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学习体会
——以六下《生物的多样性》单元为例
临海市小芝镇中心校 徐小萍
通过本次两天时间的教材培训,我学习到了五、六年级新教材的结构、内容及部分教学难点如何突破。但没有经历实际教学,始终难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我选择六下《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进行反思的撰写,选择理由如下:由于学校在上学期期末给我们布置的任务,让我们在六下选择一个单元进行备课,我选择了《生物的多样性》这个单元进行备课。选择这单元是因为我粗粗得看了一下目录发现新教材该单元目录名字和老教材的差不多。结果,经过备课我傻眼了,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的题目,但实际内里有很大的变化。
2022年2月11日,来自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尚秀芬老师为我们做了六下《生物多样性》单元的解读,她从单元设计思路和各课分析两方面进行展开。
在单元设计方面,她从单元内容、内容选择、内容的组织三方面进行分析,使我认识到单元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课程标准、概念的建构,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有理有据,为我们有清楚地分析了新老教材的区别及新教材,该单元的内容及结构组成。
在各课分析上,她一课一课地为我们分析了教材的内容、活动的设计及目的,理清教材的结构、设计意图。接下来结合我自己对教材认识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第一课《校园生物大搜索》的活动中不仅要统计种类,而且要统计数量,种类是否丰富指向生物多样性,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感觉有点混乱,到底选一个小区域调查,还是采用单位面积的统计,一节课很难实现,两方面到底要不要教教到什么程度?这是我对第一课中的疑惑。尚老师在第二课解读中给出了设计理由,学生数量太多难以统计,可以选择单位面积至于数量的统计然后推算区域内的数量,我理解这种设计意图但是是否科学还有待商榷。(涉及到抽样统计,太复杂了)在调查中,我曾经试过用手机来识别生物。学生兴趣非常浓厚,也不用再问老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提高了学习的自主参与程度,这种方法值得我们继续使用。
第二课《校园生物分布图》的绘画指导和以前差不多。但是对于环境特点的描述比以前更细。以前只是提生活在什么环境里面我们往往只关注花坛、围墙边、土壤中这样的环境描述,而这里指向的是生物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对于二歧分类法,我也存在着一定的疑问:如果有学生把植物分成了三类,那还叫二歧分类法吗?我认为学生只要言之有理的分类方法都算对,不应该拘泥在二歧分类法的学习中,尚老师在她的讲座中也提出了这点。
第三课《形形色色的植物》本以为是认识各种植物,然后对它们进行分类,结果发现重点完全不是这个。由于指向的是生物多样性,所以本课不仅体现在物种多样性,还体现在遗传多样性中。在本课中,遗传与变异的学习才是重点。对于名词解释,我的教学设计也是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后代什么是亲代。但这种表述始终让我无法接受,因为我高中时期我学习的是子代和亲代,后代对我来说是子代以及子代的子代的统称。通过上老师的解释,我理解了后代与子代的不同。但是反观教材,我始终觉得书中后代的意思有时是子代的意思有时是后代的意思,比较笼统,使得把本来懂意思的我绕晕了。
第四课《多种多样的生物》本课重点是知道动物也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能根据一定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体会到动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观察后代与亲代的相同与不同特点上,书本中的指导非常具体,利于学生发现动物在外形、运动、行为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在课堂上,我们给予学生的图片要有指向性,利于学生的发现和生成。
第五课《相貌各异的我们》我还是觉得相貌特征与性状,这两个名词,需要好好跟学生来解释一下,防止学生混乱。
第六课《古代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是老教材没有的,对于我们教师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我们对于古代生物的多样性也不是那么了解,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去借鉴了其他教材的内容,然后在网上也搜查了一下资料,通过学习我认识了很多古代生物的化石以及古代生物的特点,与环境的关系,与现代生物的相同与不同,我想我学到的这些也是我要在课堂中交给学生去发展的内容,对于这一课我的感觉是很有意思,尤其是制作化石,通过学习教材作业本以及其他搜集到的资料,我发现原来制作“化石”的方法有非常多种,可以用橡皮泥做遗迹化石,可以用松香做琥珀化石……如果能一起考个古挖个化石那就更有趣了。
第七课《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这一课中,有些内容是与原来老教材是相同的,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比如说建立种子库、花粉库、精子库,还有里面提到的一些自然保护区,也是与原来的老教材中提到的一些自然保护区是不同的,我们老师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是有许多的。
综上所述,新教材新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作为一名一线小学科学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成长,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