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彩虹到底有几种颜色? 一般我们会经常说:
红、橙、黄、绿、青、蓝、紫。
课文中是:
红、橙、黄、绿、蓝、靛、紫 。
百度上有
:红、橙、黄、绿、蓝、靛、紫 、戴 八种颜色
事实上彩虹有无数种颜色,比如,在红色和橙色之间还有许多种细微差别的颜色,但为了简便起见,所以只用七种颜色作为区别。彩虹,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刚转天晴时出现,空气内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而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已没有云的遮挡而可见阳光,这样彩虹便会较容易被看到。
2、彩虹是如何产生的: 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造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造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总共经过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红光的折射率比蓝光小,而蓝光的偏向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红光在最上方,其他颜色在下。
3、彩虹和霓虹 大多数人因为没有积极的去观察而不会注意到霓,霓是经常出现在主虹外侧昏暗的第二道彩虹。霓是阳光经由雨滴内两次反射和两次折射产生的,出线的角度在50–53°。两次反射的结果,使得霓的色彩排列和虹的弧相反,蓝色在外而红色在内。
霓比虹暗弱,因为两次反射不仅使得更多的光线逃逸掉,散布的区域也更为宽广。在虹与霓之间未被照亮的天空,因为是亚历山大最先描述的,所以被命名为亚历山大带。更暗的第三道虹,甚至第四道虹,都曾经被拍摄过。
因此,彩虹和霓虹的高度不一样,颜色的层递顺序也正好反过来。
4、牛顿的色散实验牛顿所做的将太阳光分解成各单色光及将各单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光学实验。在牛顿之前,许多人曾演示过太阳光通过棱镜的色散现象,但解释都不正确。牛顿改进了他人的实验方法,做了一系列判决性实验,表明白光是由各单色光以一定比例的复合,不同色光有不同的折射性能,为颜色理论奠定了基础。
色散实验之前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没有其它颜色的光(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而彩色光是一种不知何故发生变化的光。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牛顿把一面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光在墙上被分解为不同颜色,后来我们称作为光谱。人们知道彩虹的五颜六色,但是他们认为那是因为不正常。牛顿的结论是:正是这些红、橙、黄、绿、青、蓝、紫基础色有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会发现白光是非常美丽的。
5、什么叫牛顿盘又称“七色板”。牛顿为说明日光的成分而制作的仪器。圆板分为七个扇形,依次涂有红、橙、黄、绿、青、靛、紫七种颜色。将圆板迅速转动,可见到板呈白色,说明日光是由以上七种色光合成的。 用来表示颜色混合效果的圆盘。1666年牛顿利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彩色光谱,并做了色光混合实验。牛顿发现颜色混合后可产生中间色或另一种新颜色,他利用一个简单模型把所有有关颜色混合的结果都概括进去。[p=24, 2, left]
6、课后反思[/p][p=24, 2, left]
关于“一束强烈的白光”[/p]
我用的是阔华里的手电筒,光太散,强度也不够,尝试了很多次,最终也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很淡的彩虹。把棱镜放到太阳下,彩虹马上出现在白纸上了。但是彩虹颜色不是很凸显,后来一个学生的身子挡住了白纸,彩色光盘就非常鲜艳了,然后就把白纸放在阴影了,棱镜在太阳下,实验效果就非常棒了。
[p=24, 2, left]
彩色轮转速不够快[/p]
学生自制的彩色轮,用火柴梗转动,最多只能看待灰白,转速不够,看不到白色。可能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才能看到白色,我们想到了小型的手持电风扇,把它的扇子叶片涂成三基色,应该可以,但是还没有试过。