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超老师
1. 数据处理。不同于单纯数据的收集整理,该教师直接用拖放的方式将标有组号的木块移动到撞击后的数据上。实验结果直观,对比明显,而且异常的实验数据也直接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平时课堂可以直接将组号写在PPT上,更加方便)
2. 教具改进。(1)学生学具。相对于阔华教材只有一个斜坡,本实验器材在斜坡后面还留了木块移动的部分,上面还标有刻度,更方便。同时这个器材也可以用在学生的小桌子桌面上,对教学环境的限制更少一点。(2)教师教具。不同于教材用木块的撞击距离来表示能量大小,该教具用力的大小来表示能量大小,和本节课情境“限速”更加贴合,学生更好理解。(3)小风扇:很想入手一波,作为奖品很有面子。
3. 学习支架与教材的二次设计。原教材中还有一个敲击实验,而本节课做了取舍,让这个课的整体性更高。教材上的撞击实验设计中,用不同的速度表示不同的能量,并将小车具有的能量转化为撞击木块的距离,两个转化过程导致学生一般只会得出“高度越高,木块撞击距离越远,速度越快”的结论,很难得出“速度越快,能量越大”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个实验也以讲解为主,学生很难自行理解。同时在撞击实验前加了①用小车撞击手②用小车撞击物体的实验,先得到速度与能量的关系,然后设计实验验证,有了这个支架,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也有了想法,思维得到了发散,也有助于学生对后续书上实验的自行理解,达到了实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