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规范(征求意见稿)》完成了。为了更好地体现《规范》的广泛性和适应性,让《规范》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并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打算向全省教师征求意见、建议,使《规范》更加完善,更具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希望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意见可以在本帖下跟帖,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至jysybj@zjedu.org。
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规范
(征求意见稿)
总 则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学生是学习小学科学课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和创造性的过程。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材料和足够的时间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科学学习还应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
第一章 教学准备
第一节 制定教学计划
第一条 熟悉课标。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二条 阅读教材和教参。
1、浏览本册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
2、阅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3、通读单元概述,明确本学期总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4、了解各单元之间的联系。特别要注意与季节性相关的内容,可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第三条 研究学生。
1、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习惯。2、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注意力分配、好说、好动、好玩、好奇)、身心状况、家庭状况及班级风貌等,以便分析利弊,作出预见,采取对策。
第四条 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1、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本册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学期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相关准备。
2、计划中的教学目标应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3、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力争能按计划进行,尽可能不拖延或超赶进度。
第二节 备课
第五条 分析单元内容与结构。
1、了解单元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分析本册教材中各单元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
2、分析单元内各课之间内容与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课文定位。
3、调查分析学生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认识、情感、态度、能力水平,了解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起点。
4、准备与单元教学有关的教学器材。
5、选择与单元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六条 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
1、依据课文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
2、逐字逐句研读本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前后联系,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安排的意图,并与教师用书结合起来研读。
3、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4、在教学开始前,通过抽测、访谈、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5、编写教案。教案内容主要包括:课题名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预设、课后反思等。
6、有些课文的教学,需要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材料,阅读资料,提前进行观察记录。
第七条 精心准备学习器材。
1、器材包括仪器和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套好的材料,可以成就一节好课。
2、器材准备必须要充足和典型,避免两手空空进入教室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观察、实验活动顺利进行。
3、器材应该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可以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
第二章 课堂教学
第一节 教学理念
第八条 教学过程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每一个活动都包含着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活动目标的指向性。
第九条 教学场所不限于课堂内。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可以拓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地点进行教学。
第十条 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教学追求朴实、简洁。
第十一条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预设。
第十二条 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第二节 组织教学
第十三条 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中师生占用的时间。理想的科学课堂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概在1:1,即学生自主的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时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十四条 重视课堂纪律与课堂效率的关系。由于科学课堂中,观察、实验等活动的进行,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地下,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控学习纪律,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活动。
第十五条 利用材料控制教学节奏。课堂中材料的出示和回收,应该精心安排。一般不需要把一节课的全部材料都放在桌上,应该按照教学环节的展开,先后出现,达到以材料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以材料引领教学活动的进行。
第十六条 观察、实验的教学内容,一般应安排在实验室或实地进行教学。
第三节 科学探究
第十七条 倡导探究式教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第十八条 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
第十九条 教学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即学习的结果。尽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条 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顺利进行。如因条件所限,也要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
第二十一条 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指导。注重探究,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对观察实验的指导,应根据学生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避免指导过度,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
第二十二条 博学多识,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时不太清楚,应该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提高,切忌信口开河。
第二十三条 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
1、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应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可以研究的问题。
2、科学假设,要有依据。科学假设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
3、收集、整理数据,实事求是。数据是验证假说的依据,数据的正确程度决定探究的有效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要求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学生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4、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课堂教学中要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
5、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互换。
6、表达交流要充分民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第四节 课堂评价
第二十四条 及时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操作活动,要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言行是否到位,帮助学生作出调整。
第二十五条 激励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以激励为主,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要慎重。
第二十六条 多样评价。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样的。表扬、鼓励、赞许、奖励实物等都是常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实物的方法不能经常采用,以免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第五节 课堂作业
第二十七条 科学课堂不一定有书面作业。科学课堂的书面作业不能太多,根据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一般在课堂上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课堂作业。一些观察、实验记录单均可视作科学课的课堂作业。
第二十八条 课外作业的布置。小学科学一般不布置书面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寻找相关资料、课外的观察记录,均可视作科学课外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的课外研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第六节 课外延伸
第二十九条 上下课的铃声不是课堂的开始与结束。科学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后继续观察研究,应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时机。
第三十条 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后研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指导,课后的课外研究并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进行。
第三章 作业批改
第一节 作业布置
第三十一条 小学科学的作业可有两类形式:“短作业”和“长作业”。科学学习的作业也是对学生学习科学的质量评价的依据之一。
第三十二条 “短作业”是一节课中,学生当堂要完成的练习。短作业可以是当堂完成教材配套的作业本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是教师提供一个与本课科学概念相关的一个新情境的问题解决。对于配套作业本的练习,在一节课中应该为5分钟左右。
第三十三条 “长作业”是指学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完成一个主题任务。长作业一个学期设置1-2个,可以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内容要针对学校实际,以实践性作业为主,倡导“家庭实验室”的操作理念。
第二节 作业批改
第三十四条 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所做的每道作业都要批改,以鼓励性批改为主。对于“短作业”,要组织课堂讲评与矫正;对优秀作业特别是长作业要予以展示,有完整的学期学生作业登记。
第三十五条 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第四章 学习评价
第三十六条 小学科学的评价要关注三维目标的整合。科学学习的质量测评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检测,还要指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习惯的评价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第三十七条 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第三十八条 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
第三十九条 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测评主要采用行动观察法,观察平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合作、交流的表现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突出表现要进行及时的记录。
第四十条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评,主要采用笔试法,辅以作品法。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要进行科学概念的阶段性评价。每学期要有终结性的笔试评价。命题内容要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指向过程,将三维目标整合,不出现怪题、偏题。倡导等级评定,形式开放。
第四十一条 科学探究的测评,主要采用作业(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案袋评价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学习记录本、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提倡建立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
第五章 命题与学业检测
第一节 命题
第四十二条 纸笔检测是学业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
第四十三条 教师在编制试卷前,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检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要求,编制双向细目表,形成试卷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四十四条 编制的试卷要有效度、信度与区分度。试题形式可以多样,难易要适度,叙述要明确,语言要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
第二节 检测结果反馈
第四十五条 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四十六条 要重视试卷讲评。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以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六章 其他
第四十七条 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第四十八条 加强实验室、仪器室的建设和管理。做好实验开出率、仪器出借、报损等统计工作;及时整理保养教学仪器,做到定位入柜存放。大力开展自制教具活动,提高实验开出率;提倡课外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发挥教学仪器的效益。
第四十九条 积极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第五十条 注重教学实践反思,积极参加教研组等学科教研团队的学习、研讨活动,以及校外各级各类学科教研活动。积极承担研究课、公开课,深入研究教材教法。
第五十一条 提倡开展网络学习。网络学习是当今世界的新型学习方式,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学习的互动性和不受时空限制性,成为教师继续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能够学会上网,学会利用搜索软件寻找相应的资料,能够经常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教师能够在相应的论坛回帖、发帖,能够建立自己的博客,使网络成为科学教师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