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懒人小钱的琐碎小事(张明臣工作室成员) [复制链接]

1#
懒人小钱开辟新大陆,恳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分享 转发
TOP
2#

2021.11.13
本学期任教六年级。在教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时,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
教材使用的是实验室典型的光学显微镜,但其中有一个结构没有涉及——遮光器。
其实在调节光线亮度的时候有两个方法,就是调节遮光器或者调节反光镜。有时候可能需要两者都需要调节。因此在这个地方我有点疑惑,为何教材没有提及遮光器呢?
TOP
3#

对小学生不作要求。
TOP
4#

回复 2楼钱家玥的帖子

小学应该是初始版吧,
TOP
5#

小学生应该掌握最基础的就可以了。
TOP
6#

遮光器基本都是完全打开的,否则对小学生来说太复杂了
TOP
7#

回复 2楼钱家玥的帖子

小学阶段的显微镜相对比较简单的。
TOP
8#

弄个反光镜都要调半天,有时候移动一下又要重新来过。
TOP
9#

欢迎开贴。
把最基本的的5个结构以及功效学好就可以了。
TOP
10#

小学生的是简易显微镜。
TOP
11#

欢迎开贴
TOP
12#

欢迎开贴
TOP
13#

欢迎开贴
TOP
14#

谢谢各位!
在显微镜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清楚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采取了非常“懒人”的教学方式,把所有显微镜拆下,恢复成供货商配送过来时的样子,然后在讲解完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后,请学生小组合作,自己组装显微镜。并要求学生在上完课后,要把显微镜拆下来复原放入箱子内。因此大部分孩子对显微镜的各个部分比较熟悉。
关于遮光器,其实学生在整理显微镜,把它放入箱子时也向我问起过。因此也有了疑惑
TOP
15#

2021.11.21
关于新教科版六上教材第3单元的教学,在实际上课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首先是第一课,在课后和学生研讨时,有学生开玩笑说:“老师,用手砸核桃,这个时候手像锤子一样发挥功能,这个时候手能叫做工具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通常的理解是一个“器具”我们才把它叫做工具,因为一般手都是运用工具的,或是进行一些技术性的操作(比如剥壳)。但在学生所描述的情境中,手又似乎没有进行任何技术性的操作,确实和锤子是一样的功能。那似乎又可以把此时的手当作是工具。但又觉得哪里怪怪的
TOP
16#

2021.11.21
关于新教科版六上教材第3单元的教学,杠杆一课在实际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疑惑。
课本所设计的实验,在实际实施时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首先,找到合适的大石块来做实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又很多小组。为了材料大小、重量可控,我放弃了大石块和小石块,用橡皮泥捏出不同大小的“泥石块”,这样每个小组的石块相对来说可以基本相似。
但对“石块”改进以后,实验还是不太能顺利进行。第一,大石块如果没有完全放到木板上,则当支点位置改变以后,大石块在木板上的部分和在纸上的部分会不一样,似乎不是很严谨。第二,如果把大石块全部放到木板上,则很难看到大石块滚出去。因此实验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因此上课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学生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感觉课堂内容有点莫名其妙。
后来上课时,我索性进行了如下处理:演示课本实验,然后带领学生做放大版实验——用实际的长木棍,在改变支点距离的情况下,去撬动同一个重物,感受用力的变化。如此改进之后,学生似乎能够更好理解支点距离的改变之后,杠杆的作用效果能够改变。
不知是否我对课本的实验没有理解到位,如此改是否可行。
TOP
17#

回复 16楼钱家玥的帖子

这一课,我用了老教材的方法,感觉老教材逻辑性更强一点
TOP
18#

谢谢各位!
在显微镜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清楚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采取了非常“懒人”的教学方式,把所有显微镜拆下,恢复成供货商配送过来时的样子,然后在讲解完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后,请学生小组合作,自己组装显微镜。并要求学生在上完课后,要把显微镜拆下来复原放入箱子内。因此大部分孩子对显微镜的各个部分比较熟悉。
关于遮光器,其实学生在整理显微镜,把它放入箱子时也向我问起过
钱家玥 发表于 2021/11/19 8:03:18
这个主意很赞
TOP
19#

回复 18楼空空的帖子

谢谢张老师肯定。我也发现这个方法很好用,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对显微镜各个部分越来越熟悉不说,他们更在这个过程中明晰了如何去保护好显微镜(比如各种保护盖的设计和目镜、物镜保护壳的设计)。大部分孩子现在能够完全独立完成显微镜的组装和拆解。
TOP
20#

2021.11.27
活字印刷术用到的一种特殊金属到底是什么?作业本有一道题目,但感觉拿捏不到正确的答案。
现在较多提及的是铜活字,但细细考究,百度百科里面就有关于金属活字的很多描述。
“中国宋代的一介布衣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德国人古登堡最终集大成发明了铅活字。铅活字印刷术经济实用……”
“毕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似乎锡铅铜都有涉及。那么,作业本那道题目,到底该是锡铅铜锑的哪一个呢?
TOP
21#

回复 14楼钱家玥的帖子

这个方法好,自己动手组装,缺一不可,印象深刻
TOP
22#

回复 20楼钱家玥的帖子

自我答复:铅活字印刷术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锑这种金属,因该金属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选用金属锑,是因为如果将它与别的金属制成合金,能增强其他金属的硬度,所以踢被称为金属的硬化剂。锑和铋一样,具有热缩冷涨的怪异性格,在制作印刷字模将融化的铅锡合金中,加入液态的踢锑,然后冷凝,体积增大的锑恰好弥补了其他金属体积缩小的缺陷,从而保证每一个细小的笔画都清晰可见,而且坚硬耐磨。
TOP
23#

能量单元:
在分析太阳能小车时,课本也未深究,能量转化为:太阳能→机械能/动能
但如果细细考究,是否应该是:太阳能→电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动能?
TOP
24#

坚持是一种能力,2022年,一起加油。
TOP
25#

学生在分析一个问题时遇到问题:用力点距离支点越远,阻力点距离支点越近,杠杆省力。
这里是否要考虑力臂的问题,如果不考虑力臂问题,那这句话是对的,不过如果考虑力臂,则似乎不一定啊。
TOP
26#

通电导线周围有(         )?
这一题学生多写磁性或磁场。但私以为这两者是不同的,可能在这题的语境下磁场更符合?
如果是磁性,表述为:通电导线具有磁性。可能更为恰当。
TOP
27#

新学期开学,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有趣但对于教师实施教学来说其实极具挑战性。作业本在标书制作环节,给出:塔台高度为1.2米。
但是我们学校实际有两个小小的足球场,在操场的两边,因此学生对此提出质疑:这样还需要塔台吗?就一个桌子搬过来就可以了,而且也看不到足球场的情况,达不到效果。我想,这个单元最重要的应该是想要强调在真实情景下开展学习,因此和孩子们实际实地考察之后,达成一致意见——把塔台高度改成2-3米。
不知这样更改是否合理,接下来看实施效果了。
TOP
28#

记录教学中的点滴思考和所得!日积月累!赞!
TOP
29#

回复 28楼徐玉红的帖子

努力坚持!
TOP
30#

课堂上测试塔台模型,学生对于抗风能力和承重能力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实他们在做的时候也大多将关注的重心放在这个地方)。
但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塔台模型有不同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不同的劣势。因此综合测评下来,每个小组的塔台分数相差并不大。学生对于综合总分的结果非常意外。
虽然我能理解这样结果的出现:一项工程总是要尽可能综合各个维度,使其综合性能达到最优。但我对“学生对结果感到意外”的现象感到意外——我们以为意料之中的事情,或许并非学生意料之中的事情。我想,学生的意外发现,应该也是他们在这个单元最大的收获。真正感悟在实践活动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