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年4月小学科学教研网每月研修体会 (杨君名师工作室成员) [复制链接]

1#
丁老师的课从喜欢的运动开始,然后提到赛车,赛车与速度有关,于是有牵扯到速度与能量,一步步引导学生研究速度与能量的关系,整节课自然而且流畅,每一个环节的过渡都很自然。汇报的形式也很有新意,木块被幢的距离用贴小点的方式,这样的记录既简洁又明了,让实验结果一目了然,通过全部大数据统计得出了结论。丁老师还关注了异常数据,异常数据往往是老师们经常回避的,反思异常数据的背后其实很有意义。最后将科学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关联,强调活动规则,学以致用。
分享 转发
TOP
2#

吴禧辰老师
在课堂设计上,丁老师的课从小风扇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然后从赛车这项运动,聚焦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小车的撞击,接着设计实验:小车能量与什么有关。课堂架构真实、巧妙,让学生有丰富的体验感,和最真实的感受,每一环都能把学生自然的引入简单的技术。在数据呈现上,利用希沃的拖曳功能,来呈现和统计小组数据,直观又简约,这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另外,丁老师还特别注重特殊数据的分析,不断分析比较,不轻易下结论,在不停的追问中,学生有不断的思考,反复实证,使结论更具说服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
TOP
3#

黄盈老师
课前丁老师用小风扇激趣,然后用赛车这项运动引出本课研究内容,然后让学生感受小车撞击,进而设计实验小车能力与什么有关,课堂逐步展开,学生渐入佳境。课堂中丁老师用多种实验方法求证,学生实验时材料坡度改变设计精巧,木块滑行读数简单明了,后面利用传感器演示,直观呈现能量的大小。数据汇总呈现形式形象直观,异常数据一目了然,并能实事求是。汇报阶段不仅能得出能量与速度的关系,同时能让学生将所学联系生活,明白各种规则背后都有科学依据,同时渗透安全教育。最后丁老师用生活中同一路段不同车辆的不同限速来进行拓展,让学生思维进一步提升。
TOP
4#

孙奇超老师
1. 数据处理。不同于单纯数据的收集整理,该教师直接用拖放的方式将标有组号的木块移动到撞击后的数据上。实验结果直观,对比明显,而且异常的实验数据也直接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平时课堂可以直接将组号写在PPT上,更加方便)  
2. 教具改进。(1)学生学具。相对于阔华教材只有一个斜坡,本实验器材在斜坡后面还留了木块移动的部分,上面还标有刻度,更方便。同时这个器材也可以用在学生的小桌子桌面上,对教学环境的限制更少一点。(2)教师教具。不同于教材用木块的撞击距离来表示能量大小,该教具用力的大小来表示能量大小,和本节课情境“限速”更加贴合,学生更好理解。(3)小风扇:很想入手一波,作为奖品很有面子。
3. 学习支架与教材的二次设计。原教材中还有一个敲击实验,而本节课做了取舍,让这个课的整体性更高。教材上的撞击实验设计中,用不同的速度表示不同的能量,并将小车具有的能量转化为撞击木块的距离,两个转化过程导致学生一般只会得出“高度越高,木块撞击距离越远,速度越快”的结论,很难得出“速度越快,能量越大”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个实验也以讲解为主,学生很难自行理解。同时在撞击实验前加了①用小车撞击手②用小车撞击物体的实验,先得到速度与能量的关系,然后设计实验验证,有了这个支架,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也有了想法,思维得到了发散,也有助于学生对后续书上实验的自行理解,达到了实验有效性。
TOP
5#

王飞燕老师
课前预热环节,丁老师利用了一个新奇的小玩具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都被吸引了,从这开始到课结束整节课的气氛拿捏的很好。学生程度及能力比较好,能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一般我们上课时就直接出示实验材料然后讲解了。斜坡连着带刻度的木板,大大减少了学生测量数据的难度,既节约了时间又使测量更准确。可移动的数据的课件好高大上,好想学习是怎么制作的。但是感觉坡度大中小的三次数据有部分重叠,是不是每组独立纵向比更好。从能量走向生活中的规则很有立意。“规则的背后是科学的依据”很受启发。
TOP
6#

沈建锋老师
利用不同能源驱动风扇,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一堂好课从“头“开始。这个限速10,硬和能量拉上关系,学生没能反应过来,但是安全意识渗透到是不错。体验撞击能量,切身感受,循循善诱,逐步建立能量概念,且限速10的意图与能量概念逐渐理清关系。从限速10到限速80,不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速度和能量大小关系的认识,同时安全教育贯穿课堂,区别于常规的课堂教授知识,维度更高了。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设计验证速度和能量大小关系的实验也就水到渠成了。实验数据的收集,直观有趣,这也是信息技术作用于课堂的很好应用。数据有分析,异常数据有处理,强调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真实性。最后演示撞击力大小的设备好先进的样子,我也想要,哈哈!量化的数据结果,对实验结论的佐证更佳,说服力更强。课堂最后的研讨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还是始终不忘安全教育。规则的引出,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回归生活,赞一个。
TOP
7#

王中一老师
1.    吸引眼球的课前活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丁老师用一个能够用多种方法启动的小风扇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并为接下来课堂中“能量”这一概念做出了具象化的解释。
2.    从生活出发,层层递进,引生入深。丁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限速牌出发,借助问题,抽丝剥茧,引导学生关注速度与能量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3.    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丁老师没有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从开始到收集数据不过短短的7分钟,但用了充分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研讨,与我自己的家常课对比,我尝将重心放在学生进行实验上,研讨往往不够深入,更不用说对知识的拓展了。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学生,那肯定是离不开生活的。
4.    一些细节:①实验注意事项没有直接出示,而是先让学生头脑风暴,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规范实验操作;②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全班收集、分组研讨、总结归纳、特殊数据的处理、误差的分析;
TOP
8#

李华胤老师
丁老师的课堂从课前活动到引入,最后对知识的运用,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活动设计,情景设计非常有针对性,例如学生熟悉的限速标志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这一标志(规则)的认识,规则的背后都有它的科学依据,以及能量的认识,整节课围绕能量这一概念,连贯性非常强;小风扇的设计也不仅仅是课前活动这么简单,除了激发学习兴趣,还有调控课堂,加深对能量的认识等方面的作用。除此之外,丁老师对学以致用的认识非常深刻,不仅仅是物化的东西,更是精神和思维上的。
TOP
9#

肖文君老师
丁老师的课是围绕学生学开展的,幽默风趣地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关于能量的头脑风暴,能量的概念通过课堂前的风扇,课堂内撞击小实验以及生活化的情景,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研究,丰富的体验活动让看不到的能量看得到感受得到,为学生的探究和研讨提供了素材,也将抽象的概念状化为可收集的证据,在表达中理解概念。科技互联的应用让科学数据的呈现更有趣直观,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不回避异常数据,而是追问原因,培养实事求是的意识,让研讨不流于形式变得精彩且更有意义!
TOP
10#

黄晨煜老师
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过渡很自然、紧凑。以车速安全教育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证据来验证生活中的规则,期间科学概念逐步建构。
小风扇的温差发电板的准备精心、独到,实验方便快捷、现象明显,特别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对孩子们感受各种各样的物体都具有能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师先让学生用小车撞一撞开始,再到撞击的对比实验,再到可视化的数据了解撞击力量,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数据,逐步完善速度与能量之间的关系认知建构,让思维得到发展并严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可以多角度证明”的思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