思专贴,并担任了网络研修版的版主。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会选择一些典型课例做些反思,也会把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和大家做些探讨。在大学以前,我很不喜欢写东西,作文都是一般,到现在大家都会在我的一些帖子里看到一些低级的错别字。这是我长期的坏习惯造成的,写完东西,自己并不会去做仔细检查,粗略的看过便发了。以后尽量改进吧。


      09年的第一天,许多家长和同事都发来祝福语。在这里一并回复大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想事成!祝福我的学生在新的一年里,学得快乐!玩得开心!幸福地成长起来!


     09年,对于我自己来说,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接近而立之年的我,也该有个家了。虽然在杭州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有个自己的家对于收入并不高的教师来说是一件有些奢侈的事,只要自己努力踏实的走过每一步,我相信,面包总是会有的。毕竟我们还年轻,让我们一起来努力!争取在2009年,有更多地收获。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